似曾相識燕歸來全詩

來源:時代範 2.79W

似曾相識燕歸來全詩,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於《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作者是我國北宋著名詞人、詩人、散文家晏殊,下面分享的是似曾相識燕歸來全詩。

似曾相識燕歸來全詩1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是神童。

十四歲入仕,“早而夙慧”,年少進入府僚;後“神祕得器”,被提拔為樞密副使;因違反劉太后旨意而“獲罪外貶”,知宣州,改知應天府;不久,“再入中樞”,官至宰相。可以説他的仕途,政治生涯,雖有坎坷,還是比較順利的。他病故後,宋仁宗還賜其諡號:“元獻”,並用篆體在碑文寫下:“舊學之碑”四個字。

晏殊寫《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這首詞,是在他顯官要職時創作的。平時,他經常在詩酒對唱之風月和悠閒自得之吟詠中度過,在這些詩詞唱賦中,往往會流露出官僚文人的思想空虛,精神不振,對逝去的年華,遲暮落寞的感傷和歎息。《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這首詩詞,就是晏殊眾多作品中的代表作。

我們大體瞭解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作者創作背景和寫作目的。我們再結合這兩句詞的前後句,就能更加領悟這兩句詞的含義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接上面的一句:“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是落日,“西下”是指落日向着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是什麼時候回來。這是描繪了一幅風景秀麗的,夕陽西下的自然風光,抒發了作者面對着這幅即將逝去的美景,所發出由衷的感歎:這幅夕陽西下的景色,什麼時候能回來?

“幾時回”這句的下句,緊接着轉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似曾相識燕歸來全詩
  

晏殊雕像

“幾時回”的感慨,使作者產生了對時光流逝的無奈與渴盼之情。而“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對應上句“夕陽西下幾時回”再恰當不過了。

“無可奈何花落去”對應上句“夕陽西下幾時回”中的“夕陽西下”。夕陽下山了,那幅夕陽紅的美景被時光淹沒了;花兒落去了,那幅百花爭豔的靚麗景色不見了。這裏的夕陽指的'人,上了歲數的人,同時,也是指自己,“幾時回”是夕陽人所發出的渴盼的吶喊。

緊接上句,下句是“無可奈何花落去”,直接抒發了自己對時光流逝的一種無奈的傷感。這種感傷會一直陪伴着自己,無奈下去嗎?難道沒有一點兒希望嗎?

“似曾相識燕歸來”回答了作者無可奈何的心中疑問。燕子歸來了,這幅生動的畫面“似曾相識”。是啊,每年的“燕歸來”,就是在告訴人們,春天的時光始終來去匆匆,年復一年。這是作者從傷春中解脱出來的真實寫照,從花落去的無可奈何,到看到了燕歸來的似曾相識,暗喻了春天,對春的嚮往與珍重的深情。

接下句的結尾句“小園香徑獨徘徊”,把作者此時此刻的心境,充分地展現了出來。作者在小小花園裏的窄小的徑道上,獨自穿梭着徘徊着,是激動?感慨?追索?感悟?還是在思索這其中的人生與時光的哲理?時光就是這樣悄然離去再來,但是,人的生命時光是有限的,逝去了不能再來。這是在思索:

似曾相識燕歸來全詩2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出自北宋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翻譯成今天的文字就是:

我填了一首新詞,倒了一杯美酒。此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而我在舊亭台上,看夕陽西下,心底想的卻是,何時才能歸來?

令人無可奈何的是,看見花紅落殘;似曾相識的是,春燕又飛了回來。而我依舊在獨自徘徊在小徑中,淡淡的憂愁席捲而來。

正如題主所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總有一點意猶未盡、意外言外的感覺,那到底是什麼呢?

晏殊是誰?他有着怎樣的生平過往?

世人都會説,這首《浣溪沙》是晏殊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實際上,這種説法不太準確。

晏殊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宰相詞人”,一生的文學成就,不亞於他的政治才能。

他寫了一萬多首詞,但遺憾的是大部分都散逸,如今僅存《珠玉詞》136首, 《全宋詩》中收其詩160首、殘句59句、存目3首,以及《全宋文》中收錄的散文53篇。

晏殊,以“神童”起步,5歲能詩,14歲參加殿試而後被授祕書省正事,留祕閣讀書深造召試中書,17歲任太常寺奉禮郎……由此開始了他的宦海沉浮的生涯。

且不論他的.政治成就,他年少成名卻難得有一份真誠、縝密的心情,用今天的話來説,有格局、三觀正、不恃才傲物。

用比較客觀中正的話來評價他就是——為人剛簡威猛,待人以誠,雖處富貴,但生活相當簡樸,並且樂於獎掖人才。因此,他才會一生筆耕不輟,並且勵志於創辦教育,歐陽修説他是"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

就是這麼一個人,晏殊在文學上的成就和貢獻,不僅能承前啟後,而且非常具有個人色彩。

似曾相識燕歸來全詩 第2張
  

晏殊的文學成就

從宏觀角度來説,晏殊最為人所稱道的詞,吸收了南唐"花間派"和馮延巳的典雅流麗詞風,開創北宋婉約詞風,被稱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

他的詞語言清麗,聲調和諧,在內容呈現上,非常注重精神內涵的挖掘,寫景寫事,均賦予其一種生命力,將自己的情緒、理性的思考,融入其中。哪怕是描寫富貴、哪怕是傷春怨別,都能讓人感覺到“砂礫裏開出花”的驚喜感,這是一種理性的反省。

晏殊雖然身處高位,但是他從不吝嗇對柔情的表達,而其中所透露出的曠達、理性和圓融通透的個人風採,與他的人一脈相承,是為人如其文。

在這樣的印象中,他廣為流傳的佳句有: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浣溪沙》)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蝶戀花》)

"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撼庭秋》)

都是如此,風格統一,言辭優美工整,更是意在言外,令人回味無窮,留給世人無盡的想象空間。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再回到《浣溪沙》的這一句。顯然,這是晏殊生活中極其平常的一幕——政務繁忙的間隙中,總有片刻的閒暇時光,他在舊亭,就着酒,寫着新詞。從這一刻,他作為詞人的敏感,就已經開始捕捉一種微妙的情緒,那就是新與舊的對立。

在晏殊的政治生涯中,有一次非常重要的“變法”——慶曆新政,他重用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但隨着晏殊被罷相,範、韓、富等被貶,"慶曆新政"也宣告失敗。

因此,新與舊,對於晏殊的感觸是異於常人的。於是,閒暇的歡欣,在這種心緒下,看見夕陽西下,內心湧動的不是自然之美,而是對於歸宿,更是對於前路何往的迷茫。

傍晚時分,藉着夕陽柔和的光,他看到的是嬌豔的花朵盛極而衰後落下帷幕,以及歸來的燕子,所蕩起的心中疑惑,年年燕歸來,此時的燕子與往年沒有不同,但只是似成相識,並不是以前的那一隻……

這就將場景置於一種宇宙洪荒的時間軸上,因此就顯得缺乏永恆和安全感。這也就是詞人接着在小園中,落滿花的小路上,獨自徘徊的原因所在。

觸動你我的,不是眼前的花與燕,而是晏殊在靜止的自然萬物中,看到了流動、看到了變化。可以説,他是以文學的筆法,寫出了哲學的思考——世界是流動的。

當他看清了這一點,他也就會在他的政治思想和文學思想中,更加的從容與豁達。因為流動,他會以更開放的心態去迎接變化,時刻做好準備,這其實對於今天的我們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

所以,如果一味地沉溺於傷春,那就小看了這一句的格局。他是在時光的流轉中,看到了世界的本質,在流動中抓住美好,這才是我們應該去與他產生共鳴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