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壽的風俗及寓意

來源:時代範 3.21W

祝壽的風俗及寓意,在中國,人們喜歡在生日這一天舉行祝壽活動,俗稱“過生日”,這種風俗是在南北朝時開始流行的,那麼祝壽的風俗及寓意有哪些?

祝壽的風俗及寓意1

01什麼年齡才能“過壽”?

對於現代人來説,“過壽”這個詞語的使用頻率較低,無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者,官方還是民間,人們更喜歡使用“過生日”來慶祝自己又增長一歲的日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詞語使用頻率的多與少,與社會發展和習俗的演變關係密切。

字典解釋,“壽”作形容詞,指的是活得長久,年紀大;作名詞,指年紀、生命。“過壽”,就是為老人做壽。

而且,《尚書》中關於“五福”的記載,居第一位的就是“壽”,有“壽為先”的説法。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

中國傳統文化中,還有彭祖、壽星等經典的年畫形象,蟠桃盛會、八仙慶壽等神話傳説,無不體現着,古人對生命的憧憬、對長壽的嚮往和尊重。

這和古代民眾平均壽命較短有關。按照學者的研究統計:在清朝,古人平均壽命雖有所延長,也才到33歲。在清以前,古人絕大多數人活到30歲都不易。

在這種社會狀況下,整個社會就特別尊敬長壽之人,認為他們是有福之人。如果能活到60歲還健在,生命長度超越平均壽命的兩倍,他們過生日就會被稱為“過壽”“做壽”。

畢竟,這放在當時醫療、生存條件惡劣,戰爭頻發的社會裏,他們的長壽確可以説是個“奇蹟”。如民間就有“生日年年有,壽誕六十首”的俗諺。

過壽,是一個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古人更是如此。兒孫們會為過壽老人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表達對老人的祝福和敬意。來祝壽的人大都是子女、女婿、晚輩、至親和好友等。

祝壽的風俗及寓意
  

02過壽有什麼祝壽禮俗?

“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禮俗環境中,人們慶祝壽誕,寄託着希望長壽的願景。

慶壽誕是小輩對長輩應盡的孝道。由此便產生了祝壽禮俗,成為傳統養老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春秋戰國時期的“獻酒上壽”可以算是祝壽禮俗的雛形。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每逢佛誕之時,人們會舉辦大型的慶祝佛誕活動。受佛誕活動的普及和氛圍影響,民眾潛移默化地有了“慶生”的想法。

再加上,古代有“帝佛合一”的説法,皇家慶生活動,隨着統治者的重視和要求,逐步規範化、官方化。上行下效,民間也有了慶生活動。

如江南地區發展出類似“抓週”的生日活動。當時,人們過生日是為了感謝父母。

後來,古人越來越重視為老人過壽,一般會在家自設壽堂,壽堂必設在正屋廳堂,周圍掛起大紅壽幛,桌子上放着壽麪、壽果和用麥面或米粉做的“壽桃”。

過壽的老人會被稱為“壽星”。壽宴上,晚輩要向壽星行禮拜壽、獻祝壽詞。壽星會向賓客贈送“壽桃”,暗含了贈壽的意思。上層社會或富裕人家還會僱請戲班,演出壽戲。

人們會準備帶有吉祥寓意的過壽食物。如宴席上有魚,代表年年有餘,祝福老人未來的日子越來越好。雞蛋代表着圓滿、好運,吃雞蛋意味着老人以後會順順利利。

如果條件允許,比較講究的人家,出嫁的女兒會提前一天為老人慶祝,這叫做“暖壽”。

壽誕當天,由壽星的兒子在自家承辦的慶祝活動,叫做“正壽”。

03民間過壽的禁忌有哪些?

在民間,人們非常重視壽誕禮,由此也形成了很多習俗,尤其是在壽誕禮上,有很多的過壽禁忌。具體來説,有以下四個主要的.禁忌。

一是“做九不做十”。這是説在過正歲生日時,如60歲生日必須在59歲時過,70歲生日69歲過。主要是源於“九”諧音“久”,寓意活得長長久久;“十”諧音“死”,不吉祥。

從傳統文化角度而言,農曆新年七年級才是一年的開始,古人遵循禮節,按照陰曆日期過壽。這個習慣一直沿用到現在。

二是給老人過壽要持續。家人如果開始給老人過壽,需要年年都要過,如果中途停止過壽,按民間説法,意味着老人的壽命將止,不吉利。

三是特殊年齡過壽要隆重。如陝西地區,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的俗諺。過73歲和84歲的生日,這是家人祝福老人跨過死亡門坎,能夠福壽綿長。

有些地區,老人在60歲到80歲時,有過壽要低調的説法。正壽裏,家人給壽星做碗長壽麪,就是對老人最大的孝順。

四是“尊親在不敢言老”。

也就是説,如果父母健在,子女到了該過壽的年紀,也不能在家過壽。當然,現代社會對此要求不太嚴格,很多人就拋棄了這個禁忌。

不同地區對傳統風俗有不一樣的理解,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過壽禁忌。人們只有瞭解更多給老人家過壽的禁忌,並遵守這些“規則”,才不會被指控“不懂禮數”或面臨社會排斥。

春秋不老,耄耋重新。

禁忌是社會和文化的產物,是百姓希望避免災禍,獲得吉祥、幸福心理的體現,幾乎存在於所有的社會形態和時期。有些禁忌可能毫無道理可言,但在民間卻得到普遍遵守和認同。

對於過壽禁忌這件事,無論是“做九不做十”,還是父母在、不過壽,它們的存在和流傳,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和寓意,不能一票否決。

祝壽的風俗及寓意2

祝壽的禮儀

中國人給老人慶壽並無嚴格的儀式程序,僅有大致的章法。一般是,壽辰之日,先把祖宗的神主牌位請於神案之上,點燃香燭,鳴放鞭炮,壽誕老人穿戴一新,率全家拜祭。之後,老壽星端坐壽堂椅上,晚輩們衣冠整齊,恭恭敬敬依次磕頭祝壽,並獻上賀壽禮品。祝壽磕頭為“壽頭”,“壽頭”是必定要磕的,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會磕頭,就變為三鞠躬。

祝壽完畢,壽宴開始,眾人給壽星敬酒,壽星把壽糕、壽蛋、壽果等吃食分給眾人,眾人踴躍嚼食,説是替老人“嚼災”。長壽麪是壽宴上必有的食物,吃麪時,兒女們要把自己碗中的麪條撥向老人碗中一些,謂之給老人“添壽”。

壽宴後稍事休息,大家陪老壽星看戲、看電影。晚上請執事人等吃酒答謝。壽禮便圓滿落幕。

祝壽的風俗及寓意 第2張
  

1、在我國民間,60歲之前為“過生日”,之後為“祝壽”。每逢60、70、80歲等稱大壽。親朋好友要隨帶必要的禮品——壽禮或壽聯。更重要的是,對老人講講祝壽、寬慰、開心的話,使其愉快、長壽。

2、來拜壽的賓客或親朋好友要注意衣冠整潔,最好穿色調明快的服裝,忌穿給老人祝壽時,按照民間禮俗,就座時應該是“壽星”坐在上首正中。其餘的'客人,要按照年齡輩分就座,而不能像平常宴客一樣讓官大、錢多者坐尊位。“皇帝老子做客,東道主坐上”,這是民俗禮儀對座次安排的一般看法。雖然,就座時,大家會謙讓一番,但最終還是要按照年齡輩分坐定。

壽宴上,依照習俗要對“壽星”敬酒,並説些祝賀的話,所致之辭可繁可簡,簡單地,説幾句祝福的話即可,繁雜的可以歷數當事人生平業績,並表示大家的美好祝福。但切忌説不吉利的喪氣話,否則會使老人感到有不祥之兆。敬酒時要顧忌到老年人的酒量和身體狀況,切忌強行勸酒,以免傷害老人身體。

3、祝壽的賓客一般要攜帶壽禮,如壽桃、壽糕、壽麪、壽燭、壽屏、壽幛、壽聯、壽畫等,字畫多以鬆、鶴為內容;也可以送一些對方喜歡的有象徵長壽圖案的藝術品。

當然,還可以送好酒、好茶、手杖等老年用品或服飾。現代社會,人們十分時興送鮮花、花籃和盆花等,也有贈送代表健康長壽的文竹、萬年青、小榕樹、羅漢松,以及菊花的。當然,辭別時,要向“壽星”及其家人再三致謝,並祝老人健康長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