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暗示人什麼

來源:時代範 7.52K

鶴暗示人什麼,一説到鶴,我們首先想到仙鶴、丹頂鶴,而且古人認為丹頂鶴是吉祥、長壽、忠貞、高雅的象徵,下面就來看看鶴暗示人什麼。

鶴暗示人什麼1

1、鶴在中國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特別是丹頂鶴,是長壽、吉祥和高雅的象徵,常被與神仙聯繫起來,又稱為“仙鶴”。仙鶴也是鳥類中最高貴的一種鳥,代表長壽、富貴。據説,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在道教中,鶴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有仙鶴的説法,而道教的先人大多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驥。中國傳統年長的人去世有駕鶴西遊的説法。

2、象徵高潔品格,因為仙鶴性情高雅,白色的羽毛象徵着純潔高尚的品格,所以説仙鶴常常被神話,認為是精神和品格的制高點。人們將仙鶴神話以及人格化,用來比喻高尚的品德,所以在古時候人們將翩翩君子比喻成仙鶴,以此表達他們的高潔品質。

鶴暗示人什麼
  

3、仙鶴在畫作當中常常和松柏相配,寓意着松鶴長春,仙鶴與龜畫在一起則寓意着龜鶴延年。所以關於仙鶴的畫,常常代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這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鶴代表着父子關係,因為在鶴鳴叫的時候,小鶴也會跟着一起叫,這代表着父子之間的`關係不可分割。

古人非常喜歡丹頂鶴,所以在古籍中經常出現仙鶴的影子,像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

此外,在《易經》和《山海經》中也有丹頂鶴的描述,在《易經》中丹頂鶴被稱為“龍”和“朋”。在《山海經》中則稱為“比翼鳥”。

丹頂鶴飛得既高又遠,古人用它表明心中的志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致遠”就是丹頂鶴的寫照。

丹頂鶴是仙禽,它經常與龍一起出現在華表上,古人説:“自歎不如華表鶴,故鄉常在白雲中”。

華表是古代高大的石柱,它象徵着天地,丹頂鶴可以登高望遠,引導元氣,它是天地之“心”,可上天入地,古人用它比喻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古人登高望遠,再高高不過虛極,再遠遠不過無極。虛極是天,無極是地,虛極無極之間產生陰陽二氣,丹頂鶴恰好可以引導元氣往來天地之間,由此,古人產生了“煉丹”的思想。

丹分為內丹和外丹,外丹我們可以理解為蟠桃、人蔘果,內丹則是人體內部的氣血循環。

古人將人體想象成為一個大丹爐,氣血就像往來天地之間的丹頂鶴,丹頂鶴頭頂赤紅,簡稱為丹。

鶴暗示人什麼2

在道教中,鶴是長壽的象徵,因此有仙鶴的説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鶴或者神鹿為座驥。中國傳統年長的人去世有駕鶴西遊的説法。

在中國、朝鮮和日本,人們常把仙鶴和挺拔蒼勁的古鬆畫在一起,作為益年長壽的象徵。其實,傳説中的仙鶴,就是丹頂鶴。

丹頂鶴性情高雅,形態美麗,素以喙、頸、腿“三長”著稱,直立時可達一米多高,看起來仙風道骨,被稱為“一品鳥”,地位僅次於鳳凰。除此之外,鶴在中國的文化中佔着很重要的地位,它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密切的.關係。

鶴暗示人什麼 第2張
  

鶴雌雄相隨,步行規矩,情篤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翩翩然有君子之風的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德的賢能之士,把修身潔行而有時譽的人稱為“鶴鳴之士”。

鶴為長壽仙禽,具有仙風道骨,據説,鶴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後世常以“鶴壽”、“鶴齡”、“鶴算”作為祝壽之詞。鶴常為仙人所騎,老壽星也常以駕鶴翔雲的形象出現。

鶴也常和鬆被畫在一起,取名為“松鶴長春”、“鶴壽鬆齡”;鶴與龜畫在一起,其吉祥意義是龜鶴齊齡、龜鶴延年;鶴與鹿、梧桐畫在一起,表示“六合同春”。

畫着眾仙拱手仰視壽星駕鶴的吉祥圖案,謂為“羣仙獻壽”圖。鶴立潮頭巖石的吉祥圖案,名叫“一品當朝”。兩隻鶴向着太陽高飛的圖案,其吉祥意義是希望對方高升。鶴、鳳、鴛鴦、蒼鷺和黃鴿的畫,表示人與人之間的五種社會關係。其中,鶴象徵着父子關係,因為當鶴長鳴時,小鶴也鳴叫。鶴成了道德輪序的父鳴子和的象徵。

大雁,大多與荒漠聯繫在一起,秋天大雁往南飛;也指送別離別時的那種不捨、思念和內心的悠愁。

燕,春天到了,燕子飛來,春天,是一年的開端,有個好的開頭,往往燕來人們是非學喜愛。

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於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徵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徵,

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泄心中的憤慨,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唐代郭紹蘭於燕足系詩傳給其夫任宗。任宗離家行賈湖中,數年不歸,紹蘭作詩繫於燕足。時任宗在荊州,燕忽泊其肩,見足系書,解視之,乃妻所寄,感泣而歸。

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整體、直覺、取象比類是漢民族的主導思維方式”(張岱年·《中國思維偏向》),花鳥蟲魚,無不入文人筆下,飛禽走獸,莫不顯詩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鳴沾裳,魚傳尺素,蟬寄高遠,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或身世浮沉,“望長安,前程渺渺鬢斑斑,南來北往隨徵燕,行路艱難”(張可久·《殿前歡》);

或相見又別,“有如社燕與飛鴻,相逢未穩還相送”(蘇軾·《送陳睦知潭州》;或時時相隔,“磁石上飛,雲母來水,土龍致雨,燕雁代飛”(劉安·《淮南子》)。燕子,已不僅僅再是燕子,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象徵,融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血液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