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你這麼逗孩子的麼?請走開!

來源:時代範 2.93W

小區的遊樂場是哥哥最喜歡玩的地方,在這裏,他能遇到許多年齡相仿的小夥伴。而我能觀察到最純真的孩童世界和最多樣的育兒招數。

有你這麼逗孩子的麼?請走開!

昨天陪哥哥在遊樂場玩,就看見這樣一幕,讓範媽深深觸動。

兩個寶貝坐在地上玩,一個阿姨上來想逗逗孩子:

“寶寶吃的什麼呢?給阿姨吃一口好不好?”

“不給”(孩子把零食藏在身後。)

“不要那麼小氣嘛,阿姨就吃一口,就一小口,好不好呀?”

“不給,這是我的。”

“哎,看把你摳的,阿姨逗你玩呢!”

“……”(孩子看了那個阿姨半天,好像相信了阿姨只是在逗他,才慢慢把零食再次拿出來吃着。)

結果那阿姨看沒有逗成功,繼續想着別的方法:

“寶寶,阿姨把這個玩具拿走了你會哭嗎?”

“不會”(孩子作沉思狀,看了一會兒那個阿姨才説)

“那我真拿走了啊”

“……”(孩子看着阿姨沒有出聲,猶豫了)

“我真拿走了喲”(拿着玩具走了兩步)

“嗚哇哇哇哇……”

“哈哈哈,寶寶真小氣,不是説不哭的嘛,好了好了,給你,阿姨就逗你玩呢!”

寶寶繼續大聲地哭着,也終於引來在一旁散步的媽媽,阿姨給孩子媽媽講了事情的經過,末了笑着説了句“你家這是男孩子怎麼也這麼愛哭啊,沒逗幾句就哭了,男孩子別太慣着了還是放養比較好。”

當我們都以為家長會一笑而過,告訴孩子這只是阿姨開的玩笑時,卻聽見這位媽媽很認真的跟那位阿姨説到:“嗯,也許你是真的覺得我家孩子比較可愛想逗兩句,不過,你的方法可能真的不太恰當,而我家寶寶也不太習慣這樣的交流方式,請你下次就不要再開這種玩笑了。”

然後才對孩子説:“寶寶不哭,寶寶才不小氣呢!寶寶只是太喜歡這個機器人捨不得給阿姨對不對?你可以告訴阿姨説如果你也喜歡機器人那我可以借你玩一會兒,但是不能送給你。”

對方有些尷尬,於是不歡而散。

後來哥哥跟小孩子玩在了一起,我也趁機跟那位媽媽搭上了話,當我問到她對待剛才那事兒的處理方法時,她笑了笑,隨後説:

“你是不是覺得我有些太較真了?其實剛才我的表達也不太好,對那個阿姨有些抱歉,不過我也不後悔這麼説,孩子現在本身就很單純,按照自身本能的想法去表達,結果就被貼上小氣的標籤,他心裏也很委屈。”

隨後,她也談到了對於逗孩子這件事兒的看法,她説自己曾經去上過育兒方面的課程,也瞭解到:

● 中國式逗孩子很普遍,源於大人對孩子缺乏尊重

對於身邊的人喜歡逗弄小孩,其實都是對孩子是缺乏尊重的表現。同時也輕估了戲弄孩子造成的不良後果;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也是一個獨立的人。

雖然這些大人本身是不存在主觀惡意的,但他們有時候會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特點,甚至看到孩子天真的窘態時覺得搞笑,這種心態説到底是無知使然,其實卻已經對孩子帶來了傷害。

孩子本來是很單純,對大人是信任的,心扉完全敞開。孩子一次次被欺騙、被戲弄以後,對這個世界就不再那麼敢去信任了。

●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就如“你是撿來的”“有了弟弟之後,你媽媽就不愛你了”這類的「玩笑話」一樣,對孩子來説是很具傷害力的,但往往大人們卻沒有意識到。

兒童心理專家也表示,孩子沒有獨立的生存能力,很容易把大人的玩笑話當真,所以當他在被逗弄時,會沒有安全感,有的小孩甚至會因此驚慌哭泣。更有甚者會出現行為偏差,具有攻擊性,或者傷害自己。

如同之前二胎政策開放時,很多家庭選擇生養二胎,老大卻死活不同意,大吵大鬧、離家出走、跳樓輕生的案例也不在少數,這不都是沒有安全感的原因嘛!?又或者説,是平時被灌輸了多少讓他沒有安全感的「玩笑話」!

“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經常是成人把自己降低到兒童的情趣中,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所以,「逗」孩子可以,但請別「捉弄」孩子。否則,我只能請你走開!

這一課,我受益匪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