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標準爭論的背後是什麼

來源:時代範 9.02K

網癮標準爭論的背後是什麼,網癮標準如何界定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迷戀網絡背後的社會誘因。如何把網癮一族拉回到現實世界,似乎更該成為網癮課題組的研究主題。今天一起看看網癮標準爭論的背後是什麼。

網癮標準爭論的背後是什麼1

又是一條假新聞。“每週上網40小時以上即為網癮”原來並非所謂的衞生部網癮診斷標準。前天,負責研究起草網癮、酒癮界定標準和治療規範的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科醫師田成華表示,近期有關網癮標準的報道是冒用課題組的名號,與課題組無關。並稱關於網癮標準的研究,屆時將由衞生部統一發布,時間爭取最快趕在明年上半年。

以時間來界定網癮標準,本身就很荒唐,好在原來只是條假新聞,讓不少工作離不開網絡的上班族稍稍鬆了口氣。然而40小時的標準界定被否認了,但具體標準應該如何界定,公眾依然一頭霧水。課題組負責人説了,網癮標準的研究成果到時會提交衞生部審核,審核通過後,由衞生部統一發布。在此之前,他們不會將項目內容向外發佈。

很奇怪,網癮標準的制定居然要關起門來搞研究,任憑一些專家閉門造車,而不是公開向公眾、特別是網民徵求意見。其實,網癮標準到底要怎麼定,是不是一定要以上網時間來衡量,網民最有發言權,可現在偏偏忽視網民的聲音,這無法不讓人擔心,到時公佈的標準是否一樣存在“被網癮”的可能。

網癮標準爭論的背後是什麼
  

上網究竟會不會迷戀到犯癮的地步,實事求是地説,網癮是存在的,就和酒癮、煙癮、賭癮和毒癮一樣。近日有媒體報道説,我國網癮青少年高達1300多萬人,戒除網癮已經悄然成為了一個擁有300多家機構、規模達數十億元的產業。雖然無標準的網癮認定有失客觀,帶有一家之言的味道,但多少表明網癮已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基於網癮對青少年羣體的影響之大,對於網癮的社會認知,就不能簡單地停留在標準的討論上,不是説今天弄個網癮的'標準出來,明天就對照這個標準來對症下藥,就能戒除網癮。透視網癮的背後,那個能讓人尤其是青少年迷戀網絡的根源——網絡遊戲無疑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

網癮不能全怪罪於網遊,這毫無疑問。但網遊是網癮一族的最主要誘因,這也是事實。一個《魔獸世界》停止服務器,即可以引發“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無厘頭走紅,這背後隱藏的正是網遊的寂寞文化。玩家寧願沉溺於虛擬世界,也不願迴歸現實世界,因為失去了網遊的世界,對他們來説是一個寂寞的世界,這種沉淪便很容易轉化為網癮。

當然,網絡遊戲作為互聯網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衍生出來的產品,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是説所有的網絡遊戲都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也不是説網絡遊戲的存在就必然導致網癮。但事實證明,網遊產業是把雙刃劍,當網吧裏的孩子基本上都把玩網遊當作上網的唯一目的,當耳邊不時傳來孩子因迷戀網遊而需要“媽媽喊其回家吃飯”時,我們是否有必要對網遊產業的過度發展而保持清醒的認識呢?

其實,網癮標準如何界定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迷戀網絡背後的社會誘因。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終是有邊界的,如何把網癮一族拉回到現實世界,似乎更該成為網癮課題組的研究主題。

網癮標準爭論的背後是什麼2

“網癮”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不正確。 家是生活的港灣,家庭教育在學生的成長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小楊的父母在小鎮開了一家小店鋪,平時忙於生意,忽視了對小楊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的教育,對其放任自流。小楊在家庭生活中感受不到太多的温暖和關心,就轉向了虛擬的網絡世界。

2、學校教學方法不科學。 十三四歲的國中生,正處在探求未知的時 期,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面對這樣一 個鮮活的羣體,部分老師卻未能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教授模式趨於雷同,對新知識的講授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留作業,學生做練習;教師考試,學生 答卷”,缺乏生動性和趣味性。而網絡卻可以給 人帶來層出不窮的新奇感受,久而久之,有些學生便易出現厭學情緒。

網癮標準爭論的背後是什麼 第2張
  

3、互聯網帶來的負面影響。網絡提供的海量信息,的確可以讓學生增長知識,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網絡世界 充滿了大量反映社會負面問題的信息,瀰漫着 浮躁的情緒。一些學生長期沉迷在負面情緒之中,藉助網絡平台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也有一 些學生沉迷在網絡遊戲中,不思進取……小楊就是因為經不住誘惑而沉迷於網絡,在網絡遊戲中耗費了大量時間。小楊的注意力一直被網絡遊戲吸引,導致他對課堂裏所學的課程,從聽不懂,到不想聽,缺乏學習興趣,從而失去了學 習的信心。

4、個人意志不堅定。 從小楊的自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他知道自己是九年級畢業生了,應該好好學習,但一離開學校,他就奔向電腦,一接觸電腦,他就無法自拔,不能把精力與興趣集中到學習上來,產生厭學情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