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訓練寶寶説話,孩子會更聰明

來源:時代範 2.17W

寶寶學説話,最關鍵的還是家庭的影響。如果爸爸媽媽愛説話,寶寶也很可能是個愛説話的“小話嘮”。這一點可是有實驗研究結果支持的哦:

這麼訓練寶寶説話,孩子會更聰明

美國堪薩斯大學對42個家庭進行了研究,每月記錄下每個家庭1小時親子活動內容並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孩子3歲前從父母或看護人那裏聽到的詞彙越多,智商就越高,上學後成績也更好,而看電視卻沒有這種益智功效。

孩子語言發展特點

0-9個月:學習發音期

從出生開始不久,寶寶就開始聆聽人的語言,尤其喜歡媽媽的聲音。如果寶寶哭泣,你用温柔的聲音安慰他,寶寶會很快安靜下來!相反,如果你對寶寶吼叫,極可能會嚇哭寶寶。

9-24個月:語言發展準備期

不少寶寶大約在9-12個月大時,第一次發出“ma-ma”或“ba-ba”的音,從這時起一直到寶寶2歲前,為語言發展的準備期。這個階段的寶寶會不斷學習單個詞語的表達,能理解更多的句子意思,慢慢可以聽得懂大人的指令。

2-4歲:語言發展黃金時期

心理學家認為,2-4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孩子學習語言的效率是最高的,能掌握大量的詞彙,並且學會整句表達,和大人無障礙地交流。

不少人都聽説狼孩的故事——

小女孩卡瑪拉從小由狼哺育,人們發現她的時候已經7歲了,由於錯過了語言學習的黃金期,卡瑪拉的發言器官難以發音,花了7年時間,才學會45個詞,並勉強地學幾句話。這就是由極端的“語言環境缺乏”導致的悲劇。

因此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孩子學説話非常重要。那麼,作為孩子的爸媽,我們怎麼做,才更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呢?

1、寶寶嬰兒期,爸媽當“話嘮”

一開始,寶寶會發出一些無意義的音節,如嗯、哦、咕……雖然不能表達任何意思,但爸媽應該知道,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信號,表明孩子有學習説話的衝動。

2、語言啟蒙要“留一半”

孩子學習語言,是由單個的詞,慢慢發展到句子的過程。這時爸媽和寶寶對話,別光顧着自己説,可以開個頭,讓孩子把剩下的話説完。

例如,看到一輛大卡車,爸媽可以指着卡車問寶寶:“這個是什麼?”寶寶可能沒啥反應,爸媽這時可以引導寶寶:“這個是大……卡……”,寶寶説話的衝動被激發了,就會慢慢地説出:大-卡-車。

3、“對話”更有利

很多兒科專家會建議爸爸媽媽多在孩子面前説話。但美國《兒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孩子多“對話”,比在孩子面前多“説話”更能促進孩子的語言學習。

爸媽單方面地説話,只是一個語言“輸入”的過程,如果寶寶一直都是以“聽”為主,語言表達能力很可能會不如一個以“説”為主的寶寶。

因此,爸媽可以多創造機會,向孩子提問,問孩子一些他們感興趣的開放性問題;或者多和孩子交流,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孩子講故事等。

4、“兒語”沒有想象中的可怕

“兒語”即寶寶剛開始會説話時,經常説的疊詞,如“飯飯”、“車車”。

很多父母對寶寶説“兒語”這件事感到困擾,同時也會制止家中的老人對孩子説“兒語”,認為這樣不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甚至會使孩子長大後還有這個習慣,被同伴嘲笑。

實際上,目前發展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中,並沒有強有力的證據支持“兒語會導致孩子語言發展滯後”這種觀點。

孩子之所以會講兒語,通常是因為剛開始學習語言的時候,受發音器官發育的侷限,以及掌握的詞彙有限,只能説單個字,例如“飯”,明明是想表達“吃飯”的意思,一急之下就變成了“飯飯”。

所以説,孩子會説疊詞不是爸爸媽媽教,而是孩子學説話從簡單到複雜必經的一種認知過程。

因此,寶寶會説疊詞,爸媽沒必要強行制止,這樣反而可能會打擊孩子説話的積極性。隨着他的語言能力的增強,這種情況會慢慢消失。另外,即使孩子被同伴嘲笑一次,也不會那麼容易就產生心理陰影,一個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完全不會這麼“玻璃心”。

孩子學會説話以後,家庭的樂趣會增添很多,小不點冷不丁地爆出一句“金句”,不僅充滿童真童趣,有時還非常有哲理。如果爸媽們也希望自己的寶寶愛説話,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多溝通、多鼓勵孩子開口説,爸爸媽媽是孩子最好的“語言老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