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來源:時代範 1.4W

好幾次,我有被醫生嚇到的經驗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戰勝恐懼?

沒有醫療背景的我重視孩子基本的衞教,但也抗拒過度治療。當我帶着週歲的老大去注射疫苗,先做基本檢查的醫師直截了當地判定女兒舌繫帶略短,建議剪開,同時強調:「這是一個小手術,別擔心。」回去後,我這新手媽媽輾轉難眠,上網查資料、看看各位媽媽的經驗分享。在家人極力的反對聲浪中,我決定先放着觀察,相信持保守意見醫師的看法:「舌繫帶短不全然與語言發聲相關,且人體有代償的作用,可彌補舌繫帶短對發語的影響。」現在五歲女兒伶牙俐齒,還看不出不適症狀。

四年過後,我帶着不停流鼻涕,且常抓着耳朵的兒子(彼時兒子六個月)去診所就診。這次更曲折,兩間診所三位醫生各有不同的看法。共同意見是,兒子耳朵有積水的現象。醫師A建議觀察不須用藥,只要有逐漸消退、自行吸收的跡象就不需要擔心;醫生B建議立刻到大醫院諮詢裝耳管導流的可能性;醫生C則是認為要開抗生素吃藥。當晚我再度轉轉難眠,上網查資料、看看媽媽的經驗分享。為了不讓兒子步上全身麻醉,躺在手術枱上裝耳管之路,我奉行黃瑽寧醫師的建議,砸錢買空氣清淨機、換上防蹣寢具、乖乖打肺炎鏈球菌疫苗、儘量不要讓孩子生病、、、等。但,最後還是吃了抗生素,預約教學醫院的兒童耳鼻喉科。好在,醫生認為兒子的耳朵狀況已恢復,不需要動手術。但提醒我在七歲前只要生病,可能會反覆發作,只要密切關心就可以。

現在回想起來,寫得雲淡風輕;但當醫生把最嚴重的狀況,或是(對家長而言)比較極端的治療方法告訴我時,當下的恐懼和不解非筆墨可以形容。網路上的資訊和平台豐富,有時讓我寬心,有時讓我越讀越驚悚。還好我有一個神經很大條的另一半:他相信醫師的專業,認為醫生會把最嚴重的狀況告訴家長,只因謹慎。此外,我不得不説,醫生過度診斷的狀況,蠻常發生(據黃瑽寧醫師的説法,醫生的診斷必須容許一定的誤差值)。

於是乎,穩定孩子病情前,與不安恐懼和平共處成了媽媽的課題之一;自然,到處奔走尋求不同醫生的診斷(secondopinion)成了必然。最後,還得靠家長的觀察和直覺,來決定最適合孩子治療的方法。

而我的心態,從消極悲觀認為醫生小題大作,到感激醫生髮現「小問題」,給當父母的我有機會去接觸、學習更多育兒專業知識;甚至,還得扮演橋樑,為家中觀念過時老舊的長輩灌輸新觀念。

著名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在今年三月發表了一份資料分析,研究一歲前嬰孩耳朵感染的時程和數據。和1980——1990的研究數據相比,耳朵受到感染的比例減到半數以上。為何?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ofUtah)小兒科教授CarrieByington稱許説:「一切都是父母的功勞,他們為孩子做對的決定:增強孩子的免疫能力、餵母乳、提供非吸煙環境等。現在,一切都有了回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