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來源:時代範 8.24K

高失業率、高物價、高債務,是造成世界經濟低迷的主要原因

全球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1

美聯儲在六年前制定了2%的通脹目標,但近幾個月來包括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BenBernanke)在內的一些官員和其他經濟學家表示,美聯儲應重新調整這一框架,因為利率目前似乎有可能在更長時間內維持在更低的水平。因此美聯儲可能會發現在下次經濟低迷時,它刺激增長的迴旋空間較小。

調整美聯儲通脹預期的想法已獲得了新的關注,因為通脹率多年來持續低於美聯儲設定的2%目標,這使官員們的通脹預期變得複雜化。如果官員們長期不能讓通脹率達標,那麼這樣的通脹目標也不再那麼有效。

擴展資料

隨着信息產業投資熱的蔓延,美國在90年代後期吸收了國際資本市場上的大量外資,從而造成美國股市的大規模膨脹。1999年外國在美國的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不包括美國財政部的國債)為6070億美元,2000年為7824億美元。

由於信息不對稱,爭先恐後的羣體效應造成了投資需求的過度膨脹,出現了大量重複建設。一旦經濟出現波動,技術投資造成的供給過剩就立刻顯現出來,其直接後果就是網絡公司大批倒閉。據美國網絡兼併公司調查,到2000年底約有210家上市的網絡公司停止營業,約佔上市網絡公司總數的60%左右。

全球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全球經濟會步入高震盪、低增長時代

2018年我就在思考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勢,我的邏輯在於從二戰到現在為止已經持續了77年時間了。

在這77年時間過程當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發生巨大的變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三個大的變化促成了當今全球社會經濟的結構發生嚴重扭曲,人與自然之間、國與國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衡、不和諧現象層出不窮,分歧乃至敵對情緒越來越明顯。

第一,以人與自然的關係為例,在二戰結束到現在為止,持續了人口大擴張,1945年的人口全球是26億,現在接近80億,由於人的預期壽命大幅的.延長,和平環境下出生人口數量大幅增加,故人口的規模大幅增加,人類要佔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資源來維持人口的繁衍和發展,這樣的話其他生物的領地就縮小了。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統計,過去50年70%的生物被滅絕,大概有100萬種生物正面臨滅絕,病毒是要尋找一個載體、一個宿主。當很多生物被消滅之後,人類又擴張了,所以尋找到的宿主自然是人類。人類對病毒的應對能力還是有限的,到目前為止能夠對人類產生影響的病毒大概有30萬種。

但是人類只征服了兩種,一種是天花,一種是牛瘟,可見病毒要被人類征服是很難的,我們今後還是要習慣於跟各種病毒共處。但是新冠病毒導致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阻斷,由此也引發了通脹,引發了經濟的下行,甚至負增長,這是跟經濟直接相關的。

第二個跟經濟相關的是地緣政治和衝突的加劇。30多年前,原先的超級大國蘇聯解體,取而代之俄羅斯,目前的經濟體量大概只有中國的1/10。中國經濟則在90年代初開始崛起,在全球GDP的份額從60年前的3%提高到18%,而美國從60年前的39%下降到了24%,減少15%。

所以,這樣原先的中美互補關係現在越來越變為競爭關係了。當前世界上的地緣衝突,包括貿易戰、金融戰不斷,加上疫情的持續,由此也影響了全球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問題,進而引發了通脹。

第三,在過去70多年的和平期間,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收入分化現象越來越普遍,有美國學者形容當今的全球經濟是K型經濟,少數發達經濟體份額越來越大,少數個人在社會財富當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為何會產生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在和平環境下,只要不發生戰爭,財富的增長率必然高於GDP增長率,而投資的平均回報率必然高於工薪的增長率。

目前來看,主流國家佔總人口前1%的富豪擁有的全社會財富佔比普遍都在30%以上,其中美國、俄羅斯都在40%左右,而前10%的富裕階層佔全社會財富的比重普遍在50%以上。階層固化,年輕人的發展機會減少了。居民家庭的資產負債表也面臨縮表,社會矛盾的進一步加劇。

全球經濟低迷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因素:

1、全球貿易緊張局勢:美國與中國、歐盟等國家之間的貿易戰和關税爭端,導致全球貿易不穩定,影響了全球經濟增長。

2、疫情影響: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爆發,導致許多國家實行封鎖和限制措施,影響了全球供應鏈和消費需求。

3、能源價格下跌: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價格下跌,導致能源出口國的經濟受到影響。

4、債務問題:一些國家和企業的債務問題嚴重,導致經濟增長受到限制。

5、人口老齡化:一些國家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導致勞動力市場緊張,影響了經濟增長。

6、技術進步:一些新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導致傳統產業的衰退,影響了經濟增長。

全球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2

經濟危機的原因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繫的。

在生產方式危機才變成了現實。隨着簡單商品經濟──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發展,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隨着社會分工的廣泛發展,商品生產,每個企業都成為社會化大生產這個複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它在客觀上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滿足社會需要、應受社會調節的。

全球經濟低迷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擴展資料:

當前經濟危機預示可能發生重大社會變革:

資本主義產生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經濟危機。一種是經濟週期性衰退,儘管經濟活動的低迷給失業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但它也是一種自我糾正。

“自我糾正”意味着資本主義經濟的正常運行會使經濟衰退結束,並讓位給經濟擴張,而無需任何制度性變化。

凱恩斯類型的國家反衰退政策措施可以加速衰退的結束,但即使沒有它經濟衰退也會結束。另一種類型的經濟危機即結構性危機。

有人認為,始於2008年的經濟危機是一場偶然發生的不同尋常的經濟週期性深度衰退。由於大多數主要資本主義經濟體再次開始擴張(儘管進展緩慢)。

許多分析家據此聲稱這場危機已經結束。有人警告説一些國家可能會發生“雙底”衰退,但這曲解了當前經濟危機的性質。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正在陷入結構性危機的泥沼之中。

結構性危機在兩個方面不同於經濟週期性衰退。首先,結構性危機不只是一定時期內國內生產總值(GDP)之類的經濟活動指標在量上的下降。

而是較長時期裏經濟的相對停滯和不穩定,就像全球資本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和70年代所發生過的危機那樣。結構性危機通常開始於經濟衰退,但它涵蓋的週期更長。

包含一個或多個經濟活動的上升階段。例如,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從1933年到1937年都在增長。

但它仍然是一個以持續的高失業率、不景氣的私人投資以及經濟不穩定為標誌的結構性危機。經濟活動本身的好轉,並不一定標誌着結構性危機的結束。

結構性危機區別於經濟週期性衰退的第二個明顯特徵是,前者不能由資本主義經濟的正常運轉,或者通過國家的政策措施來解決,而只有通過重大制度重構才會結束。

結構性危機標誌着特定的資本主義制度形式為資本持續帶來高利潤和為相對穩定的資本積累提供架構的能力的終結。

解決資本主義內部的結構性危機需要改變特定的勞資關係形式、資本競爭的性質,以及金融部門和生產部門之間的關係。

尤其是國家在經濟中所起的作用,因為它大大影響了前三種關係。這種結構性危機的觀點是建立在關於資本主義發展的SSA理論基礎之上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