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時代教你用簡單博弈論應對孩子爭寵問題

來源:時代範 2.65W

渴望公平是人類進化的結果

二胎時代教你用簡單博弈論應對孩子爭寵問題

Kristina的三胞胎今年5歲,每次看到電梯打開,三胞胎就會狂衝過去搶着第一個進電梯。

跑進電梯了,他們的小手就扭打在一起,搶着要按按鈕。大戰過後,Kristina就會聽到沒有按到按鈕的孩子抱怨説:“不公平!”

孩子覺得不公平的事情簡直多到數不完。ght kiss、誰能用家裏唯一一個紫色杯子......小傢伙們的要求很多時候都無法實現公平。

而有研究表明,渴望得到公平的對待是人類進化的結果,這種渴求也體現在其他羣居動物中。

嬰兒也知道什麼是偏心

曾經有一個著名的實驗:

訓練員給一隻完成任務的捲尾猴一根黃瓜作為獎勵,它非常滿足。它就發飆了,把青瓜扔到訓練員身上,並憤怒地搖晃籠子。

而我們人在嬰兒的時候就已經表現出對公平的渴望。

研究發現,19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有公平的概念,當他們看到一些偏心的現象,另一個娃娃沒有,他們會很驚訝。

到大概7歲時,有的小孩會在分享時自覺地少拿一些糖果,而不是比別人多拿一些。

“嫉妒這個問題其實很容易理解:在任何形式的羣居生活中,你會不由得憂慮別人得到的是不是比自己多。”保羅·雷伯恩説。

《一個博弈論家的育兒指南》(The Game Theorist’s Guide to Parenting)的合著者。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有的人會有一種不希望比別人得到更多的心理。

四個博弈方法避免“偏心”紛爭

在狩獵採集社會,經常會出現物資短缺的情況,如果你能將多餘的食物分給別人,那麼當你缺少食物時,別人很有可能會分給你。

“我們推測,在優勝劣汰的社會中,這種心理增加我們的祖先存活下來的優勢。”雷伯恩教授説。

他還説,由於孩子會很本能地希望被公平對待,所以家長最好不要拿出大道理跟孩子爭。

相反,他建議家長用經典的博弈論方法,引導孩子自己做出“公平”的決定,終結無休止的爭吵。這些

家長可以嘗試用拍賣的方法,讓出價最高的孩子獲得決定權,拍賣的籌碼可以是勞動力(做家務)或自己其他的特權,甚至是萬聖節的糖果。

“孩子在這個過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雷伯恩教授説,“因為孩子很容易把一些東西看得太重,以至於最後要付出沉重代價(做很多家務)來贏取它們。”

Tit for Tat

這個方法譯作“針鋒相對”或“以牙還牙”,是博弈論中一個神奇策略:熊孩子們要收拾好他們搗亂過的房間時,家長可以建議他們玩“你收拾一件,我就收拾一件”的遊戲。

不過這個方法也有缺點,雷伯恩教授説,他九歲的兒子就會指揮六歲的弟弟做更多的事情。

所以這個方法可能更適用於年齡相差不大或者都在7歲以上的孩子。

我切你選

將一件東西分給兩個孩子時(例如:蛋糕),可以讓一個孩子負責分割,另一個孩子可以先挑選。

這個方法能夠讓每個孩子都有決定權(一個孩子決定要怎麼分,一個孩子決定選哪個)。

不過“我切你選”這個方法有侷限性,雷伯恩教授補充道,如果要分的東西對於兩個孩子的意義不同,又或者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分一件東西,那麼這個方法就行不通了。不過起碼這個方法可以用來分蛋糕。

隨機獨裁者如果你們家在糾結關乎全家人的選擇,例如:看哪部電影、買哪個口味的玉米片、去哪家餐廳吃飯等,大家都可以把自己的決定各自寫在一張紙上,然後由爸爸或媽媽抽籤。

不過即便你用了上面介紹的方法,也總會有一些東西讓孩子覺得“不公平”。

《平和的父母,快樂的兄弟姐妹》(Peaceful Parent, Happy Siblings)的作者勞拉·馬卡姆説:“當孩子抱怨不公平時,父母不要立刻想着為自己解釋。”

爸爸媽媽應該認識到:

無論自己作出多麼合理的安排或怎樣公平地分配資源(從讓誰按電梯,到在每個孩子上花的時間和心力),孩子們都可能覺得自己得到的愛比兄弟姐妹的少。

就算是大人看到別人收到自己夢寐以求的禮物,內心也會有難言的滋味。

“父母應該盡力關注孩子的需求有沒有被滿足,而不是擔心孩子們有沒有得到完全一樣的對待”,馬卡姆教授説,“當我們總是忙着照顧嬰兒或做其他事情時,這真的人容易惹怒孩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