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過世侄女要披麻戴孝嗎

來源:時代範 2.38W

不用

大伯過世侄女要披麻戴孝嗎1

披麻戴孝,也是有規定的。兒子、兒媳、孫子、孫女、重孫子輩等等。女兒是血親,也是能披麻戴孝的,而侄女,女婿,外孫外女就不會有麻了,只能戴孝。

大伯屬於侄女的直系親屬,大伯去世了是需要舉辦葬禮的,侄女需要戴孝,這是根據當地習俗制定的,而且也是對大伯的一種尊重和孝敬。

戴孝是民間喪葬禮俗,老人壽終,子孫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親人則腰纏一塊白布,有的衣披黑紗,解釋民間喪葬禮俗。

伯伯去世侄兒是一定要戴孝的,在我們鄉下有個習俗,如果伯伯家只有女兒,那麼伯伯去世,捧骨灰和抱遺像都得要他弟弟家的兒子,也就是伯伯的侄兒來完成,侄兒和伯伯是有血緣關係的,早年如果爺爺奶奶都在,不分家他們是在一個鍋裏吃飯,一個屋檐下生活的。

大伯過世侄女要披麻戴孝嗎
  

伯伯去世侄兒要戴孝嗎

如果在場,肯定是需要的呀。伯伯是父親的親哥哥,如同父親一般,與自己同宗同祖,是一家人,所以肯定是需要戴孝的。只要是長輩去世,晚輩都應該披麻戴孝,何況還是伯伯呢,不過至於戴多久,就要看你們當地的習俗了,反正我們這邊長輩去世,晚輩都是需要戴孝的。

要戴!按親疏關係論,伯伯是自己父親的哥哥,屬於至親,在戴孝的隆重程度上只比伯伯的親兒子低一等,和伯伯的'女婚一個等級。

就像湘西一帶吧,父親去世,親兒子要全身披麻戴孝(穿孝服、戴孝帽、扎麻繩),持哭訴棒迎客,是重孝。侄兒、女婚低一等,不披麻,不持棒,只頂孝(頭上戴孝帽子,扎孝巾)即可。

伯伯過世侄女要戴孝嗎

戴孝。

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伯伯過世,侄女是要戴孝的。各地的風俗不同,可能還存在其他的説法。

民間喪葬禮俗,老人壽終,子孫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親人則腰纏一塊白布,有的衣披黑紗。

“披麻戴孝”其實算是我國最古老的制度之一五服制,是中國禮治中為死亡親屬服喪的制度,血緣關係不同,喪服顏色也不同,由親至疏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家裏老人去世,哪些親屬應該戴孝?

直系親屬,一般是指晚一輩的!例如兒子,女兒,兒媳婦,女婿!其它親戚可以象徵性的選擇風俗佩戴相關適合身份等級的裝飾,長輩也可以例外象徵性的佩戴相關裝飾!一般各地方服飾都不一樣,最主要的也就是晚輩直系家屬!

直屬親戚。自古以來都有兒子給父母守孝的傳統。古時候父母去世,兒子無論做官,經商在外,有都要回家給父母守孝的傳統。父母去世下葬後,要在父母墓前搭靈棚,三年吃着在靈棚陪伴父母亡靈。現在新社會守孝簡化了,不用守着墓地了。

叔叔,大伯過世,侄子都要戴孝。因為是叔叔大伯是跟父親是一輩兒的,是一奶同胞兄弟。在北方一般父母去世,姑娘 ,兒子頭上要戴白布孝,不是親兒子的,可以腰間扎一條白布。如果是男子去世,腰上的白布孝戴要衝着左方,如果是母親去世腰上的孝戴白布的孝戴扣,要衝着右側。

大爺去逝侄媳婦用穿孝衣嗎?

需要

侄子可以説是直系孝子了。

民間喪葬俗禮,老人壽終,兒孫披麻戴孝。孝男要穿戴麻衣草帽,孝女(含媳)罩粗麻布。其他什麼親人則腰纏白布,或者臂戴黑紗。

喪家開孝多寡,視年景及家境來論。長子主孝,其它兒子,兒媳,及女婿次之,家門宗族開到侄子侄女輩。孤寡老人,也要有生前認叫的戴孝,不然無人抱靈牌或捧遺像。長子孝布與棺材蓋等長,其餘兒女略短,孫輩最短。

戴孝時用麻絲纏住,即所謂的"披麻戴孝"。孝子要對來人搭禮叩頭。去別人家要摘下孝布及所執的哭喪棒。

出殯時,所有孝男要走幾步回頭給抬棺的金剛叩頭感謝。

各地喪葬習俗各有不同。

大伯過世侄女要披麻戴孝嗎2

大伯去世大伯自己家的兒子、兒媳婦,女兒、女婿屬於重孝,侄子侄女這樣的關係也要戴孝,但是不屬於重孝,當然也是根據當地風俗來取決穿不穿重孝的。我們這裏以前家裏都是好幾個孩子,所以侄子侄女們不用戴重孝,現在家裏的孩子少,大伯去世侄子也是和大伯家的孩子一樣的重孝。

披麻戴孝的規矩

父母之孝:全身服孝,三年;

祖父母:全身孝服,一年;

曾祖:半身孝服,白日;

高祖:半身孝服,一月

太祖:孝帽,三日。

再往上,就是“出五服”了,可以通婚了。

戴孝時期,不可以戴紅色的飾物。俗稱“脱孝”,傳統禮儀之一。

“熱孝”期間,男不剃頭(理髮),女不化粧,不洗澡,不外出;“守孝”期間不能參加娛樂活動,不能舉辦喜壽事。除服(脱孝)後,不再戴孝,禁忌自然解禁。

大伯過世侄女要披麻戴孝嗎 第2張
  

人死後喪事流程

1、小殮:為屍體淨身整容,穿上壽衣。這個步驟要儘早,甚至有時在斷氣之前就進行。因為過幾個小時,由於肌肉細胞死亡,會出現稱為屍僵的四肢僵硬現象,影響穿壽衣。壽衣不能用皮質,因傳統認為這樣死者會轉世成動物。

2、報喪:正式通知遠近各處的親友死亡時間、情況和葬禮安排。經常有嚴格的形勢和順序規定。

3、奔喪:親友攜帶禮品、禮金、輓聯、花圈等從外地來參加葬禮。

4、停靈:又稱暫厝,將屍體在靈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來奔喪的親友;同時有助於確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靈堂可為家中房間、臨時搭制的靈棚、或殯儀館的專用房間。靈堂內設悼念條幅、死者遺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蠟燭、紙錢等。另外,在暫時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況下,將棺材寄放在寺廟等地,等待未來下葬,也可稱作停靈。

5、守靈:停靈期間,已在場的親友,特別是死者的晚輩在靈堂輪流守護死者,接受奔喪者的弔唁。在整個葬禮期間,死者親近的晚輩(稱為孝子/孝女)穿不縫邊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繫草繩或麻繩,腳穿草鞋,稱為孝服。

6、大殮:當着家屬的面,將死者移入鋪有褥子的棺材,蓋上被子,釘上釘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內棺和放置隨葬品的外棺兩層。

7、出殯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殯開始的標誌是孝子將一個瓦盆摔碎,稱為“摔盆兒”。由孝子執“引魂幡”帶隊,有樂隊吹打,沿途散發紙錢到墓地。下葬儀式有風水師協助。

8、燒七:下葬後,親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並燒紙錢,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還有類似的叫魂、燒紙錢等活動,稱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儀式稱為“斷七”,為正式葬禮部分的結束。

9、五七:北方地區在第三十五天的時候,傳統叫五七,由女兒做一個紙紮葫蘆,並下一碗麪,俗稱五七開鎖。民間信仰説死者在五七之前在某一地方鎖着必須,得給死者開鎖,然後死者坐着葫蘆過河江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

10、守孝:按儒教的傳統,孝子應該守護在父母墓的周圍三年(每個人在三歲前,基本都不離開父母懷抱,此三年感念父母恩,很多村莊也是這樣產生的),期間避免娛樂、飲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11、牌位:家人用香燭祭品供奉寫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12、掃墓:親友于清明節(介之推於這一日去世)期間修理、打掃墓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