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全文是什麼

來源:時代範 1.02W

心經全文是什麼,《心經》是一部由觀世音菩薩對所説的,以第一義諦空為體,以觀照為宗,以破妄除障為用,眾生依此修習最終能成就佛果的大乘經典,現在分享心經全文是什麼。

心經全文是什麼1

玄奘法師《心經》譯本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全文是什麼

鳩摩羅什法師《心經》譯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説般若波羅蜜咒。即説咒曰:“竭帝竭帝 波羅竭帝 波羅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心經全文是什麼2

心經原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説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説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全文是什麼 第2張

拓展:

《心經》一把開啟智慧的鑰匙

宏濤法師,法門寺佛學院的研究生。於2011年7月18日,在陝西省“第一屆講經交流會”上,法師以自己的智慧、真情演繹了僅僅260個字的《心經》深廣的內涵,奪得了講經交流會的第一名。

尊敬的諸位嘉賓,諸位法師、居士,以及參加法門之光福慧營的義工和學員們,大家上午好,阿彌陀佛。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在這火紅的七月,我們歡聚在供奉着佛指真身舍利的道場——法門寺,共同沐浴佛法的清涼,的確是一個殊勝的機緣。

今天,末學宏濤能夠得到一個這樣難得的機會與大家一起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同體悟佛法所帶給我們的那種“清風明月、心頭無事”的空靈境界,實在是非常榮幸的一件事情。

稍微瞭解佛法的人,普遍會接觸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事實上,這部經典在古往今來大多數佛教徒的宗教生活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想要成就佛陀的智慧,必須要不斷地背誦、研讀和禪觀此經。傳統上,我們將這部經典簡稱為《心經》。因為眾生機緣的不同,使我們目前所擁有的《心經》的漢譯本已達十幾種之多。

比如説,東晉時期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唐代玄奘大師所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及藏文漢譯的《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心經》等等。

但是,若論文詞優雅、義理圓滿、言簡意賅、流通廣泛等特點的話,則以玄奘大師的譯本最佳,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讀誦的這部。玄奘大師的譯本,其經文雖由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組成,卻道出了佛教的精髓,為眾生呈現出解脱煩惱繫縛的真實教法。

那麼,《心經》到底説了些什麼?它所講説的主題、彰顯的真理、闡明的宗趣、論説的功用又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是梵文的音譯。“般若”,可以簡單解釋為高層面的智慧,這種智慧能夠帶領我們不偏不倚地認識事物的真正本質。

“波羅蜜多”,意譯為到彼岸。佛法中將我們凡夫生活着的、被虛妄所纏縛的俗世比喻為此岸,而真實自在的境界為彼岸。若想越過從此岸到彼岸之間的滔滔苦海,則必須要依靠“佛法僧”三寶為舟航。

《心經》的“心”解釋為心要精髓;《心經》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核心精要,“心”之一字,同時也説明了這部經典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經”,也就是佛經的經,梵語云“素呾覽”,意譯為契經,有貫穿之意。上契諸佛妙理,下契眾生根機。簡要言之,在佛法中,只有真正能指導我們解脱生死煩惱的聖言量,才可以被稱為“經”。那麼,依照經題我們可以瞭解到——“智慧到彼岸”即是《心經》所要講説的主題。

而《心經》在闡述“由智慧到彼岸”這一主題時,其中所着重強調的`智慧,便是對“諸法空相”的證悟。那麼,為什麼是諸法空相呢?我們凡夫所接觸到的一切事物,其好惡美醜、冷熱長短、青黃赤白、花開花落乃至於貧窮和富足、戰爭與和平不都是實實在在凸現出來的麼?為什麼佛法認為是“空”的呢?

觀世音菩薩即以一連串的“否定語句”來詮釋。請大家注意,這一連串的否定語句,也是整部《心經》的核心訊息。那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在閲讀這一連串的否定語句時,許多人往往會感到困惑,但是對深入佛法的人而言,這又是甚深靈感的來源。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困惑,就必須瞭解否定語句在般若經典中所扮演的角色。

佛教一開始,就以解脱我們這顆因執着而被束縛的心為中心思想,特別是在苦口婆心地破除“法我執”和“人我執”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根據佛教教義,我們的苦是源自於我們將“諸行無常”視為恆常,將“諸法無我”視為有我,尤其是“人我執”的習氣。

就是這種執取,造成了我人跟周遭的眾生與環境的不和諧。由於這個習氣已經深深地根植在心中,唯有對“我執”進行徹底的解構,才可以帶領我們達到精神上的真正自由。

《心經》中講述了五藴“色受想行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乃至於“苦集滅道”的四諦法等等。

對於這種種法則,便是用一連串的語句將其自性進行了否定。這種對萬法自性的否定,不僅可以視為佛教智慧的引申,事實上也是這種智慧的最佳例子,這也是《心經》能在大乘佛教世界深獲尊敬的關鍵。

由此可知,《心經》所要彰顯的真理,即是“諸法空相”,也就是因“無所得”而證悟到的第一義諦“空”。在這裏,我們應當注意的一點,就是要避免誤解“空”是絕對的實在或獨立的真理,“空”必須要理解為事物的真正性質。也就是説,我們不要執着於“空”而產生“惡取空見”。

弘一大師就曾説過:“研習心經者最應注意不可着空見。因常人聞説空義,誤以為着空之見。此乃大誤,且極危險。經雲:寧起有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如芥子許。”因為執着於“有”的人,他還會修習善業,感人天果報。而執着於“空”的人,則會因為撥無因果而墮惡趣。禪宗裏就有這樣一則故事:

説有一天,百丈禪師講法圓滿,大眾皆已退去,獨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禪師問道:“前面站立的是什麼人?”老者回答説:“我某甲不是人,其實是一隻野狐狸,過去古佛時,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後因一位學僧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我給人回答説:“不落因果!”

因此一答語,我五百世墮在狐身,今請禪師代一轉語,以希望能解脱野狐之身!”百丈禪師聽後,慈悲的説道:“但請問來!”老者合掌問道:“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百丈禪師答道:“不昧因果!”老者於言下大悟,作禮告辭。第二天,百丈禪師領導大眾師父到後山的一個石洞內用禪杖挑出一具野狐死屍,並囑咐大家按照亡僧之禮予以火葬。

這是一則有名的公案,只為了回答學人,説一句“不落因果”,為什麼會墮入五百世的狐身呢?百丈禪師轉説一句“不昧因果”為什麼又能脱去他五百世的狐身之苦?其間一字之差,實有天壤之別。問:“大修行的人還落因果也無?”答曰:“不落因果。”

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報應,這種隨便胡亂的指點,實在是害人不淺!因為沒有任何一種事物可以脱離因果法則。如龍樹菩薩曾在《中論》中説:“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百丈禪師的“不昧因果”,實乃至理名言,因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此處的“不昧”,就是拾金不昧的那個“不昧”,指不矇蔽、能明瞭的意思。也就是説,大修行的人,是明瞭因果的。故無門禪師曾有頌雲:“不落不昧,兩採一賽;不昧不落,千錯萬錯!”

在《心經》裏面,觀世音菩薩也以“色”與“空”為例,為大家開示了應如何正確地理解“空”的含義。那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是難以理解,同時也是容易被誤解的一句話。我們用白話來解釋:“色,指的是物質。物質的體性是不異於空性的,空性也不異於物質,就物質的自性而言是空的,而在自性空的同時卻又顯現出物質來。”

我這樣説,大家是不是覺得濛濛的,不知所云?那就讓我們對這句話繼續加以解釋:色不異空,就是説色法與空性並非難以融合,它們是一體不二的。

空不異色,是指色空雙運,也就是説空性與緣起的相應。色即是空,就是指萬法本空,籍以破除“有邊常見”,也就是誤認為萬法實有的邪見。空即是色,是指空性是緣生的,籍以破除“無邊斷見”,也就是誤認為萬法不存在的邪見。用這四法去證悟空性,便能超越世間的一切戲論。

解釋完了,大家是否能夠了解?我看後面有幾位同學,那緊鎖的眉頭還是沒有展開。沒關係,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您或許能夠輕鬆一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