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搖籃的童年

來源:時代範 3.07W

我的童年與搖籃無緣。

沒有搖籃的童年

生在一個小山村,記憶裏只有田裏的稀泥、山坡上的野草、小河裏的螃蟹,還有一個個髒兮兮的小夥伴(不用説自己也同樣髒兮兮),破爛的粗布衣上糊滿稀泥和流不完的鼻涕,小臉蛋上有泥巴,還有與地裏蔫瘩瘩的蔬菜一樣的顏色。

七歲入國小,在那之前的所謂搖籃時期,自己是怎麼過來的,實在沒有什麼印象。能夠記下來的只有兩個鏡頭,其中一個非常清晰,另一個比較模糊。

五歲那年的一天,我和我的哥哥呆呆地坐在門前的一塊大石頭上,等待……母親把鐵鍋架在灶裏,木然地看着燒開的水,家裏已經沒有任何可以下鍋煮熟填裹飢腹的東西了。只有等待,等待長年在深且黑的煤洞裏挖煤的父親,在領取了幾元工資後,買回半袋口糧。好象那正是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現在也正是春天,是踏青賞花的好時候)。

我父親的父母和兄弟在鄰近的屋子裏,他們已經開始吃飯了,不過沒有人搭理我,我的母親和哥哥(現在想來,他們有他們的理由,畢竟那時誰也沒有多餘的糧食,吃了上頓還得想着有沒有下頓)。漫長的等待和難忘的飢餓永遠地、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靈最深處,沒有刻意的記憶,甚至只想忘卻。

二十多年來,只要與人説起這個鏡頭,我這個大男子漢總忍不住想流淚(此時此刻我……)。

前幾天在電視裏看到非洲之角的災民,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憾。小時候,父母經常説起“六一、二年”如何如何,生產隊裏哪一個又是在那時餓死的或是被一種可以暫時果腹的“白沙泥”(諧音)脹死的。所幸我生也晚,躲過了那個時期,雖然在七十年代的童年時期也嚐了幾年餓飯的滋味,但很快迎來了新的一頁。如今不但温飽不成問題,還能坐在電腦前敲擊這篇文章。

然而非洲,看看非洲,除了自豪,我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另一個比較模糊的鏡頭是兒時經常看到的場面,叫做“遊街”。

一個人,被戴上了紙糊的高且尖的帽子,深深地埋着腦袋。

一大羣人,跟在後面,有拿一根長竹竿敲打“高帽子”腦袋的,有揮舞手臂的。其實不算遊街,只是在鄉村的田野小路上,從鄰近的生產隊走來,又繼續走向下一個生產隊。通常這樣的場面讓我和夥伴們覺得很好玩,我們跟在後面,並且跟着呼“打倒石××”,好似順口溜一般,平時玩着玩着也順口呼出來。

許多年過去了,我才明白這兩個鏡頭間其實是有聯繫的。在家鄉的田野上再沒有遊街的時候,餓肚子的事情也再沒發生過了。憑直覺,我覺得再不會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

套用一句我喜歡的歌詞結尾:中國中國一定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