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家人嚴苛,對外人温和,是一種什麼心態?心理學來告訴你

來源:時代範 2.1W

情侶、家人、朋友,相處越久,往往也越隨意,彼此間會逐漸產生不耐煩的情緒,甚至變成一種傷害。

對家人嚴苛,對外人温和,是一種什麼心態?心理學來告訴你

下班回家,看見桌面凌亂不堪,下意識就想指責對方,完全不記得自己在剛戀愛時是多麼耐心、包容。

父母不會使用智能機,頻繁發問,不瞭解子女生活而??邏脒叮?頤潛憒蠓⒗做??耆?患塹米約盒∈焙蚋改甘竊躚?哪託摹?/p>

在工作中,在面對陌生人時,我們能夠彬彬有禮温和待人,可為什麼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卻又嚴苛暴躁?

對家人嚴苛,對外人温和,是一種什麼心態?想要在心理學層面理解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理解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法去影響別人對於自己的印象,使別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過程。

在與情侶、家人相處時,我們潛意識裏就確定彼此關係的牢固性,對這種人際交往有較強的安全感,因此也更傾向於對方會忍耐自己的脾氣,熟悉的朋友間也是這個道理,越是熟悉,也越是放肆。

反之,當我們面對上司、同事乃至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時,內心會有種不安感,擔心彼此間的關係會像風箏線那樣隨時斷掉,因此更傾向於控制自己,通過形象管理來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加固這種關係。

心理學中的符號互動論強調,參與社會互動的人,要站在他人角色立場,瞭解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樣可以使人們有效控制自己的社會行為,使別人感到滿意。

我們常説的那些情商高、會做人的人,就是這樣能夠做好印象管理的人。

之所以人們會把這樣的“情商”用在陌生人那裏,不用在家人身上,這則有另一個理論解釋。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際交往的本質是社會交換,人類行為往往遵循着“費力最小原則”,力求用最小的付出獲得最大的回報。

與家人、伴侶相處,發脾氣惹得對方不高興後,人們更傾向於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原諒,這個最小代價,可能是父母給孩子做的一頓好飯,可能是孩子給父母洗的幾個水果,可能是情侶叫對方吃飯的一聲招呼,甚至可能只是冷處理的一小段沉默時間。

道理就在這裏,但就像電影裏説的,“我們聽説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心理機制使得我們很難做出改變,儘管我們明知道這種改變其實是好的。

當然了,事在人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是要儘量控制自己,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仗着關係牢固就胡作非為、有恃無恐。

關係再好,發脾氣時造成的傷害也是真實存在的,再小的傷害彙集起來也會成為不可彌補的裂痕。

有意識地把家人、伴侶當成“外人”對待,多付出一點,或許這才是最好的相處模式也説不定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