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優秀家長的教育感悟

來源:時代範 1.1W

1、中庸之道

一位優秀家長的教育感悟

老師的書通篇都在提倡着中庸之道,起初我對中庸也不太理解:什麼觀點都有道理,怎麼説都有合理的一面。那還談什麼對錯?合理與不合理?我們正是因為迷茫於不知該怎麼辦,才讀書求助,如果是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回答,感覺説了等於沒説,讓人失望。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我才覺得中庸確實是思想精華所在。中庸並非是什麼觀念都五五開,有的合理成分大些,有的不合理成分大些,這就需要區別對待,避免不合理成分造成的副作用。我們學習的各種育兒經驗都是在某些條件下的合理成分較多的理念。

在實踐中,如何能讓育兒理念發揮能效呢?關鍵在於“度”的把握。這就是中庸之道。

2、如何把握好“度”

對於度的把握,也是讓我困惑不已的,期望最好可以用標尺量化,這樣就準確無誤了。實際並無固定標準可言,只有自己在反覆實踐中摸索、在思考中,體會到適合自己的度。

比如把握順應和幫助的度,前段時間我們家在育兒中感到了家長和孩子的矛盾衝突增多,孩子反抗壓迫精神越來越強。我覺察到親子關係受到了損害,需要修復,在順應和幫助兩者間的度沒有把握好,也可以説是大人在假順應,真控制。

維尼老師用了大量篇幅講順應尊重之道,因為現狀是家長把控孩子的育兒模式佔了主流,所以老師提醒我們需要順應之後,搞好“關係”,才能談到影響孩子。書中也提到孩子的成長需要幫助和引導,如果我們着重點在幫助和引導,就難免會用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形成了高標準,嚴要求,覺得他需要幫助的地方真多,對他的要求自然就拔高了,家長的願望和孩子的現實產生矛盾,破壞了親子關係。因此,我認為順應和幫助的度的把握,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輔助的。

維尼:哪個是主要的,哪個輔助的,是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並不能一概論之。

3、不是特效藥,需慢慢消化

此前我也揣着一個美好的願望:想育兒速成,花一個星期看完書就可以完美實踐,從此就漫步在幸福的育兒道路上了。看了幾天感覺此書不是方便麪類的快餐食品,需要長期體驗感悟摸索。育兒問題較多的家庭見效可能會快,對我來説,長期的思考、堅持、實踐是不可缺少的。常看到家長在短時間給維尼老師積極正面的反饋,這是好事,説明老師的理念合理面相當大,同時也很希望這些成效能夠長期保持。

為何説要慢慢消化呢?

其一,育兒看似是對孩子的教育,實際上是自我的成長,需要家長不斷地反省自我,挑戰自己固守了數十年的不合理觀念,新舊觀念的衝突帶來的是痛苦的過程,需要和自己辯論,靠速成是成不了的。

其二,固有的習慣思維模式還會出現反覆。一段時間不強化,書看過一遍覺得好像都會了,期望着一勞永逸而束之高閣,很快固有思維就反攻回來了,生活彷彿又回到了從前,由此得出此書白看了,沒啥用的結論。因此需要反覆閲讀,思考,實踐。

4、思辨讓理念更明晰

維尼老師的書裏不光是説理念是“好”的,同樣也提到了被質疑。比如三種思維和阿Q精神的分辨,起初接觸三種思維,我也覺得是軟弱消極退讓,而不是主張自我。其實是,先接納,再圖改變,結果自然。看似在退,實則在進。

5、成為“專家”之後

1)自己的心態應當放好

看了幾本育兒書,考了幾個證就被譽為是專家了,自己也很認同“專家”身份。把自己置於“專家”角色,好為人師,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和人説話時常會有種錯覺:我比你懂,我説的都是對的,你説的和我不一樣你就是錯的,你不懂我也不屑和你費口舌,其實是沒有真搞懂,經不起別人的質疑和推敲。維尼老師是真正的專家,但他並不浮躁,注重實踐,也給我深深的啟迪:當你覺得滿了,那就再無空間吸納更好的東西了。

2)如何看待“美譽”

我曾經被選為優秀家長代表,上台介紹育兒經驗,我滔滔不絕的展示給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其他家長給了我很多光環,讓我為此璀璨了不少時間。之後,當我糾結困惑於育兒中的問題時,竟漠然不敢言,究其原因:

一、不能容忍自己育兒路上怎麼還會遇到問題呢?我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在育兒上,讀了那麼多的書,應該坦途一片才對,他應該茁壯成長為一顆優秀的參天大樹才對。

二、周圍的人也不能理解,輿論讓你倍感壓力。你不是專家麼,怎麼還會遇到解不開的問題?太不應該了。而事實上,多優秀的醫生也會得病,得的病還不一定能治。無論有多優秀,允許自己有問題,允許自己可以向別人求助,對自己網開一面。自己的生活冷暖自知,不需要演給別人看,別人的説好説壞如果沒經過自己的認可實際都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