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一説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的習俗和意義是什麼

來源:時代範 1.15W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也就是小年夜了,就是在那天家家户户開開心心吃着湯圓,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點着萬盞花燈,如有可能一家子逛街看花燈、放天燈、猜燈謎這才是真正的鬧元宵。

説一説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的習俗和意義是什麼

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習俗

元宵放燈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猜燈謎

猜燈謎活動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吃元宵

元宵作為節日特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最初稱為"湯圓",後因多在元宵佳節食用,所以也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常見的元宵用糯米粉包成圓形,餡料豐富多樣,如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等,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象徵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説一説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的習俗和意義是什麼 第2張

正月十五鬧元宵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

元宵訂情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習俗和寓意

關於元宵節起源的説法,可謂眾説紛紜莫衷一是。其中或為歷史記載,或為民間傳説,或為宗教禮儀等等。從不同的傳説或記載中,可以看出元宵節作為民族節日從形成起就有了深厚的文化意藴和豐富內涵,值得仔細回味。

説一説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的習俗和意義是什麼 第3張

鬧元宵

漢文帝平呂説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很寵愛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為太子,因皇后呂雉阻礙未成功。從此,呂后對戚夫人懷恨在心。

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到其母呂后手中。呂后為解心頭之恨,毒死趙王如意。接着把戚夫人變成又聾又啞又瞎的廢人,終年囚禁在永巷的廁所裏。漢惠帝極為不滿,但又無力抗衡,最終憂鬱成疾,不久便死了。此後呂后獨攬朝政,為把劉氏天下變為呂氏天下,排擠老臣,殘害忠良。

呂祿的女婿是劉氏宗室的劉章,他聞訊大驚,將此事同事哥哥劉襄,敦促他起兵討伐眾呂。往日那些敢怒不敢言的文臣武將紛紛而起,平凡之事勢如破竹。諸呂之亂最終被平定。

而後劉恆登基,就是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位民同樂日,這天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賀。每逢正月十五,漢文帝不僅大宴羣臣,還微服出巡,賞景觀燈與民同樂。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樂的民間節日。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獨攬朝政,大封諸呂為王。呂后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禍,遂共謀篡亂。此事傳到了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伐討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等取得聯繫,經過周密部署,“諸呂之亂”終被平息,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

平亂之後,漢文帝劉恆登基,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之日。在古代,“正月”又稱“元月”,“夜”與“宵”同義,於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名為“元宵節”。戡平諸呂,歷史上確有此事,但漢文帝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的説法卻查無實據,只能算是傳説而已。

説一説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的習俗和意義是什麼 第4張

鬧元宵

漢武帝放燈説

元宵放燈起於西漢武帝時。相傳漢武帝曾經久病不愈,就請來上郡的一個巫師來通神,結果太一神迴應説武帝的病不久將好,願在甘泉宮相會。沒過幾天,漢武帝果然病癒,為感謝太一神就在甘泉宮建壇,並於正月十五以燈祭祀,通宵達旦。

元宵燃燈尊佛説

元宵燃燈與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東土有關。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漢明帝為了提倡佛教,便下令在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不論士族庶民,一律張燈,以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自此以後,正月十五張燈便蔚然成風。其實,元宵節起源於佛教的説法也根據不足,不過佛教利用元宵節的機會燃燈,則實有其事。

道教祭神禮儀説

元宵節又被稱作“上元節”,起源於中國的道教祭神禮儀。關於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説,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合稱“三元”。隨着道教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人民便把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並在民間形成了“鬧元宵”的風俗。

説一説正月十五鬧元宵 鬧元宵的習俗和意義是什麼 第5張

鬧元宵

元宵燈節成於唐代説

傳説唐太宗李世民鼓勵讀書風氣,民間都把小孩送上學。入學的第一個節目叫“開燈”,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燈帶到學校去,請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點起來,象徵前途光明。從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後開學,因此開學的花燈,也成了“上元節”的點綴。

除了以上種種説法,還有一些元宵節起源於農業勞動的説法。據説漢代時,人們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蟲趕獸從而演變成以後的火把節。如今在江蘇興化一帶,每到元宵節,百姓不燃燈、觀燈,而是點火把、舞火把;還有元宵放燈起源於古時農家“照田蠶”的傳説,是指元宵之夜,農家在長竹竿上掛一盞燈在田間,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還有一些神話傳説增添了元宵節的神祕性。一説,在很久以前天帝的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傳天兵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畜財產統統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便偷偷將這個消息告訴人們。一位老人想出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又説,元宵點燈的來歷與東方朔和元宵姑娘有關。傳説一名叫元宵的宮女,十五月圓無法與家人團圓,不禁傷心。東方朔便設計使漢武帝相信大災當前,只有京城百姓家家户户都掛上紅燈,點放煙火爆竹,並讓城外百姓進城觀燈,天子、臣僚、貴妃、宮女都去燈市玩賞,雜在庶民中消災避難。這樣一來元宵的父母也來城裏觀燈,並看見了元宵姑娘,驚喜萬分。漢武帝看一夜燈火,京城安然無恙,便敕令今後每逢這天都掛燈放煙火,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寓意其實和過年差不多,也就熱熱鬧鬧團團圓圓吧!只不過過完元宵,學生們可都得回去上課了,所以元宵大概就是學生黨在寒假裏最後一次的玩耍了。現在,許多人也感慨節日味道越來越淡了,但是小編覺得只要一家人團圓,每天都是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