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裏個人資料簡介 個人履歷 個人作品 以假亂真是本事

來源:時代範 9.32K

丁裏簡介

丁裏,原名曹用禮。天津武清縣人,現居住北京。1933年畢業於濟南美術專科學校。1935年在上海蔘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業餘劇人協會。1937年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一隊。1938年到延....

丁裏個人資料

丁裏,原名曹用禮。天津武清縣人,現居住北京。1933年畢業於濟南美術專科學校。1935年在上海蔘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業餘劇人協會。1937年參加上海抗日救亡演劇一隊。1938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魯藝教員。華北聯合大學教師、文工團團長。1942年參加八路軍。後任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社長。建國的,歷任北京軍區文化副部長,總政部文工團政委、團長,總政部文化部副部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顧問,中國文聯第一至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二、三屆理事。曾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丁裏個人資料簡介 個人履歷 個人作品 以假亂真是本事

丁裏照片

丁裏個人履歷

丁裏,原名賈卓爾。劇作家,導演。

丁裏個人作品

作品有話劇《子弟兵和老百姓》、《安第斯山風暴》,歌劇《李各莊》、《鋼鐵與泥土》等。導演話劇《衝破黎明前的黑暗》,1956年獲全國話劇會演導演一等獎。在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任副總指揮和總導演。

着迷於道具的"丁道長"

--寫在話劇百年 丁裏是北京人藝道具組組長,他對道具工作可以用着迷來形容,劇院的同志都喜歡叫他"丁道長"。他也非常樂於接受這個有着褒義內涵的綽號,有呼必應。

他可以花費一天一夜的時間,不吃不睡,邊琢磨邊動手,反反覆覆,直到把一張嶄新的報紙做成《雷雨》裏所有演員都識不破的上世紀30年代舊版《益世報》

以假亂真是本事

上聯:"五顏六色新能做舊";

下聯:"七紮八捆假可亂真"。

橫批:"新舊假真"。

不知道是哪位秀才,給北京人藝的道具組寫了這麼一副對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舞台上的大小道具可以説絕大部分都是作假的,就是自己製作的。能夠以假亂真可是搞道具的人的真本事,這與今天戲裏需要一套硬木傢俱就從某傢俱城買回來,再往台上一擺,真是有天淵之別。如果前者稱得上是藝術家,那麼後者頂多算"採購員"。

深刻認識

丁裏在文章中這樣説:"道具作為舞台美術的組成部分,對於塑造典型環境,反映時代氣息,烘托演員的表演,增強其表現力,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舞台上,對每一件道具的運用和處理,我都要反覆思考、精心設計,使其在整體演出中與表演有機地聯繫起來。對每件道具的運用和處理,都要使之符合環境的特點和人物行動的需要,變為有生命力的東西。"

丁裏對道具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並不僅僅因為這是他的職業,更是因為他本身對道具的着迷。他可以花費一天一夜的時間,不吃不睡,邊琢磨邊動手,反反覆覆,直到把一張嶄新的報紙做成《雷雨》裏所有演員都識不破的上世紀30年代舊版《益世報》;他也曾經在《非這樣生活不可》的演出中,利用換景的幾分鐘專心致志地、細緻入微地擦拭一座古老的立鍾,而竟然對大幕已經拉開毫無知覺,最後才被驚慌的舞台監督喊了下來。

《茶館》

《茶館》裏常四爺養的是不好馴服的畫眉鳥,拿的是帶銅亮抓手的大鳥籠子;鬆二爺養的是小黃鳥,拿的是精幹靈巧的小鳥籠子。

內容

用道具描述歷史

丁裏喜歡和我大侃道具。

"你知道《雷雨》第三幕裏,魯貴給二少爺周衝買回來的醬肉是用什麼包的嗎?"

我想了想,沒吭聲。

"那可是30年代的事兒。"

我還是沒想出來,搖搖頭。

他得意起來:"告訴你吧,不能用紙,更不能用塑料口袋,得用剛採下來的新鮮荷葉包裝。你知道包成什麼形狀的嗎?--長方形的小包兒,然後再用紫紅色的細麻繩給捆好。這樣兒才能有那個時代的味道,一看就知道這是發生在當時天津衞附近的事兒。"

"你們每天演出都找得着新鮮荷葉嗎?"

"不可能,我用紙仿製成荷葉的樣子和顏色。這就屬於搞道具的必須乾的活兒了。"

他又問:"你説《茶館》裏第一幕,常四爺和鬆二爺都應當拿什麼樣的鳥籠子,養什麼樣的鳥呢?"

我説:"不知道。"

"常四爺養的是不好馴服的畫眉鳥,拿的是帶銅亮抓手的大鳥籠子;鬆二爺養的是小黃鳥,拿的是精幹靈巧的小鳥籠子。"

"為什麼?"

"雖然他們都是在清朝旗營裏當差,可是常四爺是條什麼也不怕的硬漢子,鬆二爺是個膽小怕事的老實人。人物的性格不同,養的鳥和拿的籠子也應當各有各的路數、特點。"

"有道理。"

"在生活當中,一件傢俱,一個生活用品的新與舊,顏色和形象,咱們都不大留神,更不大考究,可是一旦作為道具出現在舞台上,就得研究它典型不典型了。"

不少觀眾覺着演員在喝真啤酒,他們問演員:"你們一天喝一大杯啤酒,怎麼也不醉啊?"其實,演員沒醉,搞道具的才真高興得快醉了。

越難解決越有意思

丁裏説他做過的最有意思的道具是啤酒。

演出德國戲《非這樣生活不可》的時候,有一場戲需要幾杯剛剛斟滿的啤酒端到台上來,而且還要能夠當場喝下去。開始他們可被難住了,究竟用什麼才能代替呢?經過一段時間的集思廣益、反覆琢磨,他們發現在沏茶的時候,用滾開的水衝在茶葉上就能出現許多小水泡泡。後來,大家就用煮好的紅茶水沖淡成啤酒的淡黃色,再裝進大瓶子裏面去,使勁兒搖晃,就能出現類似啤酒的泡沫了。

每天晚上演到第五場戲的時候,道具組的人都站在佈景片子的後邊兒,抱着一個裝着多半瓶紅茶的大瓶子,等到該啤酒上場前的一兩分鐘,使足了勁兒搖晃瓶子,一有泡沫就倒在酒杯裏,讓演員趕緊端上台去。台上的演員喝了這樣的啤酒,真的讓觀眾感覺"新鮮無比",喝完了鬍子上還掛着泡沫呢。不少觀眾愣是覺着演員在喝真啤酒,他們問演員:"你們一天喝一大杯啤酒,怎麼也不醉啊?"其實,演員沒醉,搞道具的才真高興得快醉了。

丁裏説:"越不容易解決的道具就越有意思。"排練《丹心譜》的時候,有一場戲要求方凌軒全家人在一起包餃子。這又難住了丁裏和道具組的同事。包餃子有餡兒有皮兒,相比之下,餡兒比皮兒還好解決一點兒,用濕鋸末來代替,不但形象和顏色都接近,最大的優點是能抱團兒。可皮兒的問題就不那麼簡單了。開始丁裏建議用白色的帆布鉸成圓形餃子皮兒的樣兒,再在兩邊兒縫上尼龍搭扣,等包上濕鋸末兒以後用手一捏,一個標準的餃子就算出來了。全組的人都誇他聰明,他自個兒也很得意。到了彩排那一天,道具組都等着看自己的成果。沒想到,演員包着包着,突然有一位沒扣好尼龍搭扣,硬是把餃子給包"歪"了,他一着急又忙着返工重來,結果就聽見"刺啦"一聲解搭扣的聲兒。演員一下子出了戲,觀眾也都哈哈大笑起來。丁裏也鬧了一個大紅臉,低下頭來誰都不敢看。

當天晚上,丁裏回到家連飯也吃不下去了,兩眼發直地坐在椅子上,腦袋裏轉悠的全是怎麼改進餃子皮兒的事兒。老伴兒和孩子們都已經餓了,可是他們都知道他的倔脾氣誰也不催着吃飯。他心裏想:看來尼龍搭扣不行,操作着不方便,也容易出聲兒,可是能用什麼來代替呢?丁裏想着想着,突然有了辦法,他先找了一根細鉛絲,又取出來白帆布的餃子皮兒,在上面襯了一圈兒細鉛絲縫好。細鉛絲有一定的硬度,只要用兩手從兩邊兒一捏就可以合上,如同包真餃子一樣。而且,演完戲以後還能掰開,第二天用的時候再合上,不怕反覆使用。眼看着成功了,他才洗洗手去吃飯。丁裏説,那頓飯吃得特別的香。

他把手中的鈔票散開,這時,人們才發現--每張鈔票的左上角都有一條黑絲線穿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