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兆堤個人資料簡介 資料 人物作品

來源:時代範 1.64W

武兆堤簡介

武兆堤(1920-1992年),祖籍山西襄汾,生於美國匹茲堡。著名電影導演。曾導演著名電影《英雄兒女》。....

武兆堤個人資料

武兆堤(1920-1992年),祖籍山西襄汾,生於美國匹茲堡。著名電影導演。曾導演著名電影《英雄兒女》。

武兆堤個人資料簡介 資料 人物作品

武兆堤照片

武兆堤資料

武兆堤(1920--1992),電影導演。祖籍山西襄汾,生於美國匹茲武兆堤堡。童年隨父母回國。1936年參加 犧盟會。1938年入延安抗大學習。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抗大文工團、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導演。建國後,歷任文化部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1955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後任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1955年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後任長春製片導演,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副廠長,中國影協第四、五屆理事。編導影片《冰上姐妹》。導演的影片有《英雄兒女》 、《山重水複》,與蘇里合導《平原游擊隊》等。

武兆堤(1920--1992),電影導演。祖籍山西襄汾,生於美國匹茲堡。導演的影片有《英雄兒女》、《山重水複》,與蘇里合導《平原游擊隊》等。

作品《英雄兒女》

武兆堤,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副廠長,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他是山西太原市人。1920年生於美國鋼城匹茲堡。父母是一對在日、美、歐學歷和閲歷深厚的夫婦,他們崇尚民主、自由,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清高豪放的文人氣質。在父母的教養和薰陶下,武兆堤自幼養成了爽朗好動的性格,他敏感執拗,而又熱烈地沉浸於幻想與追求之中。

1925年武兆堤隨父母回國。

1932年他入太原成成中學學習。在這個學校裏,黨的力量很強,校長、教務主任、幾位主要教師都是共產黨員。年輕的武兆堤,當時雖然不知道這些情況,但地下黨的影響教育,無形中為他的未來提供了一個朦朦朧朧的發展方向。一次,他和同伴們用水槍把反動警察耍戲了

一番,幼稚地以此作為對不公平的反抗。由於日寇侵略的不斷加劇,抗日運動在山西和全國蓬勃開展。1936年武兆堤參加了黨影響下的抗日組織--山西犧盟會,不久又加入了成成中學師生抗日遊擊隊,此時還參與了戲劇與牆報活動。在黨的地下組織的引導教育下,喚起了他更強烈的抗日的民族意識,使他明確了鬥爭的方向。

1938年2月,他進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學學習文藝,同年畢業,分配在二戰區隨部工作團。

1939年1月,祕密離團奔赴延安,幾經波折,終償夙願。到延安後,他在抗大總校學習了一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後服務於抗大文工團。這是他徹底轉入文藝事業的重要時期。

作品《地下尖兵》

如果説在動盪的戰爭代,武兆堤投身於這項事業更多是出於偶然,而不是自武兆堤己的抉擇,那麼也可以肯定地説,這種偶然無疑地同他自身所不斷積聚着的某種必然性是完全一致的。

在武兆堤身上,一定的文化教養,豐富的想象力,熱情的性格,都形成了他搞藝術的有利條件。行軍時為了輕裝,他寧肯把一件在當時來説十分珍貴的毛衣丟掉,卻一直把一本從太原帶來的小説《簡愛》背在身上。在他的皮帶上綁着一個墨水瓶。在他的本子裏,抄滿了對托爾斯泰的名著《復活》的分析和《小夜曲》的樂譜。

從1939 年到1949 年,他先後工作於抗大文工團、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中南軍政大學文工團。曾任戲劇隊長、副協理員。扮演過楊白勞、魯大海;導演過《白毛女》、《血淚仇》;創作過歌劇《為誰打天下》,話劇《立功平安無事》,並在《鋼骨鐵筋》的創作中任執筆(解放後由成蔭改編為《鋼鐵戰士》並搬上銀幕,榮獲1951年捷克卡羅維·發利第六屆電影節國際和平獎)。

在戰爭中學習和從事文藝工作,使得武兆堤具有這樣幾種品格:武兆堤

主人翁的高度責任感,廣泛的實踐精神,革命的功利主義和自覺、刻苦的學習精神。在他投身革命的精神中,有着強烈的對於正義與英雄主義的敬仰和追求,而革命戰爭也正是以這樣的東西滿足着和進一步薰陶了他。這種追求與給予的一致,為武兆堤確立了以後在創作中長期鍥而不捨的主題。在他的藝術觀念中,英雄主義的崇高無疑是美的最高形式。

《鋼筋鐵骨》的創作激情,就來自於他親身經歷過的一次悲壯事件。每天都有流血犧牲,每天也都有感受和積累。但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

作品《平原遊擊》

1949年11月,武兆堤根據組織的安排,調到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任編劇,跨入了電影行列。到劇本創作所之後的幾年,是他創作生涯中貧瘠的荒年,他必須越過進入一種新的更加複雜的藝術領域的艱苦探索之橋,這常常使他陷入焦躁和苦悶。幾年中他的產品僅僅是根據柳青小説《銅牆鐵壁》改編的劇本《沙家店糧站》。這時,他接受了這樣一種看法--為了在電影文學創作中取得成就,應當另闢蹊徑,暫時換一個更有利於全面認識電影表現手段的角度去嘗試一下。武兆堤

1953年他轉入長春電影製片廠作了導演。誰知,這條"蹊徑"竟成了他以後的專職,而電影文學創作卻成了第二職業。他作電影導演的第一個實踐,是在《無窮的潛力》中任副導演。第二年,1955年他和蘇里聯合導演了在觀眾中風靡一時的《平原游擊隊》。他和蘇里是一對老搭檔,從1939年就在同一個文工團工作,有着幾乎相同的經歷和氣質,都經歷過冀中敵後游擊戰爭,對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與感情都很能理解。這是兩位初出茅廬的青年導演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彌補了原劇本以情節制勝、刻畫人物不足的弱點。就武兆堤來説,他通過這部作品繼承了自己的英雄主義主題。這一年的秋天,他被調到電影學院導演專修班學習,第一次較有系統地學習了電影藝術理論。他認為,在這一年的學習中,最重要的收穫就是解決了對於藝術衝突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揚棄了已往在實踐中對這個問題的簡單而外在的認識,這無疑是他通向藝術天地的一個飛躍。

1956年,他畢業後獨立導演的第一部影片是《地下尖兵》。他之所以作出這種選擇,並不指望獲得藝術上的成功,而是出於另外兩種考慮:首先,他要通過緊張的情節和懸念來掌握鏡頭規律;其次,他想通過這類較容易勝任的影片增強他成功的信心。這期間他經常到剪接台上去"拉膠片",分析了許多優秀的中外影片。《地下尖兵》遠非導演的滿意之作,但卻使他進一步掌握了蒙太奇規律及其各種可能性,以及其他一些導演基本功。

1958年是武兆堤和許多導演的"豐產年",他導演了《工地青年》、《並肩前進》、《紅領巾的故事》。這三部影片在銀幕上留下的印象同他們的創作週期同樣短暫,沒有豐滿的人物,沒有深刻的哲理,甚至沒有什麼有趣的情節,藝術表現平淡蒼白。這幾部影片和這一時期攝製的其他一大批同類影片作為一種文藝現象,是當時要求文藝直接簡單地配合政治任務,違反文藝創作規律的表現。這不僅是他們個人的遺憾,更是我整個文化工作的教訓。武兆堤為自己樹立的藝術目標是內在的衝突與高度的情感。他在一部作品中主動自覺地沿着這個方向探索,是以1959 年創作並導演的《冰上姐妹》為起點的。這部影片的主題--集體主義,同英雄主義主題是有着內在的聯繫的,影片的人物關係又提供了可以展示美好感情和內在心靈衝突的廣闊天地,使得導演的探索遊刃有餘。

在影片中武兆堤探索了深入當代年輕人的內心而又波及社會的道德原則。影片中最高尚的人和最狹隘的人都無一例外地處在歡樂、苦惱等等內心衝突的波瀾中,每個人物都根據內心衝突的結果來決定行動。作品還展示了導功演在觀察與表現細膩多變的人情方面的能力與信心。他在各種人物關係中突出了丁淑平與餘力萍之間的衝突,正是這種衝突,在所有關係中最內向,最複雜,最富於道德的探索價值。影片使導演獲得了新的成功,被列為國慶十週年獻禮節目。他在這部影片之後,1961 年攝製了《七天七夜》,這部影片再次表現了英雄主義主題,但由於藝術上缺少突破精神,反響不大。

1964年,他又雄心勃勃地投身於新的創作。他同毛烽合作,將巴金的小説《團圓》改編為《英雄兒女》。他選擇這篇小説搬上銀幕,至少有兩個原因:一,他有過一年多朝鮮戰場的生活,有很多感受,這些感受遲早要湧流出來;二,在那場殘酷悲壯的戰爭中發生的這個充滿人性之光的故事,強烈地吸引着他去沿着英雄主義的主題對藝術去進行探索。崇高的英雄主義和深摯、善良的人性,被導演在影片中融於一體。影片在原著提供的人物關係中強調了王成這條線索,整個風格也從默默感人轉換成了外溢的強烈情緒感染。

武兆堤人物作品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