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生平經歷 主要著作

來源:時代範 1.14W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簡介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961年在任)。1890年,艾森豪威爾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基督徒家庭。1915年畢業於西點....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個人資料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美國第34任總統(1953年-1961年在任)。

1890年,艾森豪威爾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丹尼森的一個基督徒家庭。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畢業時在班上排在第61名,只得到軍士長的軍銜。後在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第19步兵師服役,少尉軍銜。然而後來他卻成為了10位五星上將中晉升“第一快”,出身 “第一窮”,也是美軍統率最大戰役行動的第一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盟軍在歐洲的最高指揮官,1944年至1945年裏負責計劃和執行監督進攻維希法國和納粹德國的行動。1948年2月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至1953年(但從1950年起一直缺席而擔任北約司令)。1952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蔘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因心臟病逝世。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個人資料簡介 人物簡介 生平經歷 主要著作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照片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人物簡介

艾森豪威爾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1890年10月14日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丹尼森。他的父親是制乳廠工人,有7個孩子,他排行第三。1915年畢業於西點軍校,畢業時在班上排在第61名,只得到軍士長的軍銜。後在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第19步兵師服役,少尉軍銜。

1925年先後在參謀學校、陸軍軍事學院學習。1929年至1932年任陸軍部長特別助理。

1933年至1939年任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手。1941年12月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馬歇爾手下任作戰計劃處處長,晉升為少將。1942年先後任歐洲戰場美軍司令、北非戰場盟軍司令,晉升為中將、上將。1944年任歐洲盟軍最高司令,成功策劃指揮了盟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戰役,晉升為五星上將。1945年繼喬治·馬歇爾任陸軍參謀長。

1948年2月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至1953年。

1952年作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蔘加競選總統獲勝,成為美國第34任總統,1956年再次競選獲勝,蟬聯總統。

1969年3月28日在華盛頓因心臟病逝世。

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生平經歷

艾森豪威爾童年時的照片艾森豪威爾的祖先是德國人, 1732 年移居美國。他的家族最初在賓夕法尼亞州居住, 1878 年自他祖父起,在堪薩斯州的阿比林定居。祖父是一個虔誠的傳教士,每日除管理自家的農莊外,就是講經傳道。

艾森豪威爾的父親性情懦弱,優柔寡斷,事業上毫無成就。在上大學時和同學艾達·勒孔頓小姐結婚,畢業後經商破產,隻身到得克薩斯州的丹尼森另謀出路。不久妻子帶着兩個兒子來這裏與他團聚,一年後艾森豪威爾誕生在這裏。後來全家又返回故鄉阿比林。母親的性格和父親截然不同。她精明能幹,對七個兒子管教很嚴,經常鼓勵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發奮圖強,後來兄弟七人,除老五幼年夭折外,其餘六人都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就。老大阿瑟成了銀行家,老二埃德加是位律師,老四羅伊是個藥商,老六保羅當了工程師,老七密爾頓當了大學校長。艾森豪威爾排行第三,做了美國總統。他們都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母親的培育。

艾森豪威爾1890 年10 月14 日生,小名艾克,這個名字用了一生。小時候,他頑皮、好鬥,不用功讀書,衣着邋遢,而且對同學們的譏笑毫不在乎。放學後常出去打零工,或幫母親幹活。1904 年他上中學以後,學習無大長進,但體育課的成績非常突出,是學校足球隊出色的中鋒。由於球藝高超,他還當過一段時期的職業足球隊員。在各門功課中,英語不錯,歷史最好。他長於記憶年代日期,對名人軼事尤有興趣。同學們都以為他將來可能成為一個歷史教師,誰也沒想到他會成為一個軍人。

艾森豪威爾進入軍界確實出於偶然。中學畢業後,他結識了一個叫黑茲利特的朋友,此人極力慫恿艾森豪威爾和他一起報考軍校。艾森豪威爾認為軍校是公費,又有機會踢足球,便欣然同意。1911 年,他同時報考了西點軍校和安那波利斯海軍學校,結果均被錄取。由於他已超過海軍學校的入學年齡,便進了西點軍校。

西點軍校是美國培養軍事人才的搖籃,造就出不少著名將領。艾克這一屆畢業生將星閃耀,168名畢業生中有56人晉升為將軍,因此被稱為“將星雲集之班”。在西點的四年裏,艾森豪威爾的學習成績平平,操行成績很壞,常常違反校規,受過幾次記過處分。但他的球藝超羣,是西點足球隊裏最好的中鋒。1915 年西點畢業時,他年滿25 歲,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學生。畢業後被分配到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的第十九步兵師工作,少尉軍銜。

他到職不久,在一次朋友的家庭宴會上,與瑪米·杜德小姐相識。兩人一見鍾情,第二年便結了婚。她是一位富商的女兒,從小嬌生慣養,不會操持家務,但性情温和,婚後努力適應軍隊裏單調枯燥而又艱辛的生活。一年後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三歲時因病死去。後來又生了約翰,這是他們唯一的孩子。

由於戰爭,許多同學都去法國參戰,他卻被留在國內從事訓練工作,赴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任職。1916年晉升為少校。1920年7日,艾森豪威爾的永久軍銜為少校。1921年從陸軍坦克學校畢業,他創辦了美國陸軍的第一所戰車訓練營。1922 年艾森豪威爾轉到巴拿馬運河區,在福克斯·康納少將手下工作,幫助他處理公務。康納將軍經常給艾森豪威爾講軍史,與他討論軍事和國際問題,使艾森豪威爾對軍事的興趣大增。1925 年,由於康納的鼓勵,他到參謀學校學習,於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因成績優異,又被保送到陸軍作戰大學深造。1928 年畢業後,政府為了蒐集整理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歐洲的作戰資料,成立了一個“戰爭紀念物調查委員會”,委派他參加。他的任務是編輯一部“戰地手冊”。在編寫過程中,他蒐集了美國遠征軍在戰略、戰術以及軍事調動方面的詳細資料,半年後彙編成功,受到該委員會主席約翰·約瑟夫·潘興將軍的賞識。

1929 年,艾森豪威爾被派到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工作。1933 年2 月調到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手下,幫助起草文件,撰寫報告。1935年麥克阿瑟到菲律賓任軍事顧問,他充當其助手。艾森豪威爾為人隨和,不似麥克阿瑟那樣傲慢,常和菲律賓總統曼努埃爾·路易斯·奎鬆玩橋牌,兩入關係很好。奎鬆表示願意以高薪聘他在菲律賓擔任要職,但他以久留異鄉,升遷無望,於1939 年返回美國。

回國後,在陸軍第三師任中校參謀長,1941 年升為第九軍上校,在一次重大軍事演習中,他表現出色,指揮有方,受到了軍界的注意。大演習後,調任第三軍參謀長,並晉升為准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軍基地。8日,美國對日本宣戰。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第5天,馬歇爾電召艾森豪威爾速回華盛頓。這固然與艾森豪威爾熟悉菲律賓和太平洋地區軍事問題有關,但更主要的是他有豐富的參謀工作經驗。他先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不久計劃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後便升為少將。這是他步入統帥部與馬歇爾長期合作的開始。這時的艾森豪威爾,雖然還沒有資格參加那照片(14張)些有關同盟國戰略問題的高層會議,但他卻能站在最高統帥的角度,代表美國利益來指導全球性的戰略行動。艾森豪威爾注意到,當美國朝野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太平洋戰場的時候,羅斯福和馬歇爾卻把歐洲戰場放在優先的地位。他贊同這種戰略觀點,在1942年3月就和作戰廳的參謀們一起提出瞭如何進行戰爭的基本設想:把大量美軍集中在英國,而且拒絕將他們化整為零地用在任何周邊性的攻擊之中,在歐洲上空應獲得空中優勢,然後從英國渡過海峽,直指法國和德國。對這一基本設想,英國人雖然原則上同意,但在許多具體問題上存在着分歧意見。5月,馬歇爾又命令艾森豪威爾前往英國作實地考察,並在英國設立了一個美軍指揮所,為日後實施計劃提出建議。6月,他返回華盛頓提出考察報告《給歐洲戰區司令的指令》之後,羅斯福總統接受馬歇爾的意見,已經任命艾森豪威爾為駐倫敦的美軍歐洲戰區總司令了。7月,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中將。

1942年7月,鑑於北非英軍及遠東美軍接連受挫和丘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最高司令。在這之前,他並未單獨指揮過作戰,然而他就任後的第一次重大使命卻馬到成功,英美聯軍在北非登陸進展順利。這證明馬歇爾慧眼獨具。艾森豪威爾也因此名聲大振。艾森豪威爾在指揮盟軍進行北非、西西里島和意大利作戰中,在實現與盟國的合作中,都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政治、外交才能,被譽為“軍人政治家外交家”。他堅定、果斷、寬宏大量、對部屬充分信任。布魯克、蒙哥馬利等人曾看不起艾森豪威爾,甚至時而發出一些尖刻的批評,他仍然寬宏大量,努力使英美合作成為現實。1942年11月8日,艾森豪威爾率領美英聯軍10萬人分三路在法屬北非殖民地登陸。在強大的空軍掩護之下,分別佔領了阿爾及爾、奧蘭和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接着向西挺進,對退入突尼斯的德意聯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1943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來到北非,檢閲了登陸美軍,並於14日至26日與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卡薩布蘭卡會議。2月,艾森豪威爾獲得了當時的最高軍銜上將軍銜,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曾不顧可能產生的政治批評,決定承認正在北非的法國維希政府海軍上將達爾朗為該地區的法國最高統帥,從而避免了阻力,加速了盟軍在北非的進展。1942年底,凱塞林隘道之戰失利,他毫不動搖,及時採取措施,派巴頓將軍接替了不稱職的第2軍軍長費裏登達。1943年3月下旬,美英聯軍在艾森豪威爾的指揮下,對突尼斯南部發動總攻。經過20餘日的激戰,將德意軍隊驅趕至突尼斯北部。4月20日決戰開始,5月6日和7日兩天,美英聯軍就突破敵人的防禦,登上海岸,佔領了突尼斯市。於此同時,在北部進攻的美軍佔領了比塞大。德意軍隊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他們無法撤退,於5月13日25萬人全部投降。至此,在非洲的法西斯軍隊全部被肅清。

艾森豪威爾準備進攻西西里島,並立即着手製定意大利戰役的計劃。他不顧參謀部成員的意見,認為首先必須讓橫在西西里和北非之間的班泰雷利亞島上的駐軍投降。6月上旬,約有300噸炸彈落在這個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的島嶼上,揭開了西西里島戰役的序幕。參加這次戰役的有1000艘艦艇,登陸的人數是15萬。為了可以靠近作戰地點,艾森豪威爾於7月7日抵達馬耳他。登陸戰役的一切都已準備就緒,但天氣突變,風大浪急,對海軍、空軍作戰極為不利,許多參謀人員要求更改登陸日期。艾森豪威爾不為所動,堅持盟軍按原計劃行動。7月9日夜,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國第7集團軍開始登陸和空降。8月17日盟軍攻克墨西拿,佔領全島,西西里戰役至此結束。盟軍傷亡失蹤約2.3萬人;德意軍隊傷亡3.2萬人,13.5萬人被俘,另有10萬人撤退至意大利本土。

在1943年11月開始的德黑蘭會議上,美國和英國再次明確表示1944年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決心、蘇聯則希望儘快確定此次作戰的盟軍最高司令人選。艾森豪威爾在會後被艾森豪威爾任命為指揮“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1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組建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經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同意,艾森豪威爾任命特德為副司令,史密斯為參謀長,布萊德雷為美國地面部隊司令,蒙哥馬利為英國地面部隊司令,拉姆齊為海軍司令,利馬洛裏為空軍司令。按照艾森豪威爾設計的體制,上述軍種司令擔負着雙重角色:一方面,軍種司令是最高司令部成員,參與最高司令部制訂計劃的工作;另方面,軍種司令是整個軍事行動中指揮具體作戰的司令,擁有各自的司令部。為了獲得諾曼底地區的制空權,艾森豪威爾將在英國的戰術與戰略空軍完全置於其控制之下。他把首批登陸部隊由三個師增加到五個師,其它細節交由蒙哥馬利和布萊德雷去負責處理,自己則去關心他認為更為重要的問題。艾森豪威爾意識到,制空權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問題。他要求英國的空軍應在他的控制之下進行諾曼底之戰。這個決定遭到英國戰略空軍司令哈里斯的反對,這使一貫處事謹慎,態度和藹的艾森豪威爾大動肝火,他於3月23日宣佈:“如果這個問題不能獲得滿意的解決,我將呈請辭職。”英國的參謀總長不得不同意把戰略空軍交由艾森豪威爾指揮。美國空軍和其他有關國家的空軍也都作了同樣的安排。接着,他與法國人又達成了忍受損失的協議。這樣,制空權的問題就被艾森豪威爾解決了。

早在1943年3月,盟軍就在倫敦成立聯合參謀機構,研究和擬製歐陸作戰計劃。艾森豪威爾在原有計劃的基礎上主持制訂的“霸王”作戰綱要包括:在諾曼底海岸登陸並突破敵艾森豪威爾兩度當選《時代》年度風雲人物(2張)軍的防禦陣地;用兩個集團軍羣實施寬大正面追擊,重點是在左翼取得必需的港口,進逼德國邊境並威脅魯爾,右翼要同從南面進攻法國的兵力相連接;取得比利時、布列塔尼以及地中海的港口,以便沿着德國佔領區的西界建立新的基地;按照兩翼包圍魯爾的方式發動最後進攻,重點再次放在左翼,隨後朝着當時決定的特定方向直接突入德國;攻擊發起日定為1944年6月5日。與此同時,集中於英國的盟軍加緊進行以兩棲登陸作戰為重點的協同作戰演練,相當數量的登陸艇、特種坦克等逐步裝備部隊;空軍頻繁出動,以重創德國空軍,掌握制空權,孤立突擊地帶;情報部門通過“超級”和“魔術”破譯機構獲取德軍情報,氣象部門則密切注視氣候變化;開始製造人工港和防波堤,敷設通過海峽的輸油管道,採取軍事欺騙措施,使德國最高統帥部判斷失誤。“霸王”行動實施前夕,盟軍在英國共集中兵力38個師(287萬),坦克5000餘輛,艦艇9000餘艘,飛機13000餘架。處於防禦地位的倫德施泰特的德軍西線部隊(轄隆美爾的B集團軍羣和布拉斯科維茨的G集團軍羣)共59個師;施佩勒的空軍第3航空隊和克蘭克指揮的西線海軍集羣,力量明顯薄弱。令人費解的是,倫德施泰特和隆美爾頗受限制:無權向施佩勒或克蘭克下達命令;未經最高統帥部批准,無權調動任何裝甲師;戰鬥行動地域及防守沿海地區的所有陸軍部隊管轄的範圍,縱深不得超過20英里。此外,倫德施泰特、隆美爾和最高統帥部之間在防禦計劃方面亦有較大分歧。6月4日,在盟軍作戰會議上,艾森豪威爾根據氣候形勢的變化,果斷地決定將攻擊發起日改為6月6日。

1944年6月6日凌晨.“霸王”作戰開始實施。聯軍的傘兵和空運部隊首先開始在諾曼底着陸,接着是海空軍進行炮擊轟炸,6時30分,4000多艘戰艦載運的五個師12萬人在海空軍的火力掩護和特種坦克的引導下向諾曼底海灘發起衝擊,到深夜就取得了初戰勝利,登陸成功。灘頭爭奪戰時期,盟軍(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羣,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英國第2集團軍)主要通過激戰來鞏固和擴大登陸場。7月,盟軍在攻佔瑟堡和岡城之後,登陸場擴大為正面寬100公里、縱深過50公里的地帶。7月25日至30日,美軍的“眼鏡蛇”戰役實現了對德軍防線的突破。8月1日,布萊德雷指揮的第12集團軍羣(轄美國第1集團軍和第3集團軍)組成,隨後,美軍橫掃布列塔尼。盟軍挫敗莫爾坦反攻後,發現可在法萊斯形成對德軍的包圍圈。艾森豪威爾命令實施圍殲德軍的作戰。自8月8日起,盟軍通過機動兵力從北、西、南對法萊斯形成包圍態勢。至20日,德軍被俘5萬,死亡1萬。諾曼底戰役至此結束,德軍損失約40萬人,盟軍損失約21萬人。8月25日,盟軍解放巴黎。

1945年3月,艾森豪威爾與蒙哥馬利就盟軍主要突擊方向發生分歧,蒙哥馬利主張向柏林快速突擊,先於蘇軍攻佔柏林;艾森豪威爾則認為主要突擊方向為萊比錫和德累斯頓(考慮到蘇軍距柏林遠比盟軍近,雅爾塔會議規定柏林處於蘇佔區,必須爭取蘇聯參加對日作戰),因而據此通知蘇聯協調行動。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德國代表到駐法國蘭斯的盟軍司令部洽降。5月7日和8日,德國代表在蘭斯和柏林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艾森豪威爾戰時的主要活動就是組織、協調並指揮盟軍作戰,而盟軍聯合作戰上是這場大戰的顯著特點。艾森豪威爾以其良好的軍人素質、豐富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指揮藝術而獲得成功。8月,盟軍“鐵砧-龍騎兵”作戰開始。9月,實施“霸王”和“鐵砧-龍騎兵”作戰的盟軍勝利會師。德弗斯的第6集團軍羣開始隸屬艾森豪威爾。9月1日,艾森豪威爾將司令部移駐法國並從蒙哥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隊的指揮權。在此前後,美軍解放夏隆、蘭斯、凡爾登等地,強渡馬斯河,英軍則解放亞眠、里爾和布魯塞爾。艾森豪威爾決定盟軍採取“寬大正面戰略”,使德軍首尾不能相顧而加速崩潰。4日,艾森豪威爾命令阿登以北部隊必須佔領安特衞普,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魯爾區;阿登以南部隊必須突破齊格菲防線,然後奪取法蘭克福。英軍攻克安特衞普後,盟軍在齊格菲防線前受阻。12日,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五星上將。1944年12月16日,德軍在阿登地區發動反攻(通稱突出部戰役),企圖攻佔列日和安特衞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談。德軍從聖維特地區出發,向西攻至美國第1集團軍的南部。最後進抵馬斯河畔的迪蘭特。與此同時,德軍實施“格賴夫計劃”。組成能講英語的連隊,換穿美軍制服,突入美軍防區製造混亂。17日,艾森豪威爾對形勢作出正確判斷並採取相應措施。19日,艾森豪威爾召開作戰會議,決定:北側盟軍先取守勢,待機轉入進攻;南側盟軍則應儘早向北進攻。南側盟軍於22日發動進攻,迫使德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北側盟軍直到次年1月才發起進攻。1945年1月,盟軍在會師,將德軍趕過初始防線。在突出部戰役中,盟軍傷亡7.7萬,德軍傷亡12萬。在突破齊格菲防線之後。盟軍攻佔薩爾,將德軍趕過萊茵河,並搶佔雷馬根地區的魯登道夫大橋,繼而控制萊茵河東岸,對魯爾實施兩翼包圍。4月18日,德國B集團軍羣(32萬餘人)投降。

他為人隨和,沒有將軍架子,喜歡和士兵們在一起,對繁文縟節不以為然。戰事間隙,常到前沿陣地看望部下,瞭解情況,幫助解決問題。士兵們説他是個“通情達理的上司”,記者們稱頌他為“平民將軍”。德國投降後,他於1945 年6 月自歐洲飛回華盛頓,在機場受到數萬人的熱烈歡迎,他由機場直接到了白宮,接受杜魯門總統授予的優異服務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曾任美國駐德佔領軍司令。1945年回國,接替馬歇爾任美國艾森豪威爾宣誓就職陸軍參謀長。主要忙於辦理部隊的復員事宜,但他認為當時的國際形勢只是“武裝休戰”,主張美國應繼續保持龐大的軍隊,並普遍實行軍訓。1948年是他一生中的轉折點,他辭去了陸軍參謀長職務,結束了近40年的軍事生涯,接受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出任該校校長。一位職業軍人出任大學校長,許多人感到驚異。就他本人而言,他不留在軍界擔任高職,而且回絕了許多大公司的高薪聘請,自有他更長遠的打算。當時,艾森豪威爾的聲望相當高,國內要求他出任總統的呼聲強烈。1947 年的一次民意測驗表明,只要他本人願意,兩黨都會提名他作為本黨的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考慮到自己在政界。財界的根基不深,表示無意進入政界,可是擁護他的力量有增無減。支持他的這股勢力是大有來頭的。據美國一家雜誌透露,洛克菲勒、摩根、社邦和梅隆等大財團都看中了他,因為他戰後發表的擴軍備戰、向外擴張的政策主張符合大財團的利益。最早出來推舉他的是國際商用機器公司總經理湯姆斯·約翰·沃森。此人在美國財界很有影響,當過摩根保證信託公司的董事。支持他的還有洛克菲勒財團的首腦人物、大通銀行董事長奧爾德里奇,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帕金斯。沃森是哥倫比亞大學董事會董事,為了使艾森豪威爾有一個“文職”身份,他親手導演了將軍出任校長這幕戲。

艾森豪威爾艾森豪威爾一生與軍人為伍,與教育界無緣。他只上過軍校,沒有進過正規大學。一些報刊譏諷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第一個“胸無點墨”的校長。他當時還兼有總統顧問的頭銜,經常被召到華盛頓商討國事,因此在學校的時間很少。教授們難得見到他,對此,多有怨言。但他做校長完全是為“名義”,並不領取學校的薪金,所以他對那些抱怨不以為意。不過,他依仗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為學校募集到不少錢。他喜歡到學校體育館去看學生們的球賽,有時也去和他們玩兩下,學生們都喜歡他,説“過去的校長都是道貌岸然的學者,不像艾克那樣用我的語言和我談話”。1948 年秋季他的大戰回憶錄《歐洲十字軍》出版了,成為當年非小説類的暢銷書。

1950 年12 月,杜魯門任命他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又恢復了軍職,向哥倫比亞大學“請長假”暫離,舉家搬到法國居住。這樣,他和學校的距離更遠了。一位教授説,“艾森豪威爾對哥倫比亞大學的影響等於零,他在任期間,學校實際上等於沒有校長。”

艾森豪威爾在歐洲任職時,他的支持者們繼續在國內製造輿論,用他們控制的報紙、電台等輿論工具,為他大力宣傳。一些與國際金融有關係的資本家,特別是那些與西歐有密切聯繫的富豪,在擁護艾森豪威爾的運動中尤為活躍。隨着大選年的來臨,兩黨的競爭逐漸進入高潮。因為艾森豪威爾不屬任何黨派,成為兩黨爭取的對象。他感到經過三年經營,時機已經成熟,遂於當年5 月,再次卸去軍職,回國參加總統競選活動。

當時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部不好,由於杜魯門使美國陷入朝鮮戰爭,税收加重,生活費用高漲,戰後的“經濟繁榮”已不復存在,人民對政府不滿,把希望寄託在共和黨身上。在經過幕後幾番密商之後,艾森豪威爾參加了共和黨。同年7 月,在共和黨舉行的全國代表大會上,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

在激烈的競選運動中,他的支持者利用老百姓崇拜“英雄”的心理,大力宣傳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豐功偉績”。他向選民許下的停止朝鮮戰爭的諾言,對選民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儘管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森一再批評他沒有政治經驗,對國際形勢缺乏“深遠的理解”,不具備作為總統的智慧和能力,他仍然在大選中獲勝,結束了民主黨執政20 年的局面。1956 年,他連選連任,前後主持白宮共八年之久。

艾森豪威爾政府的特點之一是,政府的重要職位幾乎都被壟斷財團的代表人物佔據。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當了國務卿,社邦通用汽車公司的總經理查爾斯·歐文·威爾遜、副總經理凱斯分別出任國防部長和副部長。威爾遜持有通用汽車公司200 多萬美元的股票,在參議院討論他的任命時,發生了周折。議員問他如何處理國家和公司的關係時,他回答説:“我認為對通用汽車公司有利的,對美國也有利,反之亦然。”後來這句活成了美國的一句“名言”,常常被人引用,它赤裸課地道出了政府和財團之間的緊密聯繫。在其他內閣部長中,除勞工部長是工會負責人外,其餘也都由企業家擔任,被戲稱為八個百萬富翁和一個管子工的內閣。等到勞工部長馬丁·P·杜金辭職後,更是清一色的大企業主,甚至在白宮裏面,資本家也佔了主要地位。因此美國報紙把他的政府稱之為“大企業家集團”

艾森豪威爾執政以後,繼續推行侵略擴張政策。他根據50 年代初社會主義陣營力量日益壯大、歐洲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以及美國霸主地位不斷下降的新形勢,提出實行“新面貌”的外交戰略。在軍事上,他停止了朝鮮戰爭,

認為社魯門的“遏制”政策使美國力量過於分散,負擔過重。主張把軍事力量集中在美國附近地區,把主要打擊力量放在核武器上,當美國“遭到打擊”時,能對“侵略者進行大規模報復”。這種以核武器為威懾力量,對別國進行核訛詐的戰略,就是大肆渲染的“大規模報復政策”。

他重視加強與西歐盟國的合作,加強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力量,主張 建立強大的歐洲,聯合對付蘇聯。在亞洲,他吸取美國陷入朝鮮戰爭的教訓,積極推行拼湊軍事集團的政策。在1954 年一年之內,就先後和日本簽訂了《共同防禦互助條約》,同英、法、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簽署了《東南亞集體防務條約》,還和台灣國民黨政府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美國通過這些區域性條約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減少了美國在海外的駐軍和開支。在印度支那,越南抗法鬥爭勝利後,美國加緊扶植南越吳庭豔政權,積極插手老撾、柬埔寨的內政,用培植親美勢力,建立傀儡政府的辦法,企圖控制印度支那。對中東地區,他主張填補由於蘇伊士運河危機英,法勢力撤出而出現的“力量真空”。

1957年1月,艾森豪威爾在致國會的《對中東政策特別諮文》中提出:美國要搶在蘇聯之前,填補“真空”。他説,“如果失去中東,西歐將遇到危險,亞洲也將處於嚴重危險境地,對美國經濟、政治前景將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他要求國會授予他可在中東使用武力的特權,兩年內額外撥款4億美元向中東國家提供經濟“援助”。這個決議案於3月7日被美國國會通過。3月9日,艾森豪威爾簽署了這個後來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決議案。當時,正值英、法侵略埃及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失敗,美國企圖利用這個計劃,一面以武力威脅為手段,一面以經濟援助為誘餌,用反共作幌子,進一步排擠英、法等國勢力,以實現其獨佔中東的陰謀。後來,艾森豪威爾主義也被用於中東以外的地區。艾森豪威爾主義遭到中東各國人民的反對。埃及、敍利亞、沙特阿拉伯和約旦四國政府兩度發表聲明,拒絕接受艾森豪威爾主義。但是伊朗和伊拉克等國均獲得了“美援”。從此,美國勢力進一步擠進中東地區。

對中國,他繼續推行杜魯門政府的敵視政策,除和國民黨政府締結《共同防禦條約》外,還企圖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50 年代後期,美國發生了較嚴重的經濟危機,國力進一步衰落。艾森豪威爾提出了“和平取勝”的新戰略,主張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蘇聯,東歐進行滲透,促其“和平演變”,以和平方法“戰勝”共產主義。1959 年他邀請赫魯曉夫訪問美國,舉行了戴維營會談,開始了美蘇又爭奪又想搞緩和的新局面。赫魯曉夫也邀他訪蘇,後由於美國U-2 間諜飛機侵犯蘇聯領空被擊 落,因而取消了對他的邀請。

在內政方面,艾森豪威爾主要抓了平衡預算和減少對農產品的補貼以解決農產品過剩問題。因為這種補貼使農場主不怕虧損,促使他們擴大生產,造成了農產品的過剩。他花了三年時間實現了預算平衡,但由於日益增長的軍費和援外費用,最後又出現了赤字。大農場主反對政府取消對農業的補貼,並對國會施加影響,要議員對政府的動議不予支持。在種族問題上,他對學校的種族歧視等問題採取過一些行動,還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種族歧視問題,但遭到南方種族主義者極大反對,致使問題拖而不決。1957 年爆發了小石城事件,他派兵平息了這場騷亂,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在工作作風上,他仍帶有不少軍人特色。如要助手把送來的文件壓縮在一頁紙上;與別人談話時喜歡直來直去。他只抓重大決策,把許多具體事情交給他信任的助手處理。他把他們稱為“我的參謀長”,因此有人批評他把

軍隊的參謀制度搬到了白宮。在外交事務上,他主要依靠杜勒斯。杜勒斯為人苛刻、冷酷,但諳熟外交,工作努力,能力強,很受總統的信任,其反共反華的反動主張對艾森豪威爾有很大影響。

他任內生過兩次大病。1955 年夏天,他在岳母家度假,白天打了一天高爾夫球,晚上心臟病發作,被送到醫院,作了手術。1957 年又得了一次中風,但很快痊癒。

主要著作

《遠征歐陸》(1948)

《白宮歲月》回憶錄【(第一卷《授權變革》(1963)第二卷《爭取和平》(1965)】

《在悠閒時刻講給朋友們的故事》(1967)

人物逝世

1960 年,根據1951 年2 月批准生效的憲法修正案第23條關於總統只連任一屆的規定,艾森豪威爾宣佈不再競選總統。離開白宮後,他搬到葛底斯堡農場,除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外,集中主要精力撰寫回憶錄。他的獨子約翰幫助他處理具體出版事宜。艾森豪威爾的回憶錄出版後十分暢銷。由於他不是專業作家,免收所得税,所以發了一筆財,成了百萬富翁。

1965 年他心臟病復發過一次,此後身體明顯衰弱,經常住院休養,很少公開露面,但聲望未減。在1968 年底的一次民意測驗中,仍被列為美國最受敬慕的人物之一。

1969 年3 月28 日, 78 歲的艾森豪威爾心臟病再度發作,搶救無效逝世。他的傳記記者寫了個標題《落地的麥子不死》,遺體被運到首都華盛頓供人瞻仰。有87 個國家的總統、首相、特使前去參加葬禮。4 月2 日安葬於故鄉阿比林城。他的臨終遺言是:“我始終愛我的夫人,我始終愛我的兒子,我始終愛我的孫兒,我始終愛我的祖國。” 主要著作有《遠征歐陸》、《白宮歲月》和《艾森豪威爾的戰爭經歷》。

成就榮譽

艾森豪威爾是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和歐洲戰區的重要指揮者,對掃除法西斯非洲軍團,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戰勝納粹德國貢獻了巨大力量。他一生獲得的軍事榮譽有:

陸軍服役優異勛裝(Army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 with four oak leaf clusters)

軍團優異勛章(Legion of Merit)

巴西南十字勛章 (Order of the Southern Cross)

最高榮譽巴斯勛位(Order of the Bath)

功績勛章(英聯邦) (Order of Merit)

法國榮譽軍團勛章(National Or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

社會評價

艾森豪威爾是個戎馬半生,戰功卓著的美國總統。現代戰爭需要各方面的知識和人才。要使各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而不互相摩擦、自我消耗,就要有人從中協調。艾森豪威爾在具體戰役指揮上可能不如巴頓、蒙哥馬利,但在協調各方面關係上極具才能。他以堅定、鎮靜而又平等待人的態度贏得了廣泛的信賴和支持。

他還善於發現人才,所以蒙哥馬利、巴頓、範佛里特等一大批名將,都能為他所用。

雖然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時支持度不高,自1980年代迄今,艾森豪威爾的歷史評價逐漸升高,他經常被評選為美國最好的總統前十名。

大事年表

艾森豪威爾1911年考取美國海軍學院,卻因超齡而未被錄取,後經該州參議員推薦,考入美國西點軍校。

1915年從西點軍校畢業並獲得少尉軍銜,赴得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任職。

1916年晉升為少校。

1921年從陸軍坦克學校畢業,創辦美國陸軍的第一所戰車訓練營。

1922年調任駐巴拿馬的第20步兵旅參謀。保送進入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受訓。

1926年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從陸軍指揮參謀學院畢業。

1927-1928年,艾森豪威爾在陸軍軍事學院深造。

1929年,艾森豪威爾赴陸軍部助理部長辦公室任職。

1933年,任陸軍參謀長麥克阿瑟的助理。

1935-1939年,擔任菲律賓軍事顧問麥克阿瑟的高級助理。

1936年,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中校。

1939年年底回國,任美國西部軍區司令部的後勤計劃官。

1940年2月調到駐加利福尼亞的第15步兵團任職,11月升任第3師參謀長。

1941年3月,升任第9軍參謀長。6月出任第3集團軍參謀長,晉升為准將。12月,艾森豪威爾被召回華盛頓,任戰爭計劃處副處長,不久計劃處升格為作戰廳,又被任命為作戰廳長,幾星期後升為少將。

1942年5月,馬歇爾命令艾森豪威爾前往英國作實地考察,在英國設立了一個美軍指揮所,為日後實施計劃提出建議。6月,他返回華盛頓提出考察報告《給歐洲戰區司令的指令》之後,羅斯福總統接受馬歇爾的意見,任命艾森豪威爾為駐倫敦的美軍歐洲戰區總司令。7月,艾森豪威爾晉升為中將。

1942年7月,鑑於北非英軍及遠東美軍接連受挫和丘吉爾的極力支持,美英決定發動北非戰役。8月,艾森豪威爾被任命為實施北非登陸的盟軍最高司令。11月8日,艾森豪威爾率領美英聯軍10萬人分三路在法屬北非殖民地登陸。

1943年1月,美國總統羅斯福來到北非,檢閲了登陸美軍,並於14日至26日與英國首相丘吉爾舉行了卡薩布蘭卡會議。2月,艾森豪威爾獲得了當時的最高軍銜上將軍銜,出任北非和地中海盟軍總司令。

1943年6月至8月,指揮西西里戰役。

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決定1944年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艾森豪威爾在會後被任命為指揮“霸王”行動的盟軍最高司令。

1944年1月中旬,艾森豪威爾抵達倫敦,組建盟國遠征軍最高司令部。

1944年6月至8月,組織“霸王”作戰行動,指揮諾曼底戰役。

1944年9月1日,艾森豪威爾將司令部移駐法國並從蒙哥馬利手中正式接管地面部隊的指揮權,組織指揮盟軍攻佔德國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艾森豪威爾曾任美國駐德佔領軍司令。 

1945年回國,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1948年退役,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

1950年,在法國任北約武裝部隊最高司令。 

1952年退出軍界,參加總統競選。

1953年任美國第34屆總統。

1953年就職後,簽定了《朝鮮停戰協定》。

1956年獲得連任。

1957年提出“艾森豪威爾主義”,企圖控制中東地區。

1957年1月,艾森豪威爾在致國會的《對中東政策特別諮文》中提出:由國會授權總統在中東實行“軍事援助和合作計劃”,並可藉口對付“共產主義侵略”,在中東地區使用美國武裝部隊;兩年內額外撥款四億美元向中東國家提供經濟“援助”。這個決議案於3月7日被美國國會通過。3月9日,艾森豪威爾簽署了這個後來被稱為“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決議案。

1969年3月28日,艾森豪威爾在華盛頓病逝,終年79歲。(附:20世紀50年代,針對“艾森豪威爾主義”,中國美術家朱宣鹹創作的時政漫畫作品《艾森豪威爾主義》,《危險的貨郎擔》和《殖民主義者的新著-艾森豪威爾主義》等作品,反映了當時中國對“艾森豪威爾主義”的態度與剖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