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歷程

來源:時代範 5.78K

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歷程,建國後,政府包攬了全體社會成員最大限度的就業、基本福利、全國的災害救助等,使得國家力量全面取代公益慈善組織,那麼下面是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歷程1

站在時間的標尺上向前眺望,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積貧積弱、百廢待興的中國或許想象不到,將在70年後,提交一份1624.15億元的年度慈善捐贈成績單。

70年的歷程,中國的慈善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形成全民參與公益慈善的新風尚。70年的征程,這一路上的起承轉合,無不有着強烈的時代印記,似一根絲線串聯起慈善事業上的點點珠光。

1949-1978百廢待興中的慈善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建設是第一要務,在其面前社會力量顯得微不足道。據統計,20世紀50年代初,全國性社團只有44個,1965年不到100個,地方性社團也只有6000個左右。這些社團類別也比較簡單,主要是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9類羣眾組織,社會組織規模小、數量少、作用弱。

這個年代的慈善人物與事件,都有着與國家命運相扶持的時代印記。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連年戰爭,國家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加之嚴重的自然災害,人民生活極端困苦。為解決社會救濟問題,1950年4月,中國人民救濟總會應運而生,以當時最急迫的災荒救濟和失業救濟為重點開展工作,救助災區羣眾,收容弱勢羣體,整頓歷史遺留的社會救濟組織,進行對外國際援助,在新中國社會保障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1956年到1965年,華僑捐建蓬勃發展,以陳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愛國華僑劉玉水等為代表,這一期間僅福建省華僑捐款興學總額就達5400多萬元。此外,上世紀50年代開始了一股文物捐贈熱潮,張伯駒、潘達於、鄭振鐸、朱家溍等收藏大家紛紛將自己的收藏珍品無償捐贈給國家,這股文物捐贈熱潮一直持續至70年代末。

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歷程
  

1978-2008蓬勃發展的慈善事業

1978年,民政部恢復設立。此後,經民政部批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公募基金會陸續成立,從組織機構建設到職能發揮同步動作,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自此開始煥發生機。

1981年7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家全國性基金會,1989年推出並實施了旨在資助貧困地區失輟學女童繼續學業,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的項目——“春蕾計劃”,截至目前,“春蕾計劃”已資助女童超過369萬人次,捐建春蕾學校1811所,對52.7萬人次女童進行職業教育培訓。

“三十年,‘母親水窖’累計幫助中西部地區296萬人解決飲水困難;為貧困地區捐贈2624輛‘母親健康快車’及車載醫療設備,受益人次達6600萬;為40萬貧困婦女實現創業與就業願望,輻射帶動350萬人脱貧致富;為77萬個貧困母親捐贈郵包……”1988年12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成立,自此肩負起全面提高婦女素質,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促進婦女和婦女事業發展的社會職能。

29年前,《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在大別山為8歲的蘇明娟拍下了一張後來被稱為“大眼睛”的照片,風靡全中國,成為中國最知名、最動人的慈善事業——“希望工程”的標誌。鄧小平同志欣然為其題寫了“希望工程”四個大字。

每個對視“大眼睛”的人,都能感受到靈魂的震顫。從此,“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截至2018年,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50.23億元,資助困難學生594.9萬名,援建希望國小20110所。

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成立,通過開展救災、扶貧、安老、助孤、支教、助學、扶殘、助醫八大方面幾十個慈善項目,形成了遍佈全國、規模巨大的慈善援助體系。

1998年,中國發生特大洪災,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百萬軍民與特大洪水進行殊死搏鬥,洪災中死亡3004人,直接受災人口2.23億人,直接經濟損失2551億元人民幣。彼時,中華慈善總會發出致全國團體會員“關於積極支援當前抗洪賑災”的建議函,並計劃和中央電視台合辦一場賑災晚會,希望通過晚會能為抗洪救災募集2000萬元善款。

“那是中國第一次電視募捐專場晚會。”中華慈善總會的一位工作人員回顧當時的情景時依然不勝感慨:“當時整個樓層到處都是人!捐款的、捐物的、捐贈救災海報的、請求分配救援工作的……許多家庭扶老攜幼地趕來,還有不少人從外地趕來,許多學校的大學生們趕來後自發地按學校組成志願隊幫助工作,許多餐飲公司為大家免費供飯、送餐,每天都開出上百號人的流水席……”

這場晚會實際收到的捐贈款物超過3億元人民幣,海內外社會各界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向災區捐贈總額達到6.5億元人民幣。這一次全民動員的慈善事件,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慈善觀念,讓更多人蔘與到慈善行動中來,成為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史上的轉折點。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施行,全面規範了捐贈、受贈行為,保護了捐贈人、受贈人與受益人的合法權益,明確禁止捐贈活動中強行攤派或者變相攤派,並把以捐贈為名從事營利活動定性為違法行為。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頒佈施行,鼓勵企業、私人捐贈財產設立非公募基金會,為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2008-2019互聯網時代的全民慈善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改革開放以來傷亡人數和直接財產損失最大的一場天災。災難激發了國人內心深處的愛心,激勵了成千上萬的志願者,激活了蓄力已久的慈善事業。

災情發生後,國家快速動員和組織救災力量,以前所未有的響應速度幫助受災羣眾,大批志願者從四面八方奔赴災區,出現在緊急救援、醫療救助、傷病陪護、心理救援、兒童教育、物資發放、衞生防疫乃至搶收搶種等一切需要人力的地方。捐款、捐物成為人們見面提及最多的語言。

汶川地震,讓民間賑災捐款數量實現巨大突破。中央電視台《愛的奉獻》抗震賑災晚會捐款額突破15.14億元人民幣,創下世界義演的新紀錄。

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如期舉行。在這次全球體育盛會中,志願者隊伍的光芒開始綻放。有10萬名志願者直接為賽會提供服務,40萬名城市志願者在北京550個城市服務站點提供信息諮詢、語言翻譯和應急救助等服務,100萬名社會志願者在北京開展志願服務,廣泛傳播志願精神,用微笑營造全民參與奧運、奉獻奧運的濃厚社會氛圍。

2016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頒佈實施,中國公益慈善步入有法可依的“善時代”。民政部全面貫徹落實慈善法的要求,加快推進配套政策落地,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慈善組織的透明度、規範化顯著提升。

這十多年來,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亮點紛呈,慈善人物也是各領風騷:曹德旺、曹暉父子2億元捐款創下中國慈善“個人第一捐”新紀錄;加入巴菲特、比爾·蓋茨捐贈計劃的牛根生成為中國“裸捐”第一人;“芭莎慈善夜”掀起明星捐款風潮;“99公益日”、運動捐步數、淘寶公益寶貝等開啟全民參與公益行動;輕鬆籌、水滴籌等個人求助平台走紅朋友圈……

這十多年來,伴隨着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是互聯網技術與應用的爆發式增長,互聯網公益慈善應運而生,人們突然發現,慈善變成了人人可做、身邊能做的小事情。透過互聯網巨頭騰訊公司,以及它的“99公益日”的五年成長,便可見一斑。

2015年,首屆“99公益日”活動吸引205萬人次網友捐款1.27億元,創下當時國內互聯網募捐紀錄;到2019年,這組數字增長到4800萬人次和17.83億元,加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和愛心企業的配捐,今年“99公益日”總籌款額達到24.9億元。

全民慈善的時代正在來臨。一切,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發展。

70年滄桑鉅變,隨着經濟騰飛與社會進步,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經歷1998年和2008年兩次巨大跨越,穩步邁上新的歷史台階。序幕緩緩拉開,中國全民性公益慈善時代正迎面走來。

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歷程2

政府主導慈善——公益慈善機構——企業慈善——互聯網慈善——未來:區塊鏈技術助力公益慈善

捐款方式:銀行,郵局,現場募捐,短信扣費,企業慈善,個人慈善

其中彩票也是公益慈善的一種,已走過20年曆史,這是一種娛樂+慈善的一種方式。直到2019年自助彩票機項目出現,方便人們就近購彩,銷售方式多元化。

彩票一種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公益和慈善項目(未成年人除外),它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他也是一個有爭議性的熱點話題,很多人對於彩票的屬性認識有一些偏差,導致部分民眾有些非議和誤解。

彩票的一個基本屬性就是機會娛樂遊戲屬性,也是一種幸運遊戲,因此風靡全球。彩票的另一個基本屬性就是公益慈善屬性,52%(50-65%)是彩票資金,13%(10-13%)是彩票發行費,有35%(30-35%)的資金費用是歸到國家和公益裏面。在滿足人們對機會遊戲需求的同時,也把部份資金轉換為社會公共資源,滿足社會福利建設的需要和求助有困難的人。

我國公益事業的發展歷程 第2張
  

截至2004年底,中國慈善機構獲得捐助總額約50億元人民幣,到2007年,我國社會捐贈總額就突破200億,到2008年,由於南方冰雪災、汶川地震等重大事件的發生,全國的`公益慈善捐贈總量達到1070億元,中國的公益慈善實現了一個從50億元到200億元,再到超過1000億元的突破,讓2008年的公益慈善事業成為中國慈善史上一座里程碑。引發全國人民全國各組織對公益慈善行業的關注與參與。

2008年汶川地震受到社會各界700億的公益慈善捐款,幫助災民重建家園和解決部分生活用品等等,同時也緩解國家壓力。所以慈善組織扮演者由捐贈人到受助人的信任中介的角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