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表演藝術家範瑞娟因病去世?享年93歲

來源:時代範 3.15W
越劇表演藝術家範瑞娟因病去世?享年93歲

2月17日,媒體報道,越劇表演藝術家範瑞娟因病去世,最近幾年範瑞娟一直在醫院休養,去世消息傳出也讓很多人表示遺憾。作為“越劇十姐妹”之一,範瑞娟創造的“範派”藝術備受戲迷的喜愛。
 
2月17日消息,上海越劇院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範派”小生創始人範瑞娟先生因病於2017年2月17日11時18分在華東醫院去世,享年93歲。媒體從上海越劇院獲悉,依照範瑞娟先生生前遺願,將不設靈堂,不舉辦追悼會或遺體告別會。而他的家屬和學生弟子也遵從老人家的遺願,低調處理後事,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
 
據悉,範瑞娟最近幾年一直卧病在醫院休養,春節前就經過一次搶救,家屬也謝絕了各種探訪。為了紀念一代越劇宗師,上海越劇院或將晚些時日舉行追思會及相關紀念演出。
 
範瑞娟,1924年出生,祖籍浙江嵊縣,十一歲進“龍鳳舞台”科班,先學花旦,後改學小生,由於刻苦用功,加上嗓音條件好,很早就顯露藝術才華。1938年1月來上海後,廣泛吸收各種藝術營養,勤學苦練,練就較為寬厚的音色。
 
作為“越劇十姐妹”之一,範瑞娟創造了流傳極廣的越劇小生流派“範派”藝術。她的唱腔淳樸滋實,穩健大方,咬字堅實,發音寬厚。她繼承了越劇前輩小生竺素娥的樸實的風格,並博採眾長,吸收了京劇馬連良、高慶奎等名家的唱腔音調和潤腔處理,融化於自己唱腔之中,演唱時從不追求單純的舞台效果,而是致力於深入開掘角色內心的思想感情。
 
除了有自己獨特的渾厚銀色和甩腔,在唱腔中不通過過門,直接轉調的特殊藝術手法,也是範派的又一獨創特色。
 
範瑞娟戲路極寬,表演上穩健大方,質樸無華。善演梁山伯、焦仲卿、鄭元和、賈寶玉這類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書生——能把梁山伯、焦仲卿、賈寶玉這類正直、厚道、儒雅的古代書生演繹得温文而雅;又能把文天祥、韓世忠、李秀成這樣的忠臣良將塑造得鏗鏘剛韌。還善演賀老六、扎西這樣的近現代人物。

在範瑞娟塑造的所有角色裏,“梁山伯”是最深入人心的。1945年,袁雪芬、範瑞娟在九星大戲院首次演出《梁祝哀史》,大獲好評。其中《山伯臨終》一場中,範瑞娟與琴師周寶才合作,在傳統六字調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反二簧”,首創了越劇“弦下調”,成為自己流派的顯著特點,也為越劇音樂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1953年10月,越劇彩色藝術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這也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戲曲藝術片。
 
1946年5月,範瑞娟在《祥林嫂》劇中扮演牛少爺(重新改編後的版本中扮演賀老六),這部作品同樣被搬上大銀幕。
 
1947年,範瑞娟參加了“越劇十姐妹”的聯合義演,同年,和傅全香同組自己的劇團“東山越藝社”。範瑞娟曾組建過東山越藝社,1951年併入了國家劇團“華東越劇實驗劇團”,也就是上海越劇院的前身,任越劇實驗劇團副團長。

她曾經寫文章詳細回憶那段經歷:“我原來參加袁雪芬同志的‘雪聲劇團’。1946年,袁雪芬同志因病回鄉休養,雪聲劇團解散,我便邀請老搭檔傅全香同志再度合作,組建‘東山越藝社’,意喻東山再起。我請了‘雪聲’的舊部,又吸收了魏小云、項彩蓮、高劍林、張桂鳳、畢春芳、金採風、呂瑞英、丁賽君等參加,成為一個陣容強大、實力雄厚的藝術團體。1950年,我提出到北京去演出,請人寫信請示,很快得到答覆,文化部藝術管理局發來了進京演出的邀請信。1950年7月,東山越藝社帶着《梁祝哀史》《祝福》《忠王李秀成》三台戲赴京演出,受到了北京文藝界和觀眾的熱烈歡迎。
 
晚年的範瑞娟始終心繫越劇藝術。在身體健康允許的情況下,一直堅持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即使在國外探親期間,也每天早起舞劍練功。
 
作為越劇小生藝術中流傳最廣流派之一,範瑞娟可謂桃李滿天下。學生和傳人有陳琦、江瑤、邵文娟、史濟華、韓婷婷、章瑞虹、方雪雯、吳鳳花、陳雪萍等。她對學生關愛有加,並一直鼓勵活躍在舞台的學生吳鳳花、章瑞虹、徐銘等人排演新編劇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還錄製了大量表演藝術珍貴資料,留下了《範瑞娟唱腔選集》《範瑞娟表演藝術》等影響深遠的藝術總結。(來源:搜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