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張建亞的電影三毛從軍記 完成數字修復是必須的

來源:時代範 2.42W

導演張建亞的電影三毛從軍記 完成數字修復是必須的

《三毛從軍記》數字修復暨《電影導演藝術》專題論壇”在上海戲劇學院端鈞劇場舉行。“這個戲在我創作的一生當中現在變成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現在像我頭上一個螞蚱似的標籤老貼着,都説我是‘老三毛’。”今年是“三毛”形象誕生80週年,作為《三毛從軍記》的導演,張建亞説今年聊三毛“聊得特別多”。從《三毛從軍記》中可以看出張建亞是個多元和豐富的導演:當年在膠片上玩魔術的特技不是今天視效大片的玩法,視覺風格上的呈現卻絕對鮮明,這份對技術的執着讓他之後對於拍《西遊記》躊躇滿志,甚至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一”購物大潮中也為血拼了不少設備而歡喜。《三毛從軍記》中對喜劇的把控和理解,加上黑色幽默和自嘲的精神,比起今天大銀幕上小品式的喜劇要高明不少,而他其他的電影從《綁架卡拉揚》到《王先生之浴火焚身》、《絕境逢生》也都一路承載了他一直希望“做更高級的喜劇”的理想。他最心心念唸的題材還是要把民國期間以張樂平為代表的上海漫畫界的風雲變幻搬上銀幕。“有歷史背景的變遷,有一羣非常才華橫溢的人物,漫畫形象和漫畫家的命運可以用真人和動畫的形式結合,技術上也大有可為”。“現在的市場我沒資格説它好壞,我又沒有辦法對這部電影的生存有信心。”張建亞談起創作背景時很興奮,而在説到最終電影的輸出時變得有幾分失落“從我私心來説,我不希望把張樂平扔在這麼一個角逐利益的遊戲當中。我經常説,有那麼多東西可糟蹋,為什麼要糟蹋我最喜歡的東西呢?”

導演張建亞的電影三毛從軍記 完成數字修復是必須的  第2張

張建亞不是沒有市場緣的導演,最初涉足喜劇就是出於賣拷貝的考慮。比如《愛情呼叫轉移》系列就在低迷的電影市場開啟了明快地分段式拼貼明星短片的電影類型,引得後來人紛紛效法。而他面對後來不斷找上門重複類型要求的邀約,明白那“不過就是給人家乾的活兒”,也不想再做重複的事。2012年《錢學森》之後,他沒有再捧出新的電影作品。如今的張建亞,頂着上海電影家協會主席的頭銜,説自己“橫豎已經是著名導演,電影多一部少一部已經不在乎了”。張建亞很得意,三毛的漫畫拍了各種版本,張樂平後人最認可的兩部,一部是解放前的《三毛流浪記》,一部就是他拍的《三毛從軍記》。

導演張建亞的電影三毛從軍記 完成數字修復是必須的  第3張

“又有原著,又有自己”,是張樂平後人給他的反饋,這也達到了他最初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據張建亞自己説,《三毛從軍記》當年的拷貝賣得也不多,但每年寒暑假會在電視上重播,逐漸成就了這部影片的經典地位。不過這部80後記憶中的兒童片,如今重新看來,竟完全是另一副樣子,戲謔的風格和對於戰爭和政治的反思頗為犀利。“做這個題材,躲不過兒童片這個片種。最表層的笑料給一部分人看,但還有其他遞進的層次,給不同層次的觀眾看。”寫這個劇本的時候,張建亞把整個1930年代幾個重要時間節點的《申報》都翻遍,從字裏行間翻出很多細節都填補進影片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