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張嘉譯演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 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

來源:時代範 1.3W

宋佳張嘉譯演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 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

為隆重紀念12.13第一個國家公祭日熱血鉅制抗日風暴 《四十九日祭》即將於12月初登陸湖南衞視金鷹獨播劇場,接檔《因為愛情有奇蹟》震撼播出。這部匯聚張嘉譯、宋佳、黃志忠、胡歌、張歆怡等出演的歷史大戲,以審判的形式講述南京被日軍攻佔前及日軍進城之後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反映絕境中的生命意義與人性救贖。總導演張黎説這個片子不僅希望中國人看,更希望發行到全世界。而編劇嚴歌苓則在人物設定等許多方面作出了調整,並表示《四十九日祭》是她最願意和最愉悦的一次作品呈現。張黎拍攝目的一是審視二為警醒 嚴歌苓再任編劇。早在1991年,總導演張黎和編劇嚴歌苓就開始聊作品,探討歷史的本質。2011年底,拿到小説《金陵十三釵》後,張黎、嚴歌苓及這部劇的總策劃張和平,投資方負責人等開始商量,一定要找一個主題把它拍成電視劇。而關於這個作品的內容,張黎和嚴歌苓一早就達成共識: 日軍屠城六週, 《四十九日祭》的故事從事發前一週寫起,加起來一共49天。49天也正好是中國傳統中,人去世後靈魂得以超度的節點,這也是劇名的由來。

宋佳張嘉譯演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 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  第2張

在電視劇《四十九日祭》前,熒屏上已經有太多關於南京大屠殺的作品,為什麼還要再拍這段歷史?張黎表示,拍《四十九日祭》有兩個意義,一是審視,二是警醒。“《四十九日祭》是一個有關浩劫的故事,一個記錄屠戮的故事,一個從來沒有被遺忘,也絕不該被遺忘的故事,希望世界可以知曉,國人以此牢記這個國家、這個民族、這個城市曾經發生的一切。”張黎認為,在這部劇裏,生命是平等的,更是有尊嚴的,這部劇就是想用絕境求生揭示生命的意義:與其屈辱活着不如尊嚴死去。擅長宏大歷史敍事的張黎曾執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人間正道是滄桑》等歷史大劇,張黎的作品有種難得穩定的厚重感,又不乏引人入勝的戲劇衝突和情感表達。張黎一直認為,一部歷史劇很難還原遙遠年代人物的真實樣貌,有的只是再塑造的過程,塑造的尺度不在於人物外貌的相似度,更在於精神的傳達。 “一個貌似凜冽的故事,背後都絕不是歷史本身,而是一種人文精神。我導演的片子本質上有一個相似的東西,就是居安思危的主題。”張黎表示,《四十九日祭》中沒有設計表現日本人善良一面的戲份,因為個體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個族羣,一個千夫所指的族羣。

宋佳張嘉譯演的電視劇四十九日祭 49天內發生的人間慘劇  第3張

曾經擔任過電影《金陵十三釵》編劇的嚴歌苓,再次擔任電視劇《四十九日祭》的編劇,自己的作品一再被改編成影視作品,嚴歌苓的態度依然是謹慎和認真,對於《金陵十三釵》反覆被搬上熒屏,嚴歌苓覺得很欣慰,“小説《金陵十三釵》在西方出版後,很多人才知道中國歷史上發生過這麼大一件事。南京大屠殺是一次不同尋常的事件,一定要想辦法讓世人瞭解。”對於這一點,張黎深有所感,他認為南京大屠殺有很多史學記載,嚴歌苓通過幾個真實的人物把它戲劇化成一個故事,這種提煉在他看來就是一種精神真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