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沉默的遠山真人真事改編 “為民模範”周國知感人生平

來源:時代範 1.17W

電影沉默的遠山真人真事改編 “為民模範”周國知感人生平

沉默的遠山》是由北京紅色世紀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的主旋律影片,該片由鄭克洪執導,羅德元 、李紅等主演,於2005年4月29日在中國上映。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講述了“為民模範”周國知在西南高寒地區基層民政幹部的平凡工作崗位上求真務實、一心為民、默默奉獻的感人故事。電影《沉默的遠山》原名《周國知》,是一部以為民模範周國知為原形的主旋律影片。一般以人物為主要表現對象的主旋律影片都是以主人公的名字作為片名,如《孔繁森》、《焦裕祿》以及最近的《張思德》、《鄭培民》等主旋律影片,而電影《周國知》卻在後期製作時突然改名《沉默的遠山》,這讓很多人都十分費解。就這一問題,該片導演鄭克洪道出了其中之原委。其實影片拍攝籌備期就一直想改名,但是該類題材的影片片名一般都是事先確定好的,不能隨便修改。通過討論申報,在徵得各部門認可後,該片曾經臨時改成《白雲飄過遠山》,儘管這個名字很符合影片的影像風格,具有一定的意境,但是分量略顯不足。中國人一直都講求文化藝術的意境美和現實的真實性有機結合,從古代的詩經、樂府到如今的影視、文化,無不滲透着這一點。所以要給這部非常風格化的藝術片取一個既能有時代特色又有深遠意境還要具備深沉分量的名字,實在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最終經過多次討論,正式將本片定名為《沉默的遠山》,該名無論從藝術意境方面還是內涵深沉之處,都不乏獨具匠心的張力和潛質。遠山也許是沉默的,但如果你仔細聆聽,它卻並不沉默,它正在呼喚着大山的兒子——周國知。

電影沉默的遠山真人真事改編 “為民模範”周國知感人生平  第2張

冬日温煦的陽光照在層巒疊嶂的羣山上,給地處湖北西北部的偏遠山區塗上了一層暖暖的金黃。透過青松和翠竹的掩映,連接山寨的泥濘小路上,一個揹着揹簍的中年男子正艱難地朝遠處一個低矮的山寨走去。他,就是宣恩縣椿木營鄉民政幹部周國知。從幹上民政幹部的第一天起,周國知就把“上為黨分憂、下為民解難”作為自己的最高行動準則,全鄉需要政府救助的優扶安置對象、五保供養人員,在他的心裏一清二楚。冬天來了。為了早一天買回福利院冬季取暖用煤,周國知強忍病痛,帶着司機跑到幾百裏外的建始。回來的路上,周國知再也忍受不住腹部撕裂般的疼痛,在司機小覃的再三催促下來到醫院。由於化驗結果一時出不來,周國知留下電話後就往宣恩趕。醫生哪裏知道,周國知是怕耽誤家裏的工作。果不其然,剛進辦公室,低保户容天橋就跑來催要救濟款了。通常情況下,縣裏的救濟款要等年前才能撥下來,但周國知理解容天橋的急迫。幾天后,周國知就揹着種子、化肥,帶上自己的錢,走上幾十裏山路來到容天橋的家中。此時,醫院打來電話讓周國知放下手上所有工作馬上去醫院治療。對於自己的病情,周國知以為只是輕微的胃病,從來沒放在心上,何況這一次年關將近,周國知更是沒把醫院的話當回事。春節剛過,椿木營鄉“消茅”工作會議上,鄉里把幫助至今仍居住茅草棚、巖洞的特困羣眾蓋上新房搬進新居被列為當年的工作重點。然而,此時的周國知已經面黃肌瘦,憔悴不堪。但他仍然強忍着腹部撕裂般的疼痛,不顧妻子的勸説,不知疲憊地奔走在全鄉一百多户困難家庭中。周國知被醫院確診為肝癌晚期後,周國知執意讓妻子把他接回家裏。因為他知道,再怎麼治下去也是浪費國家的錢,更何況這些年來,家裏已經欠了不少的外債。一個細雨裹挾着飛雪的日子,周國知在病痛的折磨中走完了他短暫的人生旅程。在他去世後不久的2003年12月1日,椿木營鄉“清茅”工作全部完成,全鄉127户、375名困難羣眾全部搬進新居。又是一個春節將至。周國知的兒子抱着父親的遺像,和母親、姐姐一起到縣城補拍了第一張“全家福”。

電影沉默的遠山真人真事改編 “為民模範”周國知感人生平  第3張

影片貼近生活原生態,讓生活與情感的真實在現實與影像之間遊弋,把觀眾帶進催人淚下的電影故事中。影片中的民俗風情、山野景色,加之紀實化的表現風格和不乏詩化的鏡頭語言,豐富了影片的表現力。(巴陵影音娛樂評)《沉默的遠山》有一種氣質叫做唯美,導演用詩意化的鏡頭和語言向觀眾展現了一位鄉鎮民政幹部一心為公,最終積勞成疾以身殉職的真實感人事蹟。(巴陵影音娛樂評) 影片裏刻畫的鄉村民政幹部周國知生命中最後的時光所表現出的生命態度很有力量,這種力量是內心強大的人才具備的本領,他沉默着經歷所有變故,由此他的沉默顯得高貴。(《深圳特區報》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