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風俗及寓意

來源:時代範 1.66W

節日風俗及寓意,中國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的國家,有許多獨特的風俗習慣,現在人們也都非常重視節日的寓意和風俗,下面給大家分享節日風俗及寓意。

節日風俗及寓意1

哈尼族這一盛大的傳統習俗,場面震撼,美食也百里飄香!

哈尼族至今仍保留着很多的傳統文化習俗,長街宴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哈尼十月年中一個重要的習俗,每年哈尼族都會舉辦盛大的“長街宴”。

每年的秋收過後,哈尼族迎來“昂瑪突”節。昂瑪突節是哈尼族人民祭護寨神、拜龍求雨的節日,也是作為莊稼人的哈尼族人們最盛大的節日。

在這喜慶的日子,哈尼族的每個寨子都要在村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家家户户要準備好各種具有哈尼族風味的菜餚, 還有自釀的黃酒,在鞭炮和嗩吶聲中,抬到指定的街心擺起來。

一户人家擺一兩桌,街心裏長桌連着長桌,沿街一直襬開去,擺成一條長達千米的街心宴, 這就是“長街宴”,當地人稱之為“長龍宴”或者“街心酒 ”,是中國最長的宴席。

節日風俗及寓意
  

“長街宴”的美食可謂百里飄香啊。就餐的時候,全村人坐在一起,相互敬酒、説笑,整個山寨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説到哈尼族的'長街宴,就不得不説一個縣了——綠春縣。它隸屬雲南紅河哈呢族彝族自治州。這裏完整地保留着哈尼族同胞古老的農耕文明、梯田文化等。民俗特別是那千古一絕的“長街宴”,更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

綠春縣是哈尼族居住最為集中的地區,從2004年起這裏就開始舉辦了“中國·綠春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此後每年都會再此舉辦長街古宴。“長街宴”作為哈尼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之一,很多的遊客都想參觀或體驗一下“長街宴”,聲名在外的綠春縣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

關於“長街宴”還有一個傳説,遠古時期哈尼族的祖先遷移到哀牢山定居時,有個惡魔經常變成人樣來騷擾村民,咬死牲畜,摧毀莊稼。為了應付惡魔,哈尼族每年都被迫選一個漂亮的姑娘送給它。

後來,哈尼族中有兩個名為日則,噶努的青年用計謀殺死了惡魔,為民除害。從此,為了紀念這兩位英雄,哈尼族每年便要在十月年期間舉行盛大的長街宴。

長街宴,不僅反映了農耕文明之下的哈尼族人民的勤勞樸實,團結互助的傳統美德。也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傳承了傳統的文化習俗。

節日風俗及寓意2

清明是節氣還是節日 都有什麼風俗

是節氣也是節日。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關於它的由來,有説法稱,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節日還是節氣

清明是節氣還是節日呢?有觀點稱,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清明掃墓的核心意義在於慎終追遠,追思先輩是為了更好紀念其歷史功績,從血緣上記住一脈傳承。

其實,在古代與清明日期相近的還有兩個重要節日,即寒食節、上巳節。彼時,“寒食”與“清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慎終追遠的重要儀式,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往往將掃墓延至清明。

節日風俗及寓意 第2張
  

慢慢地,上巳節的一些習俗,也逐漸挪到了清明。比如,掃墓要去郊外,在追念祖先之餘,人們會趁着春光明媚去踏青,調節追思親人帶來的'哀痛。最終,清明大概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重要傳統節日。

清明都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有掃墓祭祖、踏青、植樹、放風箏等。掃墓祭祖:清明節也被稱為祭祖節,清明掃墓祭祀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踏青: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候特點上都為清明踏青習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植樹:清明前後,降雨量增多,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有了清明植樹的習慣。

節日風俗及寓意3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説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元宵節的風俗習慣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温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節日風俗及寓意 第3張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説,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説: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習俗

1、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

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着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像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2、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長木縛於足行走,還能跳躍和舞劍,高蹺分高蹺、中蹺和跑蹺三種。據説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採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