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的發源地

來源:時代範 2.13W

越劇的發源地,越劇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其前身是浙江嵊縣一帶流行的説唱形式——落地唱書,越劇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面看看越劇的發源地。

越劇的發源地1

越劇的發源地是浙江紹興嵊州(原嵊縣),所以越劇俗稱紹興戲,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她的發祥地卻是在杭州。從小地方來到杭州這樣的大城市,再走向全中國,越劇逐漸成為全國第二大劇種。

越劇發源於浙東嵊縣鄉村。1906年3月男班藝人在嵊縣東王村登台演出,標誌着越劇的誕生。1923年7月9日,嵊縣施家嶴創辦了第一個越劇女子科班,拉開了女子越劇發展的序幕。

從此女子科班風花雪月,名伶輩出,很快代替了男班藝人。施銀花、趙瑞花、王杏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史稱名旦三花。其後,姚水娟嶄露頭角,聲名大振,一代名伶筱丹桂又後來居上,這就有了“三花不如一娟,一娟不如一桂”的説法。這五位早期女子越劇的代表性人物,被稱為越劇的五大名旦。

20世紀30年代後期,女子越劇在江浙一帶如魚得水,風靡一時。在浙東一帶打響之後,越劇戲班就雄心勃勃進入浙江省省會城市——杭州。上海、南京的商賈洋人,達官顯貴在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時節,都要來杭州西湖踏春、賞桂,所以西湖湖濱一帶旅館林立,飯店、藝場比比皆是,成為遊客們消閒的最好場所。

越劇的發源地
  

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某一天,杭州的報紙廣告刊登的戲劇海報琳琅滿目:紹興大班“紹劇”在吳山路的榮樓演出;竺素娥、孫妙鳳領銜的“素鳳舞台”(越劇團)在湖濱的國貨商場(今天的解百商場)演出;姚水娟、姚月明領銜的“越新舞台”也進入了杭州的“大世界”。

當年的“大世界”,就是今天的東坡劇院、西湖電影院及延安賓館,位於延安路和仁和路口,內有戲劇、電影、雜耍等娛樂活動。無論場地、建築、設施等在當時的杭州屬於首屈一指。

就在竺素娥的“素鳳舞台”離開杭州的時候,位於城站的杭州影戲院貼出了大幅海報:高升舞台蒞杭演出女子紹興文戲《三本鐵公雞》《三本宏碧緣》《後硃砂》……領銜主演:文武花旦筱丹桂。

當晚,觀眾從四面八方趕來。有杭兒風的人都要瞧瞧這文武花旦究竟啥模樣?《三本鐵公雞》開演了,真刀真槍,特別是武打的筱丹桂一亮相!不光年輕漂亮,還特別把她一身文唱武功全施展出來。手中一杆花槍,舞得全場觀眾眼花繚亂,目瞪口呆,還一筋斗連翻越兩隻凳子,一把椅子……

首演大獲成功!筱丹桂的名聲一下子在杭州傳開了。在城站劇場連演一個多月,還到拱宸橋、富陽等地演出,也是場場爆滿。當時還在新登的.徐玉蘭看了筱丹桂的演出,從此也走上了越劇之路,成為優秀的小生演員。她和筱丹桂曾經一度成功搭擋,兩人都成了經典的越劇十姐妹成員,留下青春靚影。

後來,這些在杭州發跡的越劇十姐妹都紅遍全國,各自創立了自己的越劇藝術流派。獨獨只有筱丹桂,卻在年僅27歲時,英年早逝。因此她在今天的觀眾中就鮮為人知。嗚呼哀哉!這不得不説是越劇藝術界的一大損失。

越劇的發源地2

越劇的經典劇目

1、《紅樓夢》

由徐玉蘭、王文娟、金採鳳等主演的《紅樓夢》。劇中的經典唱段,如“天下掉下個林妹妹”、“葬花”、“哭靈”等膾炙人口,廣為傳唱。

2、《梁祝》

由範瑞娟、傅全香主演的《梁祝》,可以説是家喻户曉、婦孺皆知了,以前有很多工廠從早到晚都在大喇叭裏播放“我家有個小九妹。”

3、《追魚》

由徐玉蘭、王文娟主演的《追魚》,講述了書生張珍與鯉魚精之間的愛情故事。

4、《五女拜壽》

由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主演的《五女拜壽》,是轟動一時的越劇電影,講述了五個女兒為父母拜壽的故事。

5、《祝福》

由袁雪芬主演的《祝福》,講述了祥林嫂坎坷的一生和悲慘的命運。

越劇的發源地 第2張
  

6、《碧玉簪》

由金採鳳、陳少春、姚水娟主演的《碧玉簪》,是深受觀眾喜愛的劇目,尤其劇中婆婆唱的那段“手心手背都是肉,老太婆捨不得那兩塊肉”更是家喻户曉。

7、《沙漠王子》

越劇名家趙志剛、茂威濤、王君安都演過這齣戲,三位都是尹派的當家小生,唱腔和扮相都非常迷人

越劇的特點

1、越劇以唱為主,屬於板式變化體音樂,唱詞最常見的'句式有七字句、帶冠七字句、十字句;常用腔調是四工調、尺調、弦下調,唱腔的基本板式是中板。此外聲音是比較唯美細膩,優雅動聽,以及跌宕婉轉的,並且真切動人和富有感染力。

2、大多是以“才子佳人”作為題材,擅長抒情,經典的代表作品有:《白蛇傳》、《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等,這些都是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作品。

3、越劇風格自身就帶着一種悲涼,聽起來不由得讓人也感到悲傷,並且產生共鳴。

越劇的發源地3

名稱由來

“越劇”起源於“落地唱書”,後又有稱為“女子科班”、“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紹興戲劇”、“紹興文戲”、“髦兒小歌班”、“紹劇”、“嵊劇”、“剡劇”等。第一次稱“越劇”,1925年9月17日,在小世界遊樂場演出的“的篤班”,首次在《申報》廣告上稱為“越劇”。

1938年起,多數戲班、劇團稱“越劇”。但各戲報上的稱謂依舊不統一,記者與投稿者經常各用各的。

1939年,《大公報》記者樊迪民,兼為姚水娟之“越吟舞台”的編導,受李白《越女詞》之啟發,兼考慮紹興是越王勾踐生聚教訓擊敗吳國的復興基地,而越劇發源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又受越劇名伶姚水娟“我就是要越唱越響,越唱越高,越唱越遠”之豪言觸動,遂給茹伯勛編的'《戲劇報》寫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越劇的發源地 第3張
  

自此以後,各報“女子文戲”的廣告陸續改稱為“越劇”,新中國成立後,更是統一稱為“越劇”。

因越劇早期曾用”紹興戲劇“、”紹興文戲“為名,故有將越劇稱為“紹興戲”的説法,實是因當時無“越劇”之名而借用“紹興戲”之稱,但“越劇”實際上並非“紹興戲”。

然因訛傳訛,越劇劇名的翻譯中也有了“Shaoxing Opera”一詞。但正規表述,對“越劇”劇名的翻譯,應是“Yue Opera”(亦有翻譯成“YueJu Opera”者),此稱謂已被越劇專業書籍及官方文檔廣泛應用,亦被報刊媒體所接收並使用,而當日誤翻之“Shaoxing Opera”則成為了一個歷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