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來源:時代範 1.66W

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首先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價值的涵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本、課堂、校園,有着很強的時代價值和教育價值,下面分享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1

1、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民族意識,以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為己任。

2、面對傳統文化時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3、主動學習相關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行動中培養對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情感。

4、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發展觀,規範言行,以實際行動做民族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5、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繼續保持和發揚。

6、對於傳統文化中部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創新方式 

讓民族服飾“潮”起來

寬鬆大衣版型,馬哈魚皮布料,下襬褶皺花邊設計……處處顯示出民族服飾與時尚元素的調和之美。日前,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多名大學生製作的民族服飾在全國巡展。“00後”鄒瀚霆的作品《江邊的赫哲族》引人注目,其在復原赫哲族傳統服飾的基礎上,加入時尚設計,用視覺傳達黑土地文化。

赫哲族素有“魚皮部落”之稱,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赫哲族人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魚皮製作技藝”,尤其以有着上千年曆史的手工技藝“魚皮衣”為代表。2006年,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鄒瀚霆來説,使用馬哈魚皮做服裝布料,操作起來並不輕鬆——質地堅硬,裁剪費時費力;特殊的色彩和紋理,設計搭配頗費思量;成品完成後的保存也要經過特殊處理……“魚皮有特殊的色彩,我在設計時要用好這份底色。”他使用的裝飾及裁剪風格,讓作品具備了潮流感,從視覺上傳達了赫哲族文化。

服飾作為人類社會的產物,具有實用性和審美性兩個基本要素,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內涵。中國的傳統服飾有着非常豐厚的歷史,如何用當代的審美和時尚去傳承和創新,一直是服裝設計界探索的課題。

今年畢業季,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的24位“90後”設計師,歷時半年交上70餘套服裝設計作品。《hyper feeling》以傣族遷徙傳説為靈感,《癖-天馬行空》拆解部分民族圖案,《藍》和《雲捲雲舒》從民族傳統織染手工藝中得到啟發……

這些浸潤着民族文化內涵的設計作品,既是青年設計師對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和技藝的回眸與致敬,也凝聚着他們對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思考。

艾德萊斯綢是新疆和田地區一種極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織品。婚紗設計師迪麗胡瑪爾別出心裁地在婚紗的袖口加上艾德萊斯綢這一民族元素,為顧客提供定製服務,大獲讚許。如今,她的公司已在新疆伊犁、喀什、和田等地開辦多家分店。

從秀場展示到生活需求,越來越多的青年設計師在繼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失時尚特色,將傳統民族服飾的優點和現代時尚元素緊密結合,讓民族服飾潮起來,讓時尚紮根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

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2、多元表達 

讓民族文化“活”起來

“在沒有人類之前,從天上飄下102片茶葉,單數變成51個精悍的小夥子,雙數變成51個美麗的姑娘,他們組成51對夫妻,經過10001次磨難,其中50對返回天界,最小的一雙留在地上。”這是對德昂族祖先的描述,是無數浪漫動人的民族傳説中的一個,它被動畫藝術浪漫地演繹在短片《萬華鏡》中。

短片《萬華鏡》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1屆本科生周方圓的畢業設計作品。萬華鏡是一種光學器具,透過一端的小孔,可以看見紛繁美麗的圖像。如片名所言,短片試圖做一個小孔,包羅萬象,將56個民族的56種形象以動畫的形式一幀幀呈現於觀眾眼前。

披星戴月的`納西姑娘,神祕紋面的獨龍女子,牛背小憩的壯族女孩……她們的一顰一笑,在一幀一幕中悉數展現,連續、緊湊,又有一種完整性。2分50秒的短片融合56個民族的服飾羣像,精緻的畫面、深厚的文化意藴震撼千萬網友。

全貌式地描繪56個民族,這樣的選題充滿挑戰性。在大量的資料蒐集後,周方圓對每個民族的展示內容進行設計、摹畫以及動畫轉化。她介紹,“為了實現設想的畫面效果,我嘗試了一些繁複的繪製方法,用了很多之前沒有接觸過的軟件。”最終,短片中的人物、服飾和文化都“活”了起來,生意盎然,紛繁美麗。

短片《萬華鏡》的走紅不無道理。無論是考究的動畫設計,還是精美的民族服飾,又或者是恰到好處的背景配樂,每一處都體現着作者的創意與匠心。作品賦予民族文化生動可感的具象化表達,在給觀者帶來良好審美體驗的同時,傳達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成功實現了傳統民族文化的現代演繹。

3、賦能生活 

讓鄉村生活“美”起來

我國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所創造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多姿、異彩紛呈。如何傳承好這筆寶貴財富,為美好生活賦能?年輕人不斷探索,蹚出條條新路。

7月的一天,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藏式陶藝傳習所裏,藏族姑娘布莫手裏拿着藏式陶藝品,對着面前的直播手機説:“這是我們手工做的陶壺,喜歡的話就趕快下單吧。”5年前,這位姑娘還是一名放牛娃,而今,20歲的她已成為阿壩州藏式陶藝首批年輕的非遺傳承人。

“學會製陶手藝,我一個月最多掙6000多元。”布莫説。現在,壤塘的陶藝產品頗受各地客人喜愛,甚至已經走出國門。在布莫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當地的年輕人從事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活態化傳承,讓壤塘縣非遺文化的“軟實力”轉化成小康生活的“硬支撐”。

同樣,有這樣一位“00後”,在藍靛草的染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使命和價值。

王欣穎的家鄉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倒排村,這裏是苗族的聚居地,交通不便,曾經長期與外界隔絕。苗族人保持着傳統古樸的生產生活習慣,在山川與河流間守着葱翠的梯田。這裏的苗族女性都能做蠟染,家家屋裏有染缸,婦女人人會點蠟。

在兒時的王欣穎眼裏,蠟染像是世間最神奇的“魔法”。在母親的鼓勵下,她拿起蠟刀,蘸了蜂蠟,在棉布上畫下自己人生中第一幅作品:《花》。

2017年底,王欣穎聽説家鄉丹寨萬達小鎮建起來了,邀請非遺傳承人進駐小鎮,給予補貼、免租的優惠政策。她認定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業機會,和家人商量之後,她辭掉浙江的銷售工作,回到丹寨。

“遠方很好,但家鄉的星星更亮。”這位少女懵懂地期待着可以在創業脱貧大潮中成為一顆耀眼的星。為了學習更加專業的蠟染知識與技藝,她前往當地蠟染傳承人楊而報浪的工坊,潛心學習。

作為工坊培養的下一代傳承人,王欣穎從未停止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在互聯網上看到好看的照片我都會收集起來,想辦法融到我們的蠟染中,希望可以有更多創新。未來,我也在考慮去社交平台上做直播,讓更多的人認識蠟染、聽到我們民族的故事。”她説。

在守護傳統文化記憶的同時,王欣穎也積極拓展着創新的可能:“我們的蠟染可以做成包包、抱枕,也可以做在衣服上,不一定非要在繡片上。”蠟染點燃了王欣穎對生活的熱情和嚮往,她將自己的未來和蠟染緊緊地“描”在一起、“染”在一起。

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2

一、科學嚴謹的態度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礎

文化的歷史繼承性和民族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於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並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時期,文化體系中有從屬於特定時期的歷史因素,既有優秀傳統又有腐朽落後的成分。同志早就指出:“中國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

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

時代在進步,文化的傳承也需揚棄。當代青年學生傳承民族文化,必須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和創新的精神來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堅持兩種意識:一是開放的意識,注意吸收、融合其他外來先進文化的精華;二是要有創新意識,賦予傳統文化以時代精神和現代價值。這樣,我們的民族才能不斷創造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

青少年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第2張
  

二、樹立民族自信自尊自強意識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必要前提

中華民族曾在數千年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亦曾在近代飽受一百多年的滄桑和。今天的新中國將要重新踏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作為中國青年,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增強民族自信心。惟有自信,民族方能自尊,國家方能自強,方能邁入強國之列。

我國儘管經過60多年的發展,但社會生產力水平仍遠不及西方發達國家水平,在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我國部分青年學生中存在着“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圓”等思想,認為什麼都是外國的好,穿衣化粧得買外國品牌的,吃飯只有西餐合口,電影覺得自己的土氣,外國的才好看,甚至國體、政體也有人要照搬外國的模式……

作為青年學生,我們要意識到,一個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文明之林享譽千年,在於它獨特而充滿魅力的文化。中華民族要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需要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更需要每個中國人為之奮鬥。而這,首先要求我們要樹立和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意識。

自尊是自信的前提條件,自己看不起、不尊重自己,還能有什麼自信。要自尊,就要克服自卑,不能克服民族自卑心態,就不可能有民族自尊,就不可能有民族精神,就不可能自信。

放眼河山,旅遊,有古城的瑰麗;武俠,有詩仙的豪情;五千年茶文化、食文化的深刻積澱;五千年文明的源遠流長,可以也應當成為當代青年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出發點。民族文化,始終在我們身邊,息息相關。當代青年弘揚民族文化,要從克服自卑心理、增強自尊自信開始。

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條件

《論語學而》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其義就在於要求人們經常從自己的日常行為中的道德表現來評價自己,通過反省來鞭策自身,提升道德修養。青年學生畢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在當前多元文化的衝擊下,由於觀念認識與心理因素的不穩定,他們容易受到思想幹擾,感到困惑。

因此,當代青年學生還需學會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自覺抵禦各種形形的誘惑。所謂自我教育是指個體在外界的影響下,對自身進行有意識的、有目的指導,是個體從自身的理想、信念出發,進行自我導向、自我設計、自我監控和自我重構的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當前,青年學生加強和改進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徑有很多,包括:

第一,堅持自我學習與課堂學習相結合、增強理論素養與提高實踐能力相結合;

第二,積極運用網絡手段,共同構築開放互動、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平台;

第三,構建一個可操作的自我監控與評價體系。社會、學校在積極創設青年學生自我管理、自主體驗平台的同時,仍需要建立起一個良好的監控體系,以及可供大學生自我考核、自我比較的評價機制。這樣才能幫助青年學生在提升自我教育和自我學習能力的過程中儘量少走彎路、歧路,也才能使社會與學校的德育能構建起良好的運行機制。

總而言之,作為祖國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文化觀,必須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用科學嚴謹的態度、持之以恆的求知精神,積極弘揚並創新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主動吸收並借鑑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為實現民族之復興、國家之強大而努力奮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