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的寫作背景

來源:時代範 2.48W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從軍行》的創作背景是在唐高宗年間,裴行儉奉命出師征討曾多次侵擾甘肅一 帶的吐蕃人、突厥人,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從軍行的寫作背景。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1

1、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是盛唐時期,吐蕃、突厥多次入侵甘肅,唐禮部尚書裴行健奉命出征討伐。軍人在這個時代急於立功,詩人被時代的偉大精神所感染,所以王昌齡作了《從軍行》來表達邊塞軍人的偉大抱負。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在強盛的唐朝,國力強盛,君主鋭意進取,守邊拓境,吐蕃、突厥多次入侵甘肅。唐禮部官員裴行健奉命外出討伐,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脱穎而出,有所作為。

武將們為了建功立業,傾注了大量的鮮血,而詩人們則被時代的偉大精神所感染。帶着他悲壯的驕傲,他們寫下了壯麗的詩篇。《從軍行七首》是盛唐詩人王昌齡寫的邊塞詩,抒發邊塞將士的豪情壯志。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俯瞰玉門關。黃沙不破樓蘭不還。白話文翻譯:青海湖升起的長雲覆蓋着連綿不斷的`雪山。

古城以邊境線為界,玉門是雄偉的門户。千里之外,隔空相望。黃沙千里之外,頻繁的戰鬥已經磨破了守衞邊境的士兵的盔甲。然而,他們的野心是不朽的,他們不會打敗入侵的敵人,他們永遠不會回到自己的家鄉。

王昌齡,河東晉陽人,中國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詩以七絕著稱,尤其是邊塞詩,後人稱其為“七絕”。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煥、岑參等人交往甚深,代表作有《出塞》、《從軍行七首》、《芙蓉樓送辛漸》、《閨怨》等。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2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鋭意進取、衞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百為。

武將把一腔熱度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的詩篇。從軍行一般指從軍行七首。《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這組詩以內容相關的七首詩形成連章,反映了複雜豐富的邊塞生活。

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

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衞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 第2張
  

作者簡介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3

王昌齡的從軍行賞析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雲瀰漫;湖的北面,橫亙着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

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裏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説,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説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

從軍行的寫作背景 第3張
  

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裏。

第3、4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

“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藴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並非嗟歎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

可以説,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藴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的宏偉壯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