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陪孩子玩的父母,別錯過這篇文章

來源:時代範 2W

你會陪孩子玩嗎?

不知道陪孩子玩的父母,別錯過這篇文章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都是“yes”吧。然而我們口中的“會”,多數時候是這樣的:陪着陪着,覺得好無聊而無法繼續;或者一邊口頭陪孩子玩,一邊在玩手機;又或者是陪孩子玩,卻不知道怎麼接孩子童稚的話。

所以我們的陪伴,從某種層面來説是沒有頭緒的,也就是説我們其實內心想陪孩子玩,但是不知道要怎麼跟孩子玩。

有一位工薪族媽媽曾説,我平時工作比較忙,好不容易休息日,想陪陪孩子,卻不知道要跟孩子玩什麼?

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其實是很多父母的困擾。

作為一個有5年帶娃履歷的媽媽,坦白説,陪玩確實需要一些方法和心思。沒有做任何的功課或者準備,對如何跟孩子玩這件事,不知所措簡直是太正常啦。

所以呢,你需要做的不是焦慮、自責,而是行動。去找出一些適合你和孩子玩的遊戲,或者嘗試在生活中發現可以陪伴孩子玩的很愉快的事。

説到陪玩,很多人會想到各種手工、遊戲。覺得準備工作太多,麻煩。其實仔細觀察下,我們生活中還是有很多小事情,可以拿出來和孩子一塊玩。

比如父母在做家務時,可以跟孩子説“這裏有兩堆豌豆,我們每人一堆,看誰最先剝玩。”家務陪孩子兩不誤,且孩子還能學到一些家務小技巧。或者父母手頭有工作,暫時沒辦法陪伴孩子,也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張畫紙,告訴他“媽媽在工作,這是你的工作,我們一起好好幹活。”

其他的事情,如洗菜、洗衣服、疊衣服、收拾東西,這些日常的東西也可以遊戲化,陪孩子一塊玩。

把日常的事情和孩子游戲化這個發現,是源於女兒給我的啟示。有次吃完晚飯,我在洗碗,她抱着板凳過來説要幫我洗碗。在洗碗過程中,她隨口説了一句:“媽媽,我們一起洗碗就像是你和我在玩遊戲。”

我一聽,咦,可不就是和玩遊戲一樣嘛。我是刷完機,她是衝碗機,而且比假設的遊戲還玩的投入,真實。

所以後來,我們常常把家常事當作遊戲玩。像去買菜,我會告訴她“今天要闖關啦,買到紙上畫的菜,就算闖過一關,一共5個菜5關,你要加油哦!”孩子一般都非常興奮,樂意去菜市玩闖關遊戲(陪我買菜)。

雖然有那麼點套路的意思,但不得不説,這樣的陪伴和遊戲,孩子很愛呀。

當然,我們也會玩一些真的遊戲,不過也是比較簡單易操作的。

玩什麼呢?

比如你猜我畫,這個遊戲我們應該是從小玩到大了。小的時候,我就在她手心裏寫數字,或者在背上寫東西,讓她猜。每次女兒都玩的不亦樂乎。現在大一點了,我們就調整了遊戲方式,用嘴巴描述一個東西,讓對方猜。

大概是這樣:“一種水果,圓的,顏色是橙色——(橙子);一種動物,喜歡在樹上睡覺,而且跟什麼都喜歡在樹上(考拉)”。

互相輪流説,輪流猜,這個遊戲在玩的場景上沒有太多要求。洗澡的時候可以玩,做家務的時候也可以玩。

還有運動類的遊戲,如守門員,孩子站在客廳去房間的走廊中,我投球過去,她來攔球。這個遊戲其實大人還好,不累,只要投球就行,孩子就累啦,需要跳起來攔住我們的球,不過倒不失為一個鍛鍊孩子運動的好機會。

運動類的我們還有玩接力賽。在家裏隨便選20樣東西,每人各10樣,誰先把東西運送到對面的籃子裏就贏了。話説這個遊戲,跑幾圈老父親老母親就大汗淋漓了,一個遊戲全家運動。

安靜點遊戲,還可以玩故事接龍,編一個故事開頭,然後輪流接故事發展。媽媽們可以在每次接完故事時,加一句“接下來故事會怎麼發展呢?”引導孩子接上前面的故事。

關於陪孩子玩,如果想不到遊戲的時候,那就跟着孩子的節奏玩吧。

《遊戲力》的作者科恩曾説:“在遊戲的世界裏,孩子才是“原住民””。科恩博士的意思是,每個孩子都是資深的遊戲創造者和玩家。

你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很多時候會自發的創造一些遊戲;或者有時候讓我們陪他們玩,玩着玩着,就會被孩子要求要怎麼玩。

比如我女兒,她拿着兩個玩偶來找我玩過家家時,儘管一開始我們説好了如何分配如何玩,但玩着玩着就成了她來指導我,媽媽假設你怎麼怎麼樣,然後我來怎麼怎麼樣。最後我成了遊戲的配合者。

所以仔細看孩子玩,我們會發現,孩子是自帶遊戲劇本的。

陪孩子玩雖説是父母的“家庭作業”,但也不用太過絞盡腦汁,刻意準備如何陪玩。只要用心加入孩子的遊戲,跟隨他們的節奏,剩下的孩子自有安排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