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乖小孩更容易內向自閉

來源:時代範 3.28W

為什麼乖小孩更容易內向自閉,其實更多人會喜歡那些乖乖的聽話的孩子,但是太乖的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而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反而很少會出現問題呢,那麼為什麼乖小孩更容易內向自閉?

為什麼乖小孩更容易內向自閉1

“寒假時,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來我這進行諮詢,其中不少是家長眼中的‘乖孩子’。”心理科的趙晨濱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其實,家長們對於孩子乖不乖,有他們自己的一個標準,總覺得孩子聽話就是好的。

然而,當孩子習慣於聽話後,就不懂得表達不同的意見了。但他們內心卻又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爆發出來,通常表現為厭學,不與同學交往等。

平時,如果家長髮現孩子休息時間只是自己看書、看電視、很少説話,也很少提到學校的活動和同學,那就有可能是過於內向,需要及時諮詢。

記者對此也從其他諮詢中心瞭解了一些情況,比如北京育心園心理諮詢中心假期接待的學生比往常多出2%左右,多為中國小生。其中,家長帶着孩子來諮詢的8%是因為學習問題,其中內向的孩子佔7%―8%。

內向的孩子一般習慣聽家長的話,習慣了服從,而家長會因此忽略孩子性格上的因素。在來諮詢的'孩子當中,絕大部分性格障礙已經形成,這與家長一味地只看重學習,不重視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培養有着密切關係。

最後,趙晨濱建議現在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要一味追求孩子的考試成績,還要教他們如何與同學、老師、長輩相處。要知道,孩子是人,不是學習的機器,有時間的話多與孩子交流、談心,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還要留意孩子在學習、愛好和情緒上的變化

另外,對於內向、孤僻的孩子要特別注意他的人際交往情況。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可以改善孩子的性格缺點,所以要多鼓勵他們與同學、夥伴相處。

為什麼乖小孩更容易內向自閉
  

乖孩子會出現哪些問題?

懦弱退縮,人際交往困難。

乖孩子大多內向,不善於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在學校常遭別人欺負,又不願告訴老師和家長,反過來導致孩子更加內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甚者可能會產生社交恐怖症。

心理問題淤積,負性情緒得不到宣泄。

乖孩子性格內向,一般不會主動與人溝通,委屈、苦悶、煩惱、痛苦等不良情緒沒有得到及時宣泄層層淤積,危害身心健康

做事沒主見,易形成依賴型人格。

對父母言聽計從,從事缺乏積極性主動性,依賴父母,不能獨立解決問題,怕被別人遺棄,一旦離開父母這根“枴杖”就感到無能無助,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調皮搗蛋”的孩子為什麼沒事?

那些大大咧咧、調皮搗蛋的,什麼都不在乎的孩子,內心的想法和慾望會得到及時表達,情緒也會得到宣泄!即使做錯了什麼,也會更好接受,不會放在心上,而不會過多的後悔和自責,怎麼會出現心理問題呢?

怎麼幫助孩子們呢?

首先要多溝通,多觀察

很多乖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問題就是因為父母太“放心”,孩子很多的變化沒有注意,乖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不夠主動,説話也少,家長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多些輕鬆的聊天,讓孩子在寬鬆的氛圍中感受到親情的温暖願意傾訴。父母蹲下來認真傾聽孩子心聲,幫助孩子宣泄不良情緒,改變不合理的認知方式,完善認知結構。

在一點就是要鼓勵孩子自己做主

家長們不要太過於強勢,有一些問題需要徵詢孩子的意見,並且要讓孩子自己去決定一些事情,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還要鼓勵孩子學會拒絕別人的無理要求。

最後就是要鼓勵孩子多多參與集體活動

鼓勵孩子多與同學交往,融入集體之中。

乖孩子性格內向不願主動與人交往,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讓團結友愛的氣氛來感染孩子,讓他感受到與人交往的快樂。

為什麼乖小孩更容易內向自閉2

1、人都有訴求,孩子有,乖孩子更有

很多家長會有這樣的困惑,我的孩子明明小時候很聽話,為什麼長大了忽然就變了?

其實,孩子從來沒有變,ta一直都是ta。

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願望,只是很多都會被父母所壓制,一旦面臨抉擇,遵從父母的意願還是違背父母的意願,孩子此時會在二者之中做選擇。

大多數的孩子會選擇前者。

認為自己擁有對孩子生活和選擇有決定權的家長,會習慣不尊重孩子的意見,自行替孩子做決定,孩子發出疑問的時候,只會説“你還小,還不懂”,可是如果沒有人教,他們又什麼時候能懂呢?

“要聽父母的話,要尊重師長,要熱愛同學,遇到問題要多忍讓。”可事實上,忍讓並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是暫時把問題壓抑下來,越是看上去乖的孩子,自我壓抑的程度越深,日積月累,就會滋生出心理問題。

為什麼乖小孩更容易內向自閉 第2張
  

2、壓抑的結果是懦弱或徹底失控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像是一根彈簧,如果父母太過強勢,孩子就會被壓制到極點,或者彈簧徹底被壓垮,又或者徹底反彈,再也控制不住。

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是對孩子的摧殘。

很多時候,家庭環境比較壓抑的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性格。比如,孩子看到父母之間關係緊張,自己就會變得非常懂事,希望自己的懂事可以不讓家長罵自己,讓家庭氣氛緩和一點,內心能夠獲得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自我壓抑就開始了。

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變得唯唯諾諾,心理的那根彈簧就會失去活力。又或者,在極度的壓抑之後徹底爆發,讓青春期的叛逆指數成倍增長,最嚴重的,甚至會傷害自己的親人。

3、被父母否定,孩子會真覺得自己不行

很多父母經常很嚴厲的對待孩子,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就會很嚴厲的'批評,指責孩子,而如果孩子取得了好成績,卻並不會對他們予以鼓勵,還為其美名其曰這是為了孩子好。

殊不知,世界上最傷人的事,往往都是以愛為名。

即使長大後,當孩子取得成績時,也會覺得自己只是做了該做的事,而一旦做錯了什麼,就彷彿人生都失去了意義。

更嚴重的是,形成了這種思維慣性,在面對他人時,一旦別人生氣或者出現了其他負面情緒,孩子就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在和別人的交往中處在卑微的地位,一如小時候在家中一樣。

心理學上有一個這樣的實驗:把一個老鼠放在有電的箱子裏,一開始,老鼠會嘗試着逃離,卻發現無處可逃,久而久之,就會不再嘗試逃出籠子,即使把籠子的門打開,老鼠也不會試着走出去。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習得性無助”。

父母的高壓就像是帶電的籠子。即使把門打開,孩子們也會懷疑自己能不能走出去。

4、討好型人格的形成

人生來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而對於孩子而言,無論利還是害,都是在面對父母。

當孩子發現表達自己的訴求會面臨斥責,聽從父母就可以避免斥責,就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面,換句話説,孩子只是在扮演父母期望中樣子,而不是真正的自我。

丟失了真正的自我有多可怕?

孩子會不知道該做什麼,不知道想要什麼,唯一決定孩子行為的只有他人的喜好,從父母擴展到學校,社會,以至於面對所有人,都只會迎合他人的訴求,扮演他人眼中的模樣,即使要求有多麼的不合理。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最終傷害的是孩子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