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

來源:時代範 3W

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隨着宏觀力量的介入程度和全球經濟的發展,危機的徵兆特徵都不一樣,就比如08年前全球金融危機前夕各項經濟指標看起來都還不錯,比如失業率、產能過剩、消費不足等等,但危機還是爆發了。下面讓我們來看看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

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1

過度投資之後必然發生危機,沒有繁榮也就沒有衰退,二者如影隨形,周而復始。這是徵兆一。歷史上的經濟大危機都是發生在經濟繁榮或者泡沫之後。信心爆棚不斷加槓桿,往往效率越來越低下催生了泡沫經濟,意味着這一輪經濟快要見頂了。

徵兆二是貨幣放水效率走低。貨幣的邊際效應越來越低,陷入流動性陷阱裏,貨幣的效率不斷降低。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並沒有享受到貨幣寬鬆的紅利。

徵兆三是資產價格出現泡沫,從上世紀日本的.房地產泡沫到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再到這連兩年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都是經濟危機的出現苗頭。資產的價格扭曲,要麼刺破泡沫迴歸正常價值,要麼用時間拖下去來慢慢化解。日本和美國都是一次性刺破了房地產泡沫來出清風險,中國目前還在想以時間換空間。

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
  

徵兆四,看金融領域和經濟領域的是否扭曲。扭曲的金融市場,比如資源錯配,扭曲股市,跌跌不休,這都是經濟晴雨表。

徵兆五,則是社會心理學反映。經濟危機一定是大部分人都不能感受和預知的,社會輿論一定還在zi我感覺良好,一如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前一片歌舞昇平,只有極少數人發現了房地產泡沫並選擇做空。這樣一來,錯誤的風向很可能會導致經濟決策的誤判,進而真的爆發經濟危機。

人民總是按自己的傾向去判斷市場,以其説市場錯誤,不如説大部分人是錯誤的。市場永遠是正確的,只不過大家往往忽略了它給出的徵兆。

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2

一、經濟大危機基本都是出現在經濟大繁榮之後

這一點從物理學定律上也能得到佐證,而在世界百年的經濟發展史中,這種規律也得到了印證。

如1929年經濟危機來臨前的1924到1929年間,資本主義世界經歷了一段經濟繁榮時期。隨後的1929年,經濟危機率先在美國爆發,隨即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持續最久的世界經濟大危機。

之後,基本在十年左右,便會出現一場或大或小的經濟危機。

1997年的東南亞各國,在迎來金融危機之前,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經濟繁榮。

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 第2張
  

二、全球貨幣供應量巨大,但商品卻出現滯銷的趨勢。貨幣的效率在降低。通貨膨脹的苗頭出現。

三、資產價格上漲超出理性,脱離了正軌,甚至在某一個或多個領域出現價格與價值扭曲嚴重的現象。比如上世紀日本的房價和股市市值非理性的暴漲。經濟危機的出現,某種意義上,是對這種價格扭曲的修正。

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排外的極右政治勢力抬頭。

五、不同國家間衝突、摩擦增多,各國首腦都從過去對戰爭儘量迴避的傾向,向偏向熱衷與激進轉變。

六、在金融領域和經濟領域的非規律性事件頻繁,甚至出現與實際經濟情況截然相反的短暫突進式病態繁榮。這種迴光返照的表現,從技術分析圖表中趨勢反轉前出現的.島型反轉可以説明問題。

在以上所有這些都出現後,經濟危機出現的時點,就只差一根沒有任何跡象甚至幾乎理由不甚充分的稻草了,這根稻草壓垮的又何止只是一隻駱駝。

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只是一個藉口,之前多年積累起的病灶,才是經濟危機產生的罪魁禍首。

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3

從幾次大的危機來看,這些金融危機都有很多相似點。

首先,經濟過熱。只要發生金融危機,必然會出現一輪經濟過熱的現象,且越到危機前,經濟熱風越嚴重。而過熱帶來的風險一釋放,危機也就發生了。

地產過熱。凡是地產過熱的國家或地區,都免不了存在較大風險。尤其是主要經濟體國家,一旦地產過熱,且沒有能力化解風險,就難免會出現危機。此輪金融危機,就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

經濟空心化。世界經濟,要想保持平衡,就必須有實體經濟做支撐。而從前些年的情況來看,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現象在許多國家出現。凡是在金融危機中表現較差,應對能力很弱的國家,都是經濟空心化比較嚴重的國家。

金融過度化。金融是個好玩意,也是現代經濟的血液。但是,過度使用,也會產生相反的作用。很顯然,在很多國家,已經出現了金融過度的現象。金融過度的結果,就是金融風險快速集聚,最終爆發金融危機。

高度福利化。適當的福利,對社會的穩定時非常重要的。但是,福利過高,特別是公務人員得福利過高也會使社會的抗風險能力大降。尤其是主權債務危機的發生,極容易帶來金融危機。

經濟危機來臨前有什麼徵兆 第3張
  

由此來説,金融危機前是有徵兆的,只是身在其中的人被一種樂觀的情緒主導着,並不認為那些徵兆是不良徵兆,反而認為時光正好。一般金融危機來臨前,都會出現——金融資產升值快,被大部分人追捧,大家爭着投資掙大錢;金融信用被漠視,好像每個人都是信用良好,槓桿率大增;實體企業不務正業,也沒法務正業,因為金融業擠壓得它沒法靜心做正業;政府為經濟的火熱而樂觀,沒有更多的警告,反而為政績驕傲;娛樂業發達,放縱遊玩等社會現象。

80年代末期的日本、2000年前的美國加上2008年前的美國和我國都出現同樣的現象,經濟表面上看一片欣欣向榮,股市裏幾乎閉着眼買都能賺錢;80年代末期的日本和08年前的`美國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房地產過熱,房價持續上升。而這樣的後果就是實體企業的投資回報遠低於股市、樓市,最終大量的資金從實體企業流向金融市場。

那麼,這些金融危機的前兆是怎麼來的呢?

金融業過度繁榮,社會財富暴增,資金脱實向虛

經濟能持續增長的動力在於實體企業能持續創造財富出來,而金融市場如股市、樓市等是創造不出真正財富的,賬面上暴漲的數字背後沒有真正的財富支撐,就有如海市蜃樓一樣,最終會消失,迴歸現實。這也是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用數字表示出來的財富和實際財富相差太多後,就會有一個價值迴歸的過程。

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央行加息

像前面提到的,在金融危機爆發前,都會有一段時間讓人感覺賺錢很容易。如當年荷蘭的鬱金香危機爆發前,1637年鬱金香價格與去年同比上漲了5900%,還有什麼行業的賺錢能力能與這相比;80年代末期的日本和08年前的美國房地產也是同樣的情況,投資房地產一個月的利潤比實體企業一年的收益都高。當然當時的股市也是一樣的瘋狂,經歷過06年我國牛市的都知道,只要買入就會賺錢,只是多與少的問題,總之你投的越多,就賺的越多。在這種畸形的盈利模式下,國家鐵定會出手調控,加息就是最為常用的給金融槓桿降温的調控手段,當年危機發生前,日本、美國、我國都採取了加息的政策。

企業、個人、金融業總之一切的槓桿率都在激增,人們情緒過度膨脹

就如樓市泡沫破滅前的日本存在兩個神話,一個是“土地不會貶值”,另一個是“東京房價不會下跌”,在這兩個神話的支撐下,人們瘋狂的把資金投入到樓市中去。在股市、樓市等超高回報的吸引下,企業盲目提高負債,個人增加貸款都投入到這個巨大的漩渦中,而後果就是社會槓桿率激增,真正能在泡沫破滅前出來的人少之又少,到最後只能是一地雞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