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來源:時代範 2.43W

1、端正認識

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往往起始於父母對子女的嬌慣。家長過度愛護,許多應該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長習慣包辦代替,親歷親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陽”“小皇帝”“心肝寶貝”,在家許多大人圍着他轉,哄他們開心,認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許多小朋友吃飯要喂,有些爺爺奶奶為了哄好孩子一餐飯,要跟着走好多路,或邊餵飯邊讓孩子看電視;幫他們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認為這是義不容辭的事。卻不知處處包辦代替,孩子的獨立願望會漸漸消失,養成依賴心理,從而導致發展遲緩。

這就抑制了他們活動的動力,削弱了探索外界事物的主動性。表現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產生怕苦畏難,消極懶惰、缺乏恆心等現象。

2、小事做起

認為孩子小、能力差,以後學習也不晚。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孩子的這些請求:“我來洗,我來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還小,不會做。”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到了一定年齡,自然而然地就學會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現在孩子小,不必急於讓他們自己動手,而且越小越難教,孩子大了,學得也快。因此這樣教養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動手的事,幾乎全由大人包辦,養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發展,與其它小朋友都有明顯的差距。

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使孩子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般來説,孩子對於新鮮事物總是感興趣的,對於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事情也總是持積極態度的。因此,要注意引導,從收拾自己的玩具、用具、打掃房間的衞生、洗小衣物等小事做起,培養他們的勞動興趣。

3、養成習慣

俗話説“習慣之始如蛛絲,習慣之後如繩索”。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養成自理的習慣。你要給孩子指出行動的方向,規定其要達到的目的,並經常檢查督促。不要怕麻煩,嫌孩子動作慢,或吃得髒由於小朋友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協調還不夠。讓孩子自己吃飯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長嫌髒,認為還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結果手沒洗乾淨,還弄濕了衣服,家長後悔沒幫他洗;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結果衣服穿反了,還要重穿,耽誤了上班時間……。所以許多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做,不如自己做,節省時間,減少避免麻煩。其實,家長這種拒絕孩子動手做,包辦代替的做法,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礙了能力和獨立性的發展。要通過有規律的“按時吃飯”、“按時睡覺起牀”和“飯前便後要洗手、常剪指甲”等,對孩子進行反覆的實踐鍛鍊。

4、“管”、“放”結合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要做到“管”、“放”結合。所謂“管”,就是在孩子辦某件事時,要過問一下,估計一下有什麼困難,預先做一些必要的指導;所謂“放”,就是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在做的過程中,孩子才會增長才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