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就餐用公筷

來源:時代範 5.24K

外出就餐儘量帶上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特別是對於抵抗力較弱的孩子,應自備餐具。

外出就餐用公筷1

使用公筷生分 ?

在國外,分餐、公筷制司空見慣,是文明禮儀的體現。但大部分國人仍保留着共食的習慣,一盤菜你夾我也夾,有時為了表示熱情友好,還為客人夾菜,客人礙於面子也不得不吃。即使有些餐館提供公筷,也大多是擺設,不少人覺得兩雙筷子換來換去很麻煩。

記者就“聚餐時你是否會主動提出用公筷”的話題,隨機採訪20多位北京市民後,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否定的。李女士説,如果在公司聚餐或朋友聚會時,自己肯定不會主動提出加“公筷”,那會影響氣氛。

已經退休在家的王阿姨則表示,如果親友一塊吃飯,還擺出一雙公筷,會顯得太生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規模稍大一點的飯店,一般都會提供公筷服務,但並不是每個人或每道菜都會提供,一些規模較小的餐飲店根本就沒有公筷。國內某網站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餐館聚會時,60%的受訪者曾想過分餐,但最終未實施。

外出就餐用公筷
  

對於上述現象,王辰表示,國人在餐桌上有不少需要改變的習慣,但“碗筷不分人、就餐不用公筷”的問題最突出。多種感染性疾病可能通過餐具“病從口入”,特別是使用筷子,就餐者的口腔和唾液直接接觸筷子,大家在一個盤子裏夾菜,有時還互相夾菜,容易交叉感染疾病。王辰強調,這已經成為一個公共衞生問題,急需每一個人提高意識,形成公眾共識,來切實改變。對於這個餐桌陋習,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也深有體會:“中國人喜歡用筷子夾來夾去,這在國外是沒有的。過去家庭和外界接觸的機會少,但現在接觸得非常頻繁,建議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或每人有專用碗筷。”

不分餐具埋下隱患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樑連春表示,疾病傳染需要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羣三者缺一不可。混用碗筷主要可能會引發一些通過消化道傳染的疾病。

幽門螺桿菌感染中國人飲食不分餐、喜歡相互夾菜等習慣,會增加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風險。而幽門螺桿菌是眾多胃病的罪魁禍首,它主要通過口口和糞口傳播,家人如果有一人感染,其他人感染的機率也提高,因為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會有幽門螺桿菌,不分餐的話筷子就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世界衞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已將其列為誘發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原。歐美人由於習慣分餐制,所以該菌的感染率明顯低於中國人。

外出就餐用公筷2

公筷一般指專門用來夾菜的筷子,作用主要為了方便夾菜,而且可以避免細菌及病毒的交叉感染。公共筷子是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體現,使用公筷能減少疾病的'傳播,降低病從口入的危險。

外出就餐用公筷 第2張
  

使用公筷的作用和意義

筷子起源於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公筷常常和分餐制,合餐制聯繫在一起。不管是分餐還是使用公筷,在中國都有着悠久的歷史。

平時建議提倡實行公筷制度,使用公筷公勺有利於杜絕唾液,飛沫等在餐桌上傳播,降低了公共衞生安全風險。

食用公筷還可以減少浪費,菜品沒有唾液污染,所以沒有吃完的可能會不用擔心受到污染而放棄打包。

公筷指的是專門用來夾菜的筷子,通常為白色,每個人配備一雙,只能在夾菜的時候使用。公筷最大的作用是儘可能地預防和減少多種傳染病的交叉感染機會,無論是為了衞生還是弘揚中國文化,都應該鼓勵使用公筷和公勺。

筷子的起源在哪裏

筷子起源於中國,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誌之一,一般有竹子、木頭、骨、陶瓷、塑料等材質。

筷子的歷史十分悠久,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使用筷子了,中國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出土的銅筷子。

筷子在先秦時期稱為“梜”,明代才開始稱為“筷”,目前使用筷子的主要國家有中國、日本、韓國等。

外出就餐用公筷3

★ 問題所問:中式餐飲:正餐如何分餐?

問題關鍵詞:分餐

分餐:以個體為單位,使用單獨的就餐設施(器皿),各自完成餐飲消費的就餐形式

看清楚

分餐的本質就是“個體”消費

不是“羣體”消費

哪怕大傢伙每人一套餐具,但是圍坐在一起,各吃各的,也絕不是“分餐”!

九十年代,我大學畢業後,曾經在“體制內”工作過很長時間(沿海)

每天中午

同一單位的“同事”來到食堂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餐具

裏面已經把“飯菜”打好

不分先後

不分層級

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飯菜”

吃完走人

既不影響個人的時間安排(可以午休,也可以加班)

也不影響食堂的就餐“次序”(到點開餐 到點關門)

個人用餐能夠滿意 食堂服務能夠高效

何樂而不為?!

基層單位就是這樣實行“分餐”

大型單位的“分餐”基本等同“自助餐”

但二者都遵循兩點:

其一:餐具統一

其二:豐儉由君

總原則:

不浪費(食材)

不隆重(形式)

如果套用現在的餐飲用語

那就是西歐的“極簡”生活方式

外出就餐用公筷 第3張
  

★★ 分餐並非東方傳統就餐方式

它是“舶來品”

也許你覺得它有存在的“土壤”

但它卻不符合中式餐飲所傳遞的.價值主張:

那就是“家、國、 天下”的文化傳承

舉個栗子:

你遇到一位和你“同姓”之人

言語間,雙方都感覺很好

一句“八百年前,同在一口鍋裏吃飯”,就可以描述彼此的親近和友好!!

試想一下:

如果換成:

“八百年前,同在一個地方吃飯”,似乎就無法傳遞彼此的認同!

中式餐飲的主體訴求並非“分餐”

從事餐飲經營若干年

感覺

大部分餐飲經營者對於“餐飲經營”,還是很陌生的

為何這樣説呢?!

很簡單

談及“餐飲”

基本都是圍繞“地方菜”、“私房菜”、“特色菜”

這幾個話題“打轉轉”(説來説去,都是產品)

很少提及“經營”此類話題!

事實上

同樣是餐飲經營,差異區別卻很大

我先不談那些“高深理論”

就説下“中式餐飲訴求”吧!

既然是“中式餐飲”服務

它是解決顧客什麼需求呢?!(它的價值是什麼?)

按主體重要程度先後劃分:

1):社交

2):充飢

3)解饞

4)嚐鮮

其中:

“社交”排在第一位

顧名思義

顯然,其與“分餐”是背道而馳的!

分餐更多地是一種飲食文化

餐飲也是有文化傳承的

這種文化結合地域特徵

形成飲食習慣

而非某種強制性要求

它是自然形成的,不斷變化,才有今天的模樣

臂如“湖南人愛吃辣椒”

事實上

湖南本地並非辣椒原產地(辣椒種子是海外傳播而入)

湖南本地人也沒有吃辣椒的傳統

只是湖南地界的“苗人”以辣椒替代“食鹽”

加之“苗人”四處開拓地界(墾荒)

才把“吃辣椒”這一習慣傳播至湖南全境

又臂如“廣東人煲湯”

為了表達對客人的尊敬

每位客人的面前必有“一盅靚湯”

看上去,這裏好似是“分餐”(每人一盅湯)

事實上,卻不是“分餐”(眾人還是在一起就餐)

更多地是表達一種“尊敬”,是一種文化(禮儀)

★★★ 為何一定要讓中式餐飲實行“分餐”呢?!

當下的經濟生活節奏已經與改革開放初期不一樣

閒暇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主流!

提供衞生高質的出品和服務

才是實施“分餐”的本來奧義吧!

翰德經營每一篇 賦能成長每一天!

分餐並沒有保證意大利人不追趕湖北省,根本沒必要去改變。中國古人由分餐發展到現在這種就餐方式不是沒有原因和道理的,不要因為一場傳染病就胡亂推廣分餐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