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孩子智力開發的餐具

來源:時代範 4.18K

著名的物理學家李政通博土,曾對我們日常進餐使用的筷子,作過高度評價,他説:“如此簡單的兩根本西,卻奇妙絕倫地應用了物理學槓桿原理,它是人類手指的延長,手指能做的畫,它都能做……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紀才發明了刀叉,但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

筷子,孩子智力開發的餐具

筷子是我國獨特的一種餐具。它作為中華文明古國傳統的飲食文化的特徵之一,源遠流長。據記載,早在3500多年前的春秋佔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筷子。用筷子是手的複雜而精細的動作,必須用力得當和動作協調。才能夾起食物並送至口中。科學家研究表明,用筷子夾食物,牽涉到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個大小關節和50多條肌肉的運動。科學家研究證實,人的大腦皮質和手指相關連的神經所佔面積最廣泛,大拇指運動區相當於大腿運動區的10倍,可見手和大腦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兒童的智慧在手指頭上”。有位對手腦關係作過多年研究的學者指出,要培養聰明伶俐、才智過人的兒童。就必須讓他們鍛鍊手指的活動能力.因手指活動能刺激大腦皮質運動區,促使某些特殊、積極而富於創造性的區域更加活躍。進一步增強大腦的思維能力,手腦並用的結果,必然使兒童心靈手巧。

有人調查50個不同層次的家庭,讓家長回顧其子女用筷子進餐開始的時間,發現在72名子女中9人用筷子進餐極早,結果其中5人考上大學,3人考上中專,後來8人做專業技術工作,1人做普通工作;其餘63名用筷子較晚,結果他們只進入普通中學學習,其中59人從事普通工作。由此可見,用筷子早晚與兒童智力開發關係密切。

日本入將筷子視為國粹,把日本人機靈勝過西方人歸功於筷子。曰本社會上出現用筷子熱,還規定每年8月4日為筷子節,文部大臣提出恢復使用筷子,90%以上學校在午餐桌上收掉勺和叉子。而放上筷子,並要求家長協助,讓孩子在家裏也使用筷子進餐。作為筷子故鄉的我國.更應當鼓勵兒童用筷子進餐。孩子到了兩三歲時,他們自己也不滿足用小勺進餐。喜歡模仿大人吃飯的動作。有拿筷子的要求.作為家長就應當因勢利導。讓孩子用筷子進餐。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皮質細胞在3歲時已基本分化完成,故此期是兒童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兒童心裏學家和教育學家產張,對3歲前幼兒開展早期教育,以便更好更快地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開發智力.讓兒童學習使用筷子,可以作為訓練手腦並用的內容之一。然而有些家庭遲遲不讓孩子用筷子進餐,主要因孩子用筷子不熟練。邊吃邊掉飯粒,吃得太慢,於是家長老是讓孩子用小勺進餐,這種因廢食的做法,顯然是不對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