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來源:時代範 1.05W

我都知道,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日子,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機會。許多人趁三伏天,開始艾灸之類的治療。2018入伏是7月17日,今日入伏預示着夏天真的來到了,而入伏之後,天氣會漸漸變得炎熱,大部分地區都會出現高温天氣,要注意降温防暑喲。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2018三伏天是什麼時候

2018三伏天會從七月中旬開始,持續到8月下旬,共計40天左右,這段時間將會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暑準備。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三伏天的日期每年都不盡相同,但也差不多,每年入伏的時間都是大概那幾天,而出伏時間則是入伏後的40天左右。“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2張

2018三伏天從什麼時候開始

2018年三伏天從2018年7月17日開始,持續到2018年8月25日。

2018年初伏時間: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中伏時間: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末伏時間: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由此可得,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3張

三伏天能艾灸嗎

三伏天是可以艾灸的,並且還有很多人特意選在三伏天的時候艾灸,因為三伏天是人體濕氣最重的時候,不過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在三伏天艾灸。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這段時候經常高温多雨,每天都能明顯地感受到酷暑的悶熱和潮濕。但同時也是自然界陽氣最旺的一段時間,是養陽氣的最佳時機。“三伏天”是一年最熱的時節,也就是中醫所説的“陽氣最旺盛”,氣血循環最好的時候。這個時候我的皮膚鬆弛,毛孔大張,所以此時對身體進行温補,更容易滲透皮膚,刺激穴位,幫助疏通經絡,從而調節各大臟腑,將體內的寒氣驅除出來,煥發身體活力。

另外在三伏天施灸能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針對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慢性扁桃體炎、反覆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結腸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頸椎病、腰腿痛、凍瘡、手足發涼、和女子宮寒、以及脾胃虛寒類疾病有顯着的療效。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4張

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處

1、解暑,祛濕,祛寒,降火。

因為艾灸補充的的是 元陽之氣。到了夏季,許多人怕熱,這是因為體內寒、濕氣重的緣故。中醫講:“虛火、邪火之根是寒濕之邪,有寒必有火,有火必有寒。”這就是容易上火的朋友,容易引發炎症的根本原因,比如婦科炎症、咽喉炎、鼻炎等。在中醫裏治療各類炎症的根本方法是祛寒除濕,才是有效治療,才能根治。而不是一味的降火消炎,火越降越旺,炎越消越多。寒邪不祛,炎症不愈。艾灸的純陽與天時的陽氣最旺之時,雙重陽氣注入體內,將寒濕邪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裏是不悶熱,不煩躁的。

2、祛病癒病快速

寒是萬病之根,濕是萬病之母,風是萬病之首,火是萬病之華。在陽氣最旺的夏季艾 灸,與艾火的純陽,雙重陽氣作用於人體病灶,祛除一切寒濕,打通經絡。

3、延年益壽

太醫竇材在《扁鵲心書》中雲:“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弱則人病,真氣脱則人亡,撫陽保命 延壽之法,艾灼第一。”真元乃元氣、陽 氣,所以,元氣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長壽之本,福德之本。

4、修心養性

夏季艾灸,人體正處於散發的時令, 天時的陽氣與艾灸的純陽之氣,進入人體,那麼,風、寒、濕、暑、燥、火等邪 氣被天地之雙重陽氣趕出體外,因此,血液越來越清淨,身體得以輕鬆,心胸逐漸開闊,病痛逐漸解除,理解力逐漸增強, 智慧越來越多,身心清淨,身體輕鬆,寧靜自然。人體是小乾坤,清淨的身心與天地感通。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 能強健身心,真正意義的修心養性。

三伏天什麼人不能艾灸

1、過度勞累、飢餓或精神緊張患者不宜艾灸治療。體質虛弱者不宜艾灸過強。

2、自發性出血或損傷後出血不止,或皮膚感染、潰瘍、瘢痕等部位不宜灸;眼區、項區、胸背部等慎灸。

3、孕婦及小兒囟門未閉合者,不宜艾灸。

4、精神病患者及其他不適於灸療的重症患者也需慎用艾灸。

5、自發性出血的人不宜艾灸,一旦體內的抗凝血系統出現問題之後,只要身體某個部位出現了輕微的創傷就會血流不止。這類體質的人羣就不要輕易去嘗試艾灸了,以免出現危險。

6、陽盛體質不宜艾灸,陽盛體質就是指人體內陽氣過旺,內臟也比常人要熱,如果這時還是使用艾灸的話,就會變成熱上加熱,不僅無法緩解疲勞,還會加重體內的熱氣,給身體造成更大的負擔。

7、陰虛火旺不宜艾灸,如果發現自己舌苔不僅少而且還發紅、手心經常出汗,這就是陰虛的症狀。而艾灸的養生原理是通過高温來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但對於陰虛火旺的人來説,艾灸只能是火上加火,不但無法養生,還會加重陰虛的症狀。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5張

三伏天注意事項

1、不要用冷水洗澡

日温水洗澡,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鍊身體的目的。由於温水沖澡時的水壓及機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經系統興奮性降低,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冷水會讓你濕氣不能外露。

2、夏季易感邪氣

署為夏季的火熱之邪,是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署邪致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只在夏天發生。署邪純屬外邪。人們在酷暑一定不要貪涼,尤其注意腹部的保暖。室內外的温差不宜太大,室內温度不少於25攝氏度;入睡時,最好關上冷氣機;冷氣房裏不要長期關閉,有條件時要常使室內空氣與外界空氣流通;當在室內感覺有涼意時,一定要站起來適當活動四肢和軀體,以加速血液循環;若患有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人,尤其是老年人,不要長期呆在冷氣環境裏其次要防止飲冷無度。

3、冷飲易引起各種健康問題

如常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冰激凌、飲料等,糖分又高,極易損傷脾胃的運化功能,出現長期食慾不振、腹痛、大便異常等症狀,影響孩子的生長髮育。女性更不能恣食生冷,尤其是經期、產後更要注意,過食生冷不僅傷害脾胃,更可以造成子宮寒症,甚至影響生育。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6張

三伏天形成的原因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峯,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温,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7張

三伏天哪伏最熱

三伏天最熱階段:中伏

1、説到三伏天中哪一伏最熱,就要提起民間一句俗話“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屬“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熱。末伏過後天氣漸漸涼爽。

2、首先因為入伏之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3、另外,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

4、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温,天氣就更熱。

5、而進入了末伏天后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因為末伏已是立秋後,即使是俗稱的“秋老虎”,白天熱,早晚還是涼爽的。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8張

三伏的日期怎樣確定

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説,這是真正暑天的開始。百姓常説: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內氣温最高、濕度最大的季節,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

伏期開始稱入伏或交伏,伏期結束稱出伏。中伏天數的多少視交伏早晚而定,一般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為20天,7月29日交伏,中伏為10天。

今日入伏是怎麼回事

2018年入伏時間是7月17日也就是今日,每年的伏天是大家最怕的幾天,強度的高温真的讓人難以忍受。7月17日,正式入伏。隨着初伏到來,天氣也越來越熱。市氣象台預計,未來三天武漢持續高温晴熱天氣,日最高氣温將達37℃~38℃,中心城區最高氣温或達39℃。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9張

 

今日入伏是什麼意思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三伏天是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簡單通俗點來説就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候到來了。三伏天的伏指“伏邪”,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濕、燥、火”)中的暑邪;“伏”,亦有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之意。

今年(2018年)夏至後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辰),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寅),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所以2018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初伏從7月17日~7月26日共10天,中伏為7月27日~8月15日共20天,末伏8月16日~8月25日共10天。今年三伏歷時40天。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10張

 

入伏後很熱嗎

入伏之後,人們正式進入三伏天,這個時候的天氣會比較炎熱,氣温都會比較高,很多地方都會經常出現37℃左右的高温天氣,尤其是我國南方地區。

入伏以後為什麼會那麼熱

1.太陽直射北半球

地球一直是斜着身子繞太陽進行自傳,於是有了黑夜和白晝之分;地球還會繞着太陽進行公轉,於是有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到了夏至(公曆6月20或21或22日),太陽會直射到地球的最北位置(北迴歸線)。所以天氣會開始熱起來。

2.副熱帶高壓影響

在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地區,由於海陸的影響,高壓帶常斷裂成若干個高壓單體,形成沿緯圈分佈的不連續的高壓帶,統稱為副熱帶高壓。

(1)在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下,氣流下沉,陽光直射大地。加上地面輻射增温,地表的散熱量會逐漸減少,天氣就會變得更熱。

(2)當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某一地區時,往往會造成該地區乾旱。降雨量減少,這也是導致天氣炎熱的重要因素。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11張

2018入伏最熱的是哪伏

三伏天最熱階段:中伏

1、説到三伏天中哪一伏最熱,就要提起民間一句俗話“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屬“三伏”,而“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熱。末伏過後天氣漸漸涼爽。

2、首先因為入伏之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3、另外,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

4、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温,天氣就更熱。

入伏養生常識

1、伏天氣温高出汗多,這個時候要注意及時補水。要多喝白開水,並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後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

2、有愛喝酒的習慣就需要注意了,伏天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温影響極易積藴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髮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於火上澆油。

3、飲食不宜過於清淡。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

4、忌受熱後“快速冷卻”。炎夏,人們外出或勞動歸來,喜歡不是開足電扇,就是立即去洗冷水澡,這樣會使全身毛孔快速閉合,體內熱量反而難以散發,還會因腦部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大腦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

5、空調室內外温差不宜太大。使用空調室內外温差不超過5度為宜,即使天氣再熱,空調室內温度也不宜到24度以下。

6、出門要隨身攜帶防暑降温藥品,如十滴水、風油精等,以防應急之用。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12張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

2018年初伏時間: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中伏時間: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末伏時間: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13張

為什麼三伏天最熱

我知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後的三伏。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14張

三伏天日期是怎麼算出來的

三伏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我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二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

三伏天時段長短不完全一樣,如果中伏在立秋後結束,就是30天;如果中伏在立秋前結束,就是40天(中伏20天)。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如果立秋日及其後兩天出現庚日,則中伏為10天,否則中伏為20天,於是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個三伏共計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三伏天是什麼時候?入伏養生常識大全 第15張

三伏養生側重不同

初伏防中暑

入伏的頭兩日氣温極高,因此初伏的保健重點在於防中暑。此時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不要在烈日下曝曬或在高温環境中久留,外出應打遮陽傘、戴遮陽帽,勿做劇烈運動,保證午睡。最好全天少量、多次補充水分,且可選擇淡鹽水、綠茶、綠豆湯及其他清涼飲料。

若出現頭暈、心悸、噁心、嘔吐等中暑先兆,要迅速移至陰涼處,解開衣服,冷敷頭部,飲用清涼飲料,並服用人丹或十滴水。如果是體弱多病的人或老年人、小兒中暑,則應立即送院搶救。

中伏防濕邪

伏天“濕熱交加”,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感到頭昏身重,胸中煩悶,四肢無力,食慾不振。進入中伏,要格外注意飲食,既要清淡,又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不宜大量食用生冷及油膩食物。

食物是祛暑濕的好幫手,可用扁豆、薏米等健脾利濕之品熬粥,或者用鮮藿香、佩蘭各10克,飛滑石、焦大麥各2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飲,均於祛濕有效。

末伏防上火

末伏是立秋後,“秋老虎”正凶時。雖然暑熱天已經結束,但“秋老虎”的餘威不可小視,應注意預防“上火”,並注意清心安神。雖然早晚較涼,但白天仍舊熱浪襲人,要特別注意補水,以免出現口乾、鼻幹、咽乾、皮膚乾燥等不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