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感悟之捨得

來源:時代範 5.14K

歷史上,無數成果大業、流芳後世者,都是懂得捨得的人。像蘇軾,一生雖仕途坎坷,但也曾得高官厚祿,卻能捨棄官場奢侈生活,便得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千古絕唱,成為集詩、詞、文、書、畫於一身的後世文人學習楷模。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託孤語)但諸葛亮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地輔佐後主劉禪。除去他絕世之才不論,僅此一舍,便已流芳百世。另外,被後世最推崇的兩位皇帝唐太宗、康熙,也是懂得捨得的人。都知道“剛者則柔不足,柔者則剛不足,勇者必戾,智者必詐,世間萬物,芸芸眾生,無有完美”因此,選擇了一個人的勇猛,就容忍他暴戾;選擇了一個人的智慧,就容忍他狡詐。善於用人,知舍知得,這種智慧的大舍得,讓他成績了千秋大業。

心靈感悟之捨得

儘管《三字經》上説:人之初,性本善。但人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得”過程。獲得了母親十個月孕育之後,第一聲啼哭也是為了獲得母親的乳汁。如果非説那聲啼哭就是舍”話;那麼,這個一開始就為了得而生髮的舍是貪婪的儘管是不自覺的天性)因之,認為性本善”應改為“性本得”所以,得,人的最原始衝動,這個激動如果不能在舍的過程中貫徹於一生;那麼,人的命運就真得會“性相近,習相遠”

對於普通人而言,捨得是生活的必需。而且貫徹於生命的每一刻。有舍就有得,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比方捨得付出體力的智力的勞動,就會獲得相應的報酬。這是生活的必需。感情方面,捨得為對方付出一切,就會獲得對方的愛情,這是親情的必需。因此,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舍,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得。但確實有“捨身以成仁”舍”但這個舍是為了獲得理想和道義上的得”因之,舍和得也有個道德品質的問題在裏面。真正的捨得,其實是一種境界。有忘我精神,也有建功立業的雄心。但最基礎的就是先付出。

事實上,舍,就是付出。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母親的舍”來的地道、高尚和無私。母親的舍”不求“得”得,就是回報。而母親不求回報。這就是境界。這個境界就是甘願用自己的付出,換來孩子的幸福。由此可是一個人的舍”只要是為了人更好地“得”才是真正的捨得,也是捨得的基礎道德規範。但捨得又不是刻意而為的捨得,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付上錢,就可以買到東西。還有願望、理想、志向等多種因素在裏面。有人説:一個人能夠把他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拿出一半來孝敬父母,就算是個大大地孝子了這話聽了讓人心痛。人人都要為人子女,人人都要為人父母,如此代代相承的捨得觀豈不是個悲劇?由是就覺得,捨得不應該只是為了私己之力,應該以惠及大眾為前提。當然,首先要學會為父母不求回報的舍。

人生在世,除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外,沒有恆定的關係。父子反目,兄弟成仇,夫妻離異都是舍和得一念間的事。可見處置好舍和得的和諧關係是多麼的重要。但世間之事,取捨之間,自有它定數。就是不是巧取豪奪也沒用。有時候,舍,要有目標、有規劃、講信義的一個為了個人利益,不惜與親人反目成仇的人,把親情都舍了把朋友都舍了還想得到什麼、又能得到什麼、誰又能與一個連父母朋友都可以捨棄的人,談什麼捨得、做什麼買賣、講什麼交情呢?敢嗎?

因此,捨得是一種人生的哲學。當然,也是一種人生的態度,一種本領,一種智慧,一種境界。不會舍的人,永遠也不會得。只為私利而舍的人,永遠是得的奴才。只有真正參悟了舍和得的人,用道德規範捨得的人,把捨得昇華到為人生理想服務的人,為造福社會而捨得的人,才幹夠真正體會到舍的灑脱,得的快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