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有什麼意義

來源:時代範 1.56W

生命的意義,在於有正確的人生觀,才能使寶貴的生命煥發燦爛的光輝。

生命有什麼意義1

生命的意義經常與哲學、宗教的存在、意識(自覺)、幸福等概念交集在一起,還會涉及到其他的一些領域,如象徵符號、實體論、價值、目的、道德、善與惡、自由意志(自願)、上帝觀、神的存在、靈魂、來世等。

生命的正向意義:豐富人生,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快樂的'生活。為社會和平,發展,奉獻自己應有的精力,不虛度年華,不碌碌無為,不給自己留下遺憾。

生命有什麼意義
  

擴展資料:

人生活的方式:

為別人活着:以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以別人的痛苦作為自己的痛苦,以周圍人的評價和稱讚作為自己存在的意義。例如志願者。

為自己而活着:以個人物質或精神享受作為自己生活的目的。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態度以及在生活中周圍人的評價。例如長期從事一些技術或流水線工作的工人,或者過度富有,根本不去交任何朋友的資本家等 。

為某種信念或者理想活着:比如金錢財富、女人、男人、子女、某種觀念、信念之類的。

為活着而活着:沒有活着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活着。等待着生命結束或者生命中可能出現的奇蹟。

生命有什麼意義2

世紀拷問——生命是否有意義?

“生命是否有意義?如果有,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呢?”這是一個一直困擾着整個人類的問題,每一種答案都是對這個問題的一種詮釋,一種可能的方向,一種個體的生命體驗。問題歷經千年,似乎一直沒有一個終極答案,而且沒有一個答案能夠完全解答這個問題。

因為每個答案都會隨着世界的發展和時空的轉換而變化,隨着人生不斷階段的感悟的變化而變化,於是,意義和無意義成為了我們豐富的生命中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們做過的事情,説過的話,愛過的人,可能幾十年之後就沒有人會再記起,甚至按照宇宙學觀點,我們所生活的地球都會越來越冷,變得像月亮一樣冰冷死寂,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狀態都不復存在。

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辯證法》中寫道:“整個自然界,從最小的東西到最大的東西,從沙粒到太陽,從原生生物到人,都處於永恆的產生和消逝中。這是以實驗為依據的嚴格科學研究的結果,它不以人類的意志而改變。”

有人説,生命是無意義的,人生於虛無,最終還要歸於虛無,每個人到最後都要死去,納入到宇宙的塵埃之中。有人反駁説,這怎麼可能?人作為萬物的靈長,怎麼能沒有意義呢?如果這樣我們不就白活了嗎?我們存在的價值不就煙消雲散了嗎?

還有一部分哲人和心理學家認為,生命雖然無意義,但是我們可以給予意義,給我們的人生賦予價值和趨善趨美趨真的觀念,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踐行和努力把人生變得有意義。

岳飛頂着秦檜的陷害,精忠報國;玄奘冒着生死危險,西行取經;諸葛亮輔佐蜀國雄起,嘔心瀝血;中國歷史上不少非凡人物,通過社會的實踐和精神上的提升,他們都找到了自己活着的意義。所以説,人活着的關鍵在於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賦予自我生命以意義。(這也是哲學詩畫更傾向的觀點,也是哲學詩畫在此想告訴大家的生命認知之一。)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50歲時在其日記中寫道:“生命既瘋狂又充滿意義,當我們不再嘲諷一個方面而期待另一個方面時,生命會極度的單調無味,一切都會被簡化為毫無價值的數值,既沒有意義也沒有無意義。”但是過了二十幾年,當他76歲時,他的看法改變了,他又給出了不同的觀點:“我們認為重要的生命元素,不論是有意義的還是無意義的,都與個人氣質有關。

如果無意義佔有絕對的優勢,那麼生命的意義將會在我們人生開展的過程中逐漸消失。但在我看來,事實情況又並非如此,或者就像在所有形而上學的問題中一樣,二者都是正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也是無意義的,既有意義,也無意義。我們雖然熱切希望有意義能夠成為價值主導,但是無意義的看法也始終存在着,至於這場戰鬥誰輸誰贏,還真的不好説。”

生命有什麼意義 第2張
  

意義——決定生命有價值和無價值的關鍵

這個問題造成的困擾,即便大心理學家兼哲學家的榮格也沒能逃脱,雖然深受困擾,但他有些是確定的,即他清楚地意識到關於意義的問題是無法獲得統一和最終的答案的,最好的答案在於我們對生命的追尋過程中。面對生命的拷問,榮格的做法是將個人的元素融入到集體中,把個人的創造神話與集體的創造神話相結合,由此,意義和無意義的衝突便會呈現出自己的價值。

在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深入且全面的考察和對弗洛伊德主義進行更加精細的分析之後,他把研究的重心轉向到了審視自己,進入到更深的個人自我衝突中。

總之,他是不認可生命沒有意義這個觀點的,在他看來,生命充滿意義和經驗,但這種意義和經驗卻不在現實的標準中,因為人除了客觀的思考之外,其主觀的價值也在起到重要的轉換作用。個人的能力和現實的成就能夠帶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感,但個人的無能和現實的虛空也起到同樣的無意義的推動作用,得失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

因此,榮格把人的生命分為了幾個階段來看,就如同孔子把人生分為不同的幾個階段,因而其所感所悟也不盡相同一樣。榮格認為,35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年齡(孔子把30歲看做而立之年),它標誌着人生後半生的開始,在這段時期,人的心理會發生變化,出現心理轉變。而這種心理轉變正是我們區分有意義和無意義的核心所在。

定向思維與幻想思維

現實的成就容易讓人陶醉,很多人往往會把這些誤認為有意義或有價值,比如事業成功、財富、地位等,但如果從宇宙的視角往下觀望,並非如此,這些統統不值一提,人類依然渺小得如同螻蟻。

近代哲人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意識到自己的成就使生命失去意義而在發現和進入到這種無意義或虛空中之後那些曾經被自己忽略的和被歷史遺忘的給我們帶來新意義的否定之否定之中。

我們在探尋意義的過程中,不僅要回到自己的歷史軌道上,更要回到民族、世界的歷史中。關於意義,我們的心靈不會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意象的方式呈現,而意象超越人類理性的認知,是一種感性和理性的大融合。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的思維分為兩種:定向思維和幻想思維

定向思維能給出很多確定又客觀的答案,例如個人的身份、地位、成就等等,使人認為這些就是生命的意義,但在面對自己時,那種無意義感和虛無感便會自然湧現,無能的部分和人的侷限便成為主導,痛苦、死亡、精神的`迷茫等,如果刻意忽略這一部分,個人的想象力也會逐漸失去,成為僵化現實的附庸。

探尋意義的過程不是理論思考,它更像是一種哲學式的形而上思考,一種體驗式進入,因為意義不存在於理論中,而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體驗之中。

對意義理解上的個體差異

人生世間,屬於不同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道路和性格特徵,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人,進而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人生道路。

我們只能借鑑,卻不能讓他人代替。由此,我們每個人面對的意義感和無意義感都是不同的,我們只有深入思考意義和無意義的兩極在自己身上的呈現,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現實凸顯,並允許來自深層的、無意義的內容自發地湧現,才能把對意義的追尋轉化為對生命的體驗。

不同的個體對意義的理解是不同的,這也正是對意義追尋的答案無法做到統一的最大原因。和對幸福的看法一樣,在你眼中可能極有意義的一件事,在另外一個個體眼中,可能毫無意義。反之,亦然。由於個體的這種差異,我們的世界變得豐富多彩,但同時也會雜亂無章,無法定型和整齊歸一。

一種東方哲學觀點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遵循因果律,凡事有果必有因。比如説一個蘋果從樹上落下來,一定有原因,這個原因被物理學家牛頓發現了,就是萬有引力定律,我們可以通過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任何物體包括天體的運行軌跡。

而人的意識也是由因果律決定的,面對人生選擇,一個人選擇A還是B都是由因果律決定好的。如果按照這個邏輯一環一環地回溯回去,我們一生中的一切念頭,其實都是在宇宙之初就決定好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