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

來源:時代範 1.97W

春節、元宵節、寒食節、七巧節等等。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1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節日呢?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

中國作為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大國,傳統節日也以其繁多、悠久、形式多樣著稱,節日的產生原因也複雜多樣,縱觀上下五千年,中國的傳統節日發展呈現出由少到多、由簡到繁、慶祝人員由小部分到全體、慶祝範圍由小到大、慶祝地域由局部到全國的發展趨勢。

春節,是農曆正月七年級,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家人團聚,各種慶祝活動如鞭炮、舞龍舞獅、貼春聯等,都寓意着辭舊迎新,祈求來年吉祥平安。

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節日,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規模和特色的節日之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歡歡喜喜,大夥兒觀花燈,猜燈迷,吃湯圓,變成了世代相沿的習俗。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
  

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一般是在清明節前後十天。這個節日主要是祭祖掃墓,人們會去掃墓、燒紙錢、祭拜祖先。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也稱為龍舟節。這個節日是紀念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人們會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等。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又稱牛郎織女節,是中國傳統的愛情節。這一天,女子祈求巧、賞花、掛綾釵,祈願能得到美滿姻緣。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也被稱為月圓節。除中秋月餅外,各種各樣當季新鮮水果果乾都是中秋之夜的美味佳餚。此夜,大夥兒遙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就會盼望親人團聚。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又稱盂蘭盆節、鬼節。這一天,人們為祖先和亡靈獻祭,以求得到祖先的庇佑和亡靈的安息。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的.敬老節,也是登高賞景的好時機。人們在這一天會登高賞景、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還有一些地區會組織紅葉節等活動。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又稱水燈節。這一天,人們點水燈、燃放煙花,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的節氣節日,也是紀念偉大詩人杜甫的日子。人們在這一天會穿上寒衣、吃寒食等,還有一些地區會組織賞菊花等活動。

小年是中國傳統的“臘月二十三”日,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的“準備節”。人們在這一天會打掃衞生、祭祀祖先、做年貨等。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2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春節

春節歷史悠久,俗稱新春、新歲、歲旦等,人們常説但是過大年、過年就是這一天。現在春節時間狹義農曆正月七年級,廣義農曆正月七年級至正月十五,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2、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燈節、小正月、上元節等,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自古以來元宵節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人們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二月二日。“龍”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歲仲春卯月(鬥指正東)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社日節(土地誕)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為每年的農曆二月八年級,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曆法來定,後來因曆法變動改用陰曆定節期。社日節我國民間習俗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5、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此外這個節日在漢代以前時間是在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九年級。

6、寒食節

寒食節又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舊俗中流行於我國北方的一個節日,時間是在清明節前1-2天,在古代日期並不固定,有説在清明節前一天,也有另一種説法是清明前兩天,現在大多和清明節過。

7、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我國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其習俗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此外,清明節的時間為公曆(陽曆)4月5日前後。

8、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等,漢代前為干支歷午月午日,漢代後演變為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有着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與春節一樣,其習俗藴含着祈福、消災等文化內涵,寄託了人們一種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美好願望。

9、七夕節

七夕節又被人們稱為七姐節、乞巧節等,時間為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為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所以起名叫“七夕”。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 第2張
  

10、中元節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時間為農曆七月十五。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11、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時間為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

12、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曆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13、寒衣節

寒衣節又稱“十月朝”、“鬼頭日”等,時間為陰曆十月七年級。

我國北方地區將寒衣節與每年春季的'清明節、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合稱為中國的三大“鬼節”。寒衣節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不少北方人會在這一天祭掃,紀念仙逝親人。

14、冬至

冬至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時間為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15、臘八節

臘八節經過歷代演變,逐漸成為家喻户曉的民間節日,俗稱“臘八”,節期在每年農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這個節日的習俗主要是“喝臘八粥”。

16、小年

因為由於各地風俗“小年”的日子也會有差異同,清朝前期和中期,祭灶一直是臘月二十四,而且至少到乾隆時期,都是臘月二十四祭祀;此外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

17、除夕

除夕又被人們稱為大年三十,在除夕當日,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佈新,張燈結綵,而且有貼年紅、年夜飯、壓歲錢、辭歲、守歲等習俗。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3

中國有四大傳統節日,即清明節、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在這些節日裏,主要有那些風俗習慣。

1、春節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藴含着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 第3張
  

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3、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龍昇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所曰:“飛龍在天”;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4、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