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從哪天算起

來源:時代範 2.19W

入伏從哪天算起?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三伏天在注意飲食的同時,也要注意合理地養生,這樣才能使身體順利度過這段酷熱難熬的時節。下面小編分享入伏從哪天算起?

入伏從哪天算起1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曆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後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我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

三伏天出現在小暑和處暑之中,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所謂的“伏天兒”,就是指農曆“三伏天”,即一年當中最熱的一段時間。 可以這樣理解:“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曆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入伏後,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峯,天氣就最熱。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雲,有利於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温,天氣就更熱。

入伏從哪天算起
  

什麼是庚日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4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1個庚日為末伏。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出現5個庚日則為20天。看來,庚日出現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所以,出現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温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裏),為温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加之精心選取有温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這是按照天干的十數去計算的。所以,劃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天干的庚日,為第一伏的開始天。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歷年的6月21日,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28天之後,就是第三個庚日,所以,2006年的7月20日,就是第一伏的開始;十天之後,又是個庚日,也就是7月29日,就進入了第二伏;十天之後,又是一個庚日,也就是8月9日,就進入了第三伏。這就是説,每年進入三伏天之後,都是很熱的,特別是第三伏的十天,是最熱的'。

三伏天除濕氣

1、多喝薑茶

俗話説:“冬吃蘿蔔夏吃薑。”姜具有温補祛濕的作用,夏季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薑性辛温,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喝薑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祛濕保健方法,而三伏天正是最適宜喝薑茶的時節。

2、温水泡腳

三伏天一般會天天洗澡,但是卻很少有人泡腳。其實天氣越熱,濕邪越重,泡腳就顯得更有必要。温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部眾多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濕、通經、利水的作用。睡前用40℃温水泡腳,還能提高睡眠質量。

3、多吃發汗利水的食物

多吃發汗利水的食物,如紅豆綠豆、薏米、冬瓜、西瓜、生薑、綠茶花茶等,從皮膚及小便處排出濕氣,促進體內代謝運轉。也可以喝生薑紅糖水、紅豆綠豆薏米湯、香菜絲瓜湯、翠衣玉米鬚湯、綠茶花茶等來達到食療祛濕的目的。

4、多運動

防濕、祛濕的最佳運動方式是“微動四極”, 也就是輕微的活動四肢,使身體的陽氣慢慢的恢復,濕氣逐漸散去。不可大運動出大汗,這樣氣隨汗泄,氣受傷了,水濕的的代謝受到影響,水濕雖然隨着汗液散出一部分,但內濕又出來了,最終濕氣還是沒有去掉。

5、拔火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淤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治癒疾病的目的。所以,許多疾病都可以採用拔罐療法進行治療。

入伏從哪天算起2

入伏是哪一天怎樣計算

入伏通常是從夏至往後數的第三個庚日開始算起。入伏,是指進入“三伏”的意思。民諺“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曆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説,“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怎麼看入伏時間

1、“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

2、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

3、庚日的日期是有變化的,並不固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盡相同,但入伏日期總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入伏從哪天算起 第2張
  

入伏簡介

入伏,是指進入“三伏天”的意思。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每年三伏天出現在公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温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干支紀日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因為每個庚日之間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規定的時間是10天。又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3個庚日(初伏)出現的遲早不同,中伏的天數就有長有短。

我國古代一些地方常以“干支”法記錄年、月、日,即用“十天干”配“十二地支”,所以,每隔10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造成三伏天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濕”是我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