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閲讀教育應從分享開始

來源:時代範 1.02W

科學研究表明,人類80%的知識信息靠閲讀來獲取。閲讀能力應該從小培養,幾乎所有的學習障礙都是在13歲之前形成的。這一研究發現揭示了早期閲讀的重要作用。教育學家們稱早期閲讀為“終身學習的基礎、基礎教育的靈魂”,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那麼,有沒有可能充分利用孩子們已有的口語經驗,幫助他們從被動地聽別人講故事,逐步過渡到自己主動讀故事,最終學會獨立閲讀呢?

早期閲讀教育應從分享開始

眾多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美國教育學家Holdaway等人在對閲讀過程進行了系統分析,充分考察影響讀寫能力獲得的有關因素後認為,兒童的閲讀學習過程,就是基於已有的口語經驗,建立字形與語音之間聯繫的過程,通過語音的中介作用,得到語義。只要方法得當,成年人與兒童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能夠極大地幫助兒童獲得閲讀理解所必需的解碼技能,擴大書面詞彙量,提高閲讀理解能力,促進兒童的閲讀學習。在上述理論研究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一種針對3—7歲兒童、簡便易行的教育方法,即分享閲讀法。

分享閲讀,有時也譯為“大書閲讀”,主要指在輕鬆、愉快的親密氣氛中,成年人和兒童並非以學習為目的,共同閲讀一本書的類似遊戲的活動。分享閲讀是利用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編寫的功能讀本,配合科學的閲讀教育方法。

分享式的讀書方法,是使兒童在成年人循序漸進的指導和伴隨下,逐步提高對閲讀的參與水平,從聽故事逐步過渡到獨立地讀故事;通過字形與語音的多次重複匹配呈現,建立字形—語音—語義三者之間的互動聯繫,為學習書寫打下良好基礎。分享閲讀強調了成人伴隨閲讀的重要價值。通過指讀、領讀、提問、討論,以及繪畫、表演、歌唱、做遊戲等一系列閲讀延伸活動,既能輕鬆地幫助兒童完成識字啟蒙,更極大地促進了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同時,在分享理念和方法引導下,參與分享閲讀的兒童表現出更強的自信心和自主精神,兒童與成人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親密、和諧。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分享閲讀作為早期閲讀最有效、最主流的方法迅速在美國、英國、新西蘭等地的家庭和學校中普及開來。從90年代初開始,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實驗室主任舒華教授、北師大心理學院副院長伍新春教授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國內教育、心理學者,結合國際經驗和漢語閲讀的實際,致力於“分享閲讀”的本土化轉化、完善和補充,在國內數百所國小開展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據家長們反映,在孩子們把分享閲讀的圖書帶回家以後,往往會主動追着家長,要給他們朗讀一個今天剛剛學會的小故事。這種情況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前所未有的。

對父母和教師而言,分享式的閲讀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瞭解孩子,積極地參與到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去,並正確地發揮激勵和引導的作用。而無數學校和家庭中樂讀、善讀的良好氛圍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也將是有益而深遠的。一個積極提倡閲讀、重視閲讀的社會大環境,所有人對早期閲讀的熱情參與,都將使孩子們獲得更多的自信,更有能力應對學習型社會的各種挑戰。相信隨着更多的人瞭解分享閲讀、實踐分享閲讀,無數的中國家長、教師和兒童必將從中獲益匪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