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隨筆

來源:時代範 2.09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説到隨筆,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要學習寫隨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學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學隨筆

語文教學隨筆1

具體地説,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鋭感受,是對特定環境中的話語不經過邏輯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的能力。具備了這種能力,學好語文,就不再是什麼難事,語文中的各種題目更是不在話下。正因為語感這麼重要,所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視。葉聖陶先生就曾説過:“文字語言訓練,我以為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第七條也提出:具有獨立閲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可以説,培養語感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

但語感能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也正因為如此,在講究高效率、快節奏的今天,語感能力的培養越來越不被人們重視。

首先,語感的培養需要多讀書,多品味,揣摩比較,才能不斷提高欣賞感受能力。但現在學生讀書少已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沒有時間,有點時間還得趕緊做理化題,做英語題,還得上各種輔導班。即使是課文,也是學生讀一遍,老師就匆匆講解,學生根本來不及品味文中精彩的語言。常常是課文講完了,後面提到這一課,有些同學還不知道是什麼內容。

語感的培養還需要多朗誦,這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但學生幾乎沒有時間朗誦,只有時間來背誦考試説明中需要背誦的內容,主要是古詩文,範圍也太窄了些。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印象中也沒有那麼多的古文要背,於是就朗讀課文,反覆地讀,不知不覺就背過了。後來寫作文,不自覺地就會想起文中優美的段落、詞句,有時還會引用上幾句。多年以後想起某篇課文,很多句子還能背出來,甚至還能評判他用得是否恰當。

還要多聽,聽時政新聞,聽電視散文展播。聽得多了,那些好詞好句就在你頭腦中安了家,使用起來就會駕輕就熟,可是現在學生大多住校,學校不組織學生去看,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新聞中的詞彙,偶爾回一次家,就如同被囚禁了很久剛剛釋放一般,瘋狂地玩電腦。所以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在做語文題的時候,尤其是修改病句的時候,你一眼能看出毛病的句子,他們卻以為正確,有時我也覺得很為難,講不出為什麼。這就是語感在起作用。

遇到這種情況,我經常會想,我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是不是有些捨本逐末。還拿修改病句來説,如果讓孩子們從小就多讀書,多朗誦,多品味比較,有了較強的語感能力,他們出病句的機會就會減少,也就能夠比較準確地修改句子。可許多老師不捨得花時間讓孩子們讀不在考試範圍之內的書,卻捨得花大力氣讓他們背誦那些所謂專家教授總結出來的“祕笈”,諸如“成分殘缺、搭配不當、不合邏輯、誤用關聯詞……”背誦半天,許多同學因為缺乏語感,仍常常會“把聾子治成啞巴,把好人治成偏癱”。

作文同樣如此,誰都知道讀書對於寫作的重要性,“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的多了,積累多了,語感能力增強了,寫作自然就會水到渠成。可有的老師卻把本該用於讀書的時間讓學生看作文指導,煞費苦心給學生總結如何寫出吸引老師的開頭和結尾,如何以一個作文套子應付萬變的作文題。結果學生因為語言貧乏,內容空洞,用這樣的`套子寫出來的作文就成了“兩張皮”,如同一個相貌奇醜又骯髒不堪的人穿了件華麗的衣裳,是那麼不協調。

我們都知道,古人學習語文,就是以背為主,一背,二寫,三講,四用。在這四個環節中,背是關鍵,是基礎。通過背、寫,把文章的字詞解決了,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問老師,老師再講解,沒有不明白的大家就朗讀。這個朗讀其實也就是在培養語感。我覺得古人能寫出那麼多優美的詩詞文章,也不能説和這種教育方式沒有一點關係。我們常常批評古人死記硬背,現在看來,這種教學方法也不是一無是處,學生在反覆地念、背的過程中,語感能力就漸漸形成了,為以後的解題、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底子。我們的語文教學曾經嘗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現在看來,還是要借鑑古人的方法,迴歸語文的本真--多讀多聽多積累,形成語感。

語文教學隨筆2

1、榜樣示範——向“班級小明星”學習

榜樣示範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思想品德和語言行為的一中方法。其原理在於學生的模仿性。

以前,教室的牆上都貼着偉人、英雄、學者的像或名言,這些榜樣給學生以無窮的力量,幫助他們克服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但仔細想,我們平時教育學生經常是拿自己班或學校的優等生做比較的'。為何不以他們這些為榜樣呢?

有了這個想法,就在班上開展了活動——評比“班級小明星”。學生依據提出的標準,認真、公正地評出了四位班級小明星”,統一做成掛牌(配有照片、自我介紹)後掛在教室裏,讓他們做大家的榜樣。為了提高實效性,就根據學生的表現臨時更換。

2、目標激勵——評比“××之星”

無論老師或是學生都應該要有一種積極向上,勇於進取的精神。我經常對學生説的一句話是“不求你們人人考優秀,但求你們人人得進步。”老師的鼓勵是學生進步的一劑良藥。有時候,簡單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微笑卻傳遞了豐富的信息。它傳達着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信任、肯定和支持,同時也傳遞着教師對學生所寄予的期望。它使學生從中受到鼓舞,並化為奮發向上的力量。

許多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善於發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每個學生的進步,那麼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將不在是理想,而將成為現實。

語文教學隨筆3

初為人師僅三年的我,帶領着一羣朝氣蓬勃、充滿希望的高三孩子,上下求索,不斷進取,圓滿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學任務,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回首一年來的高三教學和迎考,我覺得在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上收穫頗豐,現總結如下:

重視基礎。縱觀三次診斷性考試,我發現,我們學校的學生,與本市其他中學包括重點中學在內的學生相比,第II卷的差距並不是很大。因此,可以説,誰在I捲上取得了優勢,就在語文科上獲得了先機。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I卷的重視,同時對學生進行反覆敲打、試探,發現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的和潛在的問題,並通過各種方式來進行基礎的複習和強化,儘可能地紮實學生的基礎。

強化能力。這主要針對II卷,特別是在詩歌、現代文的閲讀上,要教給學生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閲讀方法,重視整體閲讀,重視文本基礎;同時,又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和規範答題的技巧,形成能力,形成定勢思維,使學生在進行閲讀時能儘快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在詩歌鑑賞方面,就要求學生在鑑賞時養成這樣的步驟:一看標題、作者和註釋,因為,標題是詩眼,點明寫什麼。作者和註釋,卻可以給你解讀提供必要的背景等東西。二看有無選擇題。如有,可帶入詩歌,幫助理解,這樣,會給你降低閲讀的難度。三要逐字逐句解讀詩歌,抓住動詞、形容詞等,抓住意象,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而且在此過程中,還要回憶所學過的詩詞,形成聯繫,體會詩歌的情感。同時,分析作者表現這種情感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及其效果。四要認真審題,把握題幹所含的信息,明確答題的'要點並規範答題。語言表達及運用亦然。

形成框架。教師必須研讀大學聯考考綱、教綱和近五年來大學聯考語文試題,仔細研究教材,把握大學聯考試題的特點和發展動態,同時,在專題複習階段,在進行每一專題的複習中,不僅要廣泛涉獵、研讀並篩選各種大學聯考資料,同時對每一專題進行了從考綱分析--大學聯考試題特點及典型例題分類集錦--審題、分析及答題規範指導的研究,而且還要備學生,並根據大學聯考考點和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每一專題還配備了專門的練習來鞏固。在本專題複習之後,學生腦海中應具備本考點的框架。我的目標是,在專題複習後,在學生的腦海中,建立起一個關於語文大學聯考知識點及題型特點及例題的總體框架。在第二輪複習中,還要根據補鍋原理,通過練習和個別調查的方式,針對工作面學生的弱點和前一輪複習的遺漏以及大學聯考新要求,進行了有重點地針對性極強的複習,儘量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完善專題複習時形成的框架,同時提高其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方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複習有序。無論是基礎還是能力,無論是字詞句,還是段篇每一個大學聯考知識點的複習,教師必須統籌安排,合理進行。否則,不知本階段複習目標複習複習任務,則必然導致複習教學無序,教學效益低下。

調整得當。知識學得好,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語文教學隨筆4

在深入學習和逐步推廣新課程標準的背景下,我們 語教師對新課程標準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從事語文教學已有多年,雖未有大作問世,但對教育教學形式和改革也算感慨良多了。下面就其談一些拙見。與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勉。

新課程理念無疑是我們此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就應遵循的一條法則。一股“綜合性學習”之風便也隨之而起,於是,我們開始引導學生研究歷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環保,,創作美術作品……語文教師成了雜家,變得前所未有的“能幹”,語文課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異彩紛呈”。20世紀80年代,一些名師以“大語文”主張和實踐來自覺拓展語文學習的外延,使語文教學界逐漸趨向這樣的共識:語文學習的外延等於生活。從某種好處上説任何學科的學習都是一種語文學習,但是反過來做就完全錯誤了。語文學習從言語學習資料上來説從來就是綜合的。隨着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言語資料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複雜,具體表現為一方面越來越分化,另一方面越來越綜合。有些時候,我們懷疑課堂上、尤其公開課上的語文教師還是不是語文教師,上的還是不是語文課。你看,在課堂上要解決生態保護、物種繁衍;要研究建築與政治歷史的關係……尤其在仔細研讀“新課標”後,發此刻整個新課標中,關於綜合性學習是耗筆墨最多的,於是才有了凡公開課必以活動課,尤其是綜合活動課為多,唯恐無從體現“新課標”之“新”;於是才有了要求學生規劃一座大城市、畫出一套熊貓郵票的試題;於是才有了利用多媒體技術令人眼花瞭亂的走馬觀花的“熱

鬧”課堂。語文課前所未有的包羅萬象,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那麼語文課與其它課的分界到底是什麼呢我們覺得不管選文有多豐富,學科間如何滲透,還是要重提“聽説讀寫的訓練”,“字詞句篇的學習”,這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是語文課的靈魂!品酒師與飲酒者的差異就在於一個“品”字,語文課應是對語言文字、人文情感的領悟剖析,這是綜合性學習所代替不了的,效仿的結果只是無功而返。

一部新教材的誕生總是伴隨着一種新的教學理念產生的。放眼望去各種新課程培訓班、各種新課程研究論文在肯定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對以往的教學觀念、教學傳統幾乎全盤否定。那麼傳統的教學觀念就真的一無是處了嗎“語邏修文”曾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面,此刻新課程標準在“評價推薦”部分明確指出“語法知識不作為考試資料”,如果拋開理念好處上的國家教育目的不論,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我們就會發現基礎教育長期以來一向遵守着一個不成文的規則:那就是以考的資料為標準學為考服務。那麼此刻“新課標”的推薦在實際教學中意味着什麼就不言而喻了。

《語言學與語文教育》指出:“英語語法逐步的強化,漢語語法逐步淡化,致使不少理工科大學生用英語語法來分析漢語複雜語句,而不能用漢語語法來分析母語。”這種現象隨着“新課標”的實施還將更為嚴重和惡化。目前由於會考不考因而教師也不教語法,學生便無從明白“短語”、“句子成份”、“句子主幹”、“複句類型”,這不但不能以語法思維習慣來感受母語,而且使英語語法教學也無法順利地貫通下去。其實一個學生如果不進行專門系統的語法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僅僅靠涵詠品味、整體感悟,那無論是對當前還是未來的學習絕對是不利的。

語感是對語言資料和形式的領悟,語句數量,資料無限而形式有限,所以能夠從形式入手,教給學生語法知識,讓學生透過掌握語法規則、培養語法思維習慣去培養語感。此外,系統的語法知識還能夠指導學生自覺地修正自己的書面用語,減少語病,不僅僅做到詞能達意,更能做到詞能傳神。

新課標的實施和推廣中伴生了一種新的理念: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這種理念的理想性固然不錯,游泳池邊教不出游泳健兒,問題是怎樣的課堂才算是還給了學生,自主到什麼程度才算“自主”,而且自主學習的結果是教師被要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課堂上有一位同學説他最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因為“那是作者喝醉了酒寫的”。應對這樣的“獨特感悟”,樂耶憂耶怕只能無言也!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人在閲讀過程中,只有在閲讀對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驗產生好處建構時,才能構成閲讀者的個人好處,這也正是產生認同和共鳴的基本前提。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一個不懂得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無法品味出語文學習的樂趣的。但問題是學生此刻所面臨的教材,其生活資料常常同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必須的距離。因此幫忙學生建構課文與生活的“橋樑”,使課文資料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聯繫,這是讓學生走進課文,感受生活的關鍵所在。這個“橋樑”非語文教師莫屬。

此刻説到“自主性學習”,教師便不敢“多言”,唯恐遵循“陳陳相因”的老路。其實與學生生活相重疊的選文就應放手讓學生自己設疑、自己解答,或者組成學習小組進行互助學習,然而對那些與他們的生活有距離的課文還是就應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如《三顆枸杞豆》這樣描述太陽:“這時,太陽快要西沉。透過林隙,我看見它像一個紅色的車輪,就要滾進西邊的山溝裏去了。”對這個句子的理解如果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完成,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把語言放在特定的語境和課文背景中去解讀,務必要教師“扶上馬送一程”。

“新課標”還主張教師的主角定位應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首席”。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我們認為應緩提“首席”,因為抱着電視,看卡通長大的 學生的生活平台實在太單調、太狹窄了,如果就讓他們在這樣的平台上自主學習, 的學制起馬應再延長一至兩年。我認為語文學習方面的“自主學習”有賴於學識的儲備、生活的積累、閲歷的增長,它的適宜學齡段起馬要到高中階段。真正有效的教學既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佔有別人的知識,也不是學習者瞎子摸象,原地打轉,而是要在教師橋樑作用的引導下建構學習者自己的知識經驗,構成學習者自己的見解和真正好處上的相得益彰。

語文教學隨筆5

新的一輪模式探討課結束了,如何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性,成了老師們共同探討的課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談幾點不太成熟的看法:

1、目標要明確。在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時,我們必須處理好兩個關係:一是學生自主與教師引導的關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視教師的引導、組織與幫助,小組的合作學習會變得十分盲目,並呈現散漫的狀態,不利於學生認知結構的建立與學習能力的形成。二是語文基礎訓練與人文素養發展的關係。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不能忽視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沒有堅實的聽、説、讀、寫的基礎,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也不會有更高的發展。因此,在制定小組學習目標時,教師要根據課程計劃的要求與學生學習的實際,科學地制定語文基礎訓練目標與自主合作學習的目標。 合作學習的目標與要求不能定得過多過高。過多,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任務;過高,學生達不到學習要求。

2、內容可自主選擇。“自主選擇”具有鮮明的自主性和開放性,這種學習形式有利於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興趣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中,可讓學生自主選擇或共同選擇喜歡學習的內容,然後在小組裏互相學習交流。如教學《假如沒有灰塵》一課,由於本課的4、5、6自然段語言結構形式基本相同,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在初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意後,不必按順序從開始講讀到最後,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閲讀興趣選擇其中的一節,按一定的學習目標自學後再在小組裏交流。

3、時機要善於把握。要使合作學習取得最大的效益,善於把握小組學習的時機非常重要。就拿解決問題的方法來説,不是所有的'問題讓小組討論學習都有最好的效果。討論的問題過於簡單,激不起學生討論的興趣與熱情;討論的問題難度過大,大多數學生參與不了。一般來説,下列情形是組織小組合作學習的好時機:第一,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處於模糊、似是而非時,要組織小組討論或辯論。第二,當問題具有挑戰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時,要組織小組討論。第三,對知識的查漏補缺,小組學習更有效。

4、效果要全面評價。評價是合作學習的導向。教師應深入到學生中去,聽取學生的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為他們提供一些指導性的幫助。這樣,才能及時、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全面評價打下基礎。評價的形式可以是教師對學生的及時反饋性評價、小組內學生的互相評價、小組之間的評價等。

語文教學隨筆6

我在識字教學中遇到不少困難:學生識字基礎參差不齊,每天識字教學花費的時間較長,不能充分鞏固複習,學生對識字興趣不濃。家長也反應,孩子的生字回生率高,不能熟練正確地運用。這些情況,使我常常陷入思考,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讓學生愉快紮實地識字和寫字呢?我也不斷地嘗試各種方法。付出總是有回報的,現在我班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識字方法,對識字也有了興趣。因此,面對這學期的識字寫字教學,我充滿信心的。

(一)識字教學

一、運用方法,實現高效識字

經過前三冊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多種識字方法,如: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動作識記,圖畫識記,猜謎語、聯繫生活識字……在本冊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識字方法認記生字。在具體的教學過程當中,引導學生藉助拼音和字典學習生字,發現生字與熟字的聯繫,提倡學生運用記憶規律,將已經學過的部件、識字方法遷移到新的認記生字的學習當中。

在以往的識字教學中,面對一篇新課文的生字時,教師常常認為學生都是零起點的,就音、形、義地講開了。這在很大程度上忽視部分起點高的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方法,相信學生能夠應用已經形成的初步的識字能力來獨立識字,鼓勵他們用自己最喜歡、最習慣的方法認記漢字。讓個人的智慧在集體的碰撞中產生火花。教師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問問學生已經認識哪些字,能識記哪些字,請認識的學生當小老師給同學們講解。這樣既可以調動基礎好的學生的積極性,又可以激勵孩子們課前主動預習生字。

調動無意注意,讓生字在不斷的復現中鞏固,也是提高識字效率的有效方法。根據二年級孩子有意注意持續時間較短的特點,將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集合起來,將識字和學文結合起來,將生字的音型義的滲透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目的復現生字,調動學生的無意注意,引導學生在無意中識字。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首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要求學生讀準生字的字音,接着通過生字卡認讀詞語,讀準翹舌、平舌、前後鼻韻、及輕聲音節。然後讓學生讀帶有生字詞的重點句,讓孩子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理解課文時有意復現生字詞,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識字,最後通過指導書寫時,進一步鞏固識字。這樣學生學得輕鬆,記得牢。

二、拓寬識字渠道,激發識字興趣

生活是一本教科書。本冊教材要求學生認識400個生字。這只是一個底限,教師應當依託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開發和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讓識字不單單在語文課上,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有利條件識字,拓展識字空間,增大識字量,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如從同學、親人的姓名識字,通過各種招牌、廣告認字,從閲讀報紙、電視、雜誌中認字,在背誦經典詩文中識字……讓在生活中識字成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態度和學習理念,使之貫穿於整個國小階段,並通過這些識字渠道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運用各種方法,鞏固識字成果

隨着識字量的增加,識字的鞏固是識字教學的重點更是難點。鞏固識字最主要的方法是多見面、多接觸。教師要創造多種途徑和多樣方式,加強已認識漢字的復現鞏固,防止回生。所以每課每單元的聽寫很必要,強化記憶,進行積累,也是很必要的;採用多種方法和途徑讓學生和生字多見面,如:在教室的四周張掛生字卡片,喚醒學生的無意注意,使學生隨時隨刻鞏固記憶;採用課外閲讀的形式讓學生在讀物中勾畫出所學生字,以鞏固加深;還可以根據本冊的要求,進行仿寫、造句和寫話等訓練,讓學生在運用中來鞏固生字,進行“字-詞-句”的練習;用難記字或易混淆的字編故事。教師還可以通過遊戲激發學生鞏固生字的興趣,如打生字撲克,找朋友,釣魚等,還可以利用展示台、自制識字書展示學生的`識字成果,促進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分享識字的樂趣。

在識字要求的把握上,教師要儘量避免走入兩個誤區。第一,千萬不要忽視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對所有學生做統一的要求。漢字學習是一個反覆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允許學生在一定的時間以內在識字數量、識字能力上有差異。第二,不要將生字與語言環境分離,以識記單個字的數量作為衡量學生識字的標準。識字的主要目的是便於他們儘早進入用漢字閲讀的階段,從而培養閲讀能力,豐富知識。因此,學生能夠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即達到了識字教學的要求。這裏所説的語言環境,包括含有生字的詞語、句子、段落或短文。

(二)寫字方面:

從第一冊開始,人教版實驗教材就開始重視學生寫字習慣的培養,在本冊教學中,仍然要加強寫字教學的指導和寫字習慣的養成教育,在這裏特別要指出的是寫字方面的教學。我認為,在指導寫字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 堅持範寫指導,給予學生正確的範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而老師在孩子們心中有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因此,老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着每一個學生。老師能寫得一手好字也是最基本的教學功底,即使自己的字體不是很好,最起碼以自己認真的態度,端正規範的字體讓學生有一個效仿的榜樣。所以,我認為每節課,教師都要板書示範,以自己工整漂亮的字體,一絲不苟的態度感染學生。建議老師們利用黑板,在田字格中示範書寫。特別是對於不容易寫好的筆畫,最好能用不同顏色的粉筆標出來;容易寫錯的筆順,要詳細講解,認真檢查,直至學生掌握為止。從而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寫美觀。寫字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巡視,應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執筆的姿勢,運筆的方法。

二、 堅持常規教學,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

對於學生來説本冊的精讀課文要求會寫的字都比較多, 教學時, 利用針對課本生字的編排特點,分類範寫指導,鼓勵學生認真觀察,掌握其他生字書寫的方法。寫字教學最常規的步驟,一般分為四個步驟:觀察字形 範寫指導 臨寫練習 評價欣賞。

要注重引導學生髮現漢字的書寫規律,相同偏旁的字可歸在一起專門指導。對於比較容易的字,可以先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練習書空,將自己的字與範字比較,或同學間進行評議。對於難寫的字,可以先讓學生獨立觀察,提出較難寫的部件或容易寫錯的筆順、筆畫,教師都應特別強調,組織學生書空練習,然後再有針對性地進行板書示範。在這特別強調要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就要培養學生觀察範字的能力和習慣。引導學生寫字前要做到看字的筆畫,思考、分析字的間架結構,哪個筆畫應寫在哪裏,佔多少位置,注意平衡、等距、長短、垂直的合理,然後再寫,讓學生養成“一看二想三寫”的習慣。

我堅持每週抽出一定時間作為寫字課,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練練字。我想,只要能夠長期耐心指導,堅持不懈在寫字教學方面抓細抓實,一定會取得成效的。

三、合理安排,保證質量

我認為無論那一方面的教學,都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進行科學的引導,寫字教學也應如此,所以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在一節課中寫字不宜太多,為避免學生疲勞,寫字最好不集中安排在一節課上進行,而是要分散到各個課時中去。在寫字的量的把握上,不是寫得越多越好,要注意寫字的質量。

總而言之,我們只有本着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目標,從嚴、從實、從點滴抓起,抓住指導學生識字寫字的最佳時期,就能為孩子的終生髮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隨筆7

在珠海容閎學校聽了幾節語文課,突然想到了語文老師的文氣,於是將我以前寫的一篇文章作了些修改,在容閎給我的臨時平台上發出。我索性“一稿兩投”,發回我的“根據地”——金東方。

老師是文化人,文化人就要有文氣,尤其是文科老師,更尤其是語文老師,一定要“文”起來。容閎園的每一面粉牆,每一扇雕窗,每一塊頑石,都是用“文”武裝起來的,自然更需要“文”人的和諧。

以前,人們都喜歡稱語文老師為夫子,“夫子”在這裏似乎成了個不褒不貶的中性詞。説褒,他好像與孔夫子有關,自然是有學問的稱謂;説貶,他好像又與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説嗎?不過,我總認為“夫子”這個稱謂不錯。夫子者,學者、老師之謂也。我多把“夫子”與儒雅等同起來,我覺得語文老師就應該儒雅一些。當然,時過境遷,語文老師也在與時俱進,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語文老師應該“文”起來。

人們常説,語文老師要具備“一筆字、一口話、三百篇”的看家本事,這實際上是“文”的本事。教文而不“文”,這語文課就失去了幾分魅力。語文課中美文越來越多,要引導學生鑑賞美文,語文老師的“文”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自然,文縐縐,慢悠悠,酸溜溜,滿口之乎者也,如私塾先生般,這既缺少時代氣息,也實在讓人受不了。但語文畢竟是教文,就必須顯露出文氣。三百篇要讀進去,一筆字要見功夫,至於一口話,那簡直就是有聲的招牌。引導學生欣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應有詩一般的評點,如果用“兩個黃鸝柳樹上叫,一行白鷺飛上了天”這樣的大白話去解釋,雖然也過得去,也説得準確,但全無詩情畫意。《蘇州園林》是一篇如詩如畫的美文,如果沒有詩一樣的.語言品析那亭台樓榭、花草石山、雕窗粉牆,只是説這裏寫得美,那裏寫得好,那作品的文氣便被缺文氣的品析沖淡了幾分。

老師往往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學生從老師那裏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老師的舉手投足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語文老師有文氣,學生會佩服:“我們的老師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妙筆生輝,那才叫學問。”當然,説話不是寫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句句珠璣,俗中也能見雅。魯迅講課就常常雅俗兼備。“文”起來了,俗也便帶上幾分雅氣。

使自己“文”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點書,書讀得多,才有“文”的氣質。蘇軾説:“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無根”可以不去“遊談”,傷不了大雅,語文老師不然,他天天與“文”為伍,還要引導學生入“文”,豈能“無根”?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起電視節目主持人來。按理説“文”主持比“武”主持應該文氣得多,其實不然。你看球賽節目的“武”主持,常常會拋出一連串的妙語來,諸如“穿過人牆”、“先下一城”、“梅開二度”、“自擺烏龍”等,以“文”言評賽事,讓人看到主持人的“文”功。而那些主持綜藝節目的“文”主持,女的一張婆婆嘴,男的一股娘娘腔,開口“好棒噢”,閉口“好開心”,不是“耶耶”就是“哇哇”,節目姓“文”,主持卻無“文”。看人家,想自己,語文老師還是“文”起來好。

語文教學隨筆8

以追求美的享受 ——語文課注重審美體驗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 語文課標中在闡釋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中將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另外還需要清楚的是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每個語言文字都是一顆跳動的生命,都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豐富的內涵,“花”能使你想到百花盛開,那五彩繽紛的大花園;還會是你想到,那不十分引人注目卻那樣堅韌,在風雪中傲立的小花。 “百合花”讓你感覺到清純,淡雅。“玫瑰花”則讓你感覺豔麗芬芳,熱情似火。僅僅是“百合”與“玫瑰”兩個詞語的不同,僅僅是這兩個字的差別,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不同的刺激,感受。這就是我們的母語所賦予我們的空間,靈感。()也是唯有我們的母語才有如此的魅力。每個跳動的音符都會激起孩子們的遐想,給人以美的享受。都能使你產生豐富的聯想,都會讓你想到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孩子們賦予每個文字以新的生命 賦予它變化的色彩,使他盡顯英雄本色,盡其使命。也應讓孩子們盡情享受文字給他們帶來的快樂,用孩子們的特有的童音, 用他們獨特的理解,讓他們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那是最高的一種境界。我在不斷追求着。我們努力創造機會,讓孩子們在學習語文中不斷感受美,創造美。讓每個中國人都喜歡我們的母語,這是每位語文教師甚至説是語文教育工作 者肩負的責任。體育教學隨筆國中語文教學隨筆國中數學教學隨筆。

語文教學隨筆9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説:“在世界上,除了陽光、空氣、水和微笑,我們還需要什麼呢?”換句話説,微笑同生活中的陽光、空氣、水分一樣重要。

微笑是一種親切的語言,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樑;微笑是一縷柔和的陽光,温暖別人,明朗自己;微笑是一曲無聲流淌的的音樂,能調節緊張的氣氛;微笑是心靈相通的七彩陽光,可融化你心中的冰雪,使生命更加燦爛。

教育最需要微笑,學生也需要微笑的老師。因為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臉色,最能直接地在學生身上起到影響作用。教師同學生交談中親切的微笑會給學生無限的理解和信任,讓學生感到巨大的熱情和愉悦;上課時,教師走進課堂時甘甜的`微笑,將給這節課增添浪漫的感情色彩;教師給學生解惑時春風潤雨的微笑,將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教師在化解學生矛盾時和藹友善的微笑,將為學生架設起溝通的橋樑。

上學期,我教4(8)班的語文,記得有一天的下午,我進班上課,發現教室的黑板上畫着一張笑臉,旁邊還寫着“劉老師的笑”。我想:是誰沒事幹,竟敢在黑板上畫老師,真是膽大包天,太不像話了!我的火蹭的就上來了。我怒容滿面,雙眼嚴厲的掃視全班的學生,希望一下子揪出那位搗蛋鬼,學生們一個個睜大了驚恐的眼睛望着我,面面相覷,他們感覺到要下暴風雨了。教師的職業告訴我,此時必須冷靜,否則會造成無法想象的後果。我強帶笑容説:“呀,誰畫的老師,這張笑臉很燦爛呢。”教室裏緊張的空氣柔和了許多,學生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這時班長怯怯地站起來,低着頭説:“是我畫的。”“是你,你為什麼要給老師畫一張笑臉呢?”我心中雖然有氣,但是語氣很柔和的問。他抬起頭大聲地説:“同學們都認為您這這個星期的臉都是‘陰天’,動不動就發脾氣,一點笑容都沒有,同學們心裏都非常緊張,不敢回答問題,害怕您批評,他們都希望您能微笑着給我們上課。”

此刻,我心靈被深深的震撼了,頓時愣在那裏。沒有想到學生對老師的情緒變化觀察得是這麼仔細,更沒有想到老師的微笑在孩子們的心中是這麼重要!

細細想來,也許我們老師在應試的海洋中迷失得太久,被分數遮住了雙眼,被功利塵封了心靈,情感早已淡漠,心靈早已得了“肝硬化”,一味粗暴冷酷地面孔對着新鮮的生命和活撥的童年,我覺得這是教育的不幸,更是身為人師的悲哀!

我真正認識到微笑是一種力量,教師的微笑對學生而言尤為重要!在他們看來,老師的笑容就是對他們的理解、信任和寬容!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把美麗的微笑留給可愛的學生們!因為微笑是人類最好看的表情,是一句不學就會的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若是人人都擅長運用這美麗的語言,讓微笑成為連接人際關係的紐帶,這個世界一定會更加美好。我以後能做的就是把我真誠的愛、炙熱的情毫無保留的奉獻給孩子們,要讓他們感受到人生的温暖,我要把對教育的真情,對孩子的摯愛變幻成絢麗的微笑之花!

語文教學隨筆10

(一)寫真事、抒真情,寫出農村特色

1、堅持“只寫瞭解的東西”的原則

自己瞭解的人、事、物容易寫得生動具體。道聽途説的材料一進入文章就會出現破綻。因此,農村中學作文教學只有立足於農村,讓學生描寫自己瞭解的農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農村的世界雖然是樸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樣能夠發掘出區別於城市的閃光點,比如:農村孩子從小頻繁接觸大自然,對農村的自然風光有着豐富的認識和深摯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煙、曲徑通幽――這一切都烙上農村的印記,又能給以農村孩子美的薰陶,奠定他們抒寫真善美的基礎。

2、集農村之言

“立夏不下,犁扒高掛”講的是春旱應早作好積水灌田的準備,比如“條條蛇都咬人,四腳蛇不咬人,毒氣卻大”一條極富哲理的俗語。農村學生收集,交流這些語言,既能提高農事作文的生動性,又能積累素材。

3、體驗農村生活寫日記

農村學生自有玩樂的地方,上樹摘果、下河摸魚、養鵝趕羊等給他們帶來深切的感受。在教學中,語文老師還應鼓勵他們體驗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農活,然後記錄下來,在老師的帶動下相互討論,在勞動中,你做了什麼?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想到了什麼?以達到拓展範圍的目的,這樣一篇富有生活氣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產生了。

(二)擁有素材後,力求具體細緻

無論描寫什麼,材料都應具體實在,不能抽象籠統。只有具體鮮明才能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並能使人讀後如臨其境,產生共鳴。比如有老師這樣強調作文“六不準”:不觀察、不體會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練的話不説,如果是寫天氣,冷天不用冷字,熱天不用熱字等。如在描寫冷的片斷時,有的寫:“一片西風吹過,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樹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學的小弟弟放下帽子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圍巾”有的則寫:“大雪過後,房檐下掛着一排冰溜兒,行人身穿大棉衣,頭戴大皮帽,但還是把脖子往下縮”等。這樣經常強調,語言精練具體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狄德羅説:“沒有情感這種品質,任何筆調都不能打動人心。”這便是以情動人,但要真能“打動人心”絕非易事。矯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喬裝粉飾令人生厭,無病呻吟讓人噁心,只有真情實感讓人開懷,掩卷深思沒有真情實感的作文也就沒有了靈性。

(三)教法應創新

農村中學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變,但經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卻是每位中學語文教師可以做到的。

1、教師應身先士卒

許多語文教師教人作文自己卻不會作,雖然現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對於農村中學生而言卻是遙不可及。他們不會去自主欣賞,而老師的文章學生是樂意學的。因此老師自己先作一篇來談其中包含的生活體會,寫作技巧引起學生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寫作熱情。

2、利用教材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作家王蒙説:“沒有精神上的自由馳騁,就沒有文學”可見,離開了想象就寫不出好文章。那麼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呢?本人認為:平時教學中一些課講解時,做好引導,比如沈復的《童趣》一文就極富想象力,蒲松齡的《山市》、宗璞的《紫藤蘿瀑布》等無不具有豐富的想象力,我們在教學中應好好利用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身邊事物而發揮想象。

3、創新思維的引導

作文教學是語言和思維的綜合訓練,而農村作文訓練依舊是重語言輕思維的訓練,從語言到語言,致使學生思路閉塞,習慣依葫蘆畫瓢,移花接木,習作從內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為此,我們可以設計一些活潑的作文訓練,想象作文和續寫作文就是能使學生思維充分的'展開的訓練方式。如一塊紅磚的作用、一支鉛筆的作用,同學們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學習之後,請大家續寫于勒的命運。這樣的習作訓練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拓寬了習作的道路,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4、批改作文激發興趣

農村中學生的作文質量不高是事實,但卻是他們冥思苦想的結果,來之不易,理應受到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老師在批改時首先做到的就是去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一個精當的詞,一個優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進步都應給予鼓勵和肯定的。

老師在批改時應快,趁熱打鐵,讓學生儘快體會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進步。同時作文的批改應解決具體問題,不僅是評改字、詞、句,還應指出修辭、語法上的不足,更應在謀篇佈局、詳略安排等問題上細緻修改。

5、厚積薄發,提高寫作興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提高寫作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那麼,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首先,廣泛閲讀課外書,吸取前人經驗,週末可以不佈置作文,但可以到圖書室借一些報刊、雜誌,讓學生帶回家閲讀。班上學生也可以湊錢訂一兩份雜誌――《讀者》、《意林》等廣泛閲讀。

其次收集農村素材。在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同時,要強調置身其中,五官並用,要求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通過視覺、聽覺、觸覺來體驗農村的樂趣和特點,記錄好隻言片語,在真正寫作時引用進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興趣有了,內容豐富了,農村特色也得到體現。

6、模仿走向成功

模仿是人類學習,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點在於針對性強,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難度,又收到明顯的效果。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從仿句、仿文使學生看到名家之語,可以出於已口。當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創新。

語文教學隨筆11

前一段時間讀《有效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這本書,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手把手地教授課堂管理技巧。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實用性強,接地氣。全書基於作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收集很多課堂管理方面的數據。是實證性和實踐性的研究成果。討論內容聚集於課堂管理中的真問題、真情境,遵循一定理論指導,有針對性地提出具體的課堂管理策略和方法。既有對班級的整體組織管理,又有對學生行為的引導和指點。如:有效管理的課堂是什麼樣的。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支持合作學習的策略和要求。特殊羣體的管理和要求等等……涉及中學課堂管理的方方面面,着眼於課堂管理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方法。如合作學習,問題學生的行為管理,設計和管理教學,交流技巧和教學等等。

課堂管理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所進行的管理,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遵循一定的規則,有效地處理課堂上影響教學的諸多因素及其之間的關係,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提高教學效益,促進學生髮展,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課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課堂管理的關鍵。

一、備課是課堂管理的重要部份。

1、備學生。

全面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有良好的互動。

2、用心專研教材。

教師要把教材吃透,才能站在知識的至高點,才能夠很好的引領課堂。

3、設計教學模塊。

改變原來一層不變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要做到充分的互動,為學生的活動留出時間,甚至有時可以設計多個教學模塊。

二、上課是關鍵。

1、課上關注學生。

課堂上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和關愛,讓他們愛上老師,愛上學習,從而享受學習這個快樂的過程。

2、注重知識的啟發。

改變填鴨式教學方式,運用啟發式教學,尤其是數學,靠灌是灌不出來的。

4、注意因材施教。

5、注意分層教學。

有效課堂管理的理念要求我們應當注意以下內容:首先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學生自我控制水平和能力的進步與發展;其次,關心在教學中師生的`互動狀況;第三、關注管理的效益,這種效益取決於單位時間內學生的行為結果與過程的變量;第四、關注策略的使用,策略是教師在課堂管理過程中使用的解決問題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以新課程為依據,在課堂上力達高效,為學生的終身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語文教學隨筆12

朗讀是學生閲讀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閲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訓練。它是指書面語言轉化為出聲的口頭語言的閲讀,是發聲閲讀。教學法理論中對朗讀有過這樣的論述: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鑽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如同進行解剖,朗讀卻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能使人感受。

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國小教學中讀的基本目標,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任務完成的標準。”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方法,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當學生讀得不符合要求時,有的教師只是簡單地提一下“要注意讀出感情”等要求後,讓學生再讀一次就過去了,長此以往,必將會影響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狀況,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一、體會情感――把握朗讀基調

要讀好一篇文章,必須先深入閲讀,理解其內容,體會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讀時以聲傳情,準確地表情達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須緊扣課文,從字詞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理清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還要聯繫實際,閲讀時才能把握朗讀基調和語氣。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通過描寫一個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罪惡,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們的同情。根據該文的內容及中心思想,朗讀該文的基調就應該確定為低沉緩慢。朗讀時又要根據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內心的情感“悲――喜――絕望”的變化適當變換語氣、速度和語音,這樣才能生動地表現出文章的感情基調。

二、扮演角色――激發朗讀興趣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經常組織學生聽朗讀,包括教師的範讀和錄音範帶。國小生模仿力和記憶力是非常強的,在他們聽的過程中,會在頭腦裏形成一個朗讀的“模式”,從而更好地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瞭解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學會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語言表達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當學生聽過示範朗讀之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齊讀、個別讀、分組讀、自由度、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方式的嘗試。

三、因材施讀――設計朗讀形式

朗讀形式應根據不同性質的課文來設計。突破朗讀難點,幫助學生加深對重點段落與詞語的理解。為了突出重點,加強識記,對思想性較強的課文有關主要段落應加大力度齊讀,幫助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體會作者寫作意圖。為了誘發靈感,活躍氣氛,凝聚感情,對句意連貫,內在聯繫緊密的課文,可採用層層點撥設問,步步引讀。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讀懂、讀通課文。使朗讀訓練落到實處,發揮出讀的效果。

四、品味語言――訓練朗讀技巧

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通過讀,學生也同時獲得了説話的樣本和寫作的範例。這些技巧都必須在品析詞句段、體會感情中掌握。

(1)選擇感情濃烈的句段。課文中某些句段,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某方面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過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這幅梅花和給我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要求學生體悟華僑老人對祖國的無限眷戀和思國之情。

(2)選擇含義深刻的句段。課文中部分句、段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導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思考、討論,才能理解、領悟。如《“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從我心底知道,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在愛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駛去。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句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兩個極端的愛下努力向前駛去。

(3)選擇描寫精彩的句段。課文諸如運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總起、過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這篇優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讀素材,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並珍惜時間的可貴,從現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五、以聽促讀――提高閲讀水平

在深入瞭解課文內容時,通過對語言、文字、句段的訓練,培養學生聽、説、讀、寫的能力,以聽促讀提高閲讀水平。教師對教材中準確的詞語、優美的句式、生動的片段,要多作範讀,突出語言特點。堅持這樣的練習,就能慢慢促使學生掌握普通話的標準發音,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提高閲讀水平。

如讀《十里長街送總理》,教師用哀婉的語調描繪情境:“人們常常幸福地看到周總理,看到他矯健的身軀,慈祥的面龐。然而今天,他靜靜地躺在靈車裏,越去越遠,和我們永別了!”教師悲傷的語氣,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們送別總理的感人情景展現在學生面前,把無限悲痛和深切懷念的感情傳導給學生,使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發學生深深熱愛和緬懷總理的思想感情。

總之,在朗讀教學時,教師要放開學生手腳,讓學生能自由自在地讀書,這是為了讓每位學生都擁有一個自己的讀書的方法。同時,也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多種朗讀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起學生讀書的興趣。

語文教學隨筆13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同時又是支持和幫助者,既要在前引導,又要從旁幫助,和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實現和諧的互動,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在學習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層次小有差異的學生,把目光注視到每一個學生身上,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發展。上完這節課後,感覺比較成功的有一下幾點:

1.我在第13課《坐井觀天》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一詞,我把學生分成6個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讓他們通過朗讀來感悟,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剛開始,有幾個同學怕,不敢參加,讀書很小聲,讀不出青蛙和小鳥對話時爭論的語氣,後來我在旁邊引導,並鼓勵他們。通過引導,同學們開始由一人讀,到兩個讀,最後到4個小組讀。漸漸地終於有幾個小組爭着要上台表演,氣氛熱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他們不但能大膽地分角色朗讀,而且還能用不同的語氣邊讀邊做動作,讀出反問句和感歎句,為了讓學生到更好地理解“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我讓學生把一本薄薄的作業本捲起來觀看天的大小,讓他們嘗動手的樂趣,使他們融入班集體中來,使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了學習狀態。由於我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由表現自己的平台,學生們都能大膽地説出自己觀察時所看到天的大小,以及對“坐井觀天”一詞的理解。並從中悟出道理來,知道此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見識有限,眼光短淺。”學生想像力豐富,真令人驚訝呀!

2.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三十個孩子就有三十隻青蛙,三十隻小鳥。他們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老師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該怎樣讀才會讀好,讓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實踐中自己發現建構,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3.評價應注意促進學生的發展

評價是一個認識、教育、提高的過程,把評價交給學生,讓他們在評價他人的同時進行聆聽觀察、分析反思、組織表達,從而加深學生的體驗,促進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老師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孩子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讚賞別人的優點時,也是在主動學習,積極接受。當然,賞析性評價還可以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例如,孩子這樣自我評價:“我覺得我讀‘我天天坐在井裏,不會弄錯的。讀得好,我特別注意讀出‘天天’,可以看出青蛙是多麼自信。”這同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自我反思。

但是,朗讀訓練時,學生的參與面不夠廣,不能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我想,這永遠是我得課堂上要努力克服的一大難題。

語文教學隨筆14

語文老師要學學“留白”藝術

中國畫講究意境之美。大畫家吳道子説:“意造景生。”那種“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無盡的詩情使觀畫者產生無盡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國畫的一絕。所以,中國畫的構圖,汲取了太極圖之靈韻,用S線將畫面分割,大膽留白而絕不填鴨。有時欣賞一幅畫,那大塊的留白總能使人遐想不斷:這裏似有一葉扁舟雲中去,那裏似有飛流瀑布天上來;高處似起農舍炊煙,遠處似聽風中林濤……觀畫者在觀畫,也在創作,是觀者和畫者在共同創造畫作的美。所以畫界有論:“露而不藏便淺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見,“留白”是何等重要。

中國畫有“留白”説,中國戲曲有“虛擬”説,吟詩作文有“懸念”説,目的都是給觀眾和讀者留點遐想和創造的空間。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也講教學藝術,我們的語文老師是不是也應該學習這種“留白”的藝術,給學生多留點想象的餘地和創造的空間?用現在的時髦話講,更多地讓學生去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讀出自我,讀出個性。

語文課上,我們總習慣從字詞句篇到語修邏文,從情節結構線索到人物環境主題,給學生講解的十分具體,分析的十分透徹,甚至編出若干習題,一遍又一遍地訓練,硬把作品壓榨成流汁灌給學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與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之露,還不如讓讀者自己去感受那“霧裏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讀文學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統一的,任何“實”講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韻。所以有時辛辛苦苦整出一個實化的課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價值,一目而瞭然:啊,原來不過如此。我站在實實在在的'岳陽樓上,總也感受不到“銜遠山,吞長江”的氣勢,更無“漁歌互答,此樂何極”之樂。我遊了桃花源,硬是尋不見“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加上沿途小販不停的叫賣聲擾耳,一點身居“世外”的感覺都沒有,我直呼上當,發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並沒有弄假。常言道,風景美如畫,無疑畫比景美。又言道,畫出詩意,自然説的是詩意比畫更有神韻,景隨情生,無情則無景,你不走進陶淵明,自然尋不見世外桃園,這隻能自己讀作品去品味,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學作品總是留給讀者許多想象和創造的空間。

茅盾先生曾以“蛙聲十里出山泉”為題請白石老人為畫,老人只在畫紙上點了幾隻小蝌蚪於兩石激流中奔遊,留出大塊供遐想的空白,使人彷彿聽到十里之外的蛙聲一片。這是“留白”的經典。語文老師不妨學學中國畫的“留白”藝術,不要堵塞了學生再創造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語文教學一定“意造景生”,變得妙不可言。

語文教學隨筆15

“六一 ”前一天,在實驗二小上課,在體會《觸摸春天》課文主人公安靜這個人物時,有個男孩舉手,當我請他發言時,他語意表達不清,我從聽課老師的表情中知道他是個特殊的智障兒童,但我從他激動的神態中感覺他是有所領悟的,是認真的,於是,我對孩子們説:“他很用心,他有點理解,你們知道他想説什麼嗎?能猜想嗎?”一個女孩馬上響應,猜説了一番,真要請班主任老師向她表示謝意。因為表述的結果並不重要,我要的是這個過程,表達老師、同學對這位智障兒童的尊重,鼓勵。我還讓那個男孩驗證肯定女孩的猜想,他愉快地點頭,顯然他懂得接受尊重。

沒想到,就這麼一個舉措,在這堂課上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教學成效。這個學生一直在舉手,這堂課結束時,我再次讓他回答:你想對安靜説什麼?他一字一頓地響亮地説:“自—己—生—活,自—己—創—造。”那麼經典!讓我震驚,讓我興奮,也讓我感受我三尺講台的'生命快樂!我當即就説:“你跟安靜一樣,也創造了一個奇蹟!”孩子們掌聲一片。下課了,那男孩走出禮堂,又返回來,一臉自豪,指點着我的板書,不忍離去,還使勁握了老師的手。這成效之中自然還有《觸摸春天》這個文本感人的力量,這個班集體的温暖感化,更有那男孩有着與文本主人公相似的生活體驗、家庭教育的基礎。

這件事更讓我感到一個教師的責任,仁愛的重要,仁愛的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