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

來源:時代範 2.96W

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經常會遇到很多他們不願意分享的時刻,比如當家裏有人來做客,作為客人的小朋友想玩孩子的玩具,TA就會哭着鬧着搶過來,那麼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

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1

01

直播間裏,有個小夥伴問我説:明明知道發朋友圈或者寫文章很重要,可以自己內心非常排斥説出自己的經歷,甚至是有點害怕分享自己突破卡點或者成長的經驗。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其實很多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心理。一種原因是,有一類人的內心力量來自於自我對話。

他們更關注自我,而不那麼在乎別人的世界。所以,如果和別人分享太多,反而有壓力。這樣的人一般比較內向。與之相反的另一類人是,通過社交或者分享,獲取更多心理能量。尤其在得到正反饋時,會更樂於分享。當然,如果一個內向的人把自己的經歷分享出去,就意味着可能會被議論,或者否定,質疑等等。一想到若是遇到這樣情形,就很難應對。於是就不敢去分享了。還有一種可能是,擔心別人太多瞭解自己,讓自己沒安全感。

或者一些很重要的東西,怕一旦分享出去了,是不是會被別人超越?或者失去某種“優勢”。所以,“捨不得”分享。這種帶着某種程度的恐懼心理,害怕分享的人,通常內心還處在孩子的狀態。也就是“自我”還不夠堅實,在別人的評價中容易謹小慎微。為什麼説是處在孩子狀態呢?

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
  

孩子的狀態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孩子身上找到答案。比如,我家孩子。無論年齡和心理目前都是孩子狀態。上學期學校要舉行一個活動,我問他,“你怎麼不報名呀?”他斬釘截鐵地説,“不報!”我看他態度那麼堅決,就又問:“為什麼不報?”他回答説,“不喜歡。”

我説,“你是不喜歡這個活動呢?還是你不喜歡去上台?或者説就是不喜歡做這件事兒呢?”他説,“我可不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很多人看到的這種感覺。”我説,“哦,那被別人看見,你會有什麼感受呢?”他回答,“我會感覺非常不好意思,而且怕自己表現不好被別人議論。”

還有一次,我和他去商場,他跑得很快,我追不上,就喊了他的名字。他跑過來的時候,臉通紅,低聲地責怪我,“媽媽,你不要那麼大聲喊我,你看所有人都聽到了。”

我説,“我不那麼大聲喊你,你怎麼能聽見呢?”不過,我馬上意識到,小小張的內心想的是,“天吶!那麼多人都看我了,我好害羞呀!好難為情!”事實上,別人真的沒那麼在意他。但他就是認為“聚光燈”打在他一個人身上,被萬眾矚目的感覺是緊張,是害怕,是各種不自在,生怕缺點被曝露在眾人面前。

02

其實,每個人成長的過程都有這樣一個階段,或長或短。會非常在意自己好不好?在意別人眼裏的自己好不好?他還不能接納自己不好的一面。會把別人眼裏的自己的完美形象當成努力的目標,會更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處在孩子狀態的人,他的自我是通過別人的鏡子反射回來的.。

很多成年人若還沒有“跨過去”這個階段,那麼內心就一直處在這種孩子的狀態。一個自我堅定的成年人,在面對別人的評價時,會有下面這樣的反應:我好不好,關你啥事兒?你説我不好,我就真不好了嗎?我覺得我挺好的。我用不着你説我好不好,我也不聽你的評價。我知道我有缺點,但是我覺得即便我有那些缺點,依然還是很好的一個人。

成年人的狀態,是不需從別人的評價中看自己的。因為自己更瞭解真實的自己。也學會了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哪怕有不好的地方,也會知道,那只是自己很少的一部分,並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否定自己。要知道,別人的鏡子是別人的,未必平整。我們不需要在別人的鏡子裏照見自己,我們有自己的鏡子。

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2

影響孩子分享的三大因素

第一:家庭因素

孩子不願意分享,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家庭教育的因素。池子現在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庭生活也越來越富裕,孩子從出生一個人就擁有着很多的玩具和各種各樣的零食。

導致孩子對物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他只知道自己的需求,不會顧忌別人的感受。家人的寵溺和物質生活的豐富,致使孩子從小就養成了專權主義。

有部分孩子甚至很霸道,他認為他想要的東西都是他自己的,佔有慾十分強。因此養成了不僅不喜歡分享,而且還喜歡把別人的佔為己有,這樣的一個行為習慣。

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 第2張
  

第二:孩子自身心理因素

孩子不喜歡分享,有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心理因素。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自我認知會越來越來越強烈,這時候的孩子對於你的和我的分的`非常清楚。

這樣的一個行為也是孩子自我領土的一種保護,在他小小的心靈深處,會竭力捍衞好自己的領土上的任何東西,不讓別人來侵犯,在孩子看來這僅僅是自我尊重的一種方式。

孩子自身因為自我意識而不願意分享,與日常生活中社交活動經驗較少密切相關。孩子認為分享是一種給予,別人就會把自己的佔為己有,而他就失去了對這個東西的控制權。

第三:強迫性分享

如果分享不是出於孩子自願,而是一種強迫性的分享,那這種分享也就沒有絲毫的意義。很多家長在顧及自己面子的情況下,會強迫孩子與別人分享東西,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家教。

而從來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整件事情,在孩子看來感覺就是被自己最信任最親近的人背叛一樣的難受,從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作為父母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逐漸建立孩子的分享意識,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而不是暴力,強迫孩子去分享,換句話而言之,孩子對他的物品享有使用權喝選擇權,用強制性的手段逼迫孩子去分享就等於是“搶。”

第一、傾聽孩子的心聲

傾聽孩子的心聲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是父母教會孩子尊重別人的一種方法。父母想要讓孩子學會分享,首先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或許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

我們不妨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孩子產生共情,去聽聽孩子的想法。孩子自己的物品他有擁有權,使用權,決定權,不管孩子願意或者不願意家長都不能強制性地逼迫孩子去分享。

分享是令人愉悦的一件事情,帶孩子自我意識萌芽期間,也是培養孩子分享的一個好時機。

引導分享還要適度,我們可以教會孩子識別哪一些東西可以與人分享,例如自己的私人物品牙刷手機內衣,內褲這些東西就不能與小朋友進行分享。

第二、樹立分享的父母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正確的學會分享,主動給旁邊的親朋好友或者鄰居分享自己家的美食,引導孩子與其他的小朋友交換玩具,交換玩具也屬於一種分享。

在引導孩子分享意識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灌輸一些交換的分享意識,這樣能讓自我意識萌芽的孩子產生一種衡量,這種衡量也會對孩子以後的價值觀奠定好的基礎。

作為家長當孩子願意邁出分享的第一步,我們要及時地給予表揚鼓勵,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這樣才能更加激起孩子的分享慾望,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分享是一種美德。

不願意分享是什麼心理 第3張
  

第三、建立社交意識

孩子的社交意識是隨着年齡的增長慢慢建立起來的,這其中不乏孩子的溝通能力與品德的培養。在孩子的社交中,集體活動中善於分享的孩子會比不善於分享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社交意識,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在建立孩子社交意識中,想要孩子學會分享,就要讓孩子知道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分享並不代表失去。這樣既保護好孩子的領土意識,又能讓孩子去試着分享,通過分享去收穫不同的樂趣和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