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空虛不由自主害怕

來源:時代範 1.27W

感覺心裏空虛很難受可能與抑鬱症、神經衰弱有關,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口服藥物的方式治療。

心空虛不由自主害怕1

內心空虛可以通過自我調節或者是心理治療來進行。自我調整,主要是把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提到日程來,增加掌控感和愉悦感,讓自己發揮自己的興趣特長,心理治療主要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來改善不合理的認知,通過行為放鬆訓練等方式來最終達到治療的.目的。建議平常多和人交流,參加一些娛樂活動,豐富自己的生活。

心空虛不由自主害怕
  

感覺心裏空虛很難受可能與抑鬱症、神經衰弱有關,可以通過心理治療、口服藥物的方式治療。

1、抑鬱症:抑鬱症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例如神經內分泌、神經免疫學、心理社會因素等,患者會出現焦慮、思維遲緩、無助、無望,還可能會出現心理空虛、難受、無精打采等症狀。可以去醫院進行心理治療,通過和醫生談話、交流進行治療,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鹽酸氟西丁分散片、鹽酸帕羅西汀片等。

2、神經衰弱:神經衰弱是在長期緊張和高壓下產生的心理疾病,患者會出現心裏空虛難受、精神易興奮、疲乏,還可能會出現肌力減退、反應遲鈍、激動等症狀,可以去醫院進行心理治療,在心理醫生專業支持下,消除顧慮,也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地-西泮片、艾司唑-侖片等。

平時要保證充足的睡眠,不要過度勞累,可以去户外進行跑步,緩解緊張的情緒。

心空虛不由自主害怕2

一、三種不同產出源

其實,英國詩人托馬斯·艾略特很早在他的作品《空心人》中曾寫出“生命如此漫長,在渴望和痙攣之間,在潛能和存在之間,在本質和下降之間落下帷幕。因為你的所有是“這”,所以這就是世界的結束方式,並非轟然落幕,而是鬱鬱而終”。

該詩描繪的正是人們無聊、焦慮並存的生活狀態,雖然是1925年但依然能讓人感覺到空虛,那這種“空虛感”到底是什麼呢?

近些年的研究認為,它是種複雜的主觀感覺屬於私人體驗,不容易被別人看見和描述出來的模糊狀態,屬於「內在的空洞」範疇,彷彿和焦慮一樣讓人痛苦。猶如自我意識突然停滯,所做之事和個人發展與各方面關係網無法鏈接在一起,更無法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存在,好像與外界隔着深厚的牆面,內心能體驗到的是無盡的匱乏感。

被此困擾的人經常感到“無聊、孤獨、被孤立”等消極情緒。它的產出源於三個方面:

從人格角度出發每個人都有多重人格,我們的內心混亂、隨機或矛盾對立在一次次對峙中權衡利弊後進行和解。但問題在於人格即完整又分裂,為什麼呢?

原因是,我們內心的衝突並不是來自不同部分的矛盾和鬥爭,而是沒有使用正確的方法去對人格的不同部分進行「協調組織」。要知道它如同將軍,每天需要把各種意見不合的部門給組織到一起並達成共識,使它們不會產生內槓,對你的主要命令快速執行。

可很多人在處理內在衝突時往往出現巨大錯誤,他們內心對某件事有兩個以上不同看法要決策時,往往自己馬上跳下裁判席,試圖把其他對手全乾掉,只保留一個。這種粗暴的方式會造成「白熊效應」,你越想讓自己不要什麼,那種想法就偏在你認知中頻繁出現,令人久久不能忘卻。

比如有些人大腦中產生辭職的想法後,腦中還會冒出該不該走?有沒有合適的機會?外面環境怎麼樣?辭了能拿到年終獎嗎?各種雜念讓內心很擰巴,即使最後決定留下,你的狀態也未必很好,原因是沒有處理好為什麼產生此念頭。

如果它長期停留在腦中,自己的日常行為也會發生變化,好比身邊的人覺得你言語舉動莫名其妙等。

這種內在模式是多數人的處事方式,無法真正的自我和解,因為一次次循環,進而遇到社交、健康等各方面問題會讓心中這些衝突變得愈發嚴重。久而久之潛藏起來的傾向特定時刻會突然佔據主導位置,不和諧的衝突也就油然而生。

在他人眼中有一類人看起來很老實、木訥,甚至有時會因性格比較冷漠而被排斥,其實此類人羣中部分人屬於“情感缺失”。

一般是某些社會性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礙,它不是種疾病而是一種生活狀態。

根據心理學調查表明,具有該特徵的人通常表現出嚴重的自卑心理,即不自信、不善於與人交際、嚴重者也常常狀態悲觀等,習慣把自己關在狹小的社交空間中常常伴有狂躁心理。

由於各種外界要素的影響,當我們失去愛的動力(社交、關心等方面)時便會傷害到自我價值觀,從而時常感到悲憤或抑鬱,在時間的壓縮下它會加大自我的.防禦感。

這如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拉爾夫·格林森(Ralph Greenson)所強調的,人們不允許一些願望存在時,這種願望被壓抑了下去,壓抑到自己的意識都忘記它們的存在。

然而,在一次次被抹去時你只能用大片的空白來掩蓋。

這讓自我更難意識到那個一開始想壓蓋的東西究竟是什麼,於是想做而無法完成的事就變成“空期待”。那些不需要嘗試就知道會失敗的心願,註定被白茫茫的虛空掩蓋進潛意識的黑暗河流中,長此以往空虛感便成為你的朋友。

很多人説空虛是因為沒有目標,準確而言完成目標的人同樣也存在空虛的狀態,為什麼呢?

一種人是完成的目標可能不是內心真正想完成的目標,而是“社會目標”或“團隊目標”。它如同任務一般,不得不做。沒有真正的熱愛投入進去,那肯定帶來不了非常充實的感覺,對不對?

另一種人雖自身擁有目標但期望值過高,由於每次完成都非常困難但又有強迫型人格要求自己不得不做,那內心就會擰巴。

在完成後的一瞬間儘管非常快樂,可想起未來每次都要「循環往復」的做此事,心中的落差感會不自覺的上頭,那伴隨着空虛感也會隨之而來,其根本元素是沒有為目標尋找“意義”。

什麼是意義呢?假設從我的角度來看,能從當下事情中感受到多少「滿足感」和「價值感」,同時沒有偏離自我出發的本心和長遠的規劃就是“意義”。

説到底,我們能夠得到什麼啟發呢?

內心的衝突、情感的缺失、目標的狀態三者任何某個元素都可以使人出現空虛,它是構成的基礎條件;但這僅是表層,而空虛的本質實則是喪失「獲得感」。

心空虛不由自主害怕 第2張
  

二、兩大重要維度

什麼是獲得感呢?從字面意義理解為:「獲得+感覺」。

它有物質和精神量方面,我把它理解為,當做某件事進行回顧時,有沒有覺得有所收穫和感到內心的滿足,進而帶着期望迎接下次做事慾望的到來。

反過來,很多人總是喜歡睡覺前制定第二天幾點早起的時間或做事計劃,然後次日又循環往復的'把碎片化時間投入到“遊戲”或“刷短視頻”中。於是晚上你就會感覺到精神空虛、無聊,有種恨鐵不成鋼的無力感。

因此,對於那些短期就可以得到反饋的事情,它可能是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物(遊戲、購物、逛街)會給自己增加時間束縛感,好處是能培養獲得力。

三、找到空虛的蛔蟲

比如:你感到空虛,可能是因日常社交太多,沒有自己時間來思考未來人生是什麼樣?又或者部分人的空虛來自於職業的不穩定,不確定自己在企業的發展如何?當然還有一部分人來源於“漸漸放棄自我,不再聽從內心的期望和願望”或“想聽從內心”但現實不允許自己這樣做。

所以每個人的空虛造成的自我放棄也許是不自知、無意的,是因追求完美或尋求他人肯定的。

那麼如何找到自我空虛形成的關鍵要素呢?這裏有三個方面:

首先,人的大腦有偷懶習慣,有時身體雖然在做事,但(思維)不一定在哪兒了。有時想想過去的事或令人開心的片段,但總會陷入一些事情的自責或糾結中;有時想象未來基本沒有美好的感受,大概率不可避免陷入焦慮中。

這種狀態叫做思維閒逛(wandering),就是不加自主的胡思亂想,你以為是放鬆有時是種壓力,你以為的壓力有時反而是額外操心。

心空虛不由自主害怕3

為了停止這種揮之不去的莫名其妙的空虛感,承認自己的情緒,你必須承認並接受它。

你可能無法控制每一種事情,但你可以控制你處理事情的態度。

你感到孤獨嗎?你是否感到奇怪的麻木?

如果你有這種感覺,請不要逃避,要承認自己有這種感覺,即使它很沉悶或難以被觸及,我們好需要花一些時間來處理這種情緒。

也許你想把不好的感覺情緒埋藏起來,或者試圖忽略它們,因為不想浪費時間,寧願去玩遊戲或者逛街。

但是治癒的第一步是坐下來處理所有這些感覺,無論它們是好是壞。你所有的感覺都是有用的和重要的。

在反思和試圖更好地理解這種揮之不去的空虛感的過程中,放下羞恥和責備。

你可能會感到一種羞恥感,在與空虛感鬥爭的同時,你也可能會感到極大的自我批評和內疚。

心理治療師和作家艾瑪·洛在她為《今日心理學》撰寫的文章中指出,麻木只是為了能在令人絕望的`情況下更好的生存,而羞愧和自責會使人更加麻木。

雖然一開始會有挑戰,但你需要消除任何自責,這樣你才能成功地向前邁進。

心空虛不由自主害怕 第3張
  

確定你的空虛感的根本原因。

現在你已經承認了你一直以來的空虛感,是時候深入瞭解你這感受的根源了。

到底是什麼在困擾着你?

也許你感到疲憊和焦慮,需要休息一下。也許你感到孤獨,因為你覺得與你的朋友和家人之間有隔閡,或者也許你因為最近生活中的困難而感到麻木。

無論麻木的原因是什麼,確定這些感覺,並找到它們來自哪裏,這將會幫助你前進,因為你已經瞭解到你空虛的真正原因。

當你感到內心空虛、麻木或無望時,注意並欣賞你所擁有的一切。

生活中的積極因素很容易被忽視,要花點時間暫停、反思和計算你的小確幸。

你對哪些事情感到感激?是什麼讓你每天都想從牀上爬起來?是什麼讓你在這些艱難的日子裏堅持下去?

也許你感謝有一個支持你的家庭或有人為你遮風擋雨。

也許你感謝你的寵物一直陪伴在你身邊。

或者,你的身體一直很健康,沒有生過什麼大病。

無論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或無關緊要的事情,都要記下來,寫下來或打印出來。

使你想感謝的所有事情能夠被清晰地看見,讓你養成用積極的眼光看世界,來對抗那些負面的情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