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

來源:時代範 2.85W

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有些人是因為從小被父母教育,要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不要依賴和麻煩別人,而且還要助人為樂,殊不知,其實並不是父母的所有教導都是正確的,現在分享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

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1

不懂得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為什麼我們見到喜歡的女孩子會心跳加速,面紅耳赤,甚至是不敢説話呢?

這其實是正常的生理反應。

我想問大家一句,你見到自己喜歡的人,不緊張不心跳加速?如果不是那你純屬扯淡,或者就壓根不是你喜歡的。

之前一思老師講過,很多人總想去改變自己的生理反應。

我很贊同他的觀點,為什麼要去改變自己的生理反應,老子的《道德經》都講的是道法自然,就是攻速,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順着自然的規律,不要強制去改變,因為這樣很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

見到自己喜歡的人,緊張這是很正常的反應,但是你要學會去表達自己的喜歡。

如果你壓抑自己的情感,壓抑的時間長了,就會讓自己出現負面情緒,這對自己,對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會造成影響。

不懂得行為表達

當你見到喜歡的女生就心跳加速,不知道怎麼説話,像個啞巴一樣緊張臉紅的.時候,甚至是不願意去麻煩別人的時候,這就是你的情緒在提醒你,你太慫了。

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
  

我之前認識的一個人就是這樣,只要見到異性,就會緊張,説話的時候結巴,時間久了,周圍的人都知道他有這樣的毛病,就開始逗他,大家在一起坐着吃飯的時候,只要別人説一個他認識的女孩過來了,瞬間他就開始緊張了。

有次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問他為什麼會這樣,他告訴我,他不知道該怎麼去面對女生,總覺得自己渾身不自在,他自己也想跟女生説話,但是又害怕女生看不起他。

我告訴他,你不要去在乎女生怎麼看,你先讓你自己舒服,把你自己的不自在給消除了,

學會行為表達,當你對女生説出你想説的話,表達出你想表達的意思以後,你會發現也沒有那麼困難,也沒有那麼緊張了。

不會語言和表情管理

之前看一檔綜藝節目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個遊戲,在運動的情況下看演員的表情管理。

現在的情況也是一樣的,我們見到女生緊張,甚至因為害怕麻煩別人而不願意去打擾別人。其實是暴露出來我們不會管理自己的表情和語言。

我們身邊肯定有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常説的“槓精”。

為什麼會稱之為槓精呢?因為他們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表情和語言,當大家都説一件事情是好事的時候,他偏偏跳出來説不好,當大家都在笑的時候,他偏偏跳出來哭,這樣時間久了大家會慢慢的排斥他,他會被孤立,時間久了,就是沉默,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也會變的不願意跟別人交往。

當我們不願意去麻煩別人,其實也是因為自己的表情管理和語言管理有了很大的問題,對自己不自信,害怕自己的表情和語言會傷害別人。

缺乏安全感

你喜歡幫助別人,不喜歡別人幫自己,這其實是一種懦弱的表現,因為你害怕向別人去提要求,害怕被別人拒絕。

這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2張
  

問大家一個問題,安全感是什麼?很多人認為是錢,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並不是。

我之前認識一個人,家裏特別有錢,但是他一直在説自己沒有安全感,剛開始我以為是他害怕自己的生意破產。

有次一起吃飯的時候,他聊起來,因為總有很多人找他幫忙,他自己也喜歡幫助別人,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找別人去幫過忙。

當時我對他説:這樣不是挺好嗎?都是別人欠你人情,你也不用欠別人的人情。

當時他是這樣對我説的,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我沒有安全感的原因是我害怕被我幫助過的人拒絕,因為你幫助他了,你心裏就會認為他欠你人情了,如果他拒絕了你,你心裏有多難受?

人與人的關係為什麼會越來越好?就是因為人情的往來,人都是善於遺忘的,當你對他的好成為習慣以後,一旦你有一次不好,就會被放大。

所以我想説,當你害怕去麻煩別人的時候,其實是一種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因為你害怕別人拒絕你,害怕跟別人產生人情的往來。

過度解讀別人的行為

我之前就有過這樣的一段經歷,當時還是上大學的時候吧,跟我一個單親家庭的發小去新疆旅遊。

當時有三個發小是在新疆工作,他們接待我倆,白天大家一起去轉了轉,感受了一下新疆維族的風情。

到了晚上的時候,幾個人在一起喝酒,喝的是新疆號稱奪命大烏蘇的烏蘇啤酒。

因為酒勁有些大,當時幾個人都喝的有點高了,就談起來孝順父母的事情了,當時一個哥們説了一句:“子欲養而親不待”。

另一個單親家庭的兄弟就炸毛了,當時就開打了,打的頭破血流的,我們幾個人攔都攔不住,後來好不容易才消停了。

第二天酒醒了以後,問他倆幹嘛打架,被打的當時就火了:我怎麼知道,好好的吃飯喝酒,接待你倆,結果還被打。

跟我去的發小當時也火了:你看不起我,我單親家庭怎麼了,你至於看着我露出那種表情嗎?

最後解釋了半天,是跟我一起去的發小,太敏感了,過度的解讀了別人的表情。

其實你不願意去麻煩別人,也是因為你總是過度的去解讀別人的表情,你總覺得別人會看不起你,總覺得別人對你有意見,當你有這樣的心理以後,不要説是去打擾別人了,你壓根都不想去參加社交。

我們不願意去麻煩別人,不外乎就是以上幾種原因,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去克服呢?只要做到以下幾點,我相信你一定能克服不願意去麻煩別人的心理障礙。

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2

一、聖母型人格

聖母型人格是一種被動的心理傾向和態度傾向,正如字面所呈現的那樣,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就像聖母瑪利亞一樣,往往對他人提出的所有請求無條件全盤接受,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他們都不敢正面拒絕。

這類人往往性格比較內向,日常生活中並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想法,生怕引起他人的反感。尤其是在一些弱勢的環境下,即使做出行動的是自己,他們也更多的是以別人的感受和想法為首,表現得有些唯唯諾諾。

與此同時,他們的自尊心很強,且自我的情緒調節能力很差,對於他們而言,被拒絕是一件很尷尬、很受傷的事情,他們很容易代入別人的內心,沉浸在這種尷尬和受傷的情緒中難以自拔。尤其是在公開場合,為了維持自己內心的平衡和表面上的尊嚴,他們都是取悦別人,委屈自己。

在這種盲目的順從之下,他們成為別人眼中可以任人拿捏的“軟柿子”,也因此受盡了他人明裏暗裏的欺負。

如果説,犧牲自己、滿足他人還稱得上是一種維繫關係的良好方式,能獲得對方的好感,從而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那麼,不願意麻煩別人,就是聖母型人格更憋屈的地方所在。

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3張
  

可能有的人認為,任何事情我們都應該自己親力親為,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就不要請別人幫忙,這太麻煩別人,所以,他們都會表現出“我很強大,我不需要朋友”的樣子。

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真的沒有任何麻煩他人的需求,只是為了維持一段看似和諧的關係,他們早已習慣了強撐、獨自承擔後果而已。

不敢拒絕+不願意麻煩別人,對於個體來説,這是一種雙重壓力、雙面攻擊,就像既被要求少吃食物,還必須每天多跑路的千里馬一樣,遲早會癱倒在地。

因此,聖母型人格會變得越來越虛偽,因為他們內心積壓的怨恨和不滿情緒,總有無法承受而肆意爆發的一天,這種爆發,一定會使他們做出極度失常的舉動。

不正常的舉動,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變態”,就是聖母型人格最危險的地方所在。有心理學家提出,聖母型人格所表現出的順從性 行為,在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的情況下,很有可能會轉換為攻擊性 行為,這種攻擊性 行為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危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或社會安全。

比如,有一些平時看起來很乖巧文靜、成績優異的完美好孩子,有一天竟然還會偷東西、毆打同學,甚至做出更嚴重的犯罪行為。

除此以外,聖母型人格的危險性,向內的影響也會表現為對本人健康心理的蠶食。在心理學中,一個人如果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長時間不拒絕他人、不麻煩別人的人,就很有可能患上抑鬱症,做出自殘自殺的行為,例如年級輕輕便離開人世的韓國女星崔雪莉一樣。

為了讓我們不被聖母型人格進一步支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場合中,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訴求,要將自己的感覺和感受放在第一位,不要為了他人委屈自己。

面對無理的請求時,我們也要學會如何做到“不含敵意的拒絕”,這是美國心理學家胡特提出的一種恰當的處理方式,在拒絕別人的同時,完全可以不傷害到自己在人際交往網絡中的原始位置。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借用一些小事,嘗試一下。

二、迴避型人格

不願意麻煩別人,除了可能是聖母型人格,還有可能是迴避型人格。迴避型人格,顧名思義,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在面對一些需要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的事情時,也會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難題,以迴避與他人的溝通,但他們與聖母型人格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們會直接拒絕別人的求助。

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願意幫助別人,拒絕與別人產生任何聯繫,於是,他們活成了一座孤島。

害怕麻煩別人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4張
  

科學地説,迴避型人格也是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比如生理基因方面有缺陷、後天的習得、環境的壓迫等等。而從心理學上來講,主要是本身性格內向以及後天習得的人際迴避,讓他們無法和他人形成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關係。

迴避型人格比聖母型人格稍微好一點,這其中少了取悦別人、無條件幫助別人的環節,但這種人格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表現出了過於獨立和堅強的人格特徵,他們一次又一次拒絕別人的幫助和關心,將真正關心他們的人推向遠處,同時,對於別人的求助也是無動於衷,令身邊的人寒心。

就像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樣,蘇明玉因為小時候的原生家庭創傷,使其對石東天的示好和關心感到視若無睹,他認為對方很虛偽做作,不值得自己相信和付出,她不願意跟石東天產生任何關聯。

另外,這種迴避型人格的人,也有很大可能會因為缺乏適當的“自我表露”行為,而患上嚴重的抑鬱症,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從來不會找人疏解和溝通,整天沉浸在自己頻繁的胡思亂想中,抑鬱情緒當然很容易乘虛而入。

而抑鬱症患者通常也會嚴重失眠、食慾不振、找不到生存的意義,情緒越來越低落。

其實人類本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需要與其他人產生聯結,無論是吃穿用度,還是工作娛樂,我們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必須要跟人打交道。與他人來往,既可以提升我們的生活幸福感,也可以降低人生的煩惱——把快樂與人分享,快樂就會加倍。把悲傷與人分享,悲傷就會減半。

既不用把自己想象得那麼強大,也不用把別人想象得太過弱小,勇敢地麻煩別人並幫助別人吧,你會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三、邊緣型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與前兩者是有區別的,它是指生活中那些無原則、無底線迎合和討好他人,以他人的期待畫地為牢,最終在牢籠中一步步走向崩潰的人。

這種崩潰具體表現為,為極力避免受到傷害,他們會產生強烈的憤怒、自殘自傷等行為,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這種人格障礙在某些方面和討好型人格有些相似,但邊緣型人格障礙,實際上是討好型人格的嚴重化,很多時候,他們都會要求自己完美主義。

邊緣型人格還會因為極度害怕被拋棄,而永遠不會拒絕他人的無理要求,也不敢麻煩別人。他們的情緒非常不穩定,人際關係也很緊張,雖然其他人覺得難以接受,但在他們自己看來,這不過是避免被拋棄的必要方式而已。

《愛在邊緣時》的作者Celia Finkelstein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代表,她曾在文章中自述道:“被拋棄的感受就是,我要死了,真的。”

“我最深沉的恐懼,就是當我告訴你我是誰的時候,你會棄我而去。”

她還在書中,給這一人格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沒有皮膚的人”。

沒有皮膚,也就是沒有自我保護、自我防禦的能力,就像嬰兒需要母親輕手輕腳地抱在懷裏,哼唱搖籃曲哄睡一樣,他們極度渴望他人的無條件呵護。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種,包括遺傳因素和原生家庭的影響等,但是緩解邊緣型人格障礙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打破完美主義的枷鎖,學會關愛自己,容許自己犯一些小錯。

或許在童年,我們沒能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但這並不以意味着我們就要成為孤獨且冷漠的一代人,我們要學會聆聽自己的內心,多為自己着想,一個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是無法從外界獲得真正的尊重與愛的,所以只要當你學會愛自己,全世界才會來愛你。

不麻煩別人、不拒絕他人的人,無論是聖母型人格、迴避型人格還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都會對這樣的表現產生一定的影響。再説回行為本身,麻煩別人其實也就是一句簡單的開口而已,“我需要你的幫助”“能麻煩你幫我一下嗎”“這件事我一個人完不成,需要你的幫助可以嗎,謝謝”,説完這些話,只需要一兩秒鐘,既不會浪費我們的時間,也不會帶來多大的損失。

只是,有的人習慣了悲觀看待問題,在發出請求之前,很多人已經預設了對方的反應,他肯定不願意,他肯定會笑話我,這些都是個體的主觀猜測,往往與現實有很大的出入。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自我設限。

而當你一旦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成功地拒絕了別人,也讓他人答應了你的請求,這就是你改變自我的新開始,也是行為重塑的開始。自此,你就可以逐漸擺脱這些人格所帶來的危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