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來源:時代範 7.8K

一個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心理學把對於挫折的抵抗能力稱為“挫折耐力”,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堅韌不拔的精神。

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大量的實踐證明,心理疾病的產生是由於不能全面認識自己,不能承認接受現實中的自我。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全面認識自己,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個全面的瞭解,把自己擺到適當的位置,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不卑不亢,對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適宜的估價。

近年來我國有關調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發病率已經成為當前危害我國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問題。我國青少年中約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礙性心理表現。目前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學習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是:1、智力正常。2、情緒適中。3、意志健全。4、人格統一。5、人際關係和諧。6、與社會協調一致。7、心理特點符合年齡牲。

一、高度重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由於青少年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性;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叛逆及依賴的衝突;成就感與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們的焦慮情緒較重。並且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脆弱,生活閲歷的膚淺,抗挫能力較低,因而更易產生心理障礙。

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進而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以致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時期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非常時期,全社會都應當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長及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者,與教師一道結成施教的主幹力量。能否培養出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全面和諧的人才,家長及教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師承擔着“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有很大的感染力。

因此家長和教師應當全面深入地學習健康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及諮詢心理學等相關學科,自覺地運用科學的理論梳理好自己的情緒情感,調適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只有這樣,才能正確指導、解決青少年存在的各種錯綜複雜的心理現象,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輔導員。

三、中國小應有專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實行心理干預

1、認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幫助青少年瞭解心理學知識,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調節技術。

2、寓心理健康教育於各學科教學之中,滲透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3、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諮詢與輔導工作。學校應設立心理諮詢室、心理諮詢熱線電話、心理諮詢信箱、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等,進行個別與團體諮詢、電話諮詢、信件諮詢、專欄諮詢,採用科學、專業的方法對症下藥,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能夠得到及時矯治。

4、兼顧對家長及社會其他人員進行心理健康宣傳,營造良好的家庭和社會環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

1、協調師生關係。教師對學生不理解、不信任會使學生產生對抗心理,教師的認知偏差會帶給學生心理上的壓抑,出現攻擊行為。青少年時期,教師仍然是學生的榜樣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問題時,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理解、關心與愛。

如果教師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更易叛逆。教師對學生缺乏尊重,貶低其價值的不良態度會使學生的心理遭受嚴重的創傷。

2、協調親子關係。親子關係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緣和人倫為主的關係,如父母與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寬鬆的家庭給青少年一個温馨的港灣,專制的、嚴苛的家庭會造成家庭成員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易養成孩子孤僻、專橫的性格。

因此,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維護必須以家庭為起始點,以全體家庭成員的優良品質及和睦的關係為依託,同心協力為每一個生命營造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

3、協調同學、朋友間的關係。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學、朋友接納,渴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若同學、朋友關係不融洽,甚至關係緊張,就會呈現孤獨、苦悶、鬱鬱寡歡的情緒狀態。

學校和家庭應通過各種形式,倡導青少年廣泛接觸社會、結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關心的人際關係,在交往中取得進步,克服緊張、恐懼、自卑、孤獨、偏見、敵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發現問題應及時尋求幫助

如果發現青少年有明顯的適應不良、學習不專心或學習成績下降、古怪異常行為、焦慮抑鬱情緒等,就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