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有讀心術嗎

來源:時代範 1.56W

心理學家有讀心術嗎,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還對心理現象進行説明,並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人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行為體現出來,那對行為進行觀察,下面分享心理學家有讀心術嗎?

心理學家有讀心術嗎1

一、心理學的定義

心理學不就是研究人心理活動的麼?説到底就是研究人家在想什麼的。這是大多數正常人對心理學的看法。因此,在火車上,在餐館裏,在地鐵站,只要我們這些學心理學的人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就會引來周圍人異樣的目光,那目光裏既有新奇,又有敬佩,還有一絲恐懼。

但偏偏心理學就是個不怎麼正常的學科,如果你面對面問一個學心理學的人"你知道我在想什麼?"這樣的問題,那人指不定會一口鹽汽水噴到你的臉上。

心理學的一般定義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規律的科學。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心理學就好比是一本厚厚的字典,每個人都是字典裏的一個詞,學心理學,學到的`是對這本字典整體信息的瞭解,比如説,這本字典有多厚,總共收錄了多少個詞,基本的檢索方法是怎樣的。要想理解字典裏每一個詞語的具體含義,這需要天賦和閲歷。

心理學家有讀心術嗎
  

二、心理理論:並不逆天的讀心術

但是,心理學對於讀心術也確有研究。

這樣的一種技能在心理學上被稱作是心理理論,指的是我們通過外在的線索來推測他人心理活動的一種能力(感覺這也可以作為科學讀心術的定義),因為這個推測的過程就像是科學家提出科學理論來預測一些現象一樣,所以被稱為心理理論。這樣的能力並沒有什麼很神奇的地方,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甚至四五歲的孩子也有心理理論。舉一個例子:

Maxi 的媽媽買了巧克力回家做蛋糕。Maxi 看到媽媽把巧克力放進了藍色的櫥櫃,之後Maxi 就去出去玩了。與此同時,媽媽用巧克力做完蛋糕,把剩下的巧克力放到了綠色的櫥櫃裏。Maxi 玩完回家覺得很餓,就想拿些巧克力來吃。實驗者問參加實驗的孩子們:Maxi 會到哪個櫥櫃找巧克力(而不是巧克力放在哪個櫃子裏)?

我們都知道巧克力在綠色的櫥櫃裏,但是Maxi 不知道,因為他出去的時候巧克力還在藍色的櫥櫃裏。因此,我們推測出Maxi 認為巧克力在藍色的櫥櫃裏,這就是一種讀心術。事實上,心理理論最初並不是在人的身上發現的,而是科學家在黑猩猩的研究中發現的現象,所以這讀心術還真不是什麼特別逆天的技能。

既然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理論的,為什麼學心理學的人還不會讀心術呢?就像剛才那個字典的例子,心理學對於心理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下面這些問題上,而它們並不能幫助心理學人提升自身的心理理論:

人是在什麼年齡開始形成這種心理理論;

心理理論的發展主要分為哪幾個階段;

哪些因素會影響到心理理論的發展。

一般認為,一定年齡之後,心理理論發展到了高峯,每個人的這種能解釋因果的推理能力就不存在太大的差異。這個時候,我們對於一個人複雜情感的理解就要仰仗自身的閲歷了。一個國小畢業,在社會上摸爬滾打的算命先生,對人性需求的把握,可能還是要強過好幾個心理學畢業生呢!

三、讀腦術

那麼,心理學人就這麼認輸了嗎?不可能!心理學有讀腦術呢。科學家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和計算模型,可以讀取並重現出人們觀看到的電影畫面是什麼樣子呢。還能通過掃描大腦皮層來重現被試們聽到的單詞。

雖然科學讀心術還略顯粗糙,但對比江湖上神神叨叨的算命先生至少是可以理解,發展前景也可以預期的。

學習回顧: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和規律的科學。

2、心理學對讀心術的研究被稱為心理理論:通過外在的線索來推測他人心理活動的一種能力。

3、心理理論是一種常人擁有的能解釋因果的推理能力。到成年以後,每個人的差別不大。

4、心理學通過掃描大腦,可以看到他在看什麼,聽到他在聽什麼。

心理學家有讀心術嗎2

心理學的本質是讀心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每次見到他的媽媽,都愁眉苦臉的,一離開他的媽媽,他就高興。經過反覆的多次觀察,再用一個問卷進行測量,問他相關的問題“當你跟自己的媽媽不在一起的時候,你覺得心裏舒服嗎?”“你和媽媽不在一起時,你心裏舒服嗎?”

……每一個問題下面,給他提供四個選項“很舒服、有些舒服、有些不舒服、很不舒服”。經過多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和測量得出他在內心裏對母親的認知。

所以説心理學是不是讀心術?心理學裏面真的有讀心術嗎?這就是一個偽命題,心理學本來就用來讀心的。我們通過外部的行為、心理現象而去讀你的心。

現在我們不光用觀察法、測量法,實驗法,個案法,我們還採用儀器來測量心理,如生物反饋儀、事件相關電位、核磁共振、鏡紅外等等。下面我們來一一列舉相關各種方法的相關經典研究。

心理學家有讀心術嗎 第2張
  

觀察法:

研究者直接觀察記錄個體或團體的行為活動,從而分析、判斷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存在的關係的方法。觀察法有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兩種。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即在自然情景下進行的觀察。如我們到一些幼兒園去實習、觀察、看到一些小孩日常的活動,依次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和心理髮展變化的過程。

(2)控制觀察法

控制觀察法即控制好一些變量,將個體放入實驗室中進行觀察。如近年來心理學中較多的運用單向玻璃觀察室來進行觀察。在某一個觀察實驗中,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大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中設置了很多的玩具,然後將兒童帶入實驗室中。

實驗室中的窗户安裝了單向玻璃,實驗室外的人可以清楚的觀看到實驗室裏兒童的活動情況,但是實驗室裏的兒童並不能看到實驗室外的情景,他們並沒有發覺有人在觀察他們,因而他們的行為舉止等活動是非常自然的。

實驗的主持者告訴兒童們:這裏面的玩具可以看但是不可以去碰觸,然後離開實驗室,在實驗室窗外觀察這些兒童們的行為,主要是觀察這些孩子是否能剋制住自己的慾望不要去碰觸那些玩具,由此觀察他們抵制外界誘惑的心理能力。這就是一種控制觀察。

實驗法:

在控制的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如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進行了雙生子爬樓梯的實驗研究。

格賽爾認為個體的生理和心理髮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地進行的。心理髮展是由機體成熟預先決定於表現的。兒童的學習取決於生理上的成熟。為此他採用觀察法進行了雙生子爬樓梯的實驗研究。格賽爾對一對雙生子A和B進行了行為基線的觀察,確認他們的發展水平相關。

在雙生子出生第48周時,對A進行爬樓梯、搭積木、肌肉協調和運用詞彙等訓練,二隊B則不作訓練,持續6周後,A比B更早地顯示出某些技能。到第53周當B達到爬樓梯的成熟水平時,對他開始進行集中訓練,發現只要少量訓練,B就趕上了A的熟練水平。進一步的觀察發現,55周時A和B的能力沒有差異。所以兒童的學習取決於生理上的成熟。

測量法:

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被試者的智力、性格、態度、興趣以及其它個性特徵的方法。如《埃森克人格問卷》、《比奈-西蒙智力測量量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國小生學習態度問卷》等等。

核磁共振技術(fMRI

可以提供腦結構的靜態影像。核磁共振技術是將身體置於非常強大的電磁場中,磁場使水中氫原子的原子核進行重新排列。通過測量,就能夠推斷氫原子密度以及它們和周圍組織的相互作用的變化。由於氫反映了含水量,因此可以將核磁共振用於診斷和研究之目的.。

當然這個技術的不足之處在於生成影響所需的時間較長,而對於快速反應的認知任務,它的作用是很弱的。在核磁共振技術中,通過監測被試腦部活躍區血流量的增加,就可以展示被試在進行實驗任務過程中的腦部激活區,從而為大腦認知提供結構性和功能性的證據。浙師大的青年教授董光恆老師就主要從事網遊成癮的fMRI研究,從中揭示了網遊對認知神經的激活狀況。

事件相關電位(ERP)

是一種特殊的腦誘發電位,通過有意地賦予刺激儀特殊的心理意義,利用多個或多樣的刺激所引起的腦的電位。它反映了認知過程中大腦的神經點生理的變化,也被稱為認知電位,也就是指當人們對某任務進行認知加工時,從頭顱表面記錄到的腦點位。

經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P1、N1、P2、N2、P3,其中前三種稱為外源性成分,而後兩種稱為內源性成分。

這幾種成分的主要特點是:

首先不僅僅是大腦單純生理活動的體現,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動的某些方面;其次,它們的引出必須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兩個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變化。

其中P3是ERP中最受關注和研究的一種內源性成分,也是用於測謊的最主要指標。因此,在某種程度上,P3就成了ERP的代名詞。例如國內比較有名的北師大心理學教授羅躍嘉以ERP與fMRI相結合的最新技術方法,以大腦整合觀點研究人腦對視覺和聽覺信息的認知加工過程,揭示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思維、情緒等高級腦功能機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