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來源:時代範 2.87W

心理學效應有哪些,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心理現象和規律,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在生活中可以應用到多處場景,現在分享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心理學效應有哪些1

1、蘑菇定律

蘑菇定律的説法,是20世紀70年代,由國外的一批年輕電腦程序員總結出來的。

它的原意是:長在陰暗角落的蘑菇,因為得不到陽光又沒有肥料,常面臨着自生自滅的狀況,只有長到足夠高、足夠壯的時候,才被人們關注。

蘑菇定律被用來指初入世者,常常會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或打雜跑腿,接受各種無端的批評、指責、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處於自生自滅過程中。

但是,蘑菇生長必須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人的成長也肯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這就是蘑菇定律,或叫萌發定律。

2、安泰效應

安泰效應是,一旦脱離相應條件,就失去某種能力的現象。

因此,要學會依靠大家、依靠集體。寓意就是沒有羣眾的支持,都是軟弱無力的。

水失魚,猶為水;魚無水,不成魚。也就是常言説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划槳才能開大船」。

3、杜根定律

強者不一定是勝利者,但勝利遲早都屬於有信心的人。

自信並勤於實踐,讓你永遠手握坐票。換句話説,你若僅僅接受最好的,你最後得到的常常也就是最好的,只要你有自信。

一個人勝任一件事,85%取決於態度,15%取決於智力。

所以一個人的成敗,取決於他是否自信。假如這個人是自卑的,那自卑就會扼殺他的聰明才智,消磨他的意志。

4、比倫定律

比倫定律是指,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嘗試,和應該把握的機會。

萬象世界,成敗相依。比倫定律辯證地認知「失敗」,把失敗看做是成功的前奏,失敗也是一種機會。

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機會無處不在。但機會又是稍縱即逝的,你不可能在做好所有的準備後再去把握。

這就要求我們有一種試錯精神。即使最後證明自己錯了,也不會後悔。

因為你把握了機會,而且至少知道了,你先前把握機會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人們常説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是一筆財富,正是此意。

5、魯尼恩定律

賽跑時不一定快的贏,打架時不一定弱的輸。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贏家。

發展快自然不是一件壞事,但沒有質量的快,肯定是一件壞事。

競爭是一項長距離的賽跑,一時的領先,並不能保證最後的勝利,陰溝裏翻船的事並沒少發生。

同樣,一時的落後並不代表會永遠落後,奮起直追,你就會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6、布利丹效應

14世紀,法國經院哲學家布利丹,在一次議論自由問題時,講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頭飢餓至極的毛驢,站在兩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間,可是它卻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先吃哪一捆才好,結果活活被餓死了。

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這個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語「布利丹驢」,被人們用來喻指那些優柔寡斷的.人。後來,人們常把決策中猶豫不決、難作決定的現象稱為「布利丹驢」。

布利丹毛驢面臨的,正是經濟學家所説的選擇問題。

這裏的選擇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用於滿足慾望的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要決定用什麼資源去滿足那些慾望,這就是資源配置問題。

所以想要做好事情,先分清輕重緩急。

7、反饋效應

松下幸之助,有一次在一家餐廳招待客人,一行六個人都點了牛排。

等六個人都吃完主餐,松下讓助理去請烹調牛排的主廚過來,助理注意到,松下的牛排只吃了一半,心想一會兒的場面可能會很尷尬?

主廚來時很緊張,因為他知道叫他的客人,是大名鼎鼎的松下先生。

他緊張地問道:是不是牛排有什麼問題?

松下略帶歉疚地説:牛排很美味,但我只能吃一半。原因不在於廚藝,牛排真的很好吃,你是位非常出色的廚師,但我已80歲了,胃口大不如前。

松下接着指出:我想當面與你談,原因是我擔心,當你看到只吃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廚房時,心裏會難過。

在這裏,松下所運用的就是即時反饋的技巧。

8、登門檻效應

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者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一級向上登,所以被人稱為“登門檻效應”,也叫“得寸進尺效應”。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願意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願意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後,人們接受較大要求的可能性會提高很多,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登門檻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

1)對別人有要求但又擔心被拒時,可以先向對方提出一件類似的、較小的要求;

2)遠大目標難以企及時,可以把大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然後一個個去實現;

3)守住自己的底線,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

9、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最新出現的刺激物,促使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例如介紹一個人,前面先講他的優點,接着“但是”,講了許多缺點,那麼後面的話,對印象形成產生的效果,就屬於近因效應。

10、青蛙法則

把一隻青蛙放在一個盛滿涼水的容器裏,然後慢慢地給容器加熱,控制在每兩天升温一度的狀態。

那麼,即使水温到了90℃,雖然這時青蛙幾乎已經被煮熟了,但整個過程中,它也不會主動從容器中跳出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未雨綢繆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真正能做到的卻不多。人類天生有一種惰性,不到迫不得已,就不會去改變現行的。

心理學效應有哪些2

詹森效應

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導致表現失常

有一位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賽場上卻接連失利,讓自己和他人失望。不難看出這是壓力過大,過度緊張所致。因此人們把這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正式比賽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有些人平時戰績彪炳,眾星捧月,無形中就造成了一種心理定勢:只許成功不許失敗。而賽場上的特殊性,社會、國家、家庭等方面的期望,容易加劇患得患失的心理,就容易造成比賽狀態失常。而另一方面也可能缺乏自信心,產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水平的發揮。

丹詹森本人經過八次失利後終於擺脱賽場魔咒,職業生涯最終獲得七枚世界錦標賽獎牌,打破過七項世界紀錄,最終以一枚奧運金牌為自己的運動員生涯畫下圓滿句號。

心理學效應有哪些 第2張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未完成的事,總是讓人念念不忘

上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通過一項記憶實驗發現了這種心理現象。她讓參與者做22件事,但是其中有些在完成前就會被打斷。之後讓參與者回憶自己所做的,結果更多的人想起的是那些未完成的事情。

這主要是因為未完成的事,所引起的'心理緊張系統還沒有得到解除,所以人們會對此耿耿於懷。很多人有與生俱來的完成欲,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會有較強的意願和動機去繼續完成。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結,則一日不得解脱。

對大多數人來説,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推動他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動力。但有些人會走向極端:一種是過分自我強迫,面對任務非得一氣呵成,甚至偏執地將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種是驅動力過弱,做任何事都拖沓囉嗦,時常半途而廢,永遠無法徹底地完成一件事情。這兩種人都需要調整自己的「完成驅動力」。

踢貓效應

壞情緒會隨着社會關係鏈依次傳遞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裏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是指對弱於自己或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着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遇到比自己弱的人,都有將憤怒轉移出去的傾向。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但反過來想,好心情也是一樣的。所以,為什麼不嘗試將自己的好心情傳遞出去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