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論文

來源:時代範 2.49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心理健康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論文1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較為普遍,網絡媒體輿論宣傳較多,但是行動力較差,提倡建議較多強制性措施較少,理論研究相對較多具體實施的方法屈指可數,這是存在於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發展現狀以及主要問題。對這種現狀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首先應逐漸強化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醫療衞生機構應進一步提升對心理健康的研究以及實踐研究,與教育機構聯合強化心理健康的宣傳。該文針對現階段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並且提出了相應的優化方式。

關鍵詞:中國小;心理健康;疾病預防;現狀

中國小生的心理素質在素質教育中佔據着較為關鍵的位置,好的心理素質有助於培養創造性人才。社會應將中國小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進一步完善教育與醫療衞生相結合的有效戰略研究。目前,我國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諸多的問題。筆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出了一些心理教育的實際經驗,對心理健康的實際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評估,逐漸研究出相應的發展對策,有效推動了中國小健康教育的發展。

1、現階段中國小心理健康管理現狀分析

1.1關於心理健康的輿論宣傳過多,行動力較差

現階段,從中央的相關機構到地方教育部門,多樣化的教育書刊無不在加大力度宣傳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一些中國小也在不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但是,一些中國小在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過程中,特別是一些西北偏遠地區,對心理健康的開展往往只注重其形式,不能將之落實,口號大於行動,實效少於虛名。很明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是有很多原因的,既有教育思想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又有醫療衞生行業心理健康的宣傳力度以及研究不足,並且具體醫療防控中心的工作相對不夠完善,使得教育與醫療之間不能做到有效的融合,進而對中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解決得不夠完善[1]。

1.2心理健康理論研究較多,實踐方法較少

現階段,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諮詢已經逐漸成為心理學以及醫學的重點內容,關於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文章以及心理醫療衞生相關書籍不斷的湧現出來。但是,關於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文章相對較多,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方法策略反而相對於較少,使得在讀者觀看以後常常無從下手,不知道以何種方法解決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存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相脱離的問題,這是嚴重製約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因素。例如,一些健康教育的文章,常常涵蓋了呼吸道健康、消化道傳染病健康、吸煙問題、免疫預防、艾滋病等與醫學有關宣傳的健康教育,人們在觀看過程中缺失正確的認識,以為心理健康的宣傳只要做到位,真正做到與否不重要。在這一層面上,我國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心理健康教育專家以及學者應該承擔起相應的治療義務與教育責任。社會以及人們常常對大學機構、醫療防護中心、科研究中心等機構部門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家以及學者報以厚望,希望他們能研究出一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心理教育方法,發表一些中國小健康教育發展的創新著作。但是,就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疾病預防機構以及教育部門的研究作品與中國小生的實際需求以及發展現狀不相符合,使得可實際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相對較少[2]。

1.3心理健康提倡建議較多,強制實施少

即使我國的疾病預防機構與教育部門已經聯手針對現階段青少年的實際特點,提出了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效地強化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進一步強化我國青少年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3]。但是,這些已經頒佈的明文制度並沒有引起社會關愛中國小生協會的高度重視,其主要原因在於社會教育以及醫療部門對於下發文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常常不當做是一項必須發展的任務,可以不用做出任何的檢查以及監督。因此,社會將更多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如何強化中國小生成績以及發展方面,使得心理健康落實力度不夠,教育機構與疾病預防中心的配合也相對減弱。

2、優化中國小心理健康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強化中國小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宣傳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逐漸深入社會與學校的思想教育中,得到社會及家長的廣泛關注,但是就宏觀的角度來説,不論是疾病控制中心、中國小、家長或者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認識不夠到位,對心理教育認識上的缺失仍然是現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重大阻礙。社會上對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在於對心理健康的實施完全只限於一種形式化,對疾病預防控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仍然不到位。因此,應有效強化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以及實施力度,教育部門聯合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強健康教育宣傳、開設健康教育課堂,講解突發衞生事件及衞生應急處理,進行應急演練、疏導學生恐慌心理等,促進家庭、社會、學校對心理健康開展重要性的認識,進而從自身出發進一步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

2.2強化對中國小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國小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疾病預防系統中起步相對較晚,一些地方的發展較不完善。但是時代的發展推動社會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加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步伐。面對這種狀況,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都應該進一步得到有效落實[4]。從一個層面而言,在理論上應該與實踐進行有效的整合。現階段,有關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以及文章多為理論化,學術性較強。因此,在強化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入手,也就是從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中得出一些具有科學性、合理的、有價值的理論;從另一個層面而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中進行有效總結,從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對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研究,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活動,鼓勵中國小生能夠積極的解決一些心理疾病。例如,一些學生患有較為嚴重的抑鬱症,醫療工作人員應該與學生的老師、家長及時的溝通,根據一些心理學的治療理論並加以落實,逐漸帶領學生走出抑鬱症的陰霾。總而言之,現階段的書籍很少是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形式,通常情況下都缺少一定的實踐性,這樣一來就需要廣大心理疾病研究學者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探索以及研究,使得其對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深度剖析以及研究,進而有效的提取出具有實用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論[5]。

2.3積極的開展心理講座課程

針對中國小生的心理疾病,疾病控制中心應與教育部門進行聯合開展一些心理學的基本課程以及相關的心理講座,完善建立心理諮詢機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的活動教育中,並且創設出較為良好的校園氛圍,使得學生能在健康愉快的氛圍下將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能夠及時提出。強化以及不斷調整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實際內容,從而使得學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下充分了解到心理疾病的嚴重性,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有效預防心理疾病的產生。鼓勵學生在疾病的預防控制教育中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從而進一步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問題的排除以及心理疾病的治療進行有效的結合,使得中國小生的心理保健意識逐漸增強,心理健康保健系統進一步得到完善[6]。

3、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中國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採用多元化的治療手段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合理的監管以及適當的調控,結合了心理學以及疾病預防控制,從衞生醫療管理的角度對中國小心理健康的實際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探究。現階段,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與不足,一些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都需要醫療衞生與教育部門進行解決,心理健康宣傳以及心理治療是相當重要的途徑之一。應立足於我國的實際國情建立起具有本土元素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強化我國廣大中國小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心理健康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王丹妮,張勤,張玉媛,等.蚌埠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及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蚌埠醫學院學報,20xx,39(2):231-234.

[2]範婷琳,王子友.椒江區國小生心理健康現況調查[J].浙江預防醫學,20xx(5):512-513,516.

[3]王平,於茂河,柳忠泉,等.青年學生男男性行為者心理健康及其與童年家庭環境關係[J].中國學校衞生,20xx,37(4):523-526.

[4]趙雪,謝華.中國小女教師職業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研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xx(2):37-39.

[5]王成德,莫興邦.心理運動會: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視角[J].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xx,14(2):59-62.

[6]陳軍,丁寧.蚌埠市874名七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xx,24(4下旬刊):1835-1836.

心理健康論文2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未來人才素質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一件事情的成功與否,成功速度的快慢,與自信心的有無或強弱有着密切關係。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能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培養樹立他們相應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一、打造出色的班主任培訓平台

在培訓中來提升班主任的理論水平。自信心是一個涉及心理學方面的問題,班主任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支持,需要進行專門培訓,以促進行為能力的跟進。比如:

1.集中培訓

針對心理學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由學校負責定期組織集中性的專題輔導。通過集中訓練,解決班主任在理論方面存在的困惑問題,引導班主任以正確的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自信。

2.自主培訓

開出自信心方面的具體書目,班主任自己安排時間進行學習、消化。同時,可以讓課題組的老師共同收集有關自信心培養方面的資料、課件,放在學校的網站上,供班主任瀏覽,使用。

3.提供自我反思與相互交流的平台

給班主任搭建了新老班主任反思、交流、對話、分享的平台,剖析教育案例,進行理性思考,構建科學的育人理念。

二、搭建學校與家長交流的橋樑

家長也對學校、對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心,而這種信心的缺失,是導致學生信心不足的原因之一。家庭教育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學校、班主任與家長合力教育孩子就變得十分必要。我覺得有以下幾方面值得我們嘗試:

1.大力宣傳,讓家長對學校充滿自信

學校重視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讓家長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充滿信心。每到家長會,學校都會給每位同學寫一封致家長的一封信,讓學生帶回家,讓父母翻閲,讓家長與我們的老師“親密接觸”,讓孩子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和我校的教師以及教學狀況有一個具體的認識。

2.對家長進行自信教育的有關培訓

重點指導家長“賞識孩子”。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給予正確引導,再多多正面鼓勵,能讓孩子得到一種自我尊敬,即自尊感和成功感。賞識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賞識孩子所取得的點滴進步,甚至要學會賞識孩子的失敗,讓孩子感到家長永遠是他的後盾。

3.實施感恩教育,從內容到形式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

主要通過學生給父母寫信,父母給學生寫回信,舉辦感激父母的徵文比賽,佈置感恩教育作業等形式,教育學生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幫助家長樹立自信的過程中,家長與學校有了更多的溝通,不斷完善自身的心理品質,轉換自身的教育觀念;同時在困境面前,積極嘗試,奮力進取的學生更多了。在初見成效的基礎上,學校不斷打開思路,引導、開展好家庭教育工作,從而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

三、培養學生積極的自我意識

在學校,班主任工作的成敗對學生影響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學生接觸時間最多,接觸空間最廣的老師就是班主任。以下是我針對學生自信心培養的途徑及經驗進行分享:

1.在評價中培養

教師對學生經常作肯定性的評價,可以激發並強化學生的自信心。但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評價要及時,易於激起學生成功的體驗,從而留下深刻的印象。②評價要恰如其分,防止遺漏,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更不要遺漏。③評價要因人而異。

2.在自我暗示中培養

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暗示有一種神奇的威力,它能控制並指導人的行為,使之按預想的目標活動,最終達到目的。例如,當一個人心情沮喪時,反覆在心裏默唸:“我精神抖擻,心情愉快。”很快就能幫助人從不良情緒中擺脱出來。所以,經常讓學生在心裏鄭重其事地默唸一些暗示語,比如“我一定能學好英語”,考前默唸“這次考試一定能考好”等,不僅對學生能力的提高,而且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3.在情感激勵教育培養

我經常會遇到各方面較差的學生,他們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感。以平等、寬容、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關心尊重他們,並給予更多的激勵和關懷。善於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注意培養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係。

4.在競爭中培養

競爭能力是一種具有遠大抱負、一種不斷追求、不斷攀登的精神。當代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但又往往缺乏耐力和信心,表現為開始做某件事情時,信心十足,鬥志昂揚,但一遇到困難、失敗,又失去勇氣和信心。為此,我經常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構築一種你追我趕、相互競爭、既團結又友愛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競爭精神,才能激發個人的潛力,在學習中敢於冒尖、敢為人先、努力向上,永不自滿,從而促進個人進步,增強自身實力,培養自信。

四、增強學生自主參與意識

班級管理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環節,班級管理要成功,必須把班級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人。我覺得班主任應根據本班級自身特點,充分發揮班委會和團支部的核心力量,加強對班幹部和團幹部的培訓,指導他們大膽工作、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班級日常事務全部交給學生來做,就會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在做中鍛鍊,在鍛鍊中逐步培養自信。

1.建立一系列學生自我管理單位,形成它們相互監督、相互促進的團結機制,並拓展它們的功能

比如,班委會在學生自我教育、自律發展、自主管理等方面發揮突現作用。團支部對班級情況進行監督、評價、反饋、溝通,確實形成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有效體系,對班級整體工作的開展有較好的幫助。

2.開創學生自我管理的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樹立了學生的自信

(1)學習自主管理。學生自主成立班級學科興趣小組,努力實現自主學習的目標。每個學科由一名責任心較強的同學負責,利用課餘時間定期商討學習上的問題,可以是一種題型的多種解法,可以是單元知識的整體梳理,也可以是學習方法的取長補短。在這個基礎上,學科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並將興趣小組的成果由同學自己以總結述評的方式在課上推薦給全班同學,因為學生自己分析的問題往往更切合本班學情的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整個班級的進步。

(2)行規自主管理。人人蔘與制定班規。利用班會課學生們根據自己本班情況定出班規,各有各的特色。學生參與制度制定,並且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他們產生了責任心和使命感,並且提高了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自主展開主題班會活動

學生自主策劃主題班會。班會注重引導學生的主體參與,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關注學生的苦惱,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體現學生道德成長的需求。《成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天生我材必有用》……都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由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投入情景,進行了針對性的教育。在一次次專題活動中,學生們學會了尊重與信任、理解與溝通、互助與競爭,班會課成為學生的自我展示、自我鍛鍊、自我提升的舞台。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付擔子,不能僅僅把工作停留在瞭解問題,而是要着手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實際的意義。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身心健康發展、茁壯成長。

心理健康論文3

一、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健康的“雙向”影響關係

(一)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人無完人,每一個學生都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學生心理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是可以轉化的,如果學生心理消極的一面得不到及時發現和重視,任其發展,消極的一面就會佔主導地位,從而發展成為“心理病人”。體育教學不注意到這一點的話,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毫無作用。(二)心理健康對學校體育的影響。健康心理是保持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熱情的精神支柱。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就高,就能正確對待運動中結果,增強掌握技術,提高水平,增強身體健康的自信心。相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就不高,就不能正確對待運動結果,就沒有信心掌握體育技術,就會缺乏提高身體素質的自信心。

二、農村學校如何加強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係的研究

(一)人員配備。要加強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係的研究,學校首先要配備合格的體育教師。就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的形勢看,一所中國小校按規定配備合格的專職體育教師已經不是問題。(二)體育教師要認真做好學生心理信息的收集工作。學校對學生個體的教育是階段性的,而對教育對象整體的教育來説則是長遠的。我們對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係進行研究時,要將個體信息與整體信息、階段信息與長遠信息進行對照分析、總結,做好教學研究的經驗積累和工作改進工作,避免走彎路。(三)周密地計劃,認真地落實。1.體育教師對每階段的教育目標、任務要明確。在全面研究分析學生信息的前提下確定,行之有效的教學、研究計劃使教學研究工作有的放矢。有步驟地實現短期和遠期教育目標。體育課堂是學校開展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關係研究的主要載體,體育教師統籌研究制訂好體育課時計劃並認真實施是關鍵。學生心理整體得到發展是學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所以,體育教師力爭把課時計劃與學生心理整體性發展有機統一起來,讓學生心理受到全面持續的良好影響,在老師的教導、活動下主動、健康地發展。2.落實課時計劃時,體育教師要注意活動的針對性。學生是存在個體差異性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分好相應的練習小組,分別配置合理的練習內容、易難度、練習方法等,而且機智地給予活動指導,調動學生活動情緒,增強練習的效果。對於個別特殊學生,應給予及時關注,多給予幫助和鼓勵,使學生的心理向積極的方向轉化,使其積極地融入活動中嘗試成功且具有成就感。總之,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發展。

三、教學方法上的建議

根據本人的教學實踐,堅持把嘗試成功的教學方法貫穿於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效果顯著。(一)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學生羣體而設計相應易難度的練習或比賽,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學習成功,從而感到滿足和增強自信心等。(二)讓每一位學生都獲得成功是每一位體育教師都能夠做到的事情,“鼓勵並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正確的有成敗因果關係的知覺模式,使其樹立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不努力註定要失敗的信念”。但要讓學生在學習成功的同時做到正確對待目前的成功和全面認識、審視自己的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正確認識自己體育與心理健康的價值。體育教師要充分認清學生個體的能力(包括智力、體育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一定努力獲取成功。(三)學生對體育一開始是感興趣的,體育教學讓學生長期在體育活動不斷嚐到成功喜悦的滋味,有助於學生體育興趣和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的提高,從而伴隨體育活動自覺地受到積極影響和教育。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所學校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教育任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闢的責任。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條件有限,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難是客觀事實,但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學特點,只要堅持不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研究,就能做好學校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論文4

論文摘要:隨着高職院校近幾年的迅猛發展,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就顯得格外重要,然而高職學生的心理問題也成為阻礙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明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的新進路,對於提高高職院校專業技能型人才質量,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完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論文關鍵詞:高職學生,心理問題,健康教育

學生心理問題在當今高職教育發展中越來越備受關注,而在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中,學生心理問題的干預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職院校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的前提保證,一旦忽視了學生心理問題干預,不要説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甚至連基本的生命也可能無法挽回。作為“以生為本”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有必要,也必須要找到一條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干預的新進路。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分析現狀

(一)來自學習方面的壓力。

高職學生學習方面的壓力來自多個方面,首先,高職學生都來自各高中的中下等水平,普遍基礎薄弱,對學習的自覺性與能動性把握不夠,大多數學生出現厭學情緒,不思進去,得過且過。其次,進入到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對於如何適應大學學習環境沒有一套適合學生自己的學習方法,導致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再次,高職院校的學制是三年,因此在課程的安排上使得高職學生無法應對,課程安排的過於緊張,使得本來基礎就很薄弱的學生學起來更加吃力,以此就更增加了他們的厭學情緒。

(二)情感問題處理的不當導致心理變異。

大學期間學生的心理正處於成熟與未成熟得過度時期。缺乏生活閲歷的高職學生,對愛與被愛缺乏正確的理解,常常放任感情,因此,在大學校園裏頻繁出現交往不得體、為感情打架、為愛而失去理智的等等。

(三)網絡的隱患。

大家都知道21世紀是網絡的時代,同時也是年輕人的時代。網絡的推廣不僅給我們年輕人提供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同學們不能正確的使用網絡,常常被網絡中那些扭曲的東西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渴望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尋找心理滿足,填補現實中的心理空白。

(四)面臨着就業壓力。

近年來,高校擴招。造成大學生就業人數急劇上升,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就顯得更為困難。大學畢業就意味着失業,因此,就業問題給學生帶來較大的精神和心理雙重壓力。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高職學生心理問題主要存在方式,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問題呢?這將是我們有效解決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內因。

二、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

首先,家庭教育存在不適當的教育方法和教養方式。現在大部分家庭只重視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相當多的家長在子女考入大學後將更多的精力轉移到提供經濟支持上。而對子女的心理成長問題則關注不夠。其次,家庭的人際和諧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調查案例中發現,一些學生的心理問題的產生與父母關係不和,(如父母離異或父母性格怪異,或者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主要親屬關係的不和諧以及父母或其他長輩營造的家庭氛圍、家庭人際關係的和諧程度有直接關係。)另外,家庭的經濟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們面臨着巨大貧富差距的考驗,如果家庭教育引導不夠,一些家庭經濟貧困的大學生就會浮躁、自卑,進而產生偏執、虛偽的心理傾向,甚至引發假、醜、惡等不良行為。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的變化、網吧的大量存在、生活節奏、社會風氣、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等是影響青少年心理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還有當代社會的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鬥的不良風氣,給“象牙塔”中的大學生造的不良影響,經常使他們產生學習無用,上學僅僅想要的是一張文憑等等的錯誤理念。

(三)學校環境的影響。

學校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學生們在校園裏要獨立面對學業上的壓力、生活上的自理,還要面對來自不同地方、性格各異的同學,協調各方面的人際關係,這些壓力使有些學生感到很不適應,往往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尤其是剛剛入校的新生,如果他們對上述問題處理不當,不能及時求助於同學或老師,長此以往,必將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

(四)個體因素的影響。

目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年齡一般處於18~23歲之間,屬於青年初期末和青年中期。由於其生理、心理並未真正完全成熟,容易出現人格不健全,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弱等心理健康問題。嚴重者,還會出現強迫性神經症。

三、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新進路

通過以上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我認為解決當前高職學生心理問題的新進路有以下幾種。

(一)在學校管理中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促進學生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學校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學校管理工作既要體現教學的作用,也要發揮學生管理的根本目的,最終為學生創造和諧、愉悦、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同時也要有心理健康教育計劃。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和輔導工作。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系統講授心理知識,使學生了解自身心理髮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幫助他們縮短心理適應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識。舉辦心理講座,幫助學生集中解決特定時期、特定情景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例如家庭的變故,感情問題,就業問題以及如何面對挫折等等,指導學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社團組織。

(三)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

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預防,要建立學生心理危機預警及干預機制,在學生出問題之前進

行心理援助。這是有效預防學生心理問題和因心理問題出現的突發事件的方法。(當然這需要根據各個學校的情況而制定計劃,如我所在的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我們在各年級各班安排心理委員進行每月的月會,通過月報表排查有心理異常的學生,對學生心裏突發事件起到了有效的干預)

(四)積極開展心理諮詢與危機干預工作。

對入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測,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以及心理健康報告制度,並實行跟蹤;針對學院特點以及高職生的心理特點建立學生心理危機的應對預案,主動對重點人羣開展心理輔導,預防或減少心理危機的發生。加強輔導員心理諮詢培訓,建立心理諮詢中心開展心理輔導諮詢工作。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多方齊心協力高職學生輔導員思想教育指導工作的常規與瑣碎較易導致只注重眼前的事務性工作而忽略本質,有很多時候是無法真正觸及90後學生的內心世界,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也只他能夠留在表面。本文通過採用心理訪談、文獻查閲等方式對當前高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了分析,希望能更多地挖掘和發現90後學生內心深層的想法,不斷探索,尋求更多良策將學生思想教育工作開展的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 王鑫龍.擴招後高職高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J].衞生職業教育, 20xx(7).

2 熊飛. 1044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文教資料, 20xx(36).

3 郅利聰等.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測試分析報告[J].安徽衞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xx(6).

4 譚淑新等.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社會科學論壇, 20xx(2).

5 鄭日昌,鄧麗芳,張忠良,郭召良.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究, 20xx(2).

6 英]朱莉婭.貝里曼等:《發展心理學與你》,陳萍、王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xx年.

心理健康論文5

摘要:幼兒的心理健康是一種無意識的發展狀態,教師要通過教育的引導,在幼兒本性和價值觀之間形成一個綜合,實現充滿個性的發展。信息技術對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擴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在分析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任務和原則的基礎上,探究信息技術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心理健康; 全面發展;

一、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以發展性教育模式為主,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解決幼兒在心理髮展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教育調整促進其全面發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不同於高中和大學階段以理論為主要授課的形式,大多是通過一種環境的薰陶和活動的引導來開展。通過為幼兒提供寬鬆自由的生活環境,讓幼兒在實踐中逐漸養成良好的情感,與人交往的靈活能力以及實踐的靈活性。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二是面向少數心理和行為存在嚴重問題的幼兒開展的補償性心理健康教育。在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更多注重的是教育的引導性。幼兒早期的心理是一種無意識的狀態,是一種具有強烈自我吸引力的心理,會隨着自身的本性、尺度在與周圍環境的融合中形成一種自我的心理品質。幼兒無意識的心理髮展狀態中需要教師的引導,既維護幼兒的自我主觀意識,又引導幼兒不斷地修正不良的本性特徵,朝着更加多元和健康的方向發展。

例如,在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隨着本性學習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語言表述,並不斷地通過重現來鞏固和習得。但是幼兒在無意識的學習中還不能夠識別詞彙的好壞,常常會學習一些髒話,這些髒話會影響幼兒的心理髮展。教師不能直接對幼兒進行人格上的抨擊,以此定義為幼兒素質低,而是通過引導及時地予以糾正。在補償性心理健康教育中,主要是針對一些存在嚴重心理和行為問題的幼兒,這在特殊教育學校更加明顯,需要藉助專業的心理疏導工具來開展,如沙盤、心理髮泄室等,讓不能借助正常溝通抒發情感的幼兒,藉助此渠道來緩解心理壓力。這種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培養幼兒自身的一種心理平衡,避免一些攻擊性行為的出現。

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則

(一)與人交往和社會適應的原則

當今時代發展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幼兒跟社會交往的越來越密切,這就對幼兒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兒最初的活動範圍侷限在家庭中,主要與家人進行溝通,在這樣的環境中幼兒更多地處於被照顧的狀態,其不良語言和行為都會被寬容。隨着幼兒年齡的增加,開始出現與同伴的交往,這是一種相對平等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幼兒的去自我中心逐漸發展,學會分享、傾聽、交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對幼兒由本性出發產生的不良行為進行引導,如在遇到不同意見時的打架和攻擊性行為,是幼兒階段的一個特徵,教師需要對此引導,使這種行為逐漸消退,形成正確的交流方式。

(二)從幼兒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特點出發

幼兒是充滿童真的,幼兒的學習都是基於自己的興趣,對於自己感興趣的遊戲和活動,幼兒的注意力能夠集中兩個小時,而對於不感興趣的內容,即使有教師管理,幼兒也不會因為威嚴而集中注意力進行學習。這就是説,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必須關注幼兒的興趣和身心發展特點,在各種活動中之間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不能過多地進行干涉,而是要引導幼兒表達自己個性化的想法,並且欣賞幼兒的創新能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並通過語言進行心理引導。例如,一個幼兒的作品:一個年齡大點的孩子在打一個嬰兒。教師讓幼兒講述自己作品中的故事,原來是家裏的妹妹搶奪了父母對自己的寵愛,針對此教師在語言活動、區域活動等中逐漸滲透正確的教育,並和家長進行溝通。

四、信息技術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運用的有效策略

(一)藉助多樣化的網絡資源,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兒教育中不是專門的教育,而是一種滲透性課程,在不同的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網絡上豐富的案例,帶領幼兒走進熟悉的情境中,在情境的參與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與人交往的心理主題教育中,教師通過“娃娃家”活動,引導幼兒在參與中學會如何接待客人,如何禮貌地長輩進行溝通等等,幼兒在準備食物,在自己創設的遊戲情景中,自然地學會交往交流能力。另外,幼兒的教育需要構建家園一體模式,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教師可以在微信中向家長推薦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書籍,推薦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講座和一些有關心理教育的電影,引導家長進行觀看,提高家長的素養。

(二)構建網絡交流平台,提高學生的興趣

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是中國教育忽視的問題,大多數的家長對幼兒的心理髮展並不關注,孩子的心理素質處於怎樣的水平,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修正。這就需要構建心理測評系統,引導對自己和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測量,瞭解幼兒的心理髮展情況以及自己在心理上存在的弱勢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中有意識地調整,逐漸修正自己的心理,並通過有針對性的行為指導和修正對幼兒進行教育。同時,要完善心理網頁的製作和維護。網絡信息無時無刻地都在影響着學生,尤其是隨着智能手機的發展,基本上家長每天都在關心着信息的更新,心理網頁也需要根據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視頻、動畫和一些參與性較強的互動活動,激發學生經常對網頁的關注,增加網頁的影響力。幼兒可以通過觀看視頻,回答問題來進行學習,這樣幼兒園也可以對教育提供監控,促進有效發展。

綜上所述,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現為發展性心理輔導,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家庭教育相聯繫,引導家長和幼兒進行藉助網絡資源進行親子互動,提高幼兒的認識,營造健康的家庭環境。在幼兒園中要引導幼兒的參與,在參與中發展幼兒水平。

參考文獻

[1]鐘好靜.淺談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學週刊.20xx(8):237.

[2]徐慶娜.幼兒園應注重幼兒安全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xx(25):256-257.

【探究信息技術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論文6

當代中國小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關學生因品行障礙或人格障礙做出違法事情的時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為何有那麼多的學生,會無所顧忌地去違法犯罪,為患社會,我想這除了少數客觀的原因以外,更多的還在於對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不夠重視,導致他們的心理不夠健康。下面我來談談開展適合中國小生身心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體會。

(一)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是實施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1、校園主環境建設。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

2、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境。

3、學校校風、班風、教風、學風“四風”建設。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能得到良好的發展。良好的校風校貌也能為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4、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聯合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二)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關鍵是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兩位專業教師的事,它還需要全體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較大影響。我認為為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師還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教師要尊重學生。“該生是否尊重師長”是班主任評定一個學生品行的首要條件,而作為班主任是否問過自己“我尊重學生了嗎?”尊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勞動,尊重學生的成績,尊重學生的隱私……

2、教師不可有私心。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績好的學生都受老師的青睞,但是我們教師不能因為某某學生成績好而偏心偏愛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決定。

3、教師要講誠信。“誠信”這詞不只是適用於商品社會,也是教師要做到的。有些教師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會無意地把情況誇大或縮小;應承了學生某些事情,過後又不認帳;有時在學生面前和同事無所顧忌地亂扯……這些微小的事兒都會讓學生覺得,教師都可撒謊,我們怎麼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於各學科教學中,是開展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時刻記得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要和藹可親,以誘發其良好情緒;善於觀察學生情緒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的干擾;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創造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使學生樂於學習;發現並表揚學生的優點,尤其是"弱視羣體",更應及時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抓住教育契機給予不同方式的讚許,鼓勵他們進取。

2、利用學科知識加強情感教育,培養健康情緒,使學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四)建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開展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證。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保持心理相容。一個學生能與周圍人保持一種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產生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

隨着社會的重視,目前學校教育已慢慢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這不僅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師結合本學科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方法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兩者有機結合,確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為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準備。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心理健康論文7

經專家驗證,當前很多成年人的心理問題大多形成於中國小時期。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關係到當下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而且對於大學甚至之後的心理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很多中國小生中普遍存在厭學、焦慮、自私等現象,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心理健康狀況是可變的、可逆的和發展的,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

1當前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學校未能重視心理活動課:中國小校未能夠重視心理活動課的重要性,在課程的安排上存在很多問題。首先,課程設置不合理。當前很多中國小校的課程量比較少,課程時間比較短,教學方式單一,而且還經常存在心理活動課被其他課程隨意取代的現象。其次,教學資源配置不足。教學資源配置不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硬件設施不健全,很多學校教學設施不健全,心理諮詢室及相關心理諮詢輔導用具不健全;二是缺乏具備專業知識及豐富實踐經驗的心理學老師。很多中國小校的心理學老師都是兼職老師,甚至是一些思想道德修養老師,並不是心理學專業的職業老師。

1.2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當前我國很多中國小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都存在片面化教育現象,重視中國小生心理諮詢問題、忽視中國小生心理輔導問題,重視對中國小生進行矯正性心理諮詢、忽視對中國小生進行發展性心理輔導。同時在進行心理諮詢與心理輔導時,很多教師存在僅就問題談論問題的現象,而未能夠進一步探索對該學生心理產生影響的家庭環境及學校環境。

1.3存在學科化傾向:中國小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維護學生心理健康、幫助其培養健全人格。然而,當前很多中國小校未能明確開設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僅僅將它當做一門學科來進行,並未能深入學生生活運用心理活動課來解決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而只是進行一味地進行理論知識灌輸,甚至還不科學地佈置課程任務、組織考試。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夠實現開設心理活動課幫助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目的,甚至還給學生增加了課業負擔。

2當前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2.1強化課堂教學的滲透性:理論講解通俗化。做好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紮實的心理學理論基礎。但對於中國小生而言,出於現實需要及能力考量,並不需要他們以直接理論的方式理解與掌握這些複雜而專業的心理學理論。教師在進行相關理論知識講解的過程中,必須對其進行生動化及通俗化的處理,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理論知識實踐化。教師必須要具備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能力。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矯正中國小生的心理,維護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幫助中國小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師不僅僅是為了教學而教學,要善於運用相關心理學知識,能夠針對不同的學生,制定出符合特定學生的心理干預措施以及心理輔導方案,解決好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能夠真正發揮心理學教育的現實作用,而不僅僅把它當成一門學科對待。重體驗、重感悟、重反饋。教師必須要能夠真正發揮心理活動課的功能。因此,在進行心理活動課的教學時,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增進對學生的瞭解,明確教學目標。教師可在進行一堂課程之前,首先通過問卷調查、面對面訪談、電話家訪等形式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瞭解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最後根據交流結果來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內容;第二,注重體驗。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講授相關理論知識之外,還應該注重活動情境的運用。教師可以通過設置一些活動情境,讓學生通過參與來親身體驗到一些正能量,例如,團結的力量、集體的温暖以及互幫互助的優良品質等。通過活動情境的體驗,有助於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三,注重反饋。在心理活動課中,教師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盡情釋放情感與體驗情感,以達到矯正學生心理之目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問題並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道理,並能夠運用於課堂之外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教師要倡導學生在課下養成將感悟記錄下來的習慣,並鼓勵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家長之間相互交流與思考。

2.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視教師培訓:教師是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力軍。要做好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要培養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教師隊伍。當前,可以通過以下四種培訓方式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

第一,專業技能培訓。中國小校可以與其他的高校聯合起來,邀請在心理學領域一些知名的專家或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心理學老師來校進行專門的指導與培訓,以提高本校心理學教師的專業技能。

第二,研討式培訓。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各種有關心理學方面的學術交流會,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專業技能。

第三,評促教式培訓。所謂評促教式培訓,是以一些公開課、交流課的方式讓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由專家聽課並在課程結束之後提出相關建議,以達到彌補其不足之目的。

第四,講座式培訓。講座式培訓,就是由中國小校邀請相關專家針對當前心理學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熱點問題、重難點問題或者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講座,學校相關教師以聽講座的方式進行學習。

3結語

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係到中國小生當下乃至以後能否健康成長。培養健全人格、維護心理健康是學校進行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教師必須要明確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任務,做好中國小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張衝,孟萬金.國內外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敍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8,(03).

[2]楊曉霞,尹麗娜.關於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3]廖金明.我國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長江師範學院學報.2008,(06).

[4]王新梅.國外、港台地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國大陸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04).

心理健康論文8

1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根據我校學生的現狀,經過一定範圍的個案跟蹤,發現中職學生由於年齡較小,很多學生又是寄宿制,離開了家庭後會面臨一些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

1.1心理適應的問題

在學校每年的新生調研中,都會發現很多學生在人際交往和集體融入方面都會存在一定的困擾。由於這些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平時父母長輩非常疼愛,獨立生活的能力相對較弱,進入寄宿制的生活很難適應,除了生活離開了家長的照顧存在一些困難,更普遍的是不知如何處理和同學之間的衝突。中職的學習相對國中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離開老師的看管,很多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混一天算一天,上課狀態不好,學習的主動性很差。學生在適應新環境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各類心理適應上的障礙。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往往不知所措、面對學習上的壓力也沒有合適的應對方式,沒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

1.2人際交往困難

中職學生中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數量較多,我校有些班級離異家庭的比例甚至高達50%,很多孩子從小就在父母爭吵聲中長大,他們能看到的解決衝突的方式就是爭吵。有些孩子被父母留在祖輩這裏撫養,祖輩過於保護的養育方式也導致很多學生獨立溝通能力很差。進入學校後,離開家人的庇護,很多學生人際交往上的不足就表現出來了,如有些學生不善傾聽、有些學生過於關注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出現了人際關係緊張的狀況。很多學生主觀上想和別人關係融洽,但又苦於不知如何做,甚至有些學生會出現失眠、抑鬱等現象。我校曾有一名女生由於無法融入班集體,不知怎樣和班級同學交往,甚至向學校提出了退學的請求,可見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也嚴重困擾着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絕大多數學生都存在遇事衝動、不夠冷靜的問題,缺乏溝通的意識。也有一部分學生存在不能和其他同學融洽相處的問題。

1.3情緒控制能力較差

中職教師在和學生們的接觸過程中發現由於學生年齡較小,普遍存在處理事情無法冷靜考慮,情緒控制的能力較差。在中職校中,學生由於一點小摩擦爭吵打架的事情常有發生,我校曾發生過一起由於兩位男生在樓梯上走路的時候相互碰擦了一下肩膀,最後發展到各自找來校外的人員引起了一場羣架。平時上課過程中,學生也會由於不滿意教師的一句批評當眾和任課教師發生爭吵,甚至少數學生還會和老師動手,完全不考慮後果。中職學生由於他們的年齡處在14~18歲的青春期階段。青春期也是人心理變化最大的時期。由於心理髮展尚不成熟,情緒不夠穩定面對各種生理變化、社會適應、人際交往的問題時,心理衝突和矛盾會不斷的出現,造成各種心理困擾。

2積極心理學對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2.1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應增加學生參與體驗式活動的機會

積極心理學注重學生積極主動的關注自我的心理髮展狀況。傳統的灌輸式、給予式教育模式很難讓學生真正接受教師的經驗。學校逐步調整了心理健康課的模式,讓每個學生參與團體輔導活動,在課堂中減少了教師的講授,沒有傳統課堂的嚴肅和拘謹,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學生在遊戲中自我覺察、相互肯定,很好的激勵和調動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多學生在分享階段表達通過活動發覺自己所具備的優勢也意識到自己身上還有待改善的地方。比起教師的指點和提醒,體驗式教育讓學生更深刻的意識到自身的長處和不足。體驗式活動多采用過程性評價或多角度評價模式,讓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在過程性評級中不斷體驗成功,感受到自己的優勢,逐漸樹立自信。

2.2中職心理健康教育應注重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

學校心理諮詢室很多時候忙於處理班主任老師帶來的各種個案,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為目的,而削減了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具備的更廣泛的功能。積極心理學強調培養學生優秀的品質和人格特徵。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將解決學生的問題和積極品質的培養相結合,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在面對心理困境時能夠自助,比起單純的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有意義。中職學生的學習內容相對高中來説壓力較小,由於專業學習的需要,學生會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參與更多的實踐活動。各類人羣的接觸和社會活動的參與,能有更多的機會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很好的抓住這些契機,引導學生在參與中總結感受,逐步培養積極地心理品質。

心理健康論文9

在二十世紀末期積極心理學在西方優先興起。積極心理學倡導積極品質,充分挖掘人類自身潛在建設性力量,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個人積極影響和潛在力量,使每個個體走向幸福。積極心理學在當下大學生教育中,發揮積極影響,特別是當下大學生均是家裏獨生子女,大學生就業壓力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響大學生自身長遠發展,導致其在步入社會後,無法發揮自身積極影響。利用積極心理學,利於對大學生進行引導,疏導大學生身心發展壓力,提高心理素質,利用心理調節,在社會中發揮自我力量。

一、內容闡述

人們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礎上,給出相應奮鬥與發展目標,監督自己在發展期間行為,自我教育,結合自我教育實踐結果,評判自身,完善自身缺點。自我教育實踐評判這一過程,就是自我教育體現。依據自我教育這一理論內涵,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這樣理解:大學生在調節自身身心發展和維護心理方面,需具備基礎心理能力。詳細來説,心理能力體現為,自我實踐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評價和實踐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間,大學生自我教育開展,自我認識能力發揮較大作用,自我認識能力決定大學生自身,對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關係着學生和周圍環境關係認知度,也決定大學生對自身認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學生關係體現在,大學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設目標,安排自我時間,安排計劃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學生在心理教育期間,自我教育實現關鍵因素。自我評價能力,是大學生在自我發展中自身成績評價能力,對自我發展中積極和消極因素客觀評判,辯證看自身。這四種心理能力相互聯繫,互相輔助,促進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發展。

二、啟示與理論依據闡述

(一)積極情緒理論體驗

大學生在自我認識與評價能力中,情緒積極理論體驗作為其理論依據,發揮積極影響。依據積極情緒理論,大學生可以良好對周圍環境,生活中事物,給出積極心理體驗和情緒感受,積極情緒理論在證明積極情緒理論發揮最大作用。詳細來説,其發揮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和自身能力,靈活把自身能力與社會資源結合,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創造能力,形成創新思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自身價值。

其二,隨着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深入,大學生注意力不斷擴散,思維不斷激發,大學生思維更為活躍和靈活。提高大學生自我評價與認識能力,大學生可以結合自身身心發展特點、情緒體驗全面認知,對自身發展評價[2]。

(二)積極人格理論體驗

積極人格理論體驗,是指大學生在生活中,不斷積極追求幸福,並在追求過程中,積極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覺,同時,也激發大學生潛力和能力。積極心理學研究人員,對心理學特質研究時,構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統——VIA系統,這一系統對人格優勢和價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類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積極人格力量對大學生來説,其對大學生時間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發揮積極影響,培養大學生這兩種能力,大學生對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強,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學生結合自身能力,為未來發展構建,使大學生具備理想狀態,朝向理想方向發展。與此同時,在積極人格理論中,就六大美德來説,卓越、智慧、節制、勇氣的力量,利於在大學生面對困難時,理智冷靜處理,激勵大學生自身朝向自己設定目標發展。六大美德中正義和仁慈,利於大學生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實現自我調節目標[3]。

三、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舉措闡述

(一)外部環境系統建設,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外部壞境

當下大學生自我教育水平較低,這是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主要因素。基於積極心理學視角下,要想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需為大學生建立一個積極外部環境系統,利於在自我教育中,滿足大學生自身需求,為其營造良好學習條件。詳細來説,大學生積極外部環境建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其一,穩定和長期外部環境。如,學校環境,社會環境和家庭環境。其二,多樣和短期環境。如,文化氛圍、教育氛圍、學風等。這兩種不同環境相互獨立,相互協調運作,是大學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礎,是培養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徑。

(二)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

在對大學生進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期間,培養手段和方法對大學生工作效果與質量影響較大。教育人員需倡導積極和科學教育取向標準,即把健康心理學理論

在大學生心理教育期間貫穿,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對心理變化和發展全面認知,樹立積極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義。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為大學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間,為大學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學生沒有方向,出現盲目認知問題,自我教育效率低下問題的發生[4]。

(三)利用科學方法開展自我教育能力培養

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期間,教育人員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開展教學。利用教育課程,團體心理活動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員利用教育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總的來説,在當下社會眾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課程,但是其教學效果不佳,影響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培養。面對這一形勢,高校教師需把心理學教育課程與積極心理學理念和價值取向結合,把積極心理學、基本課程、大學生實際生活結合,在課程教學期間,積極和學生交流,共同探索社會美好事物,感受積極事物。利於大學生樹立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增強自我幸福感與能效感[5]。

其二,利用團體心理活動課,把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健康知識,在團體活動中展現。為學生營造輕鬆和愉悦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增加對現實中和自我認知度,分析現實中自我與理想中自己差距,辯證看待自身。在團體活動中,大學生與不同個體可以及時交流和溝通,通過相互學習、體驗和觀察,來認識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優化與其它個體之間關係,激發大學生潛能,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協助能力[6]。

四、結論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自我心理教育帶來積極積極影響。利於大學生在調節自身身心發展和維護心理方面,發揮積極心理學作用,幫助大學生正確看待自身,對心理變化和發展全面熱認知,樹立積極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義。為了提高大學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養其具備良好心理素質,正確看待就業和生活壓力,在培養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時,需做好以下幾點工作:建設外部環境系統,為大學生營造積極外部壞境,貫徹科學教育取向標準,提高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學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

參考文獻:

[1]周飛燕.基於積極心理學視域分析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J].亞太教育,20xx,01:269.

[2]李思晴.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養的啟示[J].求知導刊,20xx,07:64-65.

[3]耿德英,彭楓娟.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啟示[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04:139-141.

[4]孟勇.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衝突及其矯正[J].中國臨牀康復,20xx,16:152-153.

[5]王小莉.淺論高校大學生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J].甘肅農業,20xx,11:350.

[6]劉生思,汪傑敏,何嘯軒,張薇.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xx,12:241-242+252.

心理健康論文10

摘 要:良好的個性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更是一個人心裏健康的重要標誌。目前,我國獨生子女的個性品質出現了令人擔憂的情況。有的幼兒自尊水平低下,自信心極差;有的幼兒膽子小,怕做事,缺乏獨立性意識;還有的幼兒破壞性行為和攻擊性行為極強,使幼兒教育面臨“棘手”的問題……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

為了培養幼兒從小就有一個健康向上、自信、積極、活潑開朗的好性格,我們很重視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一、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中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由於幼兒初次離開家庭走進一個陌生的環境,有的孩子會因為想媽媽而哭,有的孩子會因為不熟悉環境而害怕,還有的孩子會因為性格上的問題出現意想不到的情況。老師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在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生活環境和提供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

例如:

(1)我們經常在活動區裏投放一些幼兒喜歡玩兒的玩具,幼兒之間通過玩兒玩具,學習交往、學習合作,不斷提高交往能力和分享合作的愉快。

(2)通過引導幼兒在自然角里培育植物,孩子們會在每天為植物澆水的過程中,增強責任感和求知慾。

(3)通過鼓勵幼兒飼養小動物,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和熱愛小動物的情感。

(4)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把課堂搬到户外,讓孩子們在看“迎春花吹喇叭”、看“柳姑娘的長辮子”;在炎熱的夏季,孩子們在捉螞蟻,找蚯蚓,捕蝴蝶,觀看雨後彩虹的快樂中,爭論着“螞蟻到底是六條腿還是八條腿”;涼爽的秋季,我們帶着孩子們在撿落葉的快樂中學會了分類、學會了蒐集、學會了製作標本;在寒冷的冬季,孩子們在寒冷的風雪中感受堆雪人、打雪仗的快樂,體驗着什麼是克服困難?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堅強的意志……滿足了孩子們的好奇心,擴大了孩子們的眼界,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性格,健康了孩子們的心理。在良好的生活環境裏,幼兒克服困難的勇氣被不斷地激勵起來。在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中,認知、情感、能力、個性等越來越提高了。孩子們在玩兒中學,在學中樂,在樂中愉悦了情緒,在愉悦中健康了自己的心理。

二、在遊戲中促使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

健康的遊戲和有興趣的勞動,滿足了幼兒渴望實踐的要求。有助於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能促進幼兒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

在幼兒的實踐活動中,教師若能積極地參與他們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給予幼兒大力的支持、合作和引導,將有助於幼兒形成堅韌的性格和有“主見”的個性。有一次,許多孩子想玩兒“警察抓壞蛋”的遊戲。但是,由於誰都不想當“壞蛋”,孩子們的遊戲有點兒進行不下去了。這時候,老師及時地參與到孩子們的遊戲中,並在遊戲中扮演“壞蛋”,不僅促成了幼兒玩兒“警察抓壞蛋”遊戲順利進行,而且還引導孩子們在抓“壞蛋”的過程中,通過躲藏、追逐、周旋、抓捕、狙擊等過程,培養了孩子們的機智,鍛鍊了孩子們的膽量,提高了孩子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當孩子們齊心協力把“壞蛋”抓到手的時候,他們對什麼是愛?什麼是恨?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等有了基本的認識和區分;他們對團結合作,齊心協力,不怕困難,奪取勝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遊戲中誰都不想當“壞蛋”和敢於同“壞蛋”周旋、勇敢抓捕“壞蛋”的行為,就是孩子們良好個性逐漸形成的最好證明。

三、用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的培養

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是向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源泉。在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很注重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當時發生在幼兒身上的事情,來創編幼兒能理解的、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兒歌以及兒童歌曲等。用發生在幼兒身邊的事情,去教育幼兒本人。

例如:在故事《小手回來了》講完之後,在孩子們中間引起強烈的反響。許多孩子都對不愛勞動的嘟嘟進行批評,都讚揚波波是一個聰明、勤勞、愛勞動的好孩子。他們表示要學習波波,不讓爸爸媽媽操心,學做自己能做的事,做一個有獨立性的好孩子。

四、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幼兒良好個性的培養中

在對幼兒進行良好個性培養的過程中,教師把愛、尊重和嚴格要求融入到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工作中,是幼兒的個性得以鞏固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幼兒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是有獨立意識的個體,有渴望參與成人活動的願望。我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要尊重幼兒?尊重幼兒什麼?怎樣做才能尊重幼兒?其實,就是把我們自己也當做孩子的一員。在孩子們發生“矛盾”的時候,認真傾聽孩子們的爭論,然後再引導幼兒在爭論中明辨是非,學會友好交往和團結友愛,不斷培養孩子們優秀的性格。

五、家園攜手 共育幼兒

家園共育幼兒,是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最佳途徑。由於幼兒每天往返於家庭和幼兒園兩個生活場所中,因此,如果孩子們在幼兒園裏受到的教育在家庭中得不到鞏固,幼兒良好的個性培養就得不到銜接,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效果,幼兒就會出現“兩面性”的傾向。這不利於幼兒良好個性的形成。為此,我們做了以下幾點工作:

(1)向家長宣傳“理性”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幫助家長克服溺愛孩子的心理,尤其是祖孫三代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更應該保持家庭成員教育孩子的一致性的態度。

(2)幫助家長走出教育孩子的“誤區”。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合理的培養,不強迫孩子去做不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事情,重視對孩子進行能力培養,引導孩子參加社會活動。

(3)真誠的向家長提供有關家教方面的書刊,指導家長在孩子面前如何以身作則,如何擺正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 增強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和檢查孩子言行方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我國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的文獻計量學分析姚本先; 張靈當代學前教育20xx-04-15

2、農村家長的幼兒心理健康觀研究於小盼西南大學20xx-04-10

心理健康論文11

【摘要】:心理健康對國小生來説非常重要,當代中國小生是跨世紀的一代,他們正處身心迅速發展、個性特徵易於塑造的關鍵時期。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國小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四方面,只要我們從影響國小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維護國小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國小生 心理健康 原因 對策

由於國小生正處在身心迅速發展、個性特徵易於塑造的關鍵時期,所以,在國小階段開展就着手培養孩子們成為社會所需的心理健全的高素質人才,就成為最高效、最科學的途徑。

一、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問題表現

生活在21世紀初國小生,物質生活、學習條件都較為優越,但是,基於快速的生活節奏所導致的影響,現在的國小生經常出現緊張、為一些小事過分擔心、同學間關係冷漠、有困難時沒傾訴對象、對考試過分緊張等心理問題,由此可見,當代國小生心理存在嚴重問題。

1、“厭學”心理。由於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有許多家長把未來希望寄託在了孩子們的身上,社會、家庭、學校受其影響,對學生的期望值過高,卻忽略了孩子們自身能力承受程度。極少數學生由此表現為:反應遲緩、成績低位徘徊、厭倦考試、對學習缺乏信心。

2、“自卑”心理。有些國小生受到家庭和自身條件的限制,始終認為自己“後進”,自卑感特別重,其表現主要是對外界敏感,膽小怕事,不思進取,尤其喜歡獨處,不合羣、性情孤僻。

3、“柔弱”心理。當今家庭獨生子女多,他們從小嬌生慣養,生活在父母的蔭庇之下,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自理能力很差,自私心理很重,恆心不強,缺乏“一做到底”毅力,做事經常半途而廢,拈輕怕重。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如今國小生較為普遍的表現,當遇批評、委屈、挫折時,思維狹窄,不能客觀對待,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與同學交往時常表現出 “逆反”“小氣”的心理。還有的學生不服管教,自行其是,上課時候不遵守紀律、隨便講話、做小動作,嚴重影響了正常的課堂秩序。

(二)原因分析

國小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產生雖然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學校,具有不可推脱的責任。

1.教育主體模糊不清。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在關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有相當數量教師有“好生無需教,差生無法教” 的錯誤觀點,簡單的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粗化為有人格缺陷的個別孩子,因而在運作上僵化守舊,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化為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安排一定的報告講座就就是講課。

2、心理健康教育等同於德育。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塑造完美人性和健全的人格,但是基本理念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包括德育目標的實施,同時,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又屬另一門類。但是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時,不少教師將其混為一談,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不明、理論不足的問題。

目標不明。在課堂上,利用德育方法並不適合於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不少教師對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保健,到何種程度比較恰當,對其重要性、必要性不知所以然。

理論不足。關於德育的教育理論明顯無法適應於心理健康教育,現成教材及經典教法無法接使用,實踐活動在理論上指導方面無法保障。理論基礎的缺位也使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業餘特色明顯,具備專門訓練的教師缺少,從事這項工作的專家人才缺乏。

二、加強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影響已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基於此,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和干預作用,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愉悦的教育,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必將產生積極作用。

(一)基礎——學校環境

1、環境建設。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環境應以“新穎、整潔、明亮、美麗”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學生內在的需求。應該把學校各種建築物以綠化環境為襯托,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花園,也成為學生自由自在成長的樂園。

2、文化建設。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離不開正確的思想導向,學校要有意識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業餘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從而達到改善學生心理環境的目的。

3、校風建設。良好的校風校貌能為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氛圍。在“團結、向上、積極、樂觀”風氣沐浴下,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能夠得到良好的發展。

4、家庭環境。學校應該在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協助下,開設家長課堂,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讓家長們認識到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對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意義。學生從小能生活在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二)關鍵——教師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依賴於家長與學校環境,它更需要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教師是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行為規範的楷模,他們的一言一行必將對學生的思想性格的養成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説,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勞動、成績、隱私,以父母之愛對待他們;

在教學過程中,“公正”對學生尤為重要,教師對待學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誠信”這詞反映了教師個人的素質,在向家長彙報學生情況時,教師不應把把情況誇大或縮小,對孩子言而有信,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

(三)保證——課堂教學

目前,課堂教學已逐漸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戰場,不僅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員,更需要各科老師通力合作,以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授課原則,將其自然運用到本學科教學中,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和諧發展;同時,每一位教師在上課時都應該謹記幫助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對學生和藹可親,以誘發其保持良好情緒;要善於觀察學生情緒細微變化,及時排除不良情緒對學生的干擾;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以生動活潑的教育教學情境創造,使學生“願意學、樂於學”,多種策略的運用,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結語:對國小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着力於學校環境、教師與課堂教學三方面的建設,根據國小生生理、心理髮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切合實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促進國小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

心理健康論文12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裏面這樣説到:幼兒園的教育是孩子們接受教育的啟蒙性階段,所以要在這個特殊的時期關注幼兒的健康發展,針對幼兒的心理狀況提出指導性的對策,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幼兒園孩子的年齡處於3至6歲,在這個階段,由於孩子們剛剛接觸到老師和小朋友,心理的塑造性比較強,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比較依賴父母,情緒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所以在這個心理教育的關鍵性階段,如果不對孩子們進行良好的教育和指導,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人格的塑造和個性的發展。在本篇文章中,我將通過分析我國現階段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針對這些現狀提出指導性的策略,希望為幼兒的健康成長提供借鑑。

一、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缺乏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體系

在我國現階段的幼兒教育中,由於大部分的幼兒園並沒有給幼兒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師只是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給幼兒進行零散的教育,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並沒有提出明確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更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致於某些幼兒出現心理問題時,教師無法給予正確的指導。所以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指導體系很有必要。

(二)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教師是幼兒學習的引路人,同時也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指導者。而當前的幼兒園普遍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教師,無法給幼兒們及時進行正確的引導;另外,由於幼兒教師之間存在着教學和評職稱等方面的競爭,教師的心理壓力也比較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提升幼兒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專業能力勢在必行。

(三)家長的忽視和幼兒的不配合

由於現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輩們在生活中往往不注重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經常滿足孩子們的所有要求,溺愛孩子,從而使孩子們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脾氣大、愛哭、不尊重老師等;另外,即使家長們偶爾對幼兒進行思想教育,孩子們也不配合家長,往往造成不良的後果。

二、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分析

(一)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要改善現階段我國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狀況,需要國家和學校的不斷努力,建設一個完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首先,國家和社會要支持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設,加大對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室的投資力度,為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設提供先進的教學設備,從而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設提供便利;其次,幼兒園要完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機制體制,從課堂的建設到教師的教學再到教學的評估等,從而形成一套先進的完整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從而為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另外,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進行中,教師要分析幼兒的心理特點,從教學前的準備,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活動,教學結束之後的反思等方面入手,關注幼兒的接受能力和適應狀況,從而促進幼兒教師的高效教學。

(二)對幼師進行專業的培訓

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着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幼兒園要與培養專業“幼兒心理教育”的師範院校進行聯繫,為幼兒園引進一批具有專業素質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其次,幼兒園要經常給教師組織一些專題性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講座,從而給教師進行“充電”,不斷提升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外,教師要真正關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自主學習,定期給幼兒組織一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從而提升幼兒的參與能力,完善幼兒的人格。

(三)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幼兒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所以對幼兒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構建和諧的家庭氛圍很有必要。首先,幼兒家長要在實際的教育中給幼兒樹立模範作用,指導幼兒在家庭中養成按時吃飯、禮貌待人、熱愛學習、幫助長輩的良好行為習慣,並定期給幼兒講述一些心理啟發教育性的故事,比如“孔融讓梨,少年和果子狸”等故事,教導幼兒要尊敬老人,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其次,幼兒園定期要給家長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使教師和家長保持高度的聯繫,從而使家長及時瞭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狀況,並針對具體的狀況採取合適的教育模式,從而為幼兒心理健康發展鋪平道路。

(四)關注幼兒心理差異

在實際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由於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他們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理解能力,再加上每個幼兒的家庭環境,生活狀況等各有差異,所以每個幼兒呈現出來的心理髮展特點也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師要針對幼兒們的這種個性差異,分別提出針對性的教育建議,實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而促進幼兒平等健康發展。

首先,在每個學期的開學之前,教師把每個幼兒帶到園內的心理健康測試實驗室給幼兒進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測試,並給每個幼兒建立一個心理健康的檔案,在不同的時段給幼兒進行測驗,從而針對不同時期的心理健康特點分別提出針對性的教育模式,從而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其次,在實際的幼兒心理健康教學活動中,教師給幼兒組織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活動,比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等,認真觀察每個幼兒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反映和行動,從而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進行一個大概的瞭解,並針對幼兒的活動能力及時與幼兒的家長進行溝通,採取鼓勵或者動力教學法,不斷改善“問題幼兒”的行動和思想模式,促進幼兒的快樂成長。

在現階段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幼兒心理髮展的差異性,針對幼兒的心理髮展特點,提出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學模式,從而使每個幼兒在快樂的、輕鬆的、和諧的環境中進行高效的學習,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芳,袁愛玲.課程視野下廣州市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研究[D].華南師範大學,20xx.

[2]齊明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J].科學中國人,20xx,(09).

心理健康論文13

[摘要近年來,我國非常重視素質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特別是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關注與重視。在素質教育工作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目標得以落實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高校大學生綜合素養與思想政治品質的重要內容。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徑,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工作中具有實踐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

一、引言

在社會這個範疇或領域中,大學生是重要的羣體,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剛步入大學校園,會面對新的環境、接受新的事物、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同時校園人際關係的處理、就業壓力的承受以及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都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如何解決或者消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1,2]。心理學研究證明,團體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因為人是社會動物,人必須作為團體的一分子,需要和期望才能得到滿足。即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團體,在人成長的各個不同階段,需要有不同的團體來支持,尤其是當人彷徨無助碰到困難時,團體往往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助人的功能。心理諮詢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在幫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長和類似問題及困擾的人時,團體心理諮詢是一種經濟而有效的方法。

二、研究綜述

根據以往心理學研究,團體心理輔導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它對大學生的不適應現象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首先,對於青少年羣體,團體為其提供了得到同伴增強的機會。“同伴給予經常與多樣的增強,遠比成人給予的增強更有效”。在團體心理輔導中,成員之間的認同感對於團體成員認知和行為的改變有着巨大的支持作用。團體心理輔導“讓學生了解並且體驗到自己是被他人支持的”,團體成員“能夠認識到別人也有跟自己相同的問題,自己支持別人,也得到別人的支持,從而獲得道義心,可以增進信心”。適應性弱的同學在團體中接觸到與自己有着同樣問題的同伴,可以使其減輕自身的特殊感,以平和的心態尋求改變行為的方法。其次,團體心理輔導可以使大學生獲得安全感。“學生因體驗到自己在友伴中也有所作為,可以跟友人交往,自己也有朋友,凡此均能增進安全感”。適應性弱的學生因對自身的問題投入較多關注,而忽視自身其他方面的優勢及能力,團體心理輔導可使學生注意到自己的能力,因為對團體其他成員的成長有所貢獻而增強自信心和安全感。另外,因為在團體心理輔導的最初,成員們共同簽署契約,所以對團體成員有強烈的約束作用,同伴之間既有支持又有監督。學習不適應的學生在團體中做出改變不當行為的承諾後,會因團體的監督作用而努力實現自己的諾言,由此使行為的改變得到長期的堅持和鞏固。所以,各種對學習不適應的干預方法中,團體心理輔導是優選擇。團體輔導活動目的是幫助在校大學生改善他們遇到的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①生活環境的不適應。由於疫情發生的特殊原因,大學生隔離在家已經有四個月了,再次來到校園將要面臨的是封校,而且生活方式較以前也有了很大改變。對此,一部分大學生會感覺難以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煩躁且無聊,社會交往過程中缺乏包容性。

②學業的不適應。一部分大學生即將面臨實習和就業的壓力,對於學業上需要學習的東西,在畢業前需要拿到什麼證書,畢業條件的完成情況等事情瞭解得不多,因此在學業上會感到很大的不適應。

③社會的不適應。一部分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對於他們來説,還不能適應從學生轉變為職場人,對職場中將要遇到的問題一無所知,對未來的生活也充滿了迷茫。

三、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本研究通過心理韌性理論的視角研究西安歐亞學院在校大學生,並運用團體輔導的方法進行干預研究,為國內對在校大學生提升心理韌性研究提供可行性參考。

(二)實踐意義通過心理韌性團輔活動提升在校大學生的適應能力,使其提高自信心。

四、研究方法

(一)團體輔導領導者介紹領導者:西安歐亞學院2017級心理學專業學生,有心理學理論知識基礎,學習過心理諮詢、團體心理輔導等諮詢類課程,體驗過團輔活動,做過團輔活動助手,為人真誠、樂觀、善良、性情温和,是一個良好的傾聽者,有較好的溝通能力和協作能力。助理:西安歐亞學院2017級心理學專業學生,有心理學理論知識基礎,學習過心理諮詢、團體心理輔導等諮詢類課程,體驗過團輔活動,做過團輔活動助手,領導過團輔活動,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有良好的領導小組的意願,溝通和協作能力較好。

(二)被試對象西安歐亞學院在校大學生。

(三)團輔活動設計(見表1)第一單元的活動中大家彼此不是很熟悉,雖然熱身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團體成員的距離,但是參與活動和融入團體是兩碼事,並不是每個成員都能融入這個團輔,可以從活動“尋人啟事”的參與以及願望樹的參與上感覺到。但是在領導者和助手的努力下,不參與的成員獲得鼓勵,也參與了其中。第一單元的活動不温不火完成了。第二單元的活動中慢慢地有成員願意放開自己,但因團體領導者未及時引導,助手未發揮應有的功效以及發言的成員C壟斷髮言,未能深入探討。出現兩名成員(F同學和D同學)緘默的情況。兩次活動結束後,領導者和助手及時溝通及時反思,調整策略做了些許改變,具體體現在後面的活動中。第三單元的活動中,壟斷髮言的成員再次爭奪話語權,甚至出現對其他成員的觀點評頭論足的情況,領導者委婉指出,並就這一現象問題展開了討論,處理得還算完美,做到了最小傷害和啟發成員思考。第二單元緘默的兩名成員中的一員F同學開始主動放開自己,D同學依舊緘默,但是積極傾聽其他成員表達。第四單元活動中,原本緘默的D同學在團體的帶動下,也嘗試表達自己,在“我是誰”和“我的獎狀”的活動中有所體現。第五單元和第六單元,領導者帶領大家學習和感受了放鬆訓練、正念訓練等,希望團輔成員可以在日常運用,有一個任務希望大家能長期堅持,也就是三件好事和好事傳遞,以此獲得更多積極情緒。

五、研究結果

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發現,在堅韌這個維度上,前測和後測分數呈邊緣性顯著差異,其他各維度和總分的前測和後測分數差異均不顯著(表2)。針對本次結果進行反思及討論,導致心理韌性前後測數據呈現邊緣性顯著差異可能是由於參與者之間的同質性不高,他們參與此次活動目的並不一樣,有的為學分,有的為體驗心理活動,對所達到的結果、程度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招募成員上需要儘可能地把關。未對參與者進行一個後續的追蹤調查,看本次活動是否有影響到他們的後續日常生活。

六、討論

通過調查研究可知,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有顯著效果。“積極人生計劃”的實施,以及過程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不僅豐富了大家對於民辦高校學生心理特點的認識,改變了民辦高校大學生“弱勢心理”的標籤,而且有助於提升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此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中,高校以及教師要重視對大學生內在閃光點與優勢的挖掘,並不斷鼓舞與激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道德觀,促進大學生在求知、做事、做人方面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更好的保障,推動大學生更加健康、全面的成長與發展[3,4]。

參考文獻

[1]劉路.精品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與實踐—以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人際沙盤團體輔導為例[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1):61-67.

[2]吳填,王篤強.積極心理學取向的殘障大學生生涯適應力團體輔導研究[J].社會工作與管理,2020(01):60-65.

[3]張巍.團體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的應用—以“自我意識”為例[J].品位經典,2019(11):58-59+64.

[4]張紅霞,張偉偉.團體輔導在大學新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研究—以包頭師範學院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1):155-156.

心理健康論文14

摘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引起了眾多學者關於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索。從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面臨的困境出發,以翻轉課堂的內涵和特徵為切入點,與傳統課堂進行對比,分析其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優勢,同時探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教師和學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關鍵詞:翻轉課堂;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用;可行性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及目前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心理學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自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以來,許多高校也已經陸續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並逐步將其列為公共必修課。《基本要求》中對課程性質、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具體要求。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

1課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這一教學效果並非立竿見影,而是一個學生知識內化並逐漸積累的過程。對於學生而言,掌握一個心理學的概念並非意味着就可以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是使學生在個人成長髮展中,學會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遇到的問題,是以實際應用為目的。2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性。通過課程的開設,幫助大學生掌握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使學生能夠解決自己實際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在心理健康課堂教學中師生應建立一種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係,實現師生間雙向的心靈溝通。教師通過設計一些情境體驗、心靈遊戲、案例討論等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得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啟迪下,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中勇於探索自我、體驗感受、討論知識。3學生的主體性。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中心”,改變教師傳統“教學者”和“訓練者”的角色定位。他認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他們想要什麼,幫助他們發現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安排恰當的學習活動和材料。因此,心理健康課程應尊重學生的主動性,根據學生的需求制定教學內容,採用適當的教學方式,開發學生潛能。4學習方式的心理體驗性。心理體驗強調以體驗為主,引導學生互動,達到知情合一。因此,教師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教學內容設計相關主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用自己已有的經歷和心理結構去理解、去感受、去體驗。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面臨的困境

1課程要求高,但有效教學時間少《基本要求》中教學內容包括以下三大部分:瞭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瞭解自我、發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而這三大部分又涵蓋12個課程專題,即使按照《基本要求》的教學管理要求,將其作為公共必修課上滿32—36個學時,每個課程專題也只有3學時,這很難在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層面達到既定教學目標。此外,部分高校在具體的教學管理中普遍存在着將心理健康課程壓縮到16—18個學時的情況,有效的教學時間更是難以保障。2課程意義重大,但教學效果難以達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預防學生心理問題、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重大。然而在實際的課程開設過程中,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採用傳統“教師講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即使不少教師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如應用角色扮演、團體輔導、案例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但往往受到教室硬件條件及師資水平的限制,在大班教學的條件下,更是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參與度仍然不高。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領悟掌握的知識技能,需要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和應用,而課後學生和教師的互動和交流幾乎為零,很難使課堂上已經掌握的知識內化和熟練運用,以致知性脱節。3受眾對象多,但缺乏針對性高校學生生源地域性較廣,個體的成長環境差異較大,心理健康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點也不甚相同。而心理健康課程作為校級的公共必修課,每年的受眾對象往往是全體學生,人數眾多,羣體龐大。教師在大班教學中多是着眼於各個主題的核心知識點,很難根據每名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從而缺乏針對性。4課程專業要求高,但師資力量薄弱《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標是要學生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三個緯度達到既定要求,對教師的專業性要求很高。由於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專職教師人數較少,無法承擔全校的通識課程教學任務,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講教師隊伍常常由輔導員作為師資隊伍的補充,由於專業限制,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二、翻轉課堂的內涵及與傳統課堂對比的優勢

翻轉課堂(FlippedClassroom)起源於2007年美國林地公園高中的兩位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錄製可供學生在家觀看的視頻,後經薩爾曼可汗學院以及開放教育資源運功的貢獻,迅速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教學模式。2011年,翻轉課堂的浪潮湧入我國,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和應用。

(一)翻轉課堂的內涵

根據翻轉(FLN)給出的定義:“翻轉學習是一種教學方法,它把直接教學從羣體學習空間轉移到個體學習空間,從而促使羣體學習空間轉變為一種動態的、交互性的學習環境,並由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概念並創造性地進行主題學習。”[1]通過以上給出的定義,翻轉課堂通俗地講就是教師創建視頻,學生課前觀看,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討論、答疑並完成作業的一種教學形態。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翻轉課堂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能力和方式;二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使得翻轉課堂得以實現;三是教師必須發揮在整個活動學習中的組織和引領作用。

(二)翻轉課堂的特徵

1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由原來傳統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課堂上的管理者變成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由教學內容的傳遞者變成視頻資源的設計開發者以及相關教育資源的提供者。教師要熟練地掌握一些學習活動組織的策略,因此教師的主導地位沒有削弱,反而是加強了。課堂中,當學生遇到疑惑和困難需要幫助時,教師便會向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2]。2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個性化學習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學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角。他們可以自行選擇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內容以及學習量。並在課堂上通過小組學習和協作學習等形式來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內化。3教學時間的分配發生了變化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將傳統課堂上知識講授的內容一部分放到課堂教學之前,從而釋放更多的課堂時間,將有限的時間“最大化”地利用,留給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延長教與學的時間。4教學手段發生了變化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微視頻+在線作業,是翻轉課堂的主體構架。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可以在課堂外直接完成教師佈置的學習任務,這樣就很容易形成線上學習和現場學習的有機結合。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

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翻轉課堂重構教學結構,與傳統課堂相比,具有其自身優勢。1因材施教,從而解決學生個性化問題在翻轉課堂上,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習慣和已有的學習知識水平安排個性化的學習進度,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接受、吸收、理解知識。另一方面,靈活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獨立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空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獨立學習和探索問題,並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2課前觀看視頻,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於視頻和作業通常是上課前一週發佈和佈置,學生在觀看視頻後有充分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究思考,並且可以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和驗證,這樣在課堂上才可以有針對性地向教師提出問題和疑惑,並通過小組討論進行再次學習和思考,進一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了學生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3豐富課堂情景,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其重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個體的差異性,通過學生的積極參與實現知識內化。在現代教育技術等教學輔助手段的支撐下,翻轉課堂上師生間的溝通更加靈活多樣,呈現出課堂情境的多元化和層次化,學生通過小組化的學習方式,不斷整合自我認知並學會悦納自我。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教師面臨的挑戰

在翻轉課堂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微課程的開發者、意義構建的促進者、學生的引導者及現代教學理念和新型教學模式的研究者[3]。與其他的專業教師相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要教師能夠更加靈活專業地運用心理學知識組織整個課堂的運行,這對於教師來説無疑是一個挑戰。

(一)教學資源的準備

翻轉課堂是技術促進學習的典範,因此翻轉課堂的成功實施離不開互聯網及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雖然目前互聯網上的精品課程或公開課資源豐富,但因為每個學校的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不盡相同,因此適用性並不普遍。提前發佈的視頻一方面需要教師掌握一定的多媒體使用技術,比如視頻的剪輯、音頻的錄製、PPT的靈活運用等,另一方面視頻的製作內容還需要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高度概括,精煉要點,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於大部分教師來説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二)課堂理念的轉變

穆塞萊姆認為:“翻轉課堂並不意味着你的學生會觀看教學視頻,如何讓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才是關鍵。”[4]翻轉課堂上,教師需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填鴨式”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這對於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和教學習慣都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在心理健康翻轉課堂上,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課堂時間最大化利用,從而完成學生的知識內化過程。因此,教師需要結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採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靈活的教學環境,真正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引導

課堂教學是在課前微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教學內容,解決個性化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去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轉課堂學生面臨的挑戰

(一)學生角色的轉變

翻轉課堂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際情況選擇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地點、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習的量的多少。一方面,他們在觀看教師提前分享的視頻後,需要自主整理自己的疑問,做好學習筆記。另一方面,他們要對自己課前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及時瞭解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適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這對於早已習慣於傳統課堂上依賴教師講授的學生來説,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二)學生學習習慣的轉變

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互動環節都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反饋,否則整個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心理健康翻轉課堂上,更注重課堂上個人的分享,然而學生在傳統課堂的長期影響下,很難主動或或羞於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個別學生不願意接受這種類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對頻繁的師生、生生討論互動產生排斥心理。

五、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發展要以教育理念創新為先導,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5]。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運用翻轉課堂,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達成教學目標,是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條件下教學改革的一次新的嘗試。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能夠契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總之,大學生心理健康翻轉課堂模式為教學帶來了各種機遇,同時教師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課堂的翻轉效果及發揮無論對於教師還是學生來説都需要一個探索和適應的過程。

參考文獻:

[1]胡立如,邁克雅各布森,張寶輝.翻轉還是不翻轉?超越教育潮流走向基於研究的課堂———訪悉尼大學邁克雅各布森教授[J].中國電化教育,2016(5):139.

[2]盧海燕.基於微課“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158):34.

[3]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誌,2012(4):46—51.

[4]王聰,張鳳娟.翻轉課堂教學法在美國:歷史、現狀與課題[J].外國教育研究,2015,42(9):104.

[5]主宏潔.翻轉課堂及其有效實施策略芻議[J].課程與教學,2013(8):83.

心理健康論文15

【摘要】學科滲透的教學模式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僅為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廣闊的領域,也為學科教學的變革提供了實質的空間。本文闡述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

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教學情境及教學組織形式,有意識地在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內涵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滲透,是指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的認知、情感與行為技能,在授予學生一定學科知識的同時,開發他們的智力和創造力,提升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必要性

1.受教學活動內在本質所決定

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他們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習者,而學生在求知和學習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不斷髮展的心理活動過程。教學活動提供給學生的所有學科文化知識,只有在學生的篩選、內化的前提下,才能被學生吸收和利用,轉化為屬於自己的知識。與此同時,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還必須適應教師的教學特點,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更要應對各種考試,這就必然會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挫敗感,甚至心理障礙。因此,學生不僅需要教師在學習方面的指導,更需要教師在心理方面給予幫助和支持。

2.受教學活動目標所要求

教學活動是教師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培養能力和道德品質、促進其人格發展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品質。完整的教學活動不僅包括學生的認知活動,還應包括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活動,只有當學生的這些心理活動都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而,教學活動在完成對學生知識、技能的傳授和智力、品德培養的同時,還要完成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教學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機統一的整體。

三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策略

1.針對教學活動角度,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

(1)教學設計的制定側重學科滲透。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關鍵環節。傳統的教學目標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目標就是向學生傳授知識,而當前的教學目標,還應考慮情意和行為目標,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學設計中要注意挖掘教學資源中藴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根據學科的具體內容尋找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滲透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突出重點,但也不忽略難點;教學方法則要選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任何內容、任何時間都能夠滲透。

(2)教學活動的開展注重心理輔導。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在課堂這個特定的空間進行的。學生在課堂上的優劣表現會影響其情緒、行為以及人格的形成,對學生心理產生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係,從而帶動課堂良好活躍的氣氛。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端正學習動機,使教學活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3)教學效果評估的標準實施人性化。考試和考查是評估教學效果的方法和途徑。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下,題海戰術、頻繁考試以及分數至上的評價標準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許多學生產生了心理問題,影響了他們健康成長。為此,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要打破傳統的評價標準,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對學生的考查不再是單一的以學習成績為標準,而是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等;不再只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更多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體驗與收穫。

2.針對學生髮展角度,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

(1)引導學生形成學習的正確歸因。歸因理論及相關研究發現,個體的行為可以歸納為許多種可能的因素,在眾多因素當中,能力和努力是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如果將失敗歸因於努力因素,則會有利於維持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並能激發他們保持高度熱情投入到以後的學習中去,以改變失敗的情況;相反如果將失敗歸因於能力因素,就會使學生喪失自信心,從而缺乏努力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學習歸因是非常必要的。

(2)緩解學生學習焦慮。適度的焦慮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而過強或過弱的焦慮則會導致學習效率降低,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據調查顯示,我國的大部分學生是屬於學習焦慮過度類型。對於這類學生,首先要幫助他們糾正片面的思維方式,告訴他們暫時的失敗不能説明問題,要重新樹立自信心,切勿對前途悲觀失望。其次,要幫助他們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關鍵要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最後,幫助他們提高對失敗和困難的心理承受能力。除此以外,學校教師和家長要共同配合,給學生創造一個既輕鬆適宜,又嚴肅認真的學習氣氛,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和超負荷的學習負擔。

四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的侷限性

1.授課人數的侷限

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滲透發揮更好的作用,需要開展各種活動來輔助教學,這就對班級人數有了限制。如果人數太多,教師勢必沒有充足的精力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課堂時間的侷限

由於在學科教學中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必然會擠佔學科教學的時間,而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課時不夠用,便導致了教學進度跟不上教學計劃。

3.客觀條件的侷限

由於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目前心理建康教育方面的教學資料和配套設施尚不完善,因此,學科教師自覺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並運用到教學之中的技巧和方法還需要在實踐中探索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林慧蓮.滲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實踐價值與操作策略[J].教育探索,20xx

[2]楊巧玲.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芻議[J].教育科學研究,20xx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