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案例分析

來源:時代範 2.26W

幼兒園案例分析1

案例:

幼兒園案例分析

濤濤是我們班一個話很少很有個性的孩子,來園不高興的時候摔椅子,打老師,等他發完脾氣後又自己變好了,每次老師組織的活動,他都不怎麼愛參與,脱離組織的表現,比較喜歡幹自己想幹的事情,對於他想做的事情,他非要要去做,而且不達到目的不罷休。每天排隊他喝水來的比較慢,人家小朋友都排了前面了,他慢悠悠的走過來,堅決排在第一位,不管怎麼跟他説他都不同意,我對此非常頭疼,沒有辦法,只好跟前面的小朋友説:“濤濤還小,你讓他站第一吧,還好這個小朋友很懂事,把位置放給了他。在一次我帶小朋友去美工區上繪畫課,進行分組,他在下一個組,可是他非要進來,我想我不能老是慣着他,所以我堅決不同意他進去,他就在門口一直等啊,等啊,也不走,一直都我上課結束開門出來還看到他在門口坐着等呢,我算是真的服了他了,除了這些,在一次他爸爸來接的時候給我的觸動最大,爸爸叫他回家了,他怎麼也不願意回家,爸爸一下生氣了,要打他,他趕緊躲到我的懷裏,他爸爸顯得非常無奈,只説了一句,你那個性格你媽媽一個樣子,你媽媽把你慣壞了,什麼都由着你的性子來,做錯事情了也批評不得,我批評他要打他,你媽媽還當着孩子的面跟我吵起來……我終於知道原來父母的教育方式不一致,導致孩子性格方面和發泄行為發麪都存在着問題。

分析、措施:

對於濤濤的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大概分析有一下原因:對於寶寶的教育,我們一直推崇和堅持是“家園共育”的主旨。他在園的表現我也跟他家長溝通聯繫過,設法通過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溝通來共同幫助解決寶寶身上出現的問題,而我發現只要一提到寶寶在家中的情況中,父母的大概意思都是我們都很忙,爺爺奶奶都沒有時間帶孩子,就我們兩個人帶,白天都忙着生意上的事情,也很少跟他玩,都是他自己一個人玩,我們太忙了,哪有時間管啊,有時候出現問題了,我們父母的意見又不統一,又會當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鬧的,你們老師給我好好管管吧!不乖,要打要罵隨便你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話,作為老師,我們對於寶寶的各方面教育我們當然會管,但是作為家長,你們是寶寶的家裏人是監護人,有義務對她進行照顧和關係,和愛的付出,就算忙,也要抽時間陪陪寶寶,她需要一個適合她成長和健全的環境。

對於家長對寶寶的過失粗暴方式對待,不僅不能引導寶寶認識到問題,更容易讓寶寶有反叛心理。更妥善的做法的是靜下心來,仔細分析其中原因,聯繫實際問題解決。為了更清楚瞭解寶寶家裏具體的情況,我多次利用接孩子的時間跟寶寶媽媽進行溝通,她媽媽把一些基本情況也跟我説了,我們都在一起商量好更好的教育對策,對此一定要要求家庭和幼兒園教育要一致,家庭教育也要達成一致,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都是在不斷的摸索中成長吧。我覺得對於寶寶家長的情感問題對寶寶造成的影響,家長之間的矛盾我們是不能解決,也沒有權利過問,但希望不要影響到寶寶,請為了寶寶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舒適,美好的壞境,至少是“心理環境”。

幼兒園案例分析2

一、幼兒情況分析

孩子活潑好動,性格開朗,平時很喜歡幫老師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當老師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錯誤時,他總是不肯認錯,而且還很不高興。孩子在班上屬於各個方面發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兒羣體中有一種惟我獨尊的驕傲感,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也備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的百般呵護,寵愛,孩子第一次來幼兒園時,到現在一直都要哭。老師接過來一會他就好了,老師問他明天來了就不要哭了,他回答得很快,説:"好,明天來了我不哭。"可是第二天會照常哭。他剛來園的時候自理能力表現得很差,屬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類型。還經常告狀,他告狀時你不理他,他就會説你打他或是就找別的小朋友幫他打報復平,直到有小朋友幫他為止,他就會滿意的笑。

二、成因分析

面對這樣一個孩子,我該怎麼辦呢?我先了解造成他這種情況的原因。有的.是因為緊張、恐懼或被人嘲笑等因素引起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潛意識中為自己不在受傷害,內心很自然產生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有的則是因為環境因素造成的如家庭成員之間的原因。

三、具體實施

(1)家長工作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的情況,並把教育思想説給家長聽,希望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2)對策

行為1: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喜歡一個人玩,不和同伴進行交流。

措施:我們在平常聶理碩創設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比如,我們利用早晨活動時間,讓孩子進行分組自由交流,儘量讓小朋友的情緒愉快,製造一種良好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小朋友和睦相處,回家也逐漸地願意跟父母交談幼兒園裏發生的事情。

成效: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培養,他在班裏基本能夠和同伴進行交流,並且開心地與同伴進行遊戲。

行為2:當我們出去户外活動時,孩子在活動中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時老師及時幫助他分析情況。

措施:增強孩子交往的機會,並請家長配合有空時多帶她到外面接觸其他人。例如,公園、小區樓下……在交流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增加孩子的交往的機會,創設情感交流的機會。孩子只有在廣泛的交往中,感到有很多東西,他活動中才會積極起來。尤其是孩子之間的交往更是重要,因為他們身心發展有相同特點,也有共同語言。漸漸地他在自理能力,自我服務意識也強了許多。

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配合與實施措施,孩子的性格有了大的變化,變得敢開朗多了。

行為3:在日常生活中我觀察到孩子在自我服務意識方面的情況。

措施:我們三位老師共同商量,先結合家長及時溝通好情況,在園裏我們就邀請孩子做小值日生,要他融入我們幼兒園的大家庭。

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配合與實施措施,孩子開始願意上幼兒園了,也不會哭鬧了。這時孩子和孩子的家人的臉上都露出了笑臉,此時我們三位老師也覺得很欣慰。

四、效果記錄

將近半個學期的努力,孩子會積極主動與同伴交往,上課老師提問也愛回答,性格比以前開朗多了,自理能力強得多了,也愛上幼兒園了,看見孩子來幼兒園都高高興興的我們三位老師也覺得很欣慰。

幼兒園案例分析3

情景講述:

這是一堂閲讀課,在教研組長與幾位師傅的鼓勵下,我在小班教研組開了這一堂閲讀課。雖然這節課只作為整個教研組的公開課,但是光教案就備了三遍。

第一個教案在集體備課時,我的兩位師傅葛秋菊老師和孫穎老師就給了我不少好的建議,幫我把整個過程進行了一番大改革。一個個環節有了幾位師傅的指點,我的心裏從不安,到逐漸有了底。

第二個教案形成後,我在小一班進行了第一次教學,整堂課下來,感覺還算比較順利,就感覺有很多不足,很多地方還需要改進,而且每個環節都有不太滿意的地方。這節課自己感覺不夠精煉,怎樣讓自己的課堂更簡潔易懂?我們教研組作為集體備課,又進行了一次磨課。副園長徐曉軍老師與辦公室主任馬國紅老師也參加了整個教案的修改。在整個教研組的討論下,我們從教學目標到一個個環節的過渡語,都進行仔細的揣摩,終於生成了比較滿意的第三個教案。這讓我再一次領略到集體的力量偉大的。

理論分析:

第一堂課,自我感覺不是很滿意。這一堂課的時間把握得不是很好,足足超了八分鐘,還有很多環節感覺不是很簡練。這跟一個人的教學經驗和教育機智都有很大的關係。《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小班的一節課超出時間這麼久,不利於幼兒身心的發展。怎樣讓這節課在把握好時間的同時,讓幼兒學會知識呢?仔細揣摩一下會發現,我在提問與啟發幼兒回答問題時,沒有及時的引導幼兒直接轉入話題。

其實我的本意是想讓多幾名幼兒回答問題,但是事與願違,由於我沒有及時的引導,第二名幼兒並沒有按照我的設想回到第一副圖上回答問題,當幼兒講完其它幾幅圖以後,我不得不回到前面,再與幼兒討論第一幅圖。這個環節浪費了很多時間。還有最後一個環節,“送禮物”中,我在請幼兒送禮物時,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自我反思:

這節課下來,收穫很大。我得到的.不僅是經驗,還有同事們的出謀劃策及幾位師傅的認真的幫助。我們在一起磨課,討論,你一言我一語中,我感受到了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經過這樣一堂課,我知道作為一名幼兒教師,上好一堂課,還有很多需要我要學習和思考的地方。相信有了目標,就會方向,有了方向,就會有進步。為了孩子,也為了這份自己選擇的事業,我會努力!

幼兒園案例分析4

曾在雜誌上看到過這樣一例事實:留學美國的教育學博士黃全愈的兒子,在國內時三歲學畫國畫,寄到美國的“竹子圖”讓美國教授大為驚歎。黃博士的兒子五歲到美國後繼續去學畫,去學校幾次後,兒子不願再去了。兒子説:“老師根本不教繪畫,一點兒也不教!”黃博士悄悄去學校觀察,發現美國老師的教學幾乎是將孩子們“放羊”,出一個題目,讓孩子自由去畫。老師不講基本的筆法,不講佈局結構,也不在黑板上畫示範畫讓孩子臨摹。這樣的教學方式黃博士覺得是誤人子弟。

這種類似的“放羊式”教學方法,自頒佈新綱要後,在我們的教師隊伍中也曾有過,那所謂的“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想法與創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忽略了幼兒已有的經驗與藝術天賦,忽略了同周圍環境活動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

在與老師的交流中,發現少數教師喜歡懷舊,喜歡以前老教材——好學,喜歡以前的孩子——聽話,喜歡以前的幼兒提出的問題——“老師,我畫的像不像?”老師通常對於幼兒作品的評價是“像與不像”,給予的指導是“不可以如何和應該如何?”黃博士發現兒子畫完畫總是問:“我畫的像不像?”而美國的孩子則會問:“我畫的好不好?”當然,在過去畫的像的幼兒也就更討老師的歡心。“像不像”是我們孩子習慣對老師作品的複製的發問,複製得越像老師越高興,因為我們的傳統教育不鼓勵孩子去打破常規,創造自己獨立的心靈世界,試想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長此以往,反覆接受這種模式的訓練,幼兒的創造性又從何來?而“放羊式”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畫畫時沒有規範,沒有限制,雖然畫的不成比例,五花八門,但孩子在心理上永遠在表現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與眾不同。

“放羊”與“複製”是一個對立的面,而又是相輔相成的。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孩子們應具有創造財富的能力,在教育中我們既不能過分追求“放羊”,也不能全部捨棄“複製”,只有在新綱要的正確指引下,我們的幼兒教育才能進一步地推進。那如何搞好“放羊”與“複製”的關係呢?我認為:

1、轉變教師的觀念

教育教學改革必須依靠廣大教師,幼兒園要充分發揮教師改革的熱情和積累教師有益經驗,為教師提供適當的自主空間,教師自己要努力對新綱要的理解,大膽實踐,把綱要中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內化為自己的教育觀念和價值要求,不斷摸索,不斷創新,轉化自己的教學觀念,轉變對幼兒的認識。

2、幼兒創設更大、更多、更和諧的創造空間

有了良好的環境,成功的機率也相應提高。因此無論什麼活動,我們要在材料提供上動足腦筋,下夠功夫,充分利用和體現材料多樣性的效能,讓孩子接觸不同性質、不同種類、不同性能的材料,以啟發他們靈感的火花,避免再次出現上述所講的複製現象,提問注意啟發性,多問“為什麼,”少説“是不是?”這樣安排能使幼兒的好奇心、創造動機和興趣等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如幼兒繪畫時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複製,續編故事是也不至於重複同一個內容。

3、尊重幼兒,給幼兒於正確的指導和評價

幼兒來自不同的家庭,他們存在着個體差異,作為老師,要尊重每一個幼兒,善於發現每一個幼兒的閃光點,對他們的一絲成績都要肯定,讓幼兒充滿自信,在作業時不對每個幼兒作統一要求,因人施教,讓每個幼兒得到不同的發展,能力差的幼兒可以“複製”的多一點,能力強的幼兒可以“放羊”多一點,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想象與創造。教師必須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平和而客觀的心態去評價作品和創造行為本身,同時注重給孩子充分自由,不隨意干預和打擾幼兒的自由發揮、自願表達和表現。

蘇霍姆林斯基説:“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於發現每個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東西,發展他們,不去用學校的條件限制他們,鼓勵他們去創造。”對,只有“複製”、“放羊”相互結合,才能讓幼兒創造的明天更美好。

幼兒園案例分析5

一、案例簡介:

延延、樂樂等幾個扮演顧客的孩子來到了大潤發超市購買了一些東西后來到了活動室的中間空地上,將自己購買的東西一一擺放在地上,然後一起圍坐下來進行品嚐購買的那些東西,一會兒樂樂站起來説我再去買一些好吃的東西來吧,於是他去超市買來了魚、青菜、豆芽等物品,旁邊的晨晨説這些東西都是生的怎麼吃呀,延延接上來説我來把它燒一燒然後再吃吧。但孩子們發現不知用什麼來燒了、、、、、、

二、講評過程

我在遊戲結束後的講評活動中請延延來介紹她是如何玩的,當她講述到她和幾個同伴一起到超市購買了物品後聚集在一起進行聚餐時,我邀請他們到集體前面展示給大家看,這時孩子們的情緒馬上就調動起來了,紛紛説着我們中班時到金倉湖玩耍時也是這樣的,我們那時地上還鋪了一塊桌布,人坐在上面的。於是我就請幼兒説説聚餐時的一些事情,這時,延延想起了剛才不能煮東西的事情了,我就請小朋友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幀幀站起來説,可以用我們玩的籃子當成鍋來煮東西呀!我就接上去説鍋有了,那麼,用什麼來燒呢?小元接着我的話説可以用紙,我馬上就給予了肯定,請小朋友再想想除了之以外還可以用什麼,於是,孩子們的思維一下子打開了,有的説用報紙、硬紙板、木板等等,我有問到:現在沒有你們説得這些東西那該怎麼辦呢?孩子們這時都愣住了,不知怎麼來回答了。於是,我請小朋友找找班內有什麼是我們可以用來替代的,這時,孩子們馬上想到了平時用的積木、玩遊戲用的吸管等等。在師生共同的智慧下有一個問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了。

三、案例反思

1.從現階段孩子的遊戲狀況和年齡特點來看: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隨着年齡增長教師可利用各種途徑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開拓眼界,積累遊戲經驗。經過小中班階段舉行的親子活動中孩子們進行過野餐、聚餐這樣的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因此,在遊戲時將此內容靈活地遷移和運用遊戲中來。在玩娃娃家和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做飯、做菜的'經驗。所以,當有人説生的東西不能吃時,能馬上想到了將東西煮熟就能吃了,於是就有了煮東西這個過程。

2.從教師的評價方法、手段與實效來説:對於遊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富有創新的行為、結果,教師利用講評時請幼兒來介紹,並抓住這一小小的創新開展討論。如:孩子們野餐、聚餐時提供一些輔助的材料如桌布,讓孩子們鋪上桌布後再擺上物品,營造更好的遊戲氛圍。當遊戲內容逐步深化需要增加一些遊戲材料時,尋找一些替代物,逐步提高幼兒的應變能力,使遊戲內容開展的越來越豐富。這樣不但能啟發幼兒積極思維,還能豐富遊戲情節,使幼兒在一種直觀、積極、愉快的情緒下參與評價,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園案例分析6

案例描述:

每天中午午睡以後,有好多孩子把鞋子穿反了,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於形象思維階段,左右這樣的方位詞對他們來説太抽象,他們還不能理解和分辨,我經常琢磨,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案件分析:

這天,我忽然發現幾乎每個孩子的鞋子都有搭袢,翹着的'搭袢看上去還真像兩個小耳朵,我靈機一動説:“請小朋友摸摸自己的小耳朵,它們在身子的中間還是兩邊?”“兩邊。”“你們的鞋子也有小耳朵,不信摸摸看,翹起的搭袢就是它的耳朵,小耳朵如果長到鞋子中間就説明你把鞋子穿反了。”嘿……這一招真靈!許多孩子馬上就能判斷自己有沒有把鞋子穿反,自此以後,我班的孩子很少有穿反鞋子的了。

案件反思:

對於小年齡的孩子來説,枯燥的技能訓練或一味地灌輸知識並不能解決什麼,可一個簡單又形象的比喻也許就能輕鬆解決問題。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無論多麼惱人的問題,也許在不經意間就能迎刃而解。

幼兒園案例分析7

一、背景 繪畫是一門藝術,是通過視知覺來進行的。知覺本身包含着思維,所以視知覺就是視覺思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繪畫是一種特殊的理性活動,是一種把感性形象和具有一般共性的概念融合在一個統一的認識性陳述中的理性活動。所以培養幼兒的繪畫能力,尤其是對幼兒在繪畫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創造性,教師要加以肯定和引導。因為在新《綱要》中也這樣強調:"要鼓勵幼兒敢於創新,創新是發展幼兒潛力的最好途徑。"作為一名教師,該如何培養好幼兒的創新行為呢?以下是小班一節美術活動《小蝌蚪》

二、案例通過教師示範了小蝌蚪的畫法法後,強調幼兒一律用黑色的油畫棒來畫,幼兒都聚精會神地開始畫了,教師開始巡視幼兒的作畫情況。當她走到一名叫亮亮的小朋友旁邊時,發現她畫的小蝌蚪在圓圓的黑黑的身體外面勾畫了其他顏色的輪廓線,對面的幼兒磊磊本來用黑色畫小蝌蚪畫的很好,當一看到亮亮欣用了別的顏色,趕緊也用另外的顏色來畫小蝌蚪……由他們兩人一帶頭,幼兒都開始用各種顏色來畫小蝌蚪了,根本不理老師的要求。

三、分析這是我執教的一次美術活動的真實案例。通過活動後,我反思到:從我們大人的眼光、理念的角度看,五顏六色的小蝌蚪是不對的,小蝌蚪是黑顏色的。但從美術的角度,從幼兒的角度看,幼兒眼中看出來的東西都是五顏六色的,漂亮的。在他們童話般的世界裏,充滿了美麗的顏色,沒有對任何一樣事物用顏色來肯定它。例在畫"雨"時,有的幼兒用五顏六色來畫,他説這是"七彩雨",這難道錯了嗎?這是幼兒大膽想象和創新的`表現,我們不能抹殺幼兒的想象力和創新行為,對於前一名幼兒的行動,她就是一種創新行為,她想讓小蝌蚪漂亮起來,所以想了這麼一個辦法。而後一名幼兒更加大膽、更加創新,後一名幼兒的創作在老師眼中覺得這是不對的,沒有符合老師的要求,沒有符合現實生活中的事物,這和教師鼓勵幼兒的創新行為是違背的,不一樣的。在我們的美術活動中,要求幼兒大膽作畫,敢於創新,畫出和教師不同的畫,但對小班的幼兒,叫他們在勾畫輪廓線上是不能夠創新的,能按老師的要求畫出輪廓已經不錯了。因此,只有在着色方面,鼓勵幼兒大膽塗色,敢於創新。因此上述這兩位幼兒的表現是創新的表現,只是和教師的要求沒有符合,需要教師的指導。

四、反思當教師的要求和幼兒的創新發生衝突時,教師該如何處理呢?

首先,教師不可急於指責或亂下結論來批評幼兒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樣會挫傷幼兒繪畫的積極性讓幼兒對作畫沒興趣。

其次,從幼兒的角度來看幼兒的創新作品。幼兒由於身理和心理上與成人不同,因此看事物的角度也不同。就好比幼兒不願逛超市的例子,大人在超市裏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幼兒卻看到的是大人一條條的腿。因此教師要蹲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知道孩子"作品"的內涵。

最後,在肯定了幼兒的創新行為後,教師要加以肯定和鼓勵。孩子喜歡聽"好話",同時新《綱要》中也提倡成功教育,所以我們不應該吝嗇表揚幼兒的話,多給幼兒鼓勵,讓幼兒在鼓勵和讚揚聲中盡情地發揮繪畫的藝術細胞, 從而才能創造出更加有藝術價值的作品。我們教師應好好的引導幼兒在繪畫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行為,因為將來他們中的某一個或許就是畫家。教師對幼兒的創新行為應慎之又慎的指導。

幼兒園案例分析8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各個嬌生慣養,吃飯挑食這一問題普遍存在於他們的身上。怎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在愉快、輕鬆的情緒下把飯吃飽、吃好是所有家長老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如果一味的喂,幼兒的依賴性就越強,哪天不喂他吃了,他就乾脆坐那裏不吃了;光靠一味的“催”吧,這樣又會在幼兒心理產生一種“焦慮感”,進而影響幼兒的進食的質量,甚至會引起幼兒的一種“心理性嘔吐”,那吃進的飯可就全部吐出來。以前我帶的大班裏就有這麼一個孩子,碰到他不喜歡吃的.菜,他就可以讓自己吃一口,嘔吐一口。真是愁死我了!在一年的工作摸索重,我得出了一個小方法,讓我們來共同分享吧!

今天的午飯裏有白菜,把飯發下去後孩子們都大口大口的吃開了。我發現小愷卻坐在那裏,手捏着嗓子,眼睛含着淚花,看着盤子裏的菜樣子可憐極了,我就問他:“小愷,你怎麼不吃飯呀?”他看了看我,指着盤子裏的白菜愣是搖頭。於是我就説:“你喜歡小白兔嗎?”他點點頭。“你為什麼喜歡它?”“因為它長的可愛。”“那你知道小白兔最愛吃什麼嗎?” 小愷聽了神氣起來:“小白兔愛吃蘿蔔和白菜。”“小愷真聰明,如果你像小白兔一樣也愛吃白菜,那你也會和小白兔一樣長的很可愛。”小凡看着我好像有點不相信,我又笑着對他點點頭,我餵了他一口,他張嘴吃了,但是一直含在嘴裏不肯無往下嚥,這時我靈機一動就説:“小愷,你知道嗎,嚼白菜時發出的聲音可好聽了,咯吱、咯吱像踩在雪地上一樣。”聽了我的話,小愷高興了使勁的嚼起來,“老師,咯吱咯吱真好聽!”我連忙又餵了他一口菜,他大口大口的嚼了起來,我把耳朵湊在他嘴邊説:“你能嚼給我聽嗎?”他使勁點點頭,大口大口的嚼着,不一會工夫餐盤裏的菜就全吃光了。

其實吃食物發出的聲音並沒什麼特殊的,我只是把它加上了形象的比喻,孩子們卻感到很興奮,覺得很有趣,加上側耳傾聽的動作,為了證明自己很能幹很厲害,孩子們就會用力咀嚼,多吃食物了!

幼兒園案例分析9

小班語言活動:蝸牛搬家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説故事中蝸牛與朋友的對話。

2.知道蝸牛因為害怕困難,所以搬家沒有成功。

活動準備:

1.課件《蝸牛搬家》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學説故事中蝸牛與朋友的對話。

難點:知道蝸牛因為害怕困難,所以搬家沒有成功。

活動過程:

一、 通過提問,導入活動

提問“小朋友你們可以告訴我你們的家住哪裏嗎?(請3、4名幼兒説一説)嗯,小朋友的家都住在美麗的小區裏,那你們想不想知道蝸牛的家住在哪裏呢?

二、分段欣賞故事,幫助幼兒理解、學説角色對話

(1)傾聽故事第一段

1.蝸牛住在哪裏?他住得舒服嗎?(住在池塘邊的石縫裏,周圍光禿禿的除了石頭也沒有,每天飽受風吹日曬,只有陰天下雨,他才從殼裏探出身子喘口氣)

3.他聽到蜻蜓和螞蟻説小山坡是個好地方,他打定主意想幹什麼呢?

4.猜一猜,蝸牛搬家成功了嗎?

(2)傾聽故事第二段

1. 蜜蜂來幫蝸牛搬家,天氣怎麼樣?蝸牛怎麼説?教師與幼兒分別扮演蜜蜂和蝸牛,練習對話(蜜蜂:“我來幫你搬家”。蝸牛説:“今天我不能搬家,太陽會曬着我的。”)

2. 蝴蝶來幫蝸牛搬家,天氣怎麼樣?蝸牛怎麼説?(幼兒交換角色扮演蝴蝶和蝸牛,練習對話)

3. 青蛙來幫蝸牛搬家。天氣怎麼樣?蝸牛怎麼説?(讓幼兒分別扮演青蛙和蝸牛,練習對話)

(3)傾聽故事第三段

1.你們覺得蝸牛的家會搬成了嗎?(讓幼兒猜想)好,那蝸牛的家到底搬沒搬成,我接下去聽故事。

2、故事聽完了,蝸牛的家搬成沒?為什麼?

三、完整傾聽故事 ,學説故事中的對話。

那我們再一起來完整的聽一遍故事,看看蝸牛到底為什麼沒有搬成家?我們在聽的時候還可以一起跟着故事學説蝸牛的話。

四、討論

4.如果你是小蝸牛,你會因為太陽曬、颳風、下雨就放棄搬家嗎?你會怎麼做?

5.小朋友在上幼兒園時,有沒有遇到太陽曬、颳風、下雨?你們是怎麼做的?你們都是不怕困難的好孩子。

活動反思:

本人在拿到這個教學活動,看了故事以後發現,故事中的很多語言都太過書面化,不夠通俗也不利於中班的孩子理解,所以我在故事的語言上做了一些改動,還根據故事內容自己動手做了課件。(課件、原來的故事和改動的故事附在教案後面請大家指點)在環節的設計上我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第一環節我通過提問讓幼兒來説説自己的家在哪裏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出故事題目《蝸牛搬家》,因為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因此,在活動中幼兒的注意力很快的吸引過來了。然後分段理解故事內容。我把第二環節作為重點,學説故事中的對話,不僅豐富了“細皮嫩肉”這個比較有難度的新詞,還把原來故事中的“天潮地滑“改為”雨天路滑“這個比較易於幼兒理解的詞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我是以提問後,幼兒個別回答,

再到分組角色集體學説對話,一遍又一遍的進行練習,主要運用了講述法和練習法,在集體教學中注重個別差異。第三環節進行完整地傾聽故事,學説故事中的對話。起到了複習鞏固的作用,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練習,所以這裏我採用的是集體學説對話的形式。第四環節,是一個經驗遷移的環節,通過討論,讓幼兒明白蝸牛沒搬成家是因為害怕困難,從而教育幼兒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難的好孩子,堅持天天上幼兒園,從而突破本次活動的難點。我覺得本次活動的`不足之處是教學材料的設計上,課件設計還有不足之處,以至於在操作上有些不方便。

原故事《蝸牛搬家》

蝸牛住在水池邊的石縫裏,周圍光禿禿的連個遮攔也沒有,他每天飽受風吹日曬之苦。只有陰天下雨時,蝸牛才從殼子裏探出身來喘口氣。

一天,蜻蜓、螞蟻來看蝸牛。

蜻蜓説:“前邊有個小土崗子,那兒可是個好地方:有密密的叢林,有鮮花野果,旁邊還有一條清清的小河……。”

螞蟻説: “蜜蜂、蝴蝶、青蛙、蚯蚓他們也住在那裏。蜜蜂釀蜜,蝴蝶傳播花粉,青蛙捕捉害蟲,蚯蚓翻鬆泥士,大家快活極啦!”

蝸牛送走了蜻蜓和螞蟻的話,很高興。他沒想到前面的小山崗是個好地方,也沒想到蜻蜓他們生活的那麼快樂,他打定主意,也要搬到小山崗去!

過了兩天,蜜蜂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頭頂上的太陽,就有點猶豫了,他説;“只是今天不能搬家,太陽會曬着我的。”

過了兩天,蝴蝶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天上颳着風,他説:

“今天不能搬家,我這細皮嫩肉,禁不住這風吹!”

又過了兩天,青蛙來幫助蝸牛搬家。這天,天空下着小雨,既沒有太陽,又沒有風沙,可是蝸牛望望那濛濛細雨,又有些猶豫了,他説:

“今天不能搬家,天潮地滑,小土崗的斜坡爬起來很吃力的。“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來幫蝸牛搬家了,蝸牛的家也一直沒有搬成,天氣越來越冷了,他總是望着小山坡,低聲的歎息:“都是怕這怕那,要不我早在那邊過着愉快的生活了。”

改變過課件資料故事《蝸牛搬家》

蝸牛住在水池邊的石縫裏,周圍光禿禿的除了石頭也沒有,每天飽受風吹日曬,只有陰天下雨時,蝸牛才從殼裏探出身來喘口氣。

一天,蜻蜓、螞蟻來看蝸牛。

蜻蜓説:“前邊有個山坡,那兒樹林、有草地,還有一條彎彎的小河……。”

螞蟻説: “蜜蜂、蝴蝶、青蛙、蚯蚓他們也住在那裏,大家在快樂極啦!”

蝸牛聽了蜻蜓和螞蟻的話,很高興。他打定主意,也要搬到小山崗去!

過了兩天,蜜蜂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頭頂上的太陽,就有點猶豫了,他説;“只是今天不能搬家,太陽會曬着我的。”

過了兩天,蝴蝶來幫助蝸牛搬家。蝸牛看看天上颳着風,他説:

“今天不能搬家,我這細皮嫩肉,禁不住這風吹!”

又過了兩天,青蛙來幫助蝸牛搬家。這天,天空下着小雨,既沒有太陽,又沒有風沙,可是蝸牛望望那濛濛細雨,又有些猶豫了,他説:“今天不能搬家,雨天路滑,爬起來很吃力的。“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來幫蝸牛搬家了,蝸牛的家也一直沒有搬成,天氣越來越冷了,他總是望着小山坡,低聲的歎息:“都是怕這怕那,要不我已經和朋友一起過着快樂的生活了。”

幼兒園案例分析10

教學過程是既“精心預設”又“動態生成”的過程,其價值在於它的“動態”。正因如此,我們強調過程,強調幼兒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取新知的體驗,追求在“預設”“活動”“調控”方面提升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如我們對小班活動“出鼻血了怎麼辦”進行了反覆研究,共同探討如何使過程情境更合理,過程組織更優化,幼兒參與程度更高。

教學過程一

小三班的A教師安排了三個環節:觀察――討論――遊戲。

1、觀察

教師先讓幼兒看多媒體課件的定格畫面――小朋友出鼻血,然後提問:“圖中的小朋友怎麼了?他的鼻子為什麼會出血?”

幼兒看着課件馬上回答:“小弟弟的鼻子出血了,因為他摔跤了。”除此,孩子們説不出其他原因,於是教師在沒有任何教具的情況下告訴孩子:摔跤了碰到鼻子會出血,挖鼻孔和多吃辣的東西鼻子也會出血。

2、討論

教師組織幼兒討論:“怎麼做才能讓鼻子不出血?鼻子出血了我們該怎麼辦?看到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怎麼辦?”由於幼兒缺乏相關經驗,所以僅用“不要跑”“不要挖鼻子”回答了第一個問題,後兩個問題無人能答。教師接着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幼兒邊看邊説預防鼻子出血的方法和鼻子出血後的處理方法。

3、配對遊戲

教師先簡單介紹了一些預防或造成鼻出血的圖片內容,並在黑板上出示了哭臉、笑臉卡片。然後要求幼兒將表現正確處理和預防鼻出血的卡片放在笑臉旁,反之則放在哭臉旁。對此,孩子們很高興也很積極,然而操作結果表明:幼兒並沒有理解、掌握教師講解的知識。

有效性分析:

第一個環節雖為觀察,教師卻只給幼兒看了一個男孩因為流鼻血而哭的畫面,在沒有知識準備和相關經驗的前提下,孩子們很難回答教師的提問,而教師純粹的口頭小結顯然對提高小班幼兒的認識作用甚微。

第二個環節,教師沒有從第一個環節中吸取教訓,依然把課件放在討論後出示,使幼兒的討論成了無源之水,同時組織的討論也太過簡單。顯然,教師忽視了過程情景的創設和過程組織的優化。

在第二個環節沒有完成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在第三個環節仍沒采取補救措施,而是按計劃進行配對遊戲。配對前教師也只是作了簡單演示,因此,幼兒完不成任務就不足為奇了。

建議:

1、掌握本班幼兒對該知識的瞭解程度,並給予一定的知識準備。

2、充實課件的內容,調整播放時機,給幼兒足夠的觀察與討論的時間。

3、明確活動的主線和重點,通過創設情景讓幼兒圍繞“怎樣才能讓鼻子不出血”和“鼻子出血了怎麼辦”這兩個問題展開討論,使活動的過程能圍繞主線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教學過程二

小一班的B教師安排了四個環節:説一説――看一看――找一找――學一學。

1、説一説

教師通過灑花露水讓幼兒感知鼻子可以聞到氣味,繼而通過捏鼻子,讓幼兒發現鼻子的呼吸作用。

2、看一看

教師先讓幼兒看相關課件,而後組織幼兒討論:“鼻子怎麼會流血的?我們怎麼做才能讓鼻子一直很開心?”因為有了先前的知識準備,再加上教師的肢體語言,孩子們的答案豐富多了:流鼻血是因為摔跤,挖鼻孔,將異物塞入鼻孔,多吃辣的、油炸的食物。而多吃水果、蔬菜,注意休息,加強鍛鍊,則會讓鼻子很開心。

3、找一找

教師先出示健康的笑寶寶和出鼻血的哭寶寶,然後根據卡片內容示範將卡片貼在相應的寶寶旁邊。接着,幼兒分散操作,教師觀察指導。在操作結束後,教師作簡單評價。

4、學一學

教師先讓幼兒討論:“自己的鼻子出血了該怎麼辦?”在幼兒表達了“告訴老師”“告訴媽媽”“用餐巾紙塞住鼻孔”等想法後,教師告訴幼兒,出鼻血時不要怕,也不要哭,要及時告訴父母、老師。而後又示範了幾種簡單的處理方法。並讓幼兒在座位上模仿。

有效性分析:

第一環節,教師為幼兒創設了體驗的情境,幫助幼兒瞭解了鼻子的作用。第二環節,教師利用課件讓幼兒觀察、瞭解鼻出血的常見原因和預防方法,使幼兒在視、聽、想三者結合的過程中達到教師預期的目的。但教師在播放課件時有些手忙腳亂,影響了效果。

第三環節,在幼兒基本瞭解預防鼻出血的方法後,教師又通過組織配對遊戲,幫助幼兒鞏固知識。但因為幼兒配對遊戲太過分散,所以教師檢查起來非常不便,最終以簡單評價代替檢查,削弱了該環節的有效性。

第四環節,教師忽視挖掘和利用幼兒的現有經驗(因為他們班前幾天剛好有個幼兒在户外活動時出鼻血了,當時是保健教師處理的),最後的説教也吸引不了幼兒。幼兒在沒有任何操作材料和情景的情況下在座位上模仿,無法真正理解、掌握相關技能。

建議:

1、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兒的相關經驗。

2、掌握播放課件的技術。

3、將分類標記貼在操作卡兩側,既便於幼兒操作,也便於教師檢查和總結。

4、最後環節可請保健教師示範鼻出血的處理方法,並讓幼兒運用真實材料進行模仿,以積累經驗。

教學過程三

小二班的C教師同樣安排了四個環節:聞一聞――説一説――貼一貼――學一學。

1.聞一聞

活動開始,教師在活動室裏噴了些花露水,然後讓幼兒辨別是什麼味道,接着又在自然的對話中讓幼兒知道:鼻子能聞氣味,不但能聞香味,還能聞臭味。接着教師説:“哎呀!鼻子的本領可真大,可是我們的鼻子也會受傷,還會出血呢!”自然轉入第二個環節。

2.説一説

教師先播放課件,讓幼兒看幾種平時不大瞭解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讓幼兒説説還知道哪些鼻出血的原因,並及時在黑板上出示對應的圖片,幫助幼兒理解“鼻子怎麼會流血”的問題。而後讓幼兒討論:“怎樣才能使鼻子不受傷、不流血?”因為有了對鼻出血原因的認識,孩子們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相當熱烈,而教師接下來的小結和課件演示更強化了幼兒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為下一環節的配對遊戲打下了基礎。

3.貼一貼

教師在邊講解邊演示的過程中向幼兒交待配對的方法與要求,然後讓幼兒大膽配對,將相關圖片貼在活動室兩側有對應標記的大黑板上。因為有了前一環節的鋪墊,孩子們操作起來毫不費力。

4.學一學

教師出示本班一個幼兒出鼻血時拍的照片,提問:“看,宇宇的鼻子出血了,該怎麼辦?”孩子們的記憶頓時被喚醒,“用棉花給他塞住”“帶他到保健老師那裏去”“讓他坐一會兒”。教師及時肯定了幼兒的回答,同時提出:“我們一起看看童老師是怎麼做的。”當然這樣的錄像孩子們看得很認真。而後,他們又拿起教師準備好的材料像模像樣地做了起來……

有效性分析:

第一環節,幼兒在自然的體驗及與教師的對話中感知了鼻子的作用,同時知道鼻子也會受傷,還會出血。

第二環節,教師先通過課件讓幼兒瞭解他們經驗之外的造成鼻出血的原因,再讓幼兒説出自己知道的鼻子出血的原因並出示對應的圖片,這樣既肯定了幼兒的回答,又使幼兒的經驗得到共享。

第三環節,教師在幼兒瞭解預防和處理鼻子出血方法的同時,明確交待了配對要求,孩子們很快完成了任務。

第四環節,教師利用幼兒熟悉的同伴、熟悉的情景、熟悉的教師、熟悉的材料,通過讓他們“回憶――觀看――模仿”,使他們對鼻子出血的處理方法有直接的認識。

整個活動環節銜接自然,環環相扣,針對班級幼兒實際出示的課件和圖片用得恰到好處,既鞏固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又促進了已有經驗的提升,動靜交替的環節安排始終讓幼兒保持活動興趣。

建議:

1.活動時可給幼兒更多交流的機會。

2.在檢測幼兒配對結果的同時,可適當幫助幼兒回憶相關知識經驗。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學生髮展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深入研究,讓有效的教學過程成為滿足幼兒認知、心理需要的過程,成為幼兒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技能的過程,成為幼兒積極思考、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幼兒園案例分析11

一、案例描述

午睡起牀時,孩子們正在穿衣服,從活動室中傳來了浩浩驚喜的聲音:“肥皂?今天我們吃肥皂?”

“吃肥皂,今天我們吃肥皂!”孩子們歡快地叫着。

“老師,今天的點心是肥皂。”航航和欣欣跑過來告訴我,語氣中流露出一絲神祕。

“哎呀!真的吃肥皂?”我走到活動室一看,今天的點心是橘黃色的年糕,乍一看還真像彩色肥皂呢。我拿起一塊年糕自言自語:“真奇怪,今天居然請我們吃肥皂!”同時故意露出一臉驚喜和疑惑。

“哈哈,老師真的以為是肥皂!”孩子們竊竊私語,那是他們在笑話我連年糕都認不出來呢。

我提了個問題:“看,這肥皂還像什麼?”

“像電腦中的鍵盤。”“像個小枕頭。”“像一張桌子。”“像一塊毛巾。”……

我説:“你們要是吃肥皂,可別邊吃邊吐泡泡哦!”

“啊?吃肥皂,嘴裏吐泡泡?”“我們的嘴裏會吐肥皂泡?”孩子們被我的話逗樂了。

動動説:“我聽過一個故事,小蝸牛吃了一塊草莓形香皂後,從嘴裏吐出來許多肥皂泡,泡泡還帶着小蝸牛飛上天了呢。”

“對哦,吃了肥皂會吐出泡泡。要是你們邊吃肥皂邊吐泡泡飛上了天,我可怎麼辦?”我緊鎖眉頭説。

“哈哈哈……我們要是飛上了天,老師就抓不住我們了。”孩子們大笑。

我更愁了:“那可糟了,中五班25位小朋友都吐着肥皂泡在天上飛,可老師只有一個。我怎麼才能抓住你們呢?”

哲哲説:“老師別怕,你坐上直升飛機到天空去抓我們,把我們一個個抓回來!”

我連連點頭:“這個主意好!”

文文説:“老師,你拿一張漁網撒向天空,把我們都網住,帶回來。”

我趕緊拍手:“這個辦法不錯,叫一網打盡。”

航航説:“老師,你拿一根長繩子拋到天空中,讓我們抓住繩子,然後把我們一個個拉下來。”

我豎起大拇指稱讚道:“這是個妙計,只是老師要花很大的力氣。”

添添説:“我的辦法是讓老師坐上熱氣球,飛到天空中把我們抓回來。”

寅寅説:“讓老師變成翼龍來抓我們。“

浩浩説:“讓老師變成奧特曼來抓我們。”

孩子們積極、投入地想着各種辦法。我把年糕分給孩子們,他們吃得津津有味,似乎在期待着有肥皂泡把他們帶到天空中去。

吃完點心後,我和孩子們一起到户外玩起了“飛飛抓抓”的遊戲。孩子們乘着肥皂泡在天空中“飛舞”,我則想盡辦法去抓他們……

二、案例分析

這是一則隨機教育的案例,體現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師把握教育契機的能力。

案例中師幼互動積極、愉快,教師以孩子的視角看孩子所看,想孩子所想,達到了較好的互動效果,其策略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認同孩子的聯想,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應。

孩子把點心説成肥皂,這是一種聯想。教師從中看到了孩子有關肥皂的已有經驗。對此,教師既不否認,也不簡單肯定,而是故作驚喜和疑惑。此時,教師的神情和語氣傳遞給孩子的是對聯想的認同和接納。

整個事件中,孩子出現了驚喜、興奮等情緒,對此,教師予以接納,從而營造了安全的心理氛圍,使孩子敢想敢説。

2.順應孩子的思維特點,提供想象的.空間。

教師對於“肥皂”一説所表現出來的疑惑、好奇,讓孩子們快樂無比,更激發了孩子們的積極性,為他們後面的想象提供了支持。

教師提出的“這肥皂還像什麼”的問題拓展了孩子的思維,促使孩子們運用已有經驗進一步聯想。而教師的“吃肥皂——吐肥皂泡”的聯想更是調動了孩子的經驗,引發了孩子無限的想象。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孩子們的已有經驗被充分激活,於是,動動説出了小蝸牛吃香皂吐泡泡的故事情節。顯然,這樣的故事充滿趣味。教師利用這一信息適時拋出了第二個問題:“要是你們邊吃肥皂邊吐泡泡飛上了天,我可怎麼辦?”孩子們的思維瞬間活躍起來。此時,孩子們已從聯想轉為解決問題,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表述自己想象的情節時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3.尊重孩子的想象,給予支持性的迴應。

孩子們積極地運用已有經驗想象着各種教師抓小朋友的方法,每一種方法都是一個有趣的情節。一幅生動的畫面。孩子感受到的是想象的樂趣,此時的氣氛是積極愉快的。

面對每一位孩子的想象,教師都專心傾聽、具體反饋,給予尊重和支持。如教師用點頭、拍手、豎起大拇指等動作表示對孩子想法的讚賞,用“這個主意好”“這個辦法不錯”“這是個妙計”等短句表示對幼兒積極思考的鼓勵和肯定。

教師迴應的每一個神情、每一個動作都給了孩子極大的鼓舞,孩子們感受到的是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在提供支持性迴應的同時,教師還善於提升孩子的已有經驗,幫助孩子豐富詞彙和表達經驗。有了教師的支持性迴應,孩子們表現得十分自主。

4.調整角色定位,以孩子的視角體味童真。

在整個互動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在引領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之間相互轉化。在引導孩子的思維從“像什麼”到“怎麼辦”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領者。而當教師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去理解孩子的言行時,教師就是孩子的夥伴。於是,面對“肥皂”時教師會疑惑,面對“小朋友被泡泡帶上天空”時教師會發愁,面對“抓泡泡”的方法時教師會鼓掌……教師用童心和孩子們一起遊戲、享受。教師的一個親切的微笑、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讚許的點頭,都會使幼兒提升自信心,感受由聯想帶來的愉悦,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

三、隨機教育中促進師幼互動有效性的建議

1.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浙江省學前教育保教管理指南(試行)》都提出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即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每個環節都是幼兒園課程的一部分,藴含着很多隨機教育的契機。教師只有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意識,才能運用自己的智慧迅速做出價值判斷,把握教育契機,並及時進行有效互動,促進孩子的發展。要提升隨機教育的能力,需要教師擁有敏鋭的觀察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和豐富的知識。

2.做到心中有目標,眼裏有孩子。

隨着課改的深入,以幼兒發展為本,致力於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應成為學前教育工作者的行動指南。因此,教師要依據幼兒發展目標,依據自己對幼兒細緻的觀察,從他們的活動中敏感地捕捉藴含的教育價值,給予及時而適當的引導。而這就要求教師心中時時有目標,眼中處處有孩子,使課程寓於過程之中,寓於生成之中,寓於師幼互動之中。

3.形成平等、民主的互動氛圍。

師幼互動是幼兒園最核心的人際互動。在一日生活中,多數教師比較關注集體教學活動、區域活動和小組活動中的互動,而忽視生活活動中的互動,往往在生活活動中扮演組織者、指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導致幼兒的生活活動環節沉悶、無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師幼互動氛圍,依賴於師幼間積極良好的情感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善於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用智慧點亮生活活動的教育價值,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

幼兒園案例分析12

今年我新接的班級中有這樣一位幼兒,他活潑愛動,常常給老師鬧小“惡作劇”。比如大家一起遊戲時,他趁老師不注意就會掉頭亂竄,讓老師追來追去,累得老師氣喘吁吁;室內活動時他會鑽到桌子底下與老師“捉迷藏”;玩玩具時,他又常常將玩具扔得滿地……我曾開玩笑地對他的媽媽説:“你的兒子簡直就是一個‘自由人’。”

如何教育這樣一位“自由人”呢?我沒有隻是一味地訓斥他,而是悄悄尋找他的優點,並鼓勵他發揚優點。

我首先對孩子進行細緻的觀察,不長時聞我就發現他很聰明,反應能力強。因為班上的門被風一吹總髮出響聲,有風時我們就把裏邊的插銷插上,有老師從外面進教室時就會輕輕敲門或通過門上的玻璃框向教室裏的小朋友招招手,示意小朋友過來開門,三歲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師的心思,可班上的“自由人”反應很快,有幾次都是他急匆匆地跑過去,給老師打開門,這時我便親他一口,並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勵,讓他感受到:“我跑過去是因為做了一件正確的`事,老師才會喜歡我!”

我還發現他喜歡交朋友,人緣好,班上的小朋友很喜歡和他一起玩。一天早上開飯時他遲遲不吃,他説要等他的好朋友來了一起吃!班上的揚揚小朋友因生病幾天沒來園,當揚揚小朋友來園時,他主動走上前去迎接,並拉着他的手認真地説:“你怎麼了?”此時我看出他當時的心情,他是真的想這位小朋友了,我及時表揚了他關心同伴。一次次的觀察,一次次的發現,讓我對這個孩子有了新的瞭解;一次次的鼓勵給了他自信,使他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了更多的積極行為,併為其帶來了更多的成功體驗。一段時間後,他的進步可不小,現在他再也不一個人跑出去讓老師追來追去了;玩玩具時用一個拿一個,還能主動將掉到地上的玩具撿起來……

記得一位專家曾這樣説過:“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獨特價值,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以獨特發展。”這次對“自由人”的教育方式讓我認識到:單純的説教,幼兒往往因為不理解而不去理會教師,失去教育目的;反覆説教,還會讓幼兒滋長厭煩情緒,讓他更加我行我素。

換一種目光看孩子,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幼兒園案例分析13

美工活動,是幼兒園的小朋友所向往的,小班的孩子這個學期剛剛入學,對手工橡皮泥也是沒有什麼基礎,但今天,孩子們一看到桌子上的這些橡皮泥,個個都興奮不已。好像已經知道了,我們今天要幹什麼似的!

還沒等我開口説話,我們班的小調皮發話了:“老師這是橡皮泥嗎?今天我們玩橡皮泥啊?太好了,我最喜歡捏橡皮泥了!”緊接着任記鵬又説:“還用問嗎?你看就知道是玩橡皮泥呀!要不老師給我們準備這些東西幹嘛!它又不好吃!肯定是用來捏東西的呀!”其他孩子也在説:“是啊,是啊!”聽着孩子們講的話,我沒有想到,孩子們竟然如此的喜歡玩橡皮泥!之前我還在想,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橡皮泥,不知道興趣會如何?現在看來,是我多慮了!

突然,陳葉隆説:“老師,我想要小熊的橡皮泥,我喜歡小熊!”王婧琪説:“不行,不行,小熊的橡皮泥是我的,那是媽媽給我買的!”活動還沒開始,陳葉隆和王婧琪就爭吵了起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的,誰都不讓步。這時,陳春霖説:“我們剛來幼兒園的時候,不是每個小朋友都帶來了一盒橡皮泥嗎?還讓老師給我們在橡皮泥的盒子底下,寫上了名字呢!我們大家可以用自己的那一盒橡皮泥玩。”對呀,你們的橡皮泥,老師都給你們貼上標籤,寫上名字了,你們可以用自己的橡皮泥,捏出你自己所喜歡的東西!田夢妮也在説:“其實橡皮泥都是一樣的,只是裝有橡皮泥的盒子不一樣,要是不信,讓老師打開,看一看不就知道了!”聽了這話,我馬上打開其中的幾盒橡皮泥,讓小朋友們看!其實每盒橡皮泥都是一樣的,有的橡皮泥大點,有的小一點,就像夢妮説的,只是盒子不一樣罷了!田旭輝説:“我能用的是橡皮泥,又不是盒子。老師,你説,我説的對嗎?!”對,對,你們説的都對!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我們小班的孩子一點都不小,説話就像個小大人一樣!澤雨,如果你還是喜歡小熊的橡皮泥,你可以和擁有這盒小熊橡皮泥的同學,交流一下,看看她能否願意和你交換着玩一會?好嗎?“謝謝老師,我明白了!下面我講橡皮泥分發給大家,請小朋友來玩一玩!

美工活動終於可以順利的進行了,不過聽了孩子們的對話,真是讓我目瞪口呆。真正覺得,其實有些問題是孩子們自己能夠解決的!

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在幼兒園,孩子們自己動手操作玩橡皮泥,中午時,我只是用語言來講述了一下,在這次美工活動過程中,玩橡皮泥應注意的事項,以及用團、捏、搓等幾種簡單的技能方法來進行玩橡皮泥。

此時,孩子們看着,面前的橡皮泥,已經興奮不已。有的孩子已經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團了起來,也有的孩子一邊團一邊嘟囔着:“老師説做麻花,要搓兩個長條,然後擰在一起就好了!”還有個別孩子,在我的提示下繼續捏着他們所喜歡的東西。

最後,在活動展示時,我看到有各種各樣的棒棒糖、麻花、QQ糖、糖葫蘆……

沈莘炎舉着自己的作品説:“我見過的麻花是這樣的!”沈玉傑也説:“老師,我吃過的棒棒糖是這樣的……”其他孩子也在繼續講述着自己捏出來的作品。

幼兒行為分析:

在活動的一開始,對於孩子們的疑問,我並沒有及時的回答他,而更多的是傾聽周圍孩子們的看法與回答,看看他們是如何處理的。部分孩子思維很清晰,能夠及時的幫助並解決問題,最後也是以愉悦的.心情,如願的進行此次活動。

針對本次美工活動,幼兒興趣很高,幼兒第一次接觸橡皮泥,我只是講述製作的過程,並沒有給孩子們去示範,我想孩子們應該有自己的發揮空間,我不去示範,也是因為這節美工活動並不是太難,孩子們聽了製作過程,應該能夠理解和想象出自己喜歡棒棒糖、QQ糖、麻花的樣子,更多的給孩子們自由發揮的空間。

活動措施:

美工活動的有效組織,其實需要很多準備工作,除了材料的提供以外,教師也應該考慮到,活動前孩子們的疑問以及爭吵也是極為重要的。在活動前,或者活動過程中,我們教師應以觀察為先,根據具體情況,再進行介入、引導,不要着急去回答幼兒的疑問,其他孩子會有不同的看法與回答。對於幼兒不要操之過急,給孩子一個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空間,我覺得,孩子們之間產生的問題也是任何一個活動中最寶貴的東西,需要教師正確的去處理。

幼兒園案例分析14

一、活動過程

1.以遊戲情境引入活動,初步感受兒歌內容

(1)播放《火車開啦》伴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

師:聽!這是什麼聲音?誰開過來了?(邊説邊出示火車,並引出第一句兒歌西瓜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分析:教師這一活動方式的導入很有童趣,形象、直觀,目的性強,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在輕鬆、愉悦的遊戲情境中喚起他們學習兒歌的興趣,並且在耳聞目染的感官碰觸中認識火車的外形特徵及火車開動時發出的咔嚓咔嚓的聲音,積累了初步的經驗。當教師説:原來啊,是西瓜爺爺開着火車準備去旅行啦。馬上邊拍手邊按節奏念出第一句兒歌西瓜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讓孩子對兒歌的句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緊接着,教師又設置了懸念:西瓜爺爺還請了其他的水果寶寶一起去旅行,我們來看看,它都請了誰呢?將活動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小環節。

(2)教師結合課件依次出示水果寶寶,幼兒初步感受兒歌。(引導幼兒學説短句: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

分析:在自然、輕鬆的課件欣賞氛圍中喚起了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的思維立即活躍起來。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重點在於讓幼兒學説短句: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通過藉助多媒體教學,教師逐一出示可愛的水果寶寶,並逐句來學習,讓幼兒對兒歌的句式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而且,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教師還將各種水果擬人化。當可愛的、充滿卡通趣味的水果寶寶在大屏幕上款款而下的時候,孩子們個個激動極了。這時候,教師適時地引導孩子跟水果寶寶打招呼,並告訴幼兒説老師要用一句好聽的話來請水果寶寶上火車,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句兒歌:蘋果蘋果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緊接着,我請幼兒也來用那句好聽的話邀請水果寶寶上火車。在這種輕鬆的遊戲情境中,孩子們邊玩邊學,不知不覺地就學會了每句兒歌。並且,在這環節的提問中,我採取個別和集體相結合的方式,既面向全體又兼顧到個別幼兒,不會顧此失彼。

2.藉助多媒體課件,引導幼兒學習理解兒歌

(1)教師按一定的節奏完整示範朗誦兒歌,幼兒欣賞。

提問:兒歌叫什麼名字?西瓜爺爺請了哪些水果寶寶去旅行呢?

(2)幼兒學習朗誦兒歌。

a幼兒結合圖譜進行朗誦。b幼兒按節奏邊拍手邊朗誦兒歌。c幼兒運用肢體動作大膽表現兒歌。

分析:在前面一個環節幼兒已初步感知了兒歌,並學習了短句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因此,在這一環節完整學習兒歌就顯得輕鬆多了。況且有了多媒體的幫助,幼兒學習起來很輕鬆、很愉快。教師先是按節奏完整地示範朗誦,幼兒欣賞。接着,又藉助提問幫助幼兒理解兒歌。然後採用了各種不同的方式(結合圖譜、按節奏朗誦、結合動作等)引導幼兒學習朗誦兒歌。先是有了形象直觀的看圖朗誦,然後過渡到結合動作朗誦,動靜交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3.引導幼兒分析詩歌句式,啟發幼兒想象,嘗試按原兒歌的句式換詞進行仿編

(1)引導幼兒分析兒歌句式:兒歌句子中哪些是一樣的,哪些不一樣?

(2)啟發幼兒擴散思維:還有哪些水果寶寶要去旅行?

(3)幼兒仿編,老師全面巡迴觀察。重點指導幼兒按原兒歌的句式,換詞進行仿編,提醒幼兒互相交流並按節奏朗誦。

(4)把幼兒仿編得較好的句子組合成一首完整的兒歌,鼓勵幼兒在集體面前朗誦。

分析:嘗試仿編兒歌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先引導幼兒分析兒歌的句式,讓幼兒發現兒歌中相同的句子和不同的句子,為仿編作鋪墊。接着讓幼兒説説:還有哪些水果寶寶也要去旅行?啟發幼兒大膽地想象。在這一環節中,老師拓展了幼兒的思維。他們開動腦筋,紛紛表示要將自己知道的、喜歡的水果寶寶也邀請上火車去旅行。並且用了那句好聽的話,能與自己的好朋友大膽地分享自己仿編的句子。教師在全面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幼兒的仿編情況很好,如有個小朋友説要請櫻桃寶寶上火車,她還馬上完整而流利地用了老師要求的句式來表達櫻桃櫻桃上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而對個別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只要稍加暗示,他們也可以完整地將自己仿編的句子朗誦出來,這時教師及時地表示肯定,可以使幼兒信心倍增。活動過程中教師更多以接納、尊重的態度去傾聽、鼓勵支持,將幼兒參與仿編的熱情推向新的高潮,孩子們大膽想象,盡情盡興地進行仿編同時,教師多方創造條件,為幼兒主動學習提供時間與機會,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充分地給孩子創造了想説、敢説、願意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4.活動結束

老師扮演西瓜爺爺,幼兒扮演水果寶寶,邊朗誦兒歌邊按順序上火車去旅行,整個活動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二、活動反思

1.情況分析

在組織活動時,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將水果擬人化,整個活動生動、有趣,充分地吸引了幼兒,不但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能力,也豐富了幼兒的生活經驗。我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經驗,將認知內容巧妙地融人各種遊戲之中,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啟發引導,探索發現,形成了師幼互動的良好氛圍,教育效果顯著。

2.本節亮點

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活躍了氣氛,拓寬了教學途徑,符合小班幼兒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活動中教師充分地給幼兒創造了一個想説、敢説、願意説並能得到積極迴應的環境。

3.存在不足

不足之處是,孩子仿編的水果有一定的侷限性,一般都是常見的、常吃的那幾種。

4.調整策略

一是我們會將活動延伸到區域活動中,在語言區投放多種多樣的水果圖片,引導孩子繼續仿編。二是教師可以結合圖譜來幫助孩子分析兒歌的結構和句式,這樣比較形象直觀,比較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

幼兒園案例分析15

《認識人民幣》

案例描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課時,我一開始就告訴孩子們這節課我們來聽一個小故事:從前有一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着爺爺問問題了:“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啊?”爺爺想了想笑着説:“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麼嗎?以故事引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對於不同面值的人民幣進行區分,孩子們掌握的也比較好。真正的難題在後面,錢數的換算,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一元這個孩子們還容易理解,因為前面我們已經學過10個一是10,可是要問一張10元可以換幾個兩元就有點難了,在講這道題目的時候我着重講了幾個2加起來是10,並聯系生活舉例,引發學習興趣。

孩子們在換幣的過程中,也是利用實踐活動來進行的,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元、角、分之間的十進關係和角之間的換算關係。但對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孩子們一開始覺得難以掌握,因為在計算的過程中關係到單位的換算,不能再象以前一樣直接把數字相加減,只有通過鞏固練習讓孩子們慢慢掌握。回顧本章的.教學,覺得在有些環節上沒有處理好。

分析與反思:

在教學實踐中,仍然較多地考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些地方還沒有及時根據孩子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思路。對於孩子對分幣的陌生,應該抓住孩子提出的問題“5分是5角嗎?”讓孩子來展開討論,加深理解。孩子對分幣比較陌生,因為“分”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很少使用,所以沒有着重講解,其實這是認識人民幣的開始,分幣的認識同樣重要,雖然分幣不大使用,但是讓孩子建立元、角、分的觀念,理解元、角、分的關係,分幣的認識不容忽視。

在認識人民幣的同時告訴孩子們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品質,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我還要感謝我們班那些可愛的家長朋友,因為有他們的幫助孩子們對人民幣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了,有位家長告訴我為了讓孩子更形象的理解錢數換算,週末家裏換了一堆的零錢回來,我堅信有我們的共同努力,孩子們一定能夠在天華這個大家庭中健康快樂的學習、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