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月百歲的説法

來源:時代範 8.45K

新生嬰兒出生後第一百天舉行的慶祝儀式,俗稱“百晬”,民間亦有誤讀百歲。嬰兒出生100天,家中招待親友,祈願孩子長命百歲。中國在嬰兒出生的第100天舉行的祝其長壽的儀式。又稱百歲、百晬。

滿月百歲的説法1

滿月、百歲的説法

民間禮俗是民俗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靈台乃禮儀之邦;

靈台人歷來崇尚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滿月百歲的説法
  

一、滿月

嬰兒出生,親友多以雞蛋、鍋盔、紅糖探望,謂之“送奶”。滿一月,稱為“滿月”,這一天,親朋好友送以小孩衣物,親近的以項圈、手鐲、銀牌相送,稱為“送月子”;小孩家長則設宴招待親戚朋友,這種宴會稱“滿月酒”。滿月時孩子要剃髮,嬰兒的頭髮是從母胎生出,首次剃髮,不能全剃光,額頂要留聰明發,舊時有的人家為孩子留“箍圈”,剃下來的頭髮也要妥善保管,不能亂扔。

二、百歲

是孩子出生百天時舉行的慶賀,形式大致與滿月相同,只是多了穿“百家衣”和“戴鎖”"的習俗。“百家衣”是從許多人家要來的`布頭邊角料,逢製成有圖案的五顏六色的小衣裳,穿了這件小衣裳,可保小孩順利成長。“百家鎖”是收集許多人家的金銀打成的項鍊,上面鑄有長命百歲或長命富貴的吉祥話,又叫長命鎖,佩戴於小孩脖子上,也稱“吉祥鎖”。外祖母做老虎鞋、老虎枕,小孩穿的鞋頭做成老虎狀,鞋底繡一蠍子,以驅蟲防害保身,反映了舊時撫養孩子的艱難。

滿月百歲的説法2

寶寶出生後家人會添置寶寶所需要的東西,而且還有一些人會比較講究,寶寶出生後會去找大師幫寶寶測名字,而且還會來測試寶寶的命運。寶寶出生後幾天,幾個月家人都會記載,當寶寶到了一百天的時候會有一些講究,那麼寶寶百歲有什麼講究?

寶寶百歲有什麼講究

1、一般要舉行百日宴,百日宴是指初生嬰兒一百天舉行的慶祝儀式。不同的地方風俗不同,孩子出生滿一百天時,主家請親朋好友吃飯。一般吃雞蛋,寓有圓滿之意,或吃麪條,寓有長壽之意,這種活動俗稱過百天。

2、給寶寶剃光頭,尤其是男孩。舊時習俗,男孩過百歲時,父母請剃頭師傅把孩子的頭髮剃掉,只在後腦勺的下部留下一撮毛,稱為留百歲毛,其中寓含祝福孩子長命百歲之意。

滿月百歲的説法 第2張
  

嬰兒過百歲後應該吃什麼

1、嬰兒過了白歲還是以母乳為主,到了四個月以後就可以給寶寶添加輔食,如果泥,蛋黃,蔬菜泥,骨粉,米粉都是可以的。4,5個月的寶寶剛開始添加輔食,只適合比較單一化的吃法,家長不要心急,不能搞很多花樣煮,吃得太雜寶寶消化不了。

2、一週歲以內的嬰兒仍是要以奶為主,每天要在保證700到800毫升奶量的基礎上添加輔食。最早添加的輔食應是蛋黃,新生兒體內儲存的鐵主要來自母體,足月新生兒體內儲存的鐵是很有限的,僅夠出生後四五個月造血,所以需要補鐵。

寶寶百歲有什麼講究?寶寶過百歲的時候,家人會請親朋好友來吃飯,這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慶祝方式。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方式來慶祝寶寶的百天,百天也就是所謂的百歲,百歲後寶寶會逐漸對外界開始有所感知,這時家人要正確的引導。

滿月百歲的説法3

關於古代對年齡的稱謂,從幼到長,依次大約有十幾種叫法。

古代用“襁褓”來指代剛出生的嬰兒,“襁”是背嬰兒用的寬帶子,而“褓”則是用來包裹嬰兒的小被子。

孩童時代的交往稱為總角之交,角就是小髻,古代兒童頭頂兩邊的留髮,也稱為角,與“垂髫”相似,與成人的髮髻不同,髮髻是挽束在頭頂的頭髮。所以,在古代將幼童階段的小孩稱為“總角之年”

“豆蔻之年”是用來稱謂少女的,豆蔻一詞有此寓意,還是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一首詩《贈別》,詩中雲: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豆蔻”是一種植物,豆蔻花在開放的過程中,穗頭最先呈深紅色,花漸放出時,顏色會逐漸變淡。人們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稱為“含苞花”,而二月初的豆蔻花就正好處於含苞待放的狀態,因此,杜牧用二月初的豆蔻花來比喻“十三四”的少女,以此讚美少女如花似玉、美麗可愛。

當女子長到十五歲時,被稱為“及笄[jī]之年”,“”就是古代人盤頭髮用的簪子,在《儀禮·士昏禮》中有記載:“女子許嫁,笄而禮之”。也就是説古代女子到了盤頭髮插簪的年紀,就是個成年女子了,預示着她該出嫁了。

而男子到了十五歲,便可束髮了,通常以“束髮”相稱。

再過一年,女子長到十六歲時,則稱為“破瓜之年”。我們常用年方二八,也就是指十六歲,二八就是從“瓜”字中拆出來的。

男孩子長到二十歲時,稱“弱冠之年”,男子要舉行冠禮,以此表示進入成年人階段。其中“弱”是年少之意,因為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

滿月百歲的説法 第3張
  

冠禮一般在宗廟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貴賓為行冠禮的青年加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了參政、為國效力和參加祭祀的資格。

冠禮儀式從周朝開始,一直持續到明朝,到清兵入關強令漢人剃髮,冠禮才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

接下來,我們所熟悉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則是受到了《論語》的影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三十而立,單從字面看,指的是人到三十歲就能做到立。依我們現在的理解,就是説人到三十歲就要在某些方面有所建樹,那麼孔子想要表達的意思和我們現在理解的一致嗎?

孔子在他那個時代,混得並不怎麼樣,三十歲既沒當上官,也沒發了財,依然是草根階層。所以,從孔子當時的現實環境來看,他所説的“三十而立”指的是確立了一生的目標和追求,確立了為人處世的態度,也就是有了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包括獨立的人格。

四十不惑,是不是説人到四十歲了,什麼都不迷惑了,什麼道理都懂了,有種看透人生的感覺,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呢?

不惑對於孔子來説,更多的是一種達觀坦然的心境,這是心理層面上的理解。因為孔子本身的知識學問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準,在四十歲他所追求的高度,最有可能趨向於就是心理高度。如果心境也達到一定的高度,一種豁達的'狀態,基本不會被外界所幹擾。

五十知天命,什麼是天命,這是中國古代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一種宿命理論。

孔子所説的知天命,並不是一種消極的心態,並不是説五十歲了一切都不可改變了,聽天由命。

相反,這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他所説的天命是一種上天所賦予你的使命感,依然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心態。正因為有這份使命感在身,所以到了五十歲,不怨天,也不尤人,以更加積極的熱情投入你所熱愛的事業當中,這是一種內心的定力。

滿月百歲的説法 第4張
  

六十耳順,這個重點在“順”字上。“順”字從川、從頁,川謂水流,頁即人面。合起來的意思則是,人面如水流,不可逆也。

在我們漢語中,以“順”為詞根組成的詞,基本都有從勢而下的意思。所以,孔子所説的“耳順”,指的是聽他人之言,不論怨言忿語,嬉笑怒罵,都可以做到恭順自然,逆來而受之,臉上沒有憤恨之色,以一個下勢的姿態,來化解矛盾,緩和衝突,化干戈為玉帛,以達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老子和孔子,在求道的過程中都講究一個“順”字,只有先“順”了,才有可能達到“和”的境界。

六十花甲,即花甲之年,人們習慣稱六十歲以上的老人為花甲老人,也叫耳順之年。古代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來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還有一種説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 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着身體的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因而稱為花甲。

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杜甫有詩云,“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説的就是古代人活到七十歲的人並不多見,因此稱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為古稀之年。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孔子對自己能活到七十歲已經很知足,因此,他能看淡世事,做到內心的自由。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不長,一般活到三十五六歲就可以自稱“老夫”了,四十歲可以稱老,四十七歲就是所謂的“晚途”。比如蘇軾有云“老夫聊發少年狂”,此時他38歲,杜甫曰“晚歲迫偷生”,此時他46歲。

七十歲所達到自由的境界,這種自由卻是以時間的消退為代價的。也就是説,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人能夠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會躍出法度,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是需要長時間磨鍊的。

耄耋(mào dié)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的老人,耄耋就是形容老人高齡、高壽。還有“台背”也是指九十歲的老人,“台”字也寫作“鮐”,意指老人身上長出的斑就像鮐魚的背一樣,是高壽的象徵。

那麼一百歲的老人如何稱呼呢?人的壽命一般習慣以百年為期,於是稱百歲老人為“期頤”,其中的“頤”有頤養天年,贍養老人的含義。

古人對年齡的稱呼,既體現了中國古代對禮的重視,也體現了人生髮展的階段性特徵,這是古代人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