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放手吧,不要成為孩子獨立的障礙

來源:時代範 1.71W

這幾天閨密帶着家裏的小閨女來我家裏玩。哥哥看到新客人可激動了,於是手把手在門口立正站好,笨拙地把門打開,打聲招呼,並且領着比他小三個月的小妹妹入門,給她安排好位置,遞給她水杯,並且手腳並用爬上了桌子,捧着一堆橘子等水果遞給小妹妹,一臉熱情洋溢的“我是當家小主人”的招呼狀態,讓我們看得是一愣一愣的。

適度放手吧,不要成為孩子獨立的障礙

閨密回去後,半夜就給我微信留言了。她苦惱地説,

“和哥哥相比,我覺得我家妹妹實在是太不獨立了。喝水都要我捧着水杯,玩具弄完不肯自己收拾,甚至連組裝一下樂高積木,都要我手把手拆解好才肯繼續,來客人則更是不理不睬。我根本就無法想象,這樣子的孩子,她5歲會不會自己穿衣服?10歲的時候會不會知道如何給自己做午餐?15歲的時候會不會還不知道如何洗碗?”

聽完閨密的話,我有點意外,但是卻感同身受。當哥哥還小、分離焦慮離不開手的時候,我基本上成了孩子的保姆、鐘點工和服務員。孩子口渴了,我起來給他拿水;孩子的房間亂了,我幫他收拾整理;孩子説媽媽來,我就伸手幫他擺正他的玩具……但這種幫助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我也曾像閨密一樣詢問自己,怎麼樣才能讓小孩變得更獨立一些?

我簡單和閨密聊了一下,在徵得她的允許後,我便開始仔細梳理一下這篇文章。

其實,在孩子獨立的路上我自己也在成長,孩子笨拙求救的事情太多了,哪能有真的“鐵石心腸”、任何情況都能堅持“你自己來”的父母呢?但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真的成了孩子獨立的障礙。

我的擔心和負罪感,成了孩子獨立的障礙。

在哥哥實行BLW(自主進食)的過程中,看着他慌亂的用小手扒食,弄得自己渾身凌亂的時候,我的內心也是無比凌亂的。這反應了我內心極大的糾結,我到底要不要干預,幫助他重拾乾淨的狀態,把飯粒都撿回來,把食物的擺放好呢?他還那麼小,他真的吃得飽嗎?這些,就是我在當下的“負罪感”。

我心中的天秤是這樣子來回搖擺的。如果我出手了,孩子可以變得更乾淨整潔,也可以吃得更多,至少我能保證他得到成長所需的能量;但是如果我不出手,孩子就多了一次學習獨立的機會,難道孩子自己就判斷不出來他自己想要的飯量和份量嗎?

可能很多家庭這方面都不會有太大的矛盾,但是我有,因為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知道長輩們最擔心的是孩子發育不良,而不是孩子動手能力強不強。

很多時候我們的童年烙印和成長的氛圍,會讓我們在面對孩子的獨立與否的事情上,有很多的困擾和疑慮,我們總是免不了的“擔心”孩子!這些負罪感,都會影響到我們對孩子教育方式的選擇,願不願放手,以便讓孩子變得更獨立。

我們的擔心和負罪感,成了孩子獨立的障礙。

一味的順其自然、靜待花開,反而會忽視孩子的獨立信號。

我一直沒有主動引導過哥哥自己穿鞋,因為總覺得他還小還小,想着順其自然,等他大了再説。直到他進了幼兒園,我注意到他在看着其他小孩子穿鞋會自己模仿的時候,才發現,我好像應該早點介入幫助哥哥學習的。

有時候作為父母,我們會陷入一個怪圈:雖然我們讀了那麼多的育兒書,但具體到生活中,我們常常分不清,孩子到了哪個階段我們需要介入引導?哪個階段有需要我們順其自然?什麼事對他來説是學習、練習一下就能達成的?什麼事對於他來説又是遠超能力範圍的?我們淹沒在日常的碎碎裏,分不清。

從哥哥身上總結的“失敗經驗”(當然也有非常多的成功經驗啦),讓我在引導弟弟時有了更深的體會:在迷茫的時候,看一下週圍,看看那些同齡的孩子在做什麼。雖然我們説不要比較,不要攀比,因為每個小孩的發展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大體上同齡孩子的技能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看身邊的例子會更直觀一些。

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的大運動發展的基本規律,同時一定要保持警惕,因為過早的引入和訓練,其實是拔苗助長,不僅會傷害孩子的積極性,還可以能給他很多很多的挫敗感。那我們該如何適時輕推呢?有一個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試一試”。

如果我們並不確定孩子是否能駕馭“新的玩具”或“技能”,沒關係,放手給他們試一試。孩子是努力一把就完成了?還是嘗試之後很挫敗?如果答案是前者,那就表示孩子準備好了高一階的活動了,如果是後者,那麼就要想想,他們是不是需要一些幫助或提點?我們是不是太着急了?也許孩子自己並沒有準備好,我們可以再等一等。

任務太複雜,會讓孩子畏難不願嘗試。

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我時刻關注着他們的“技能”發展。

簡單的技能,如:他們兩三個月能翻身了嗎?三四個月體會抬頭了嗎?五六個月準備爬了嗎?

複雜的技能,如:哥哥是否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弟弟能自己找到想要的玩具嗎?孩子們能否自己去取水果和喝水的杯子?是否能自己收拾玩具?

人際交往技能,如:當哥哥弟弟發生衝突的時候,他們自己能解決嗎?孩子們是否認識家庭的成員,知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他們自己?……

當答案是否定的時候,我就會去思考,在當下的階段,到底他們能做什麼?我能做什麼?授人以漁,好過授人以魚,這個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在具體的執行的過程中,我想要給的“漁”,比起孩子們想要的“魚”,可能是太難了。

我也會看到哥哥做不好的時候表現得很受挫,弟弟做不好就跟自己生氣、崩潰大哭,這是我的錯,我的“漁”太複雜,遠遠超過了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預期。

於是,我簡化了行事的步驟。比如,從兩三歲開始,哥哥需要學習如何收拾玩具,一開始他不喜歡,甚至有時候會發脾氣,我的解決方法就是,讓任務變得更簡單一些。

早期引導收拾玩具的過程,我手把手和哥哥一起提着籃子收拾,他撿一個,我放進去一個,然後逐步地放手,從出手到出一張嘴,到最後連嘴皮子都不用動,直到可以在旁邊看着哥哥自己去收拾玩具。

這樣子的做法簡單而又自然。孩子不喜歡自己去拿水和水果,可能是我們放置物品的地方對他們來説太高了,專門準備一份放在他們的矮桌上,他們或許就會有興趣試一試了;孩子不喜歡洗手,可能是因為成人的洗手枱太高,而我們又不允許他們玩洗手液的泡泡,試着準備一個適合他身高的盥洗台,或者適合他攀爬的矮腳凳,將洗手液放在他夠得到的地方,或許他們就不需要我們總是提醒甚至粗暴抱過去強制洗手了。

把想要孩子做的事情分解成簡單明確的步驟,將適合他們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於取用的位置(注意安全),這些就是我們的“授人以漁”。

幫助孩子獨立,是我們能夠送出的最好禮物。

其實小孩子真的每時每刻都在努力長大,每一天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驚喜,就好像突然有一天,弟弟可以自己爬上牀了,和哥哥一起在牀上蹦蹦跳跳,我恍惚間有了一種我家有兒初長成的感覺。

是的,每一天,小孩都會變得更有能力,學會更多技能。他們在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成長,努力去適應他們終將要融入的社會。孩子雖小,但他也是一個社會人,也是一個終將要獨立面對世界的小小個體,他們一刻不停地在學習技能,發展自己,一刻不停地變得更加獨立。

孩子確實比我們小,比我們脆弱,比我們笨拙,但他們渴求獨立的心,一點也不比我們弱。比如,在孩子享受了獨立吃飯的樂趣之後,你的投喂只會讓他煩躁揮手擋開,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代表我們是懶惰或沒有愛心的父母,而恰恰是證明,我們非常在乎他的獨立慾望,不想讓自己成為他獨立的障礙。

幫助他獨立的面對世界,不是為了讓孩子飛得更高、更遠,而是在他想要飛得高、飛得遠的時候,不至於因為我們的疏忽或溺愛,讓他無法展翼飛翔。

不要讓我們自己,成為孩子獨立的障礙。

注:文中插圖來自繪本《阿立會穿褲子了》,作者是(日)神澤利子,小男孩不會穿褲子就光着出門啦,遇見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當然最後終於會自己穿褲子了。

熱門標籤